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词五首-中考真题大全_第1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词五首-中考真题大全_第2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词五首-中考真题大全_第3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词五首-中考真题大全_第4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词五首-中考真题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望江南》,回答下列问题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5.这首不到30字的小词,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是从写到;就景物而言,先后写了、白蘋洲等。就人物情感变化而言,由希望到以至最后的。(6分)6.本词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4分)答案:5.清晨黄昏楼、帆、斜晖、江水失望肠断(前两空和后两空,每空1分,中间1空,共2分,共6分)6.(画面形象.具体3分;语言简洁优美1分,共4分,不合要求,酌情扣分)7.阅读温庭筠的《望江南》,然后答题。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①从“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词中女子等等远行爱人归来的时间之长。②“_______________”一词,写出了词中女子一次次失望之后内心的痛苦和哀伤。答案:①梳洗斜晖②断肠读《望江南》,回答下列问题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10、词的第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答案:3分。只要答出三点就给满分。①“梳洗”点明了时间是早上。②“梳洗罢”隐含着女主人公盼归的急切。③一个“独”字,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独。(3分)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7——18题(4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2分)上阕:下阕: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2分)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答案:17.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下阕写报国情。(2分,意同即可)18.C(2分)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4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仔细观察右边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1分)

(2)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2分)(3)从选文中加线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1分)

答案:12.(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或“千骑卷平岗”);(2)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体现的态度:表面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的拥戴、赞扬、敬佩(或:对苏轼政绩的肯定)(能从“实质”上说对,即可给满分);(3)示例:“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个词语均体现豪放之气势)。7、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A.“千骑卷平冈”形象地写出出猎的人很多,气势很大。B.“亲射虎,看孙郎”表明词人已功成名就,对孙权有蔑视之意。C.“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词人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D.这首词表面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迈气概。答案:7、B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运用了典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答案: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出诗人报效国家,抵御外敌入侵,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评分:含蓄(或委婉)1分,表达内容1分,共2分。13.“江城子”是这首词的_______,“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14.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3.(2分,每空l分)词牌名 题目14.(3分)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意思相近即可)(1)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4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12.(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2)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不、阙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场面,下阙生动形象地刻画一位挽弓劲射的志士形象,反映出诗人的豪情狂态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B.诗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千骑奔腾时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现“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C.诗人在诗中多次用典,以孙权,魏尚自比,以“天狼”借指敌人,直接表达期和、盼重被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D.诗人用语刚劲,挥洒自如,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完成了形象的塑造,体现出诗人粗犷、豪放的风格。答案:C。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下列问题。(3分)(1)从词中的哪两个典型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2分)A:B:(2)词的末尾一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答:

答案:8.(共3分)(1)A“醉里挑灯看剑”;B“梦回吹角连营”(每空l分,共2分)(2)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身先老(白7.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打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1分)8.“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答: 答案:7.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8.这时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启用自己呢?(也可以答作者希望自己能够收到朝廷的重用)运用典故,使表达含蓄典雅。20.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2分)21.在下阕中作者用晕了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20.示例: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岗。(意思对即可。2分)21.(1)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2)②用典故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分)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本词上阕描写了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抒写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2分)“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蕴含了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出猎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1)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打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1分)(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6.(3分)(1)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1分)(2)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1分)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缺一不可)(1分)7、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8、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6.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写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B.结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写作者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C.“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写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作者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是写作者非常在意自己的衰老,慨叹报国无门。7.这首词的下阕运用了两个典故,请你找出其中一个典故的相关诗句,并说说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

答案:6.(2分)D7.(3分)①用典故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1分)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2分)。②用典故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分)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2分)。6.这首词上阙描写了打猎时的________________,下阙抒发了作者企望为国杀敌的_______________。(2分)7.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全词由叙事而抒怀,开篇以“老夫”自况,着一“狂”字体现情怀,统领全词。B.词中两次用典,上阙自喻孙权,下阙又自比冯唐。C.全词塑造了一个慷慨激昂、走马挽弓,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志士形象。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到语言风格都体现了粗犷、豪放的风格。答案:6、壮观场面报国情怀;7、B(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运用了典故,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豪情壮志?(3分)(2)仔细看插图,回答问题。①从词中找出与图中A、B、C、D箭头所指的相对应的词句写在下面。(2分)ABCD

②图中有的地方同词中的某些词语或客观事实不相符,请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本题为加分题,得分计入二大题。)答案:7.(1)言简而意丰,委婉而含蓄(意思相近即可),杀敌报国(或报效祖国,杀敌立功)(意思相近即可)。此题共3分。其中第一问2分,答出一点得1分,第二问1分。(2)①依次为A:右擎苍,B::锦帽,C:貂裘,D:左牵黄。(每处05分)②图中没有画出“卷”的情态,因为人物的衣饰,乘坐的姿势,马的尾巴,马奔跑的情态等都没有体现出马儿快速奔跑的情态。(如学生答图中苏轼的胡须与苏轼当时38岁的年龄不相符也对)(此题2分,找到问题1分,答出理由1分)7.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答案:7.C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分析:“鬓微霜”说明词人年纪大,“又何妨”说明词人不服输、不服老的心理,表明了词人希望被重用,能征战沙场,为国立功的心愿。答案:表达诗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以“秋思”为题的《渔家傲》是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疆时的感怀之作,“渔家傲”是词牌名。B.词的上片重在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点和时间,并以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边塞秋景与中原之不同。[来源:学科网]C.词的下片集中抒发边塞将士的愁思,反映出思乡与卫国的矛盾心理。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以互文的形式,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D.全词意境悲凉,与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起为宋词婉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答案:D12.“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2分)13.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2分)答:14.就表达方式而言,这首词的上阙运用了,下阙运用了。(2分)15.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词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表达塞外奇特壮美景象的诗句“,”。(2分)答案:12.与中原不同孤寂荒凉(2分)13.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之情。(2分)14.描写抒情(2分)1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最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1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2分)答案11.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2分)12.因尚束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所以虽思乡却难回的矛盾心理。(2分)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内地景象的迥然不同。B.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卫国思家的心理矛盾。C.结尾三句情调激昂、高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朽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懑之情。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全词意境壮阔,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读来真切感人。答案:9.C13.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正面揭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将士们苦中作乐,夜深霜重之时仍在军营中奏乐欢闹的场面。答案:(三)(3分)13.D(写夜深霜重之时传来的悲凉哀怨的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7.请简要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在这首词中的作用。

