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高三一轮复习-文化继承及发展第一页,共58页。上一课背诵内容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4)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第二页,共58页。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必修三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第三页,共58页。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
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对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传播主要是侧重于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第四页,共58页。考点概览考向预测①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③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努力拯救文化遗产,正确开发我国的文化资源。
2.重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3.注意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第五页,共58页。传统文化基本形式影响(作用)特点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速记图表〗第六页,共58页。表现特点含义传统文化作用(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要求要求影响教育科技思想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知识体系第七页,共58页。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文化是大范畴,包括了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不包括其糟粕.正确区分文化、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第八页,共58页。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区别含义不同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某一民族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民族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侧重点不同更多的是指过去遗留或流传下来的的文化内容,侧重于过去的文化更多的是指至今仍存在着、并不断发展更新着、表现着民族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内容,侧重于当今的文化特点不同具有相对稳定性,历史性,继承性主要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参照物不同往往是与现代文化相对而言往往是与外来文化相对而言特别示提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第九页,共58页。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区别性质不同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性质呈现为中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正面肯定的指向不同传统文化的内涵,包含风俗、礼仪、信仰、习惯等,主要是一种道德与宗教的价值,也具有政治与教育的含义民族文化的内涵包含风俗等层面,但更多指文化精神和价值系统,尤其是往往被赋予了现代的特殊价值,因而更多具有政治与教育的含义。稳定程度不同传统文化是历史留下仍保存在今天的,具有固定性民族文化往往是在旧的基础上有新的开展与变化,是发展变化的联系(1)都是指民族国家历史上形成的、固有的、能从各个不同的层面表现出民族国家面貌特色的文化部分,都具有民族性,都是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的文化;(2)民族文化本身渗透着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第十页,共58页。注意的几个误区误区三:发扬传统就是拒绝此外来文化。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第十一页,共58页。注意的几个误区误区一:传统文化就是古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误区二:讲究传统即是复古。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第十二页,共58页。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第十三页,共58页。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含义影响地位例子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华文化最深沉的内核组成部分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有宫廷、民居、宗教、桥梁、园林、城市建筑等,如北京菊儿胡同京剧、武术、诗赋、散文、书法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第十四页,共58页。
(2015天津卷)近日,江西省婺源县一座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古民居被某古玩商千里大挪移到广西复原重建.对这种古建筑千里“搬家”现象,有人认为,在地方财政无法支撑巨额维护费用的情况下,异地搬迁不失为一种保护方式;有人认为,古建筑离开了原先的地理环境和丈化土壤,会消解它本身蕴含的文化,是一种破坏。(2)对这种占建筑“搬家”,请用所学知识给出支持或反对的两点理由。(要求两点理由不能出自“思想政治”的同一必修课程)(6分)第十五页,共58页。
答案示例一支持。理由:①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搬家”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一种形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融、创新。②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年久失修与缺乏维修费用的矛盾,这种“搬家”解决了维修费用缺乏的问题。③这种古建筑“搬家”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民间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弥补财政不足的缺憾。答案示例二反对。理由: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种“搬家”会淡化古建筑的文化特色。②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古建筑不能离开它的环境。第十六页,共58页。2、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首先,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其次,传统文化延伸到现在,仍然存在于现实中。传统文化渗透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1)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十七页,共58页。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巩固练习C继承性民族性稳定性基本特征保留,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与一定生产方式相适应继承性第十八页,共58页。(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①,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①稳定性+②稳定是相对的注意: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其“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第十九页,共58页。(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教材哪里还出现过?第二十页,共58页。【特别提示】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第二十一页,共58页。
.(2016江苏单科卷22)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B第二十二页,共58页。3、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影响(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第二十三页,共58页。文化的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作用特别示提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文化的作用的两面性与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第二十四页,共58页。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1)从社会发展看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2)从个人成长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第二十五页,共58页。误区1: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点拨: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伴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也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实现自身的发展。误区2: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点拨:传统文化自身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变迁,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则会阻碍社会发展。误区警示第二十六页,共58页。1、是什么——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3、怎么办——具体要求考点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2、为什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第二十七页,共58页。传统文化从自身看从时代需要看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继承前提要求第二十八页,共58页。(1)区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联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前提和基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都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参考《优化探究》P126-127)第二十九页,共58页。【特别提示】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搞“传统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全盘继承。
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为传统文化存在积极的作用而对其全盘肯定,或者因为其存在消极的影响而对其全盘否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正确的态度是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三十页,共58页。文化继承的含义: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发展的含义:文化发展不是对旧文化的简单否定,而是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考点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三十一页,共58页。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发展必然要求
