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一年级学期秋季课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科书书名:《中外历史纲要》上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了解民族交融的史实,理解民族交融的含义,体会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提升历史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之民族关系;2.对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的认识;3.用唯物史观对改革及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教学难点:用唯物史观对改革及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对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的认识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由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杨维daor汉王琦)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7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导入新课。指出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进而本课主题,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复习之前学习内容:第一部分国家分裂政权更迭复习第二部分国家分裂孕育统一1.推动统一因素之政治。2.推动统一之经济因素。3.推动统一因素之民族关系民族融合是同学们对这段历史印象之一,那么什么是民族融合呢?请从导学案给的材料中找出关键词。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整合,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原人构建、各民族参与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原地区形成的制度、文化,成为周边各民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摘编自何星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同学们思考)对了,从形式上“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从内容上“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制度、文化”的融合。那民族融合有怎样的体现呢,我们利用多种史料来证明我们的观点,看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qian)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魏书》材料二无论从服饰和风度上,都显示了汉人生活中所受鲜卑文化的影响。河北境内骑射之风的流行,反映了晋末以来北方民族对汉族的巨大影响。——唐长孺《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材料一材料二向我们证明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图片是1981年出土的北魏一对夫妇合葬墓的文物,证明了那时期的民族吸收中原的丧葬习俗、服饰文化、礼仪道德等,民间的交流交往推动了民族融合,那统治者又是如何推动、加强民族融合的呢?接下来完成探究三:孝文帝改革探究三:孝文帝改革问题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30页,你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材料一他(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0页材料二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我们可以看到孝文帝曾迁都洛阳,主张着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这些措施推动民族融合,在材料二马恩选集中提到落后文明往往被先进文明所征服,孝文帝通过改革,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北魏的历史发展进程,材料中则说明了孝文帝改革对李唐带来的影响,为隋唐统一、盛世繁华创造了条件。民间的交流交往,统治者的改革推动民族融合,使各民族逐渐成为华夏族的重发组成部分,这种民族认同成为推动统一的民族向心力。三个因素探究小结刚才我们完成了对三个推动统一因素的探究,了解了制度认国、区域认同、华夏认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探究三:孝文帝改革问题2、“有人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阅读下列材料。(1)谈谈你的认识。(可以有2分钟简单的讨论)。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同学们各抒己见,都有自己的判断,大家的观点大体分成两类,一个认为是进步的,一个认为是迂腐的,那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岐呢?(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学生思考)对了,因为占有的史料不同;对同一人物的关注点不同(角度、方法);大家的立场不同;史观不同;……(3)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思考)所以,我们在作历史研究时要尽可能地多占有史料,运用科学史观,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更丰富的解释。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来看孝文帝改革,唯物史观认为评价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基于上述标准,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在分裂中同样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各民族共书写我们的历史,那么,今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进行情感提升)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隋的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交融学习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藩镇割据【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2.时空观念:立足时空观念,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的研读,了解隋唐盛世局面的形成的原因和表现4.历史解释: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客观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5.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认识到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时空定位】【阶段特征】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但后期出现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生产上诸多创新,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3.思想: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发展,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儒道佛三教合一;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唐诗繁荣,绘画进入繁盛阶段。4.外交及民族关系: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交通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华文化圈的基本格局最终形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名词解释】▲朋党之争:唐后期的朋党之争是指以牛僧儒为首的官僚集团和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所以又称为“牛李党争”。形成牛李党争的原因,是由于他们进入仕途的门径不同。实际上,还是唐初以来门阀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的延续。两党斗争,直到公元860年,懿宗即位后才平息下来,长达四十年之久。▲唐蕃会盟: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史称"唐蕃会盟"。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石立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公元755年冬,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攻占洛阳,次年称帝,入长安,并遣部将史思明占河北广大地区。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帝位。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燕帝,克洛阳,不久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唐军屡败叛军,763年史朝义被迫自杀。历时八年的叛乱被平息,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在内地又增添了许多节度使,这些节度使领所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他们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形成了割据势力。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却成为导致唐朝衰亡的根源。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而唐朝灭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则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教学内容】知识点01隋朝兴亡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隋朝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2)隋朝的统一: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隋朝的建设(1)广设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供应朝廷粮食、物资和备水旱赈济。(2)隋炀帝的建设①兴建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②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隋朝的灭亡(1)原因①隋炀帝的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②各地起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李渊起兵反隋。(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微点拨】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隋朝开凿全长2700公里,纵贯中国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古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分析开通大运河的利弊。利:①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国家起到了政治纽带的作用。②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线城市发展③促进了中原与南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弊:①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②促使阶级矛盾被激化,开凿过程中滥用刑法,引起民众不满,推动了起义的爆发。