答案:7.(2分)“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的作用:(1)时间上是上阙“长烟落日”的延续。(2)借景抒情。写出戍边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1)一个“

”字,概括了塞外景色的总体特征;“

”概括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2分)(2)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4分)

答案:11.6分:(1)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分)(2)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4分)。7.阅读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按要求答题。(3分)(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1分)(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词的上片“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象。B.词的下片“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C.词中“将军白发征夫泪”意思是将军和征夫久戍不归、有家难回、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D.这首词写景抒情气魄宏大,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答案:7.(3分)(1分)(1)雁去。(2)(2分)B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1)用“‖”划分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2分)长烟落日孤城闭(2)对诗歌内容赏析有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开篇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B.“衡阳雁去”是说连那南飞的衡阳雁也掠空而过,不愿作片刻的停留。C.这首诗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D.词中的“长烟落日”,与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描写了塞外壮阔苍茫的奇异风光。答案:8、(2分)(1)长烟//落日//孤城//闭(划对前两处的1分,再划对后一处得2分)(2分)(2)C(这首诗既流露出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也抒发出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慨)13.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2分)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答案:13.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14.C6.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B.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塞外边关秋景图,渲染了边塞的萧索荒凉。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D.“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7.“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描写的景象,与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哪两句诗相似?请写出来,并谈谈二者的意境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6、D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同的意境:“长河”句,萧条荒凉;“大漠”句,雄浑壮美。13、“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2分)14、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3、天冷、声杂、城孤。14、思乡之情。阅读范仲淹《渔家傲》,回答7—8题。(5分)7.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答:答案:7、B8、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1分)9.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5分)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2分)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答案:(1)本题2分,一点1分。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2)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

(3)本题2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然后完成第6题。6、①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1分)②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下片中“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答案:6、①雁去②C19、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2分)答:20、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分)答:2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答案:19、睡觉(2分)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21、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限2个字)。(1分)(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答案:(1)雁去(1分)(2)C(2分)9.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__________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________,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分)10.“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9、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10、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1)上阕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________________.(2分)(2)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2分)答案:(1)孤寂、荒凉;(2)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感情。(1)这首词所写的时令是“晚春”,从词中哪个语句看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词中原语句填写〉;“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词中原句回答(2分)你认为这首词中写得最好的句子是哪两句?为什么?(3分)答案:(1)闻说双溪春尚好物是人非事事休(2分)(2)示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将“愁”与“舴艋舟”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赋予无形的“愁”以重量,竟达到了船“载不动”的地步。“舴艋舟”则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词人所说的究竟是船小还是“愁”重,不言而喻。(3分)【详细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能力。第一问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春尚好”意为春天还没过完,春天的素色还好,暗含“晚春”之意;俗语有“女为悦己者容”,词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则道出了词作者当时悲凉的心境——丈夫去世,因而“日晚倦梳头”;第二问考查对词中重点句子的鉴赏,可以从词句运用的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一角度入手,谈其作用或表达效果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8分)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上片中,“”,交代的是季节特征,“”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4分)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4分)答案:(一)1.“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各2分,共4分)2.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两层意思各2分,共4分)10.请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下面两个小题。(4分)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①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②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10.①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②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表述题要求符合大意,不苛求答案,开放题宜放宽,但强调符合题意,语句通顺。)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第6题。(2分)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6.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6.这两句诗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评分:2分。(1)上阙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答案:(1)“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2)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7.对下列一首词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答案:7.(2分)C6.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分)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7.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答案:6.C(2分)7.A(3分)为陈同甫作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5.这词首融

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2分)16.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答案:15.梦幻(梦境、理想)(1分)现实(1分)16.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1分)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1分)。⑴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________”。(1分)⑵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B、“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又为将士们出征渲染了肃杀和悲壮的气氛。C、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答案:6、(3分)(1)(1分)“可怜”(2)(2分)C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分)(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8.(4分)(1)(2分)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2)(2分)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1分)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1分)。(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2分)(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⑴收复中原,统一国家。(1分,意思正确即可)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2分,写一个得1分)(3)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2分,每点1分)17.从下列诗句中选出风格完全不同的一句,并说说理由。()(4分)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D.……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理由:18.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破阵子”是这首词的题目,表达了作者杀敌立功的决心。B.这首词是写给好友陈同甫的,抒发了作者的抗金壮志。C.“塞外声”是指塞外边境的悲壮粗犷的战歌。D.末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19.请写出两句描写“风”或“雪”的古典诗词名句。(3分)答案:17.(4分)C理由是:其余三项可看作“豪放派”风格,而C项属于婉约派。(选项正确评2分,理由2分。理由答成“其余三项都是与战场、军事、杀敌有关,而C项是表达思念之情”的,评1分)18.(3分)A19.(3分,写出一句评1分,写出两句评3分,有错误该句不得分)参考诗句: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③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