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_第1页
1.2齐桓晋文之事-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_第2页
1.2齐桓晋文之事-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_第3页
1.2齐桓晋文之事-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_第4页
1.2齐桓晋文之事-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走进作者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作品简介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共七篇,分别为:《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思想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思想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齐桓”即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晋文”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文公”“事”指的是争霸之事。解题“王道”和“霸道”“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之:助词,的闻:使……听到之:的徒:徒弟无道:没有谈论是以:“是”,这。“以”是介词,因、由于。“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无传:没有流传之:代词,这件事无以:不得已,“以”,通“已”,止。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思考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概括第一层的含义,赏析孟子智慧。拓展孔子论及齐桓公4次,论及晋文公1次,论及管仲11次。《孟子》中也多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公之事的言论。

拓展1.孔子大一统和尊王攘夷的政治理想。第一层次:三王之道(尧舜禹)——完美的君主。第二层次:商汤、周文、周武——仁义的君主。第三层次:齐桓、晋文——尊王攘夷的诸侯。第四层次:五霸中的其他霸主——表面尊王,但不听指挥。第五层次:其他诸侯——目无天子。

拓展2.孟子拨乱反正的政治思想。乱:诸侯称王,周天子式微,各诸侯王向往桓文称霸,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致使征战连绵,民不聊生。正: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悦诚服地归顺。思考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何如:如何则:才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保:安抚而:表顺承之:代词,他代指保民而王者御:阻挡,抵挡若:像乎哉:加强疑问语气,“吗”何由:从何处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安抚才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何处知道我可以做到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这样一件事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而:表修饰之:到,往以:用来舍:放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若:如此,这样而:表转折就:走向然则: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以:用易:换识:知道诸:兼词,之乎,“之”代指“牵牛”这件事,“乎”表示疑问语气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以:认为爱:吝啬固:本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忍:忍心然:是诚:的确褊:狭小即:就是故:所以(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不忍心。”(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真的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无:通“毋”不要异: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以:认为...小、大: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恶:何,怎么若:如果隐:怜悯;痛惜择:区别诚:真的宜:应当,理所当然无伤:没有妨害仁术: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不接近第一部分孟子提出“保民而王”——孟子举例“以羊易牛”——孟子提出非爱而为不忍——孟子问“牛羊何择”指出矛盾——孟子提出“不忍即仁术”第二层:“不忍”是“仁术”的表现,就是行王政的基础。这样既分析了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可能,打消其疑虑,也为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作了铺垫。绘制蓝图,点明齐宣王有实施王道的基础探究《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朱熹:仁,心之德,爱之理也。《孟子集注》: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的爱是一种有等差的爱,分别是亲亲、仁民、爱物。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说:通“悦”,高兴忖度:揣测,估量乃:这样戚戚:有所领悟所以....者:...的原因合:符合复:禀告钧:30斤为一钧而:表转折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秋毫: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舆薪:整车的柴则:那么许:赞同,认可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而:表转折于:到独:究竟为:因为之:主谓之间,不译见:表被动形:表现何以:即“以何”凭什么异:区别“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不被安抚,是因为不肯布施恩德。所以,大王您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行。以:表承接超:跳过是:这诚:真的折枝:“枝”,通“肢”肢体老:形容词做动词,尊敬老;形容词做名词,老人以:表递进,进而及:到幼:形容词做动词,爱护幼:形容词做名词,孩子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于:给寡妻:自己的妻子或正妻于:到以:表递进御:治理于:引出动词“御”涉及的对象“家邦”不译举:拿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所以....者:...的原因权:名词作动词,用称秤重量度:衡量长短甚:厉害,严重度:考虑率,思量第一部分论述齐宣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第三层层意:齐王悦再问王道——孟子比喻举例提出“不为”“不能”概念——齐王追问二者区别——孟子举“挟太山”“为长者折肢”例说明“不为”“不能”区别——孟子提出“推恩于民”的观点提出“不为”和“不能”,对比王道和霸道的结果思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是什么?用何方法取得什么效果?推恩方法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效果第一部分中心论点:保民而王1.避而不答,转移话题2.揭示“不忍”是行王道的基础,帮助树立信心。3.指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提出“推恩于民”的观点举例论证:“以羊易牛”举例论证:举了“举百钧”不能“举一羽”“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例子说明“不为也,非不能也”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不能为长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孟子)“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同各诸侯结怨,然后在现在痛快?”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对这个痛快呢?我是想凭借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抑:副词,难道危:使.....受到危害构怨:结怨,结仇于:跟,同于:在于:对以:凭借闻:使....听到而:并列为:因为肥甘:形容词做名词,肥美甘甜的食物轻暖:形容词做名词,又轻又暖的衣服抑:还是采:衣着陈设的漂亮颜色色:美色,泛指宫女便嬖: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辟:开拓朝:使....朝见莅:临,这里指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区若:这样若:像,如其:语气词,表揣测殆:恐怕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缘,攀登。木,树。而:表修饰而:顺承(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觉得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全国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全国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齐宣王)说:“(这是什么原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假如)邹国和楚国交战,那您以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全国的土地,方圆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交战有什么差异呢?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您此刻宣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全国当官的都想赶来申诉给大王,耕田的人都想在您的田野上耕耘,经商的都要(把货品)在大王的集市上存放,观光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进出,各国那些痛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假如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方:方圆集:会集,总算起来服:使....战胜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本:根本疾:憎恨,怨恨赴诉:奔走求告其:如果若:这样孟子的民本思想农业时代的国家,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口越多,劳力越多,产品越多,税收越多,兵源越多,人才越多……农业时代的国家要发展就需要扩大人口,而扩大人口一般就两条路:等待人口自然繁衍,和掠夺别国人口。通过战争来扩大土地、掠夺人口的方式会使得天下各国陷入无限战争中,最终使得天下总人口下降。抢来的人口如果不善待他们,他们也无法安心生产、繁衍,反而可能会流亡到别的国家,或者成为本国的不稳定因素。孟子的民本思想于是孟子提出了第三条路:以仁政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吸引外来人口。国君要爱百姓,要分土地给百姓,要不影响百姓生产。慢慢的别国的百姓就会主动来投奔,商人会主动来经商,人才会主动来做官。总之,国君不能只想着利己,不能肆意压迫、剥削、残害百姓,要把重视百姓,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心上,把百姓视为国家发展的根本。这就是著名的“民本思想”。第二部分概括第二部分的含义: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二部分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缘木求鱼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齐国以一服八。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对比论证:图霸的后果,后必有灾——发政施仁的美好图景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惛(hūn):通“昏”糊涂以:表修饰敏:聪慧恒:长久惟:只有士:有志之士若:之于民:一般人,平民百姓苟:假使放、侈:放纵放荡辟、邪:不正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及:等到于:在.....中从:紧接着而:表修饰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陷害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焉:哪里而:表转折制:规定事:侍奉,赡养畜:养活妻子:妻子和儿女乐岁:丰年而:表顺承之:往,走向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指君主惟:只而:表递进赡:足,够奚:何,哪里暇:空闲治:讲求哪有仁爱的君主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去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反:通“返”回来本;根本树:种植以:把衣:名词作动词,穿豚:小猪彘:猪夺:耽误,失谨:重视庠序:古代的学校申:反复说明以:把悌:尊敬兄长颁白:须发花白。颁,通“斑”。负:背负东西戴:头顶东西第三部分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士:无恒产而有恒心民:无恒产——无恒心——放辟邪侈明君的施政纲领:

