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第七单元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课件故都的秋一、识作者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①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伴读]①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出了波澜壮阔的一生。二、知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三、明文体散文(一)概说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二)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②[伴读]②“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散文之“神”便是引领读者的那条脉络。2.意境深邃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三)散文的分类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四、理基础1.记字音tuíruǐzègǎnlǎnpìxùnhùndùnzhè2.识字形diāo凋零chóu惆怅huái槐树kuì愧疚yuán缘分chuán椽笔qí歧韵qí岐山3.辨词义(1)十足·实足[辨词]
十足:十分充足,与之搭配的词语可以是“信心、干劲、神气”等,也可以是表示某种身份、想法的词语。实足:实际上足够、确实足够。常跟年龄或数量词搭配。[选词]
①但我自己叫了一碗烩馍,这是种含有_____的西北风味的饭食。②对于所有种族和民族而言,心脏年龄与_____年龄之间都有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是美国黑人。十足实足(2)清闲·悠闲[辨词]
清闲:指清静闲暇,侧重无事做,有闲空。悠闲:指闲适自得,侧重心态上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选词]
①淑娟与母亲同居西院,虽然冷静,倒喜_____。——清·李渔《风筝误》②这位老相公,不知是送儿子孙子进场的?事外之人,好不_____自在。——《警世通言》清闲悠闲4.积成语[语境呈现][释义]①一叶落而知天下秋:②混混沌沌:③疏疏落落: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也指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稀疏零落。*荷塘月色一、识作者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③”,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伴读]③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先生有深意。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④著作有《朱自清全集》。[伴读]④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一身傲骨宁折不愿弯。文人风骨硬如此。二、知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⑤《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伴读]⑤他在五月写下“踟蹰计行程,嘶骢何处行”的词句,真乃作者当时内心之写照。三、拓知识西洲曲《西洲曲》⑥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诗描写青年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深切的思念,课文所引四句是写青年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由“莲子”的谐音“怜子”勾起了对情郎的思恋。作者引用《西洲曲》,包含着他对美好与自由的无限向往。这与《荷塘月色》第三段所描写的自由心态遥相呼应,一脉相承。[伴读]⑥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北方民歌慷慨激昂。北方民歌代表作是《木兰诗》,南方民歌代表作便是这《西洲曲》了。四、理基础1.记字音xièmíniǎomiǎoshàwǎnbānbózhuìdiànpìhān2.识字形zhuì点缀duō掇拾chuò辍学diàn惦记diān掂量diǎn踮脚liǎn敛裾liàn殓葬qiào峭楞楞qiào俏生生3.辨词义(1)清净·清静[辨词]
“清净”指没有事物打扰。如:耳根清净。“清静”指安静、不嘈杂。如:环境非常清静。[选词]
①张老将军退休以后就回到了在湖南的农村老家,过着_____的日子。②长假来临,市民不妨避开人潮,选择一些______的出行路线。清净清静(2)约略·大概[辨词]
“约略”除了有“大致,大体上”的意思外,还有“仿佛,依稀”“大概,有很大可能性”“略微,轻微;不经意”等意思。“大概”指的是“大致内容或情况”“表示对时间、数量的不很精确的估计”。[选词]
①_____听得窗外有细细屑屑的雨点声,但也不一定是雨点,细听去却又没有了。②你的书_____什么时候能出来?你的那些粉丝都等急了。约略大概4.积成语[语境呈现][释义]①没精打采:②蓊蓊郁郁:③隐隐约约:④别有风味: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另有一种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另有一种趣味或特色。任务群构建与探究文本构建结构图示主旨归纳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结构图示主旨归纳作者通过描写在荷塘月夜独步的所见所闻,赞美了月夜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在月光下,在荷塘边,作者感受到“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任务探究任务探究一相似的客观世界,不同的主观心灵——走进朱自清和郁达夫的内心世界任务导引同为现代作家,郁达夫和朱自清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他们的人生之路是从19世纪末蹒跚走到20世纪中叶,这是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安的时期。郁达夫和朱自清客观世界相似,从“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来看,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应相似。其实不然,一个写实一个浪漫,原因只有一个:主观心灵不同。任务设计1.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知人不易,论世更难。既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及心境,又要了解创作背景。答案(1)社会环境黑暗。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2)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3)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2.