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地球2023年高考总复习与专项突破_第1页
行星地球2023年高考总复习与专项突破_第2页
行星地球2023年高考总复习与专项突破_第3页
行星地球2023年高考总复习与专项突破_第4页
行星地球2023年高考总复习与专项突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频考点250行星地球

太阳及其对转内部外部

宇宙环境

地球的影响圈层♦圈层•

地核

黄赤交角物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昼夜长划分依据

高度变化短变化各圈层基

本特征

四季更替

【拓展提升】

2022年4月16日上午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东

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直立着陆,本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翟

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

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时,全球处于4月15日的时

区约有()

A.6个B.8个C.10个D.14个

2.在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于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期间()

A.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加快B.东风着陆场草类茂盛

C.我国东部沿海高温多雨D.南极洲科考活动较多

【答案】1.C2.D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2022年4月16日上午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

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直立着陆,因此此时东八区区时为4月16H

9时56分。根据所学知识,II界线分为人为II界线(180。)和自然日界线(0时)。全球共

分为24个时区,北京时间为东八区,180。为东西十二区,根据区时计算,着陆时180。以西

应是4月16U13时56分,而180。以东则为4月15日,因此4月16II的时间有13小时

56分钟,约14小时,相应的时区有14个,从而可推知4月15日的时区应该有10个时区,

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故选C。

2.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应该

是从2021年10月16日-2022年4月16日,地球公转速度应该是先变快后变慢,A选项错

误。北半球在冬半年,东风着陆场草类枯黄,B选项错误。我国东部沿海应该在夏季高温多

雨,C选项错误。此时南半球处于夏半年,气温相对更高,南极洲科考活动较多,D选项正

确。故选D。

2022年2月4日(立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开幕。为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北京冬

奥会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了“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能力。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在地

表的移动轨迹图。完成下面小题。

夏至日

3.立春当日,我国北极科考黄河站(78。55巾,11。56缶)()

A.出现极昼

B.昼长夜短

C.太阳从正南升起

D.天空可能有太阳散射光

4.要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的预报,需及时获取气象数据,其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地理信息系统B.卫星遥感技术C.北斗卫星系统D.气象雷达探测

【答案】3.D4.D

【解析】3.立春当日,日期为2月4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北运动,此时南

极地区出现极昼,北极地区出现极夜,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AB错误,太阳从正南升起只

会出现在南极的极昼区,C错误;立春时日期为2月4日,太阳直射点纬度大约位于12%,

该H78°N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由于太阳光的散射作用,北极科考黄河站附近虽看不到

太阳,但天空可能是亮的,D正确。故选D。

4.气象雷达探测属于专业的获取气象数据的地理信息技术,故要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的

预报,需及时获取气象数据,其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气象雷达探测,D符合题意;地

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分析和查询数据、北斗卫星系统主要是获取某地的经度、纬度和海拔,

均不能做到及时获取气象数据,排除AC:卫遥感技术(气象卫星)可以及时获取气象数

据,但获取的主要是宏观数据,不能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的预报,排除B。故选D。

房地产开发商在我国某地(40°N)建造了商品住宅楼(左图),楼盘内居民楼均为18

层,层高3米,南北楼间距为80米。右图示意该楼盘6号楼的方位及北京时间15时的太阳

光线。(tan26.5°70.5、tan73.5°=3.4),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rg~^~gi

出入口m

T#4

5.该地的经度为()

A.95°EB.105°EC.115°ED.125°E

6.张老师想在4号楼购房,希望全年正午都有阳光且楼层较低,建议选择()

A.4层B.5层C.6层D.7层

【答案】5.C6.C

【解析】5.由图可知,6号楼方位与正北方向角度相差40。,北京时间15时,太阳光与房

屋方向垂直,根据所学知识,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向,15。F小时,40%2

小时40分,因此当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0分钟,当地地方时应是14时40分,北京时间

纬度为12CTE,该地经度应该在115方左右,故选C。

6.小区位于4(TN,要想全年正午都照到阳光,需要J'解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时的太阳光

照情况,应该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

算公式:H=90°-(23.5°+40°)=26.5。,4号楼正午时有阳光照射的高度约为

L=80m*tan26.5°=40ni,楼层18层,层高3m,因此整栋楼高度54m,54m-40m=14m(如下

图),因此大概5层及其以下冬至日正午没有太阳照射,即6层以上冬至日有阳光照射,根

据张老师希望全年正午都有阳光且楼层较低的要求,6层最合适,故选C。

由于居住外迁或产业外迁引起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改变,造成职住分离,增加了城市通