知识点0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一)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2)统一: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2.“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3.武则天的统治(1)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2)武则天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4.“开元盛世”(1)背景: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2)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3)评价: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二)唐朝的民族交融1、背景:①周边各族迅速发展。②唐太宗统治时期,对周边各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与突厥关系:①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中央政府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3、与吐蕃关系:①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4、与靺鞨的关系:①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②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5、与回纥的关系唐初,回纥役属突厥,为反抗突厥压迫,唐朝军队支持下,灭亡东突厥。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后回纥改名回鹘。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一部分迁入内地与汉人融合,大部分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逐渐融合当地居民,发展为后来的维吾尔族。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6、意义: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知识拓展】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因素、处理方式、特点、影响(1)促进因素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使唐朝时期民族间的隔阂大为减少。②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③唐太宗能采取开明的政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④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⑤“对外交通线”中的陆路交通也可通往不少边疆地区。(2)处理方式①设立机构: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置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或将军来管理;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地区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②册封首领: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③武力征服: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进扰,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维护北部边境安定。④政治和亲: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肃宗与回纥和亲。⑤会盟通好:唐政府与吐蕃会盟巩固了双方友好关系,也符合当时双方关系的实际。⑥经济文化交流。(3)特点①政策开明。②措施灵活,方式多样。③加强民族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规模空前。(4)影响: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知识点0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一)安史之乱1、背景①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也日益紧张。②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③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廷趋于腐败。2、概况:755年,身兼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763年被唐平定。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疆频频告急;唐朝由盛转衰。(二)藩镇割据1.形成: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t"/item/%E8%97%A9%E9%95%87%E5%89%B2%E6%8D%AE/_blank"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唐代藩镇割据主要出现在河北,而河北割据又集中在三镇。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唐朝藩镇之间的牵制和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唐代后期的藩镇里,东南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藩镇对外作战,中原藩镇则具有镇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作用。河朔藩镇与中原藩镇在割据与防割据的相持关系上,中原藩镇与边疆藩镇在维系内外均势的平衡关系上,边疆藩镇、东南藩镇与中原藩镇在武力和财力的相互依赖关系上,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整体结构,从而维系唐王朝相对稳定地统治了一百多年。3.分析唐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有哪些?①统治者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②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转衰。③玄宗统治后期,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④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⑤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三)黄巢起义(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2)概况: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后被镇压。(3)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四)五代十国(1)“五代”: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2)“十国”: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3)后周实力的增强: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知识拓展】周世宗改革1、背景:藩镇割据,战乱不断;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2、内容:经济方面:鼓励开垦荒地,把中原无主荒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减轻租税;兴修水利:限制佛教的发展,抑制寺院经济【国家控制的劳动力和土地大量增加】将佛像销毁铸钱【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政治方面:改善吏治,赏罚分明,善于纳谏,颁布法律;回收节度使权力军事方面:整饬军纪,编练禁军3、影响:强化中央集权,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强了军事力量;为北宋统一奠定基础;影响北宋的制度建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能力拓展:(一)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是隋唐盛世形成的必要条件。2、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和措施,励精图治是盛世形成的政治保证。3、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隋唐盛世作出了直接的贡献盛世形成的物质基础。4、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是推动盛世形成的重要因素。5、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为唐朝的南北交通奠定了基础6、秦代以来整体的大一统局面7、历史启示: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二)隋唐的农业、手工业、商业1、农业唐朝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定型唐朝出现新型的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丝织业缂丝技术3、商业商业贸易蓬勃发展,柜坊飞钱,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严格的坊市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唐朝晚期出现夜市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内容主旨】隋唐时期,创新选官制度、完善中央官制、改革赋税制度,体现了隋唐政治制度的因时创新、适时求变。【教学目标】通过文献、图表等材料依时序梳理选官、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演进脉络;从变化与创新的视角理解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渐趋成熟的表现,赋税制度的变化实质是国家对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感悟隋唐政治制度因时创新、适时求变的智慧。【重点难点】重点:隋唐政治制度的演进脉络难点:从变化与创新的视角认识隋唐政治制度【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出示下列《新唐书》的材料:“(卢商)早孤,家贫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梳理出来,引出话题:唐朝寒门子弟卢商通过考中进士而做官。那么,魏晋南北朝后期,卢商能不能通过此种方法做官?为什么?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演变?设计意图:通过卢商的生活变化,感受科举考试带给士人人生的巨大影响。环节2:创新选官制度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了解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变化,以及选官标准,并结合材料1(见资料附录1),分析这一选官制度发展到后来产生了怎样的后果?过渡:官员的选拔权力被世家大族控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不利于中央集权,影响国家的统治。隋唐时期对选官制度进行了创新。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了解隋唐的选官制度及其发展历程、这一选官制度的标准和选官方式。3.出示材料2、3、4(见资料附录2、3、4),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教科书总结科举制度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进而思考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把握创新选官制度的重要性。4.