如何理解朱自清先生的“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可以称之为“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关键句子。答案朱自清写此文的时候,是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矛盾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然而朱自清先生毕竟又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先生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总之,朱自清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种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3.两篇散文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都是借景抒情,两位作者在抒发感情的方式上有何不同?答案《故都的秋》抒发感情一是借助写景,抓取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加以点染描绘,情意的泉流自然汩汩而出;二是述事,即述说“在皇城人海之中”的闲适生活,以及“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还有“外国的诗人”“诗歌散文钞”,甚至“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种种事象,视野开阔,感情强烈。抒情除了浓烈、开放的特点外,还有深度厚度,探及人生的底蕴,富含哲理意味。《荷塘月色》抒情主要借助写景,把感情深掩在写景中。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和随后“现在都可不理”之后便转为对景物的悉心观察和描写上,含蓄地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之情。4.(拓展延伸)有人将朱自清的散文与郁达夫的散文作了比较,总的体会是:朱自清的散文如他的名字突出一个“清”字,郁达夫的散文也如他的名字突出一个“郁”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说说你的理解。答案朱自清的散文真是清丽、清秀、清纯、清新。他的散文既简洁又明快,而且朴实得让人感到亲切。另外,“清”也体现在朱先生的品格上。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节和可贵情操,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郁达夫的散文真如他的名字突出了一个“郁”字,几乎每一篇都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伤和愤懑,包含着国破家亡的沉重的咏叹。他的散文是“萧条复萧条,衰落又衰落”的情深意笃的爱国者的悲歌。他的散文郁得深沉,郁得深远,郁得隽永,郁得感人泪下。任务探究二一枝一叶总关情——体会散文的景与情任务导引许多优秀的散文,像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又像一首首震撼心灵的诗。“诗情画意”是许多散文作家刻意追求的境界。一篇散文既要有“景”,也要有“情”,人们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评价它。本课两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值得我们仔细赏鉴。任务设计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答案画面语句品析秋院①“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②“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③“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境的宁静。秋槐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秋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秋雨①“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是境的宁静。②都市闲人的互答:这里是心和境的悲凉。秋果“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2.《荷塘月色》在所描写的四幅画面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每幅画面的特征。答案画面画面意象画面特征月下小径小煤屑路、许多树幽僻、寂静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幽静、淡雅荷塘月色月光、青雾、树影朦胧、缥缈荷塘四面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阴沉、模糊3.两篇散文在写景抒情上各有什么特点?答案(1)《故都的秋》主观热情地写景,景与情一并呈现,文中所写无非情语,“人化”特点突出;《荷塘月色》冷静客观地写景,写景占了文章的主体,文中所见皆物,“物化”特点明显。(2)《故都的秋》直观景物,直述印象,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完全是本色的,与寻常所见并无二致;《荷塘月色》写景则呈美化倾向,描写的是幽暗情境中的非常态的景物,如“(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它们绝非景物原状本色的真实再现,如同梦幻一般奇妙。(3)《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先从“清”“静”“悲凉”三个方面对“故都的秋”作了归纳,接着,作者分别选取了能体现这三个方面特点的景物如“蓝色、白色、紫黑色、淡红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衰弱的蝉声”和“透着浓浓凉意的秋雨”等作了描绘。作者之所以要着力描写故都这些带有“清静感”和“悲凉感”的景物,是因为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并借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寂寞与忧思。《荷塘月色》中,作者“忽然”想起荷塘,于是信步来到荷塘边,并对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作了一番尽情的描写,并不是因为他对荷塘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而只是想借“今晚的荷塘”来排遣内心的烦闷。4.(拓展延伸)从两篇文章的写景文字中寻找一个片段进行模仿,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模仿的是语言形式,内容上要力求创新。答案(示例)《荷塘月色》第五段仿写:朝霞如轻烟一般,轻轻地洒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微微的雾气弥漫在山野里。叶子和花似乎在瑶池中沐浴一样;又似披着轻绸的梦。