制民之产——富民——“仰事俯畜“无虞——王道之始谨庠序之教——教民——使民懂得礼义——王道之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明君制民之产vs今也制民之产。孟子在这一部分具体阐述了怎么做才能吸引人口?孟子认为国君应该规定每个国民的土地面积,使国民能养活自己和家人。有了稳定工作的人就会有稳定的生活,有了稳定生活的人就会有稳定的思想,有稳定思想的人就可以引导他向善,人民向善则国家发展。反之,没有固定工作的人思想不稳定,这些思想不稳定的人机会成为流民。流民为了生存,或是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被法律惩罚,或是会流亡到别的国家。无论哪一种都会导致国家损失人口。

这就是“有恒产者有恒心”,然后“驱而之善”的逻辑顺序。这一思想哪怕在今天无疑也是很有道理的,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失业率,因为失业人口会变成社会不稳定因素。那么应该分多少土地给国民呢?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这段文字所描绘的就是西周的“井田制”。把一块田划成“井”字,八家各分均等的一百亩,种出来的收成归自己(也要交税);中间的一百亩是公田,由八家轮流耕种,种出来的收成归国家。

孟子认为井田制能保证所有国民有均等的田产,国家也有稳定的税收,能避免因土地兼并而产生流民,也可以给外国来投奔的流民分配土地。要注意的是,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农民拥有稳定的占有、使用、经营国有土地的权力,从而对抗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后,孟子还有指导生产经营的较为具体的方针。第一项是蚕桑纺织业,在五亩的宅园中种桑养蚕,经营得好,50岁的人可以“衣帛”。第二项是家畜饲养业,如果适时地经营好这项事业,70岁的老人可以“食肉”。第三项是农业耕作,如果国家不要用兵役、徭役侵夺农时,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