1.二者的关系2.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1)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2)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继承必然前提第三十二页,共58页。辨析: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1)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2)继承传统文化,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要肯定,要发扬。继承,并不是全盘接受。文化的发展,就是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当然也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3)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4)题目观点把继承和发展分为先后,是不科学的。第三十三页,共58页。1、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2、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异同点特别示提比较文化传播文化继承区别侧重横向—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纵向---同一国家和历史与现实之间原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具有继承性态度洋为中用,对外推广古为今用,发扬光大共同点都能促进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精华与糟粕,要辩证分析;教育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十四页,共58页。误区一:文化的发展就是对旧文化的完全否定。文化的发展是指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不是对旧文化的简单否定。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文化的发展是克服传统文化里面的糟粕又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曲折性的上升,前进,认为文化的发展就是对旧文化的完全否定,其实质是没有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否定了继承。注意以下几个误区第三十五页,共58页。误区二:继承与发展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继承指的是承袭传统,而发展指的是不断改造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二者是不同的。继承与发展都处于文化发展这一个过程中,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注意以下几个误区第三十六页,共58页。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典例2】(2013·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传统文化是什么?第三十七页,共58页。知识定位:文化传承的知识。解题关键:解读和阐释信息:“使我们成为我们”即“继承”;“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即“发展”。答案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我们在文化发展中保持正确方向。第三十八页,共58页。解题的五步法:一读二抓三析四联五编一读:二抓:三析:四联:五编:泛读与精读材料,概括层次大意,明确中心论题。狠抓题干设问的关键词,角度、主体、思维层次、中心论题、分值等。(获取和获取信息能力)分析材料,明确材料讲什么,哪些信息与设问有关,获取有用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联系教材理论,从材料中引申和归纳教材理论。(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编写答案,勿背答案:①答案要点(理论+分析)②文字表述(学科术语)③书写格式(工整入格)
(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第三十九页,共58页。1、社会制度的变革2、科学技术的进步3、思想运动4、教育(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考点四、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十页,共58页。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社会制度的变革经济、政治的变化文化形态的变化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的引起要求导致决定1、社会制度的变革原理第四十一页,共58页。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革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2、科学技术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本身就是文化的内容,科技的进步就是文化的发展第四十二页,共58页。导演斯蒂文森说:“我没有到过中国,所有关于中国的知识都是通过互联网了解的,而且都查了两遍。可以说,我们的电影哪怕一帧一帧地放都不会找出任何错误。”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自身因素)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第四十三页,共58页。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既互相对立,展开激烈辩论,又是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促进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第四十四页,共58页。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他们呼唤要用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抗神学思想和经院哲学,以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这又说明了什么?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自身因素)第四十五页,共58页。4、教育因素-教育方式的变革①地位: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②作用: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③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考点四、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十六页,共58页。知识角度教育作用文化的特点
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教育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与人
教育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影响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交流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文化传承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从文化角度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教育与现代化建设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四十七页,共58页。外部因素决定性因素内部因素内部因素理论联系:
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理论联系:
科学是文化的其中一种形式理论联系:
思想运动是一种文化活动内部因素理论联系:
教育是文化的其中一种形式(小结)第四十八页,共58页。(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要认同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扬弃”与时俱进第四十九页,共58页。〖小结:重点理论〗名师点睛一个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一个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个特点→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四个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四个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教育。第五十页,共58页。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2009年清明节参与人数达到1000万左右。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回答:(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主观试题突破第五十一页,共58页。审设问答题角度知识范围审材料关键信息知识链接知识链接知识链接知识链接体现了传统文化什么特点、怎样看待祭拜形式的演变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形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2500年历史相对稳定性整体材料都是强调我国的文化传承鲜明的民族性清明祭拜传统习俗互联网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第五十二页,共58页。【参考答案】(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WB/T 1145-2024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基本要求
- 硫酸锌生产工艺与环保处理考核试卷
- 森林改培与生态保护与森林资源合理开发考核试卷
- 玻璃泵阀制造考核试卷
- 空调器湿度传感器的选型与优化考核试卷
- 纸板容器盈利模式分析考核试卷
- 森林资源调查方法与实务操作考核试卷
- 组织领导力发展与绩效改进考核试卷
-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幼儿园课程与教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自贡市普高2025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七)-高考物理试题仿真试题含解析
- 走进物理-走向统一的自然力(上)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广西师范大学
- 2024年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设计考试重点试题附答案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能力测验练习题
- 打扫卫生劳动合同范本
-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英语试卷
- 人教PEP六年级英语下册Unit1Howtallareyou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个体工商户公司章程模板
- 心理发展与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师范大学
- 工作计划进度表(自动甘特图)电子表格模板
- 网络营销:推广与策划 第3版 课件 项目4 搜索引擎营销(知识基石)
- 期中试卷(试题)-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