虽然是暖阳,天空却有一片缥缈的云,因此无法尽明;可我认为这恰点到了妙笔——沉睡必不可缺,微眠也风情万种的。朝霞是穿过树射过来的,低处成片的树林,掉落凌乱的斑驳的光点,峻巍巍如佛一般;直直的沙杨的坚挺的俊影,乍又像是刻在天空上。山野的霞光不是均匀;但光与影交错美丽乐章,如阿诗玛上高歌的情歌。任务探究三让语言靓起来——鉴赏散文的语言美任务导引当我们读完一篇好的散文后,如啜香茗余香满口。这固然来自思想的精粹、意境的隽永,同时也来自作品的语言。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雕琢和雕饰,而比诗歌又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又潇洒,朴素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本课两位散文名家都尽显天赋异能,又有所不同,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要想语言靓起来,就要注意从用词和修辞上下功夫。任务设计1.两篇散文读来都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试分析两篇散文分别是如何体现出这种特点的?答案《故都的秋》具有诗歌的声韵和节奏,加强了《故都的秋》的音乐美。如“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上面三句,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作谓语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意味。它们又都是响亮的音节。“慢”(màn)、“润”(rùn)、“淡”(dàn)声调相同,这样读起来声韵铿锵,语势贯通,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再如“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把这些名胜用一个个偏正词组整齐地排列起来,回旋往复,像一串珠玑那样,有着明丽轻快的韵律和节奏。《荷塘月色》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抒情性,使文辞的音节匀称整齐,读起来音韵悦耳。本文共运用了“日日”“渐渐”等叠词25个26次(“淡淡”重复了一次),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同时“袅娜”“仿佛”“斑驳”“到底”和“苍茫”“独处”“零星”“宛然”“酣眠”“均匀”“一例”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2.两篇散文都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有何异同。答案相同点:都用到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故都的秋》中,如“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由三个短句组成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有排比的语势连贯性,充分地表达了赞美之情。再如“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这些生动的比喻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荷塘月色》中,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既是排比,又是比喻,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三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又不落俗套。不同点:《故都的秋》运用对比。文中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比较,来表现作者对北国的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个对比中兼用了比喻,从味觉、视觉的相似上去作比,不仅形象,而且让人回味无穷。《荷塘月色》运用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表现微风送来荷香的幽微断续的特点,给人形象具体之感,表现出幽远的风格。3.(拓展延伸)如果写作时用到叠音叠词,读起来就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圆润清亮节奏,有轻音乐的美感。请描写一个关于景物的片段,用到下列叠音词。静静潺潺幽幽缓缓淡淡答案(示例)这是一个静静的月夜,我独自站在村外的小河边出神,潺潺的流水像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剪不断的幽幽情思。这缓缓流淌的小河敲开我记忆的大门,把我带回到遥远的过去,我深深吸一口气,树林中有风吹来,风中飘过淡淡的清香,一如你温柔的笑脸。任务群阅读与实践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材料一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朱自清《绿》)材料二五步一转弯,三步一上岭,一面是流泉涡旋的深坑万丈,一面又是鸟飞不到的绝壁千寻。转一个弯,变一番景色,上一条岭,辟一个天地,上上下下,去去回回,我们在仙霞山中,龙溪岸上,自北去南,因为要绕过仙霞关去,汽车足足走了有一个多钟头的山路。
(郁达夫《浙东景物记略·仙霞记险》)材料三①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刘海粟)②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1.材料三中借用郁达夫的话说,“他(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请你结合材料一中举例分析其“诗意之美”。答案作者善用比喻,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多层面多角度极富情致地将梅雨潭的一汪清水描写得奇异可爱温润柔和,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郁达夫散文的“行云流水”特点的?答案材料二中,长句与短句相间,长句语意绵细、舒缓,短句明快、简洁,错落有致,产生了平静舒缓而又起伏跌宕的节奏;并且运用叠词,读起来韵味十足,情趣盎然,清新流丽,给读者一种难以名状的美感。15我与地坛(节选)一、识作者轮椅上的文坛硬汉——史铁生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1998年初史铁生因为尿毒症不得不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①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译本在国外出版。[伴读]①对强者而言,磨难也能成为礼物。二、知背景作者在那金子般的21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②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伴读]②实际上,他比所有拥有双腿的人,都要更加健全,也更加崇高。三、拓知识1.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③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伴读]③很多人说: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坛。2.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方向。④[伴读]④倘若你觉得人生幸运,那么,你应该读读史铁生。倘若你觉得人生充满不幸,那么,你也一定要读读史铁生!四、理基础1.记字音wúshíliútuìtānpǐqìgènjuēlǚtuìxīsūtuícáozhuójuéjiàngyùjuànhuìpìqí2.识字形dǎo祷告chóu平畴zhé车辙chè清澈cù猝然cuì淬火kè恪守luò联络3.辨词义(1)坚忍·坚韧[辨词]