勤距离和时间。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一线城市夏季工作日某时段人口流动方向和数量。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7.“睡城”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A.东部和南部B.南部和西部C.西部和北部D.北部和东部

8.图示时段太阳所处方位是()

A.东南B.正南C.西南D.西北

【答案】7.C8.A

【解析】7.居住外迁或产业外迁引起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改变,造成职住分离,从而在中

心城区外形成了“睡城”,也就是住宅区。根据图中人口流动方向和数量可看出,此时段从西

部、北部进入中心城区的人口数量多,离开城市的人口数量少,可推断西部和北部是住宅区,

此时大量居民进入城区上班,而东部大量人口流出中心城区,主要是去往机场,因此“睡城”

最有可能分布在西部和北部,C选项正确。故选C。

8.根据上题分析,此时应该是居民进入城区上班的时段,应该在8时~9时之间,而此时是

夏季,根据太阳日出日落方向变化规律可知,此时段应该日出东北,正午移动到正南,日落

西北(如下图)。上午8时~9时应该移动到了东南方向,故选A。

下图为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1940-1990年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人旦簧感G爱/藕,

1■

012XM-JL567-891011..

走中央商区的走离•(蓑鼻L

9.图示五十年来,克利夫兰市()

A.人口分布重心外移B.人口总数不断下降C.人口不断流向卫星城D.郊区人口多

于中心区

10.随时间推移,导致克利夫兰市人口密度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产业区位转移B.城市环境恶化C.城市规模扩大D.城市交通发展

11.某校地理学习小组在冬至日北京时间13点测得学校旗杆最短影子与旗杆高度大致相等,

推测该校最可能位于()

A.南宁(108°E,22.5°N)B.成都(104°E,30.5°N)

C.拉萨(91°E,29.5°N)D.上海(12HE,30.4°N)

【答案】9.A10.D11.A

【解析】9.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人口密度的最大值不断向外移动,且人口密度曲线逐渐趋

于平缓,可知人口分布的重心不断向市中心外移动,A选项正确。由图可知该城市不同区域

人口密度有的地方变大有的地方变小,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可判断出人口总数不可能不断下

降,B选项错误。卫星城是指在大城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

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密切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以上的城镇,图中仍然是城市范围

内,无法看出人口流向卫星城,C选项错误。整体上人口重心向外移动,但仍然是中心区人

口多于郊区,D选项错误。故选A。

10.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市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促进了郊区城市化及逆城市化,使得

人口密度的重心不断外移,D选项正确。该城市经济发达,中心区一般以第三产业为主,没

有明显的产业区位转移,但人口密度有明显变化,A选项错误。城市环境会经历不断恶化到

不断改善,对人口密度空间变化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错误。城市规模扩

大,该城市人口增多,但不是人口密度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故选D。

11.一天中最短影子应是太阳高度最高时,即正午太阳高度,该校当地地方时12时,而此

时是冬至日北京时间13点,说明该校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个小时;经度在105°E左右,

C、D选项错误。冬至日时,正午影长与旗杆长度相等,说明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正

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与当地的纬度差),当地纬度

=90。-45。-23。26,=21。34,最接近的应该是南宁,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故选A。

摄影师通过精确计算和精湛技巧展示天体与万物的巧妙结合,不断向我们呈现令人意想

不到的美景。下图为某摄影师某时间段在北京古观象台附近连续拍摄的“赤道经纬仪'装盛'

太阳过程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的过程是()

A.甲一乙一丙B.甲一丙一乙C.乙一甲一丙D.乙一丙一甲

13.摄影师拍摄的日期、方位,最可能是()

A.1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东南B.5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西南

C.12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西北D.11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东北

14.此时,拍摄地()

A.晚霞满天B.晨曦初露C.气温骤升D.烈日当空

【答案】12.B13.D14.A

【解析】12.依据材料信息,某摄影师某时间段在北京古观象台附近连续拍摄“赤道经纬仪,装

盛'太阳的过程”应当是该地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的过程,依据图中太阳距地平面的

高度可以确定该过程为乙-丙一甲或甲一丙一乙,据此可排除AC:由于赤道经纬仪中心垂

直地竖立着的“极轴”,朝上的一点指向北天极,据此可以确定摄影师拍摄的方向为向西,是

日落过程,即甲一丙一乙,B正确,D错。故本题选B。

13.山上题可知,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的过程是日落过程,摄影师拍摄的应当位于赤道经

