系统的闭环控制课件_第1页
系统的闭环控制课件_第2页
系统的闭环控制课件_第3页
系统的闭环控制课件_第4页
系统的闭环控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系统的闭环控制6.1异步电机动态数学模型

6.1.1基本假设与物理模型

6.1.2动态数学模型

6.2矢量控制

6.2.1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6.2.2矢量控制系统的类型

6.2.3磁通观测器

6.3直接转矩控制

6.3.1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原理

6.3.2基本直接转矩控制

6.3.3磁链观测

6.4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第6章系统的闭环控制6.4.1直接计算法

6.4.2模型参考自适应法

6.4.3观测器

6.4.4其他方法

6.5数字滤波器在磁链观测中的应用

6.5.1有限冲击响应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6.5.2使用有限冲击响应数字滤波器的定子磁链观测器

6.5.3有限冲击响应数字滤波器的效果

6.6矢量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的鲁棒性分析

6.6.1关于鲁棒性的简单说明

6.6.2变频调速系统的鲁棒性分析

6.6.3速度传感器对控制系统鲁棒性的影响第6章系统的闭环控制6.7矢量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试验比较

6.7.1试验条件

6.7.2试验系统平台

6.7.3试验原理分析

6.7.4试验内容与结果分析6.1.1基本假设与物理模型1)忽略磁路饱和,认为磁动势、磁通、各绕组的自感和互感都是线性的。

2)忽略空间谐波,定子绕组A、B、C及转子绕组a、b、c在空间对称分布,且认为磁动势和磁通等在空间上都是正弦变化的。

3)忽略铁心损耗。

4)绕组电阻为常数,不考虑频率和温度变化对绕组电阻的影响。图6-1三相异步电机的物理模型

(加αβ坐标)6.1.2动态数学模型(1)定子电压积分模型法这种方法在电机的定子电压、电流测量值(如Uab,Ucb,ia,ic等)的基础上,仅仅需要知道电机的定子电阻即可得到定子磁链的观测值,而定子电阻可以容易的离线测得,因此该方法容易实现。

(2)电流模型法即通过定转子电流值和部分电机参数计算定子磁链的幅值和相位。

(3)状态观测器法即通过设计全阶或降阶的状态观测器来观测磁链。6.2.1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矢量控制也称为磁链定向控制,本质是实施励磁分量与转矩分量的解耦,其关键在于坐标变换。根据所选取的定向磁链不同,可分为转子磁链定向、气隙磁链定向和定子磁链定向等几种。从理论上讲,由于所控制的磁链不同,则三者的差别在于对磁链测量和计算有所不同。6.2.2矢量控制系统的类型1.直接型矢量控制

2.间接型矢量控制1.直接型矢量控制图6-2直接型矢量控制框图

ASR—转速调节器ATR—转矩调节器AΨR—磁链调节器6.2.3磁通观测器1.电压模型

2.电流模型

3.闭环观测模型1.电压模型图6-4电压模型2.电流模型图6-5电流模型(静止坐标)6.3直接转矩控制直接转矩控制(DTC)的基本思想就是避开电机转子参数及转子磁链,直接通过量测到的定子电压和电流计算出定子绕组上的磁链和相应的转矩,而对交流电机转矩进行直接控制。由于所有运算及其控制都在定子坐标系下进行,系统结构简单,控制效果不受转子参数变化的影响。下面首先分析电压与转矩和磁通之间的关系。6.3.1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原理1.磁通控制原理

2.电磁转矩控制原理1.磁通控制原理图6-6定子电压与定子磁链及其增量的关系6.3.2基本直接转矩控制图6-7转矩和定子磁链砰-砰控制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6.3.2基本直接转矩控制图6-8转矩和磁链滞环比较器6.3.2基本直接转矩控制表6-1开关选择表1.基本开环磁链观测方法1)综合了u-i模型和i-ω模型的优点,又很自然的解决了切换问题。

2)引入了PI电流调节器,提高了观测模型的仿真精度,减少了定子电阻偏差所产生的观测误差,但需适当选择PI调节器的放大系数。

3)结构复杂,实现起来相对困难。1.基本开环磁链观测方法图6-9u-ω模型算法6.4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无速度传感器技术由于不需要昂贵的速度码盘,省却了机械安装,降低了成本,能够适应恶劣环境,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从而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已经运用到高性能闭环电机控制中。6.4.1直接计算法直接计算法是基于电机动态模型的Park方程的一种开环计算方法,理论上无延时,但对参数的依赖性较强,需要准确的磁链观测和电机参数,而且计算中会引入微分噪声,抗干扰能力较差。对于异步电机,转速在同步转速上减去转差角速度即可。6.4.2模型参考自适应法图6-11以电压模型为参考模型的MRAS结构6.4.2模型参考自适应法图6-12基于反电动势的MRAS结构6.4.2模型参考自适应法图6-13基于无功功率的MRAS结构6.4.3观测器图6-14全阶观测器系统结构框图6.4.3观测器图6-15全阶状态观测器的结构图6.4.4其他方法1.卡尔曼滤波法