“坚忍”,强调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多用来指人(意志)。“坚韧”,坚固有韧性,既可形容人,也可指物。[选词]
①黄杨木质_____,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泽湿润,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②2019年春节前夕,新春走基层报道组走进潜水班,穿上重型潜水装具,走入冰冷河水中,体验和感受陆军潜水兵的_____和担当。坚韧坚忍(2)祈求·乞求[辨词]
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多指精神方面的心理活动。乞求:请求给予。多指要求物质方面的施舍,也用于请求别人的宽恕等。[选词]
①腊八是古人拜祭祖先和神灵、______丰收吉祥的重要日子,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②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再度向美国和欧盟强硬喊话,表示不会为了______援助而放弃他的扫毒政策。祈求乞求4.积成语[语境呈现][释义]①亘古不变:②坚忍不拔:③历尽沧桑:④声名狼藉:⑤失魂落魄:⑥身临其境: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连续不断。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比喻经历了许多世事变化。形容名声极坏。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了某种切身感受。任务群构建与探究文本构建结构图示主旨归纳这篇散文通过写作者与地坛的关系,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写母亲,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及他所体悟到的母爱。透过这些朴实、纯净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史铁生的精神魅力,以及他澄净的思想和深切的感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考。任务探究任务探究一地坛,永远的精神家园——分析“地坛”的意义任务导引地坛,安静祥和、与世无争地伏在那个角落里,默数这个城市的花开花谢,倾听着过客的悲欢离合;被遗忘,或者偶尔又被想起。史铁生通过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地坛,成为他永远的精神家园。任务设计1.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答案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2.课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写地坛,一部分写母亲,二者有什么关联?要抓住二者的相同点,再从对作者的启发上思考作答。答案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3.地坛中卑微的草木昆虫及园子的状态如何?它们分别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这是由物及人、触景生情的一种写法。答案(1)草木昆虫的状态: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美丽。启示: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下去。(2)园子的状态:荒芜但并不衰败。启示:人残废但心不能颓废,人活着就应活得灿烂。4.(拓展延伸)2010年12月31日,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史铁生安静地离开了人世。结合地坛在史铁生人生中的意义,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答案(示例)(1)命若地坛,勘破天机成大道;笔耕天国,感怀地母著新篇。(2)地坛里顿悟,清平湾不再遥远;困厄中历练,合欢树永世流芳。任务探究二写给母亲的忏悔之歌——赏析地坛里的母亲形象任务导引如果说地坛是用来安慰人的心灵、引导作者珍惜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那么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母亲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子从心里的轮椅上站起来;母亲去世之后,又成了儿子心中不倒的丰碑。任务设计1.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概括要力求全面准确。答案(1)隐忍宽容的形象。容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在最辉煌的时候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但却不愿打扰儿子那敏感又脆弱的心灵。(2)倔强坚韧的形象。母亲为了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默默注视着儿子,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子,用她那坚韧的性格感染着自己的儿子。(3)思想深刻、聪慧过人的母亲。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并且思想深刻,考虑长远。(4)体贴关怀的形象。母亲心思细腻,注重每个细节;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每次我消失在她的视线之外,她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寻找,坚持不懈。2.本文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展现母爱的深挚的?答案(1)行动描写。写母亲默送儿子去地坛、翘首伫望、焦急地寻找以及一时找不到“我”时的步履茫然而急迫……在这重复多年的无声行动中,显示母爱的伟大,使人难以忘怀。(2)心理描写。借“我”之口,直接写母亲的心理活动,她对残疾儿子不断地“暗自祷告”“自我安慰”,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这些直接的心理描写,把深挚的母爱写得感人肺腑。(3)侧面烘托,文中反复抒写“我”对母亲的思念、痛悔之情难以遏制,从侧面烘托出母爱动人的力量。3.(拓展延伸)请分别概括下面文段中“母亲”的形象。