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悲哀的死亡 一一读《孔乙己》_第1页
无人悲哀的死亡 一一读《孔乙己》_第2页
无人悲哀的死亡 一一读《孔乙己》_第3页
无人悲哀的死亡 一一读《孔乙己》_第4页
无人悲哀的死亡 一一读《孔乙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无人悲哀的死亡一一读《孔乙己》单篇阅读,要进入分析的层次,对比困难。由于矛盾不是现成的。怎么办呢?还原。鲁迅在《孔乙己》中,几乎涉及了孔乙己的一生。从他一直考不取最起码的秀才,中老年潦倒落魄,无以为生,偷书,被打致残,直到最终消失、死亡。经历的时间,起码有几十年,但是,全文只有三千字左右。这么短的篇幅写这么多的事情,怎么可能讨好?

鲁迅虽然写到了这么多,但大多是从别人的嘴巴里说出来的,并没有直接、正面描写孔乙己。譬如他的应考,他的不中,他的偷书,甚至挨打致残都发生在幕后,在小说中,只是被出场人物间接提起。可以说,那些决定他命运的事件,使孔乙己成为孔乙己的那些情景,鲁迅一件也没有写。

这些情节,假如要让吴敬梓用《范进中举》的方法来处理,确定是要正面描写的,而且还要加以渲染。不写这么重要的场面、清洁,说明鲁迅对这些不感兴趣,或者,鲁迅认为,这些不是他要表现的重点。那么,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写了些什么呢?

十分令人惊诧的是,鲁迅只选取了三个场面,而孔乙己本人只有两次出场一一在咸亨酒店的场面。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两个场面和孔乙己的命运关系并不大。第一个场面,是他偷书了,已经被打过了,来买酒时,被嘲讽了;其次个场面,是他被打残了,又来买酒,又被嘲讽了。假如要透露孔乙己撩倒的根源,批判科举制度,这两个场面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假如要表达对孔乙己的可怜,那完全可以正面写他遭毒打的场面,像《范进中举》那样,细致地描写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件,在场人物的反应等等,但是,鲁迅明显回避了这样的写法。

这是不是舍本逐末呢?关键不在于舍本逐末而在于鲁迅衡量本和末的准则。

三个正面描写的场面,主要写了些什么呢?

写作的重点、焦点,是人们是如何对待这个人的。最不可忽视的,是鲁迅是用一个人的眼光去看孔乙己的。

这副眼光是属于一个特别人物的,一个小店员的。对于这个小店员,鲁迅很舍得花笔墨,一开头就花了两个大段。这是由于,鲁迅需要小店员的眼睛,以不以为意的观感,和孔乙己拉开情绪的距离。

小说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个小店员与孔乙己错位的观感。在他观感以内的,就大加描述;在他观感以外的,通通省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写的并不仅仅是孔乙己。其实,这正是鲁迅的匠心,也是创作的原则,或者小说美学的原则:重要的不是人物遭遇,而是,这个人物,在他人的、多元的眼光中的心理奇观。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由于他看到日俄战争时期,中国人为俄国人当间谍,被执行枪决之前示众,而中国同胞却麻木地当看客。在鲁迅看来,为他国做间谍送死纵然是悲剧,但是,对同胞之悲剧漠然地观看,更是悲剧。

咸亨酒店中的各色人物,对于孔乙己的命运,对于他的遭遇,当然是麻木的,但是,作为一个小店员,他的漠然,又有其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无聊、单调,所看的都是凶面孔、教人活泼不得。但是,在这样沉闷的气氛中,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的笑声,不是一般的描述,而是整篇小说情绪的规律起点和整篇小说结构的支点。

第一个场面,突出了孔乙己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提醒遭遇过殴打。按理说,这个人十分不幸,没有起码的长进,无以为生,是一个失败的读书人,又近乎小偷。更糟糕的是,他还是不成功的、时常被抓住的小偷,显然,命运是很凄凉的心情应当是很痛楚的。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人,却给小店带来快乐。不但这个小店员,而且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甚至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鲁迅立意的焦点,显然就在这种笑上。开头写小店员的无聊,就是为了反衬孔乙己带来的笑声。因偷书而挨打,有什么好笑的呢?在这种笑里,鲁迅挖出了什么深刻的东西呢?

首先是这个已经沦为小偷的、无用的人,从道德理性看,好喝懒做。偷窃,是恶的,但是,情感价值上,恰恰又是带来了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有一点喜剧性的。一方面是那些喝酒的,嘲讽他又偷了书,又挨打了,而且有人指出,是亲眼看见,吊着打的。这是确凿的事实,而孔乙己否认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但是,否认的理由却又十分薄弱,甚至是不成理由的窃书不能算偷。显而易见,这不过是把偷窃的概念从白话变成了文言,并没有改变偷窃的实质。

这就显得荒诞可笑了。这种可笑,构成了小说的幽默基调。

其次,在这种荒诞可笑中,还隐含着更深意味,孔乙己虽然潦倒、沦落到如此地步,却还在维护着他的一点自尊。文言文的用语,污人清白、君子固穷,为一般酒客所不懂,成为读书人最终的面子的盾牌。但是,不管什么样的话语,总不能改变亲眼目睹的事实。因而,这最终的对自尊的维护,显然是无效的,甚至是理屈词穷的表现,只能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在这种笑声里,并没有太明显的恶意,其中还有也明知其理屈,而予以原谅的意味。

这说明,这种嘲弄是温柔的。但是,无效的抗争,是对外部世界来说的,对孔乙己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口头上不承认自己是小偷,在他自己内心,也并没有小偷的感觉。

号称冷峻的鲁迅,没有让他在大庭广众面前承认自己是小偷,没有让他的自尊心公开地完全瓦解,完全地不要脸面。相反,鲁迅特别写到孔乙己在酒店里的品性比别人好,从不拖欠酒钱。他还主动指导小店员菌香豆的菌字有四种写法。对围过来要吃他的面香豆的孩子,柔弱地说着多乎哉?不多也。联系到小说开头,写他穿着长衫,却不是坐着喝,而是站着逐渐地喝。这都在提醒,在他自己的感觉中,他还是残留着一点读书人的身份和自尊的。

鲁迅对孔乙己,并没有厌恶的成分,只是调侃而已,在调侃中有可怜。可以说,小说是幽默的,并不是讥讽的,并没有揭露孔乙己的恶劣品质的意思,明明是屡屡提及,但在具体行文中,却满是为之辩护的成分。字里行间,貌似留下了矛盾:孔乙己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惋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在鲁迅的话语中,孔乙己的偷窃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抄书时把人家的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偷了,美其名曰一齐失踪。另一种是,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偷窃,显然有别于书籍纸张笔墨的一齐失踪。偷窃的对象,那应当是书籍笔墨以外的,可能是更加值钱的东西。对这种愈加值钱的东西,鲁迅的行文是偷窃,而对书籍笔墨纸张,鲁迅的具体行文就含蓄得多了:叫做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