2.转子齿谐波方法

3.智能控制法1.卡尔曼滤波法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最小方差意义上的最优预测估计的方法,其突出特点是可以有效地削弱随机干扰和测量噪声的影响。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则是线性卡尔曼滤波器在非线性系统中的推广应用。如果将电机转速也看作一个状态变量,而考虑电机的五阶非线性模型,在每一步估计时都重新将模型在该点线性化,再沿用线性卡尔曼滤波器的递推公式进行估计。扩展卡尔曼滤波法提供了一种迭代形式的非线性估计方法,避免了对测量的微分计算,而且可以通过对误差协方差阵的选择来调节状态收敛的速度。2.转子齿谐波方法为了克服速度估计中对电机参数的依赖性,可利用定子电流信号中与转速相关的频率成分来分析转速。早期利用转子齿谐波电动势计算转差频率,但只能在较高控制频率下有效。由于高速DSP芯片和硬件FFT芯片的出现才使这一方法有了充分的展示。利用转子齿谐波的改进方法可以在稳态下对大范围的速度进行测量计算。3.智能控制法神经元网络和模糊控制由于其非线性和对数学模型依赖性不强的特点,都被用到速度辨识中并且呈现出良好的性能。如利用基于反向通道技术的两层神经元网络技术估算异步电机的转速,将神经元网络模型的输出与电机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利用两者之间的偏差反向调节神经元网络的权,最终使转速估计值跟踪转速的真实值。6.5数字滤波器在磁链观测中的应用从前面的章节分析可以知道,在异步电机高性能闭环控制中,通常由电压积分模型法得到磁链,由于观测值中直流和低频分量的存在,低速时无法精确获得磁链,从而恶化了系统的低速性能。为改善高性能控制下的电机低速性能,一般的做法是在定子磁链观测值后加一个数字滤波器。本节介绍有限冲击响应数字滤波器与电压积分模型法相结合的方法,给出混合型定子磁链观测器原理结构及实施方法。6.5.1有限冲击响应滤波器的工作原理该系统的相移与频率成正比。当一组离散信号序列x(n)通过此系统时,其输出序列为y(n)。输出信号y(n)仅仅相当于输入信号x(n)在时间上的移位,故可以实现信号的无失真传输。6.5.2使用有限冲击响应数字滤波器的定子磁链观测器消除谐波和直流分量,首先考虑设计理想低通滤波器h(n),使其在通带内满足线性相位,阻带内幅频响应为0。显然,它是一个无限长非因果系统,为得到物理上可实现且幅频、相频响应与理想滤波器h(n)类似。6.5.3有限冲击响应数字滤波器的效果1)能够较为精确地观测异步电机低速运转时的定子磁链值。

2)采用该方法可以精确地测量不同频率运行和不同负载情况下电机的电磁转矩,此转矩测量值可以用于观测不同变频器下的电机转矩响应,从而可以比较不同变频器的性能。

3)将该方法用于直接转矩控制之中,可以有效改善电机的低速性能。6.5.3有限冲击响应数字滤波器的效果图6-1650Hz电机定子磁链观测效果6.5.3有限冲击响应数字滤波器的效果图6-171Hz电机定子磁链观测效果6.5.3有限冲击响应数字滤波器的效果图6-181Hz下的电磁转矩计算6.6矢量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的鲁棒性分析控制系统的鲁棒性是高性能交流调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电机控制模型中的建模误差,以及系统运行中的参数漂移,诸如电机的定、转子电阻随着温度发生变化,相当于对所研究的控制系统加入了扰动。作为两种最具代表性的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策略,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在鲁棒性能上各具特色。6.6.1关于鲁棒性的简单说明鲁棒性能是衡量控制系统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其中又分为内部鲁棒性和外部鲁棒性,前者主要着眼于系统建模误差和控制器的参数变化,后者则更侧重于抗外界信号干扰的能力。对于变频调速系统而言,其鲁棒性不仅仅局限于抗外界的EMI(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能力上,还与其在控制策略中所采用的系统参数及其受扰动程度有关。6.6.2变频调速系统的鲁棒性分析很明显,对于RFOC系统而言,磁链观测、转速观测、转矩计算等均不可避免地用到转子侧参数,其各计算量的计算精度都要不同程度地受到转子侧参数的影响。6.6.3速度传感器对控制系统鲁棒性的影响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中,不同控制策略对速度传感器(码盘)的依赖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对于RFOC系统,一个高精度的码盘意味着由ω的观测而引入的偏差可以忽略不计。6.7矢量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试验比较本节从试验的角度比较矢量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各自的特点及其优缺点。本节涉及到的部分理论分析内容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给出,不再重复。6.7.1试验条件1)分别利用两典型的矢量控制通用变频器(15kW,称为“VC变频器”)和直接转矩控制通用变频器(15kW,称为“DTC变频器”)作为试验样机。

2)虽然两个变频器是被考察控制方法的主要载体,但在此试验中,主要的试验数据都是从同一台异步电机上测取,选择的试验比较指标(比如,电压电流畸变率、电磁转矩等)都是从该电机的输入端测取的。

3)在试验原始数据测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试验环境和条件的相同性(比如,环境温度、电机起始温度、录波仪采样率等)。

4)由于某些指标的特殊性和试验条件所限,这些指标不是一次测取,而是由经过几次测取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6.7.2试验系统平台图6-19对比试验测试系统结构示意图6.7.3试验原理分析1.异步电机的坐标变换

2.异步电机的定子磁链计算

3.异步电机的电磁转矩计算

4.异步电机的输入功率计算

5.异步电机的功率因数和系统效率计算

6.异步电机输入电压、电流的畸变率计算

7.直流发电机的特性分析

8.低速时异步电机定子磁链观测的数值分析6.7.4试验内容与结果分析1.稳态试验

2.转矩动态响应试验

3.鲁棒性试验1.稳态试验图6-20不同频率电磁转矩稳态纹波系数1.稳态试验图6-21不同频率下VC电磁转矩稳态纹波系数1.稳态试验图6-22不同频率下DTC电磁

转矩稳态纹波系数1.稳态试验图6-23带码盘时50Hz时的

稳态性能2.转矩动态响应试验图6-24转矩动态响应试验电磁转矩波形仿真2.转矩动态响应试验图6-25转矩响应时间(带码盘)2.转矩动态响应试验图6-26VC转矩响应时间2.转矩动态响应试验图6-27DTC转矩响应时间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