纬仪的东侧,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由于赤道经纬仪中心垂直地竖立着的“极轴”,朝下的

一点是指向南天极的,故图片甲、丙中的太阳均位于经纬仪的西南方向,因此摄影师拍摄的

方位是赤道经纬仪的东北,D正确,A错。故本题选D。

14.由上题可知,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的过程是当地日落西南的过程,图片显示,此时该

地晚霞满天,A正确,B错:此时为傍晚的日落过程,气温骤升的可能性不大,更不是烈日

当空的时间,CD错。故本题选A。

十七孔桥是北京颐和园内连接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的石桥,长150米,宽8米。每逢阳光

大面积照亮十七孔桥的桥洞时,远远看去,里边就像点满了灯,金灿灿的,很是壮观,此现

象被称为“金光穿洞”。下图为“金光穿洞”景观及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时间,有可能观赏到“金光穿洞''景观的是()

A.3月21日6:00B.6月22日6:00C.9月23日18:00D.12月22日16:00

16.“金光穿洞”呈现出以红、橙、黄为主的光影效果,得益于大气对太阳光的()

A.吸收作用B.散射作用C.反射作用D.折射作用

【答案】15.D16.B

【解析】15.从左图可知,十七孔桥呈西北东南走向,桥洞走向与桥走向垂直,呈东北西南

走向,所以要发生金光穿洞的景观,太阳必须从东北或者西南方入射。3月21日和9月23

日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东日出(6:00),正西日落(18:00),因此不会出现金光穿洞现象,

AC错;6月22日6:00太阳位于东北偏东,入射角度不能满足平行穿过桥洞,所以金光穿

洞景观不明显,B错;12月22日16:00太阳位于西南方,入射太阳光线基本与桥洞平行,

因此发生金光穿洞现象明显,D正确。

16.根据瑞里散射定理,透射光与光的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也就是说波长越长越不容易被

吸收,所以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吸收,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光则反射过来的多一些,所

以“金光穿洞”呈现出以红、橙、黄为主的光膨效果,B正确;大气吸收作用是指太阳辐射穿

过大气时受到多种大气成分的吸收,从而导致辐射能量的衰减。反射作用指太阳辐射穿过大

气时,被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尘埃将其一部分反射到宇宙空间去,从而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

辐射。折射作用指原本直线前进的光或其它电磁波在穿越大气层时,因空气密度随着高度变

化而产生偏折的现象。所以大气的吸收、反射、折射作用与红、橙、黄为主的光影效果无关,

ACD错。故选B。

2021年六一假期期间,小明同学入住某湖心岛景观宾馆。清晨,小明在阳台上欣赏到

火红的太阳在薄雾中冉冉升起的景观。下图为宾馆房间布局图。完成下面小题。

40°S

17.小明同学在阳台看日出景观,最佳的房间为()

A.①B.②

C.③D.©

18.湖面上薄雾形成的原因最可能为()

A.暖锋过境湖面

B.冷锋过境湖面

C.暖湖水与冷空气相遇

D.冷湖水与暖空气相遇

【答案】17.B18.C

【解析】17.六一期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全球(除了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方向,

根据图中指向标,①阳台朝向西北方向;②阳台朝向东北方向;③阳台朝向东南方向;④阳

台朝向西南方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遇冷。湖水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蒸发变

成的水蒸气温度高于水面上方的空气的温度,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液化形

成雾。该地位于40的,此时(六一期间)是冬季,平晨湖水温度比空气温度高,暖湖水与冷

空气相遇,形成薄雾。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火山岛形成示意图,图中各岛屿形成于同一热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一海平面

19.形成图中岛屿的物质来源于()

A.地核B.下地幔C.上地幔D.地壳

20.图示a、b、c、d链状火山岛中形成时间最早的是()

A.aB.bC.cD.d

21.图中岛屿从d到a海拔逐渐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浪、冰川侵蚀B.火山、风力堆积

C.流水、风力侵蚀D.流水、冰川堆积

【答案】19.C20.A21.C

【解析】19.由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岛屿为火山岛,其物质来源于板块之下的岩浆库,通常

岩浆主要的发源地是板块之下的软流层,而软流层则存在了上地幔的上部,因此图中岛屿的

物质来源于上地幔,C项正确,ABD错。故本题选C。

20.依据材料信息,呈链状分布的各火山岛,形成于同一热点,示意图显示,链状火山岛是

由板块在岩浆喷发的岩浆库(热点)上移动而成,所以离岩浆喷发地越近,形成越晚,年龄

越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