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同步练习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答题时间:40分钟)1.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2.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3.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4.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有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 D.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5.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出现了“更名潮”。“更名潮”的出现说明这些国家()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政治体制的变革C.对外政策的调整 D.共产党失去政权6.1989年民主德国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小孩抱到柏林墙上,让他看一眼西柏林市景,这反映了()A.两个德国出现 B.两德统一在望C.两极格局形成 D.美苏冷战结束*7.在苏联,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这说明()A.苏联的国家机器运转不灵B.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C.斯大林体制没有受到影响D.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8.1951~1955年,苏联的粮食年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年均产量达到亿吨,增长近50%。肉类的年均产量由570万吨变为930万吨,增加60%以上:奶类年均产量由3790万吨变为6470万吨,增加70%以上。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性质的变化B.农业的案约化经营成效显著C.领导阶层的关注D.斯大林五年计划实施的结果9.为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10.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而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华民族发展以崭新的前景。中苏改革的不同结果,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 B.要时刻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C.改革应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策略 D.改革步伐要尽快适应国际形势发展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比前五年下降%,其后五年又下降%;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材料三“他摆弃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落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西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她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痛,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B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所进行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变革,故B项符合题意。2.C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故答案为C项。3.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重视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4.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可知,两极格局已经瓦解,其标志是苏联解体,故选B项。5.A解析: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国家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B、C、D三项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对东欧剧变的论述,因而是错误的,故排除。6.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1989年”。A项出现于1949年,C项出现于1955年,D项出现于1991年,时间皆不符,故排除A、C、D三项。由东西柏林边界开放可以看到两德统一的趋势,故B项正确。7.D解析:根据材料“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可知,斯大林时代的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故D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排除;题干体现的是政策的黄彻情况,并非政策本身,排除B项;根据材料“1955年起,国家放竟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可知C项说法片面,排除。解析:材料显示的时期正值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举措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题干中粮食、肉类和奶类等年均产量均激增的现象即为其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9.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苏联历次经济改革的共同点。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可知D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故排除。10.A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考虑苏联实际,经济改革没有解决人民生活问题,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中国改革开放则充分考虑中国的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国情,故A项正确。11.答案:(1)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脱离实际,育目决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2)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止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3)史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体制,未取得成效,后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使苏联存在的问题全部暴露。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却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从而导致苏联解体。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大规模垦荒”“经营管理不善”等信息,并结合其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归纳概括。第(2)问第一小间,根据材料二数据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改革的特点和个人因素分析。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后果分析。
东欧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步练习(答题时间:40分钟)*1.1981年4月,在一份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名义印发的材料上,按照对计划与市场的态度,将经济学家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坚持计划经济的;第二类是赞成计划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三类是赞成商品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四类则是主张发展商品经济的。这表明当时()A.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束缚亟待突破B.照搬西方市场经济成为时人共识C.国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如果以“别了,雅尔塔”为题发言,应该选择哪一事件作为“别了”的标志()A.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B.第三世界崛起C.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东欧剧变,最具决定性的变化是()A.社会制度B.政治制度C.国名变化D.国家分裂4.1996年《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市场经济”“民蓄企业”“国有企业”等新词汇,2022年又收录了“非公有制经济”“多镇企业”等新词汇。这反映了我国()A.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B.私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导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开始D.全方位射外开放格局的形成*5.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最消极的后果是()A.社会所有制的私有化倾向严重B.自由化倾向改变了社会性质C.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D.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民族问题尖锐6.关于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A.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B.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C.南斯拉夫爆发了激烈的内战D.东欧各国都通过和平的方式发生了剧变*7.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A.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8.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D.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9.从1987年到1995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推行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进入缓慢增长阶段C.亚太地区的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D.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抓住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10.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A.农村B.城市C.沿海D.内地*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材料二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迫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与它保持一致……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和民族矛盾。材料三西方反苏反共的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采取种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扰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领导人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否表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什么?(2)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被称作什么战略?(3)结合上述材料看,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东欧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A解析材料信息“1981年4月”“按照对计划与市场的态度,将经济学家划分为四类”,表明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束缚亟待突破,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是在21世纪初,排除。2.D解析:选D“别了”的含义就是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的瓦解,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性事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A解析选A从1989年开始,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其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即由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正确。4.A解析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部分新词汇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A项正确。5.D解析南斯拉夫实行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虽然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等,逐渐走上了一条道合本国国情、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也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获得了发展,但是,自治体制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消极后果是减弱了宏观调控,并且出现了分敢主义、自由主义,民族问题也日益尖锐。故本题选D项。6.D解析“东欧各国都通过和平的方式发生了剧变”弱显不符合史实,南斯拉夫爆发了激烈的内战,罗马尼亚也发生了流血冲突。故选D项。7.A解析: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