问题探究1:结合所学,回顾并梳理从秦汉到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归纳提炼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引导学生讨论科举制度“新”在哪里?理解选官标准从门第、德行到德才门第再到才学的变化,使官员选拔更加客观,有利于选拔有才之人为官;选拔方式从世袭、推荐到公开考试选拔,使官员选拔更加透明;选官权由地方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拔原则相对公平公正,客观上反映了选官用人制度的规范化。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理解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所在。过渡: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流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那么隋唐时期最重要的中央官制是什么呢?环节3:完善中央官制1.出示秦汉中央官制示意图并简要分析。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理解中央官制的变化是皇权与相权博弈的结果。过渡:隋朝结束汉末魏晋南北朝四百年战乱,统一天下后,总结前代经验教训,在魏晋三省制基础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结合教科书,了解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特点和作用。(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但也会带来三省之间各执己见,相互扯皮现象,降低了办事效率。)3.出示材料5(见资料附录5),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统治者对中枢机构做出的调整,理解其作用。(设置政事堂,有效解决了三省决策意见不一问题,提高了行政效率,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更加完善。)4.问题探究2:结合所学,回顾从秦汉到隋唐中央官制的演变,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演变反映了相权和皇权怎样的发展趋势?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强化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理解隋唐中央官制变化的实质。过渡: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需要大量财政作支撑。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同样也可追溯到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纺织品,隋唐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环节4:改革赋税制度1.出示材料6(见资料附录6),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P40相关内容,分析唐初赋税制度的收税标准、变化及作用。设计意图:通过相关内容分析,指出纳庸代役制度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出示唐鼎盛时期和唐后期部分地区的户口统计图,以及材料7(见资料附录7),引导学生分析唐朝赋税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出示材料8(见资料附录8),结合教科书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及较之租庸调制的新变化及其影响。设计意图:加深对两税法的理解。合作探究3:比较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理解隋唐赋税制度的改革实质。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理解赋税制度改革实质。环节5:课堂小结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出现了变化与创新。其中,科举制的创新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人才条件。为适应盛世局面下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唐朝对赋税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适应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治。选官制度公平开放,中央官制科学规范,赋税制度放松控制,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国家管理因时创新、适时求变的政治智慧。【结构板书】【巩固反馈】将下列制度进行分类,并结合所学概述其演进脉络。A.三公九卿制B.租调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E.两税法F.九品中正制G.租庸调制【作业设计】练习册相关部分。【资料附录】材料1: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晋书·刘毅传》材料2: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3: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材料3:“天下英雄,入吾毂中。”——唐太宗材料4:从唐初开始,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首脑,就在一起议政决策,形成了政事堂决策会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5: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材料6: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材料7: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力……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材料8: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理念1、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线索,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2、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3、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致力于让学生有所获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这个时期是一个从大分裂到大统一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民族交融、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活跃,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繁荣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到达了一个高峰,在思想、文艺、科技、文化交流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本课内容包括:三国至隋唐时期“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方面内容。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繁琐,文化领域成就众多,高一学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已经知道了一些本时期的中国文化成就,但关于这一阶段文化的特征表现以及为何具有这些特征,还需要在思维上作一个理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理解主流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等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时空观念:按照朝代顺序梳理文化发展的表现,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对史料研读与分析,认识文化发展的原因。历史解释:通过对史料解读分析,理解文化体现的时代性。家国情怀:感受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多元与繁荣,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法、史料教学法、分析探究法、图片展示法、微课讲解法等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欣赏经典咏流传《敕勒歌》导入本课【设计思路】更快地把学生带入那个时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讲授新课】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知识回顾】☆春秋至西汉的儒学发展历程【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及时回忆巩固基础知识2、展示表格,学生记忆填写,同时思考此时期的思想特征【设计思路】锻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探究】(1)、佛教盛行的原因?材料一:从汉末魏晋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儒家的伦理纲常受到挑战,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希望于宗教。面对乱世,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材料二: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朱绍侯《中国古代史》(2)、佛教盛行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材料一: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魏书·释老志》材料二:……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情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范缜《神灭论》材料三:北魏都城洛阳,城中佛寺竟达一千三百六十七座,一些小小的里坊,也建置起十所佛寺。《南史·郭祖深传》记载道:“郡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史料研读与分析能力,落实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设计思路】利用学生心目中熟悉的人物形象进一步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卫生材料的安全性和风险评估考核试卷
- 摩托车的动力传动与离合器技术考核试卷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系统工程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煤炭产业的变革与转型趋势考核试卷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仪器分析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基于情感分析的化工污染事件舆情分析研究》
-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效应研究》
- 《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脱水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情境感知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社区老年人规律运动健康促进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说课
- 船舶租赁尽职调查
- GB/T 13912-2020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逆境生理
- 2017大专病理课件4局部血液循环障碍l
- 小学英语人教新起点五年级上册Unit3Animalsunit3storytime
-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记录
- 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
- 小学《信息技术》考试试题及
- 检伤分类课件
- (新版)重症专科护士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