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②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藉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胡适《我的母亲》答案(1)勤劳质朴,吃苦耐劳。(2)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理解、体谅、包容儿子。(3)严厉并会科学地管教儿子,能保护儿子自尊心。任务探究三对苦难人生的体悟——走进史铁生的心灵任务导引史铁生先生走进了地坛中,又从地坛中走了出来,从深夜里走到黎明后,从绝望尽头走到重生起点,一次次用自己的笔尖向生命致敬。如今的他已经不在人世,但是我相信他所留下的这些精神财富足以让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受益终身。那股无形奔腾的力量,也将一直默默无声地陪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一路高歌。任务设计1.在第二部分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当时作者有什么感受?答案(1)失落与惆怅。“我”走遍了这园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2)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和重要性。“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2.地坛给了“我”怎样的生命启迪?答案“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为什么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②要不要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③怎样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最终“我”找到了答案: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3.(拓展延伸)上天在给予史铁生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了他独特的感觉与独特的体悟,请辑录10则“史铁生语录”并谈谈你的感悟。答案(示例)语录:(1)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2)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3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4)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5)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6)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7)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8)生命之美不在于一副完好的身躯,也不在乎生与死。死是容易的,活着却是难的。(9)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意的梦景,而实在的答案便会限定出真确的痛苦。(10)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感悟:略。任务群阅读与实践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材料一①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②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在这篇文章里,史先生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平静地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他这样阐述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他的写作状态近乎痴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像一位邻家大哥把真实的心迹娓娓道来,把真切的心灵感悟与千万读者分享。《我与地坛》带给我们的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是亲切而深刻真实的。(节选自《难忘那一缕生命的馨香》)材料二曾几何时,我们的这个时代是那么的喧嚣;曾几何时,我们的作家是那么的浮躁,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却截然不同,他以他的方式给这个尘世带来一缕缕的芳香,让我们沉醉其间,又像是带来一颗仙果让我们品尝,口齿存香间,体悟到生命的尊严和壮美。《我与地坛》,在解读着生与死的庄严话题;《我与地坛》,又在咀嚼、品味、诠释、超越着苦难。不同于一般以写作为生、为稻粱谋的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已经不单是仅供欣赏的文学作品了,他的文字渗透了自己的生命体悟与感受,是在以灵魂撞击灵魂。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既摧残了他,又成全了他。就像珍珠之于蚌贝,那原本就是因砂砾异物折磨而分泌出来的。这样的写作充满了一种向死而生的悲壮,充满了一个男人性格中全部的软弱与刚强。他常常说自己每天都在面对死神,死神多次吻上他冰凉的额头,却又屡屡飘然离开。
(节选自《在地坛玩耍的那个孩子走了》)材料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母亲如何为他担忧。那时他的母亲还在,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
(节选自《地坛精魂》)1.试分析材料一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答案表现手法:环境描写。作用:渲染了一种肃穆凝重的气氛,寄托了作者的哀思。2.材料一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答案史铁生为了避开现实世界的疾病给自己带来的迷茫、绝望、苦恼等,到地坛去寻找生命的慰藉。3.三则材料都写到《我与地坛》,请分析《我与地坛》给作者的启示分别是什么。答案材料一,《我与地坛》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思考,母子情深令人动容。材料二,《我与地坛》让人体悟到生命的尊严和壮美,解读生与死的庄严话题,启示人们对于苦难的思考。材料三,《我与地坛》的念母之情和作者相同,史铁生对生命的态度鼓励作者继续文学之路。16赤壁赋*登泰山记赤壁赋一、知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①,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伴读]①这两位文坛奇才因为在朝辅政意识形态及文学风格的迥然不同,导致个人是非恩怨不断。好在二人在晚年能握手言和啊。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而是黄州的赤鼻矶②。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伴读]②这个曾叫“赤鼻”的地方因苏子而被誉为“文赤壁”,赤鼻之幸,黄州之幸!二、拓知识1.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在思想上和王安石变法革新派发生分歧,于是求为外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疏弊,也“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治罪,在狱中备受诟辱,几乎被置于死地,后来经多方(包括王安石)营救,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此牵连的有苏辙、司马光等多人。因御史台又称“乌台”③,所以此次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伴读]③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令人不禁莞尔。2.干支纪年法“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天干(10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0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三、明文体赋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④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伴读]④有时间可以读一读如下名赋:左思《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杜牧《阿房宫赋》。四、理基础1.记字音rénxūzhǔshǎodǒupíngzhào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zhǔmípáofúyóuzàngjiè2.通假字冯凭乘缪缭盘绕、围绕3.古今异义白茫茫的水汽。旷远的样子。指所思慕的人。4.一词多义唱歌词歌曲的韵律能唱的诗农历每月十五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声望希望,念头往如同,好像表假设,如果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及,比得上劝请隶属类似同“嘱”,嘱托类,辈家属,亲属介词,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比介词,向5.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名词用作动词,攻占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名词用作动词,吟诵名词作状语,向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6.文言句式①固一世之雄也________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_______③何为其然也?___________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_________⑤而今安在哉?____________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____________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_______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7.积成语[语境呈现][释义]①沧海一粟: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③如泣如诉:④遗世独立:⑤余音袅袅:⑥不绝如缕: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超自然独自生活于现实社会之外。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附文白对译⑤文人好像天生与酒有缘,这大概是因为文人骨子里的刚性与酒的烈性是相通的吧。⑥“浩浩”“飘飘”两个叠词颇见功力,笔势流畅,如信手拈来,词句皆有出典却不着痕迹。⑦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先河。美人,君恩,此先生眷眷不忘朝廷之心也。⑧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⑨我想起了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了。⑩此一段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读来铿锵似作金石声。*登泰山记一、识作者四、理基础1.记字音nàiwènlùdèngjīcúláihuìchūpújiànglǚdàiyuánxià2.通假字采3.古今异义彩圜圆到达。平的方形的,指山石的形状。4.一词多义(1)阴山的北面阴天,没有阳光暗中阴影,树荫阴冷,寒冷光阴,时间坐在同“座”,座位因……而获罪因为等到和比得上道路道义政策,方法取道称道介词,在连词,表顺承关系助词,表方位介词,因为连词,表并列介词,拿、用连词,来、用来动词,认为、以为5.词类活用6.文言句式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1)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2)此东海也_________名词用作动词,照形容词用作动词,多有;少有定语后置句判断句附文白对译任务群构建与探究文本构建结构图示主旨归纳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赤壁赋*登泰山记结构图示主旨归纳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任务探究任务探究一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任务导引古人把太阳形容为“金乌”,把月亮形容为“玉兔”。玉兔东升,金乌西坠。日出为明堂,月照为玉堂。两篇文章在描写“月出”和“日出”的景象时笔法各异,各有千秋,值得我们细细探究和鉴赏。任务设计1.两篇文章分别是如何描写“月出”和“日出”的美景的?从写景顺序、写景角度、修辞运用、用词炼字等角度赏析。答案《赤壁赋》对“月出”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写月之前,先写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接着写月出后的夜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登泰山记》对“日出”的描写,分为“日出前”“日正上”“日出后”三个阶段。“日出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日正上”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日出后”,作者回头西望,以山峰作映衬,更凸显日出带来的光明天地。2.《登泰山记》在写景时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各具特点。请举例赏析。赏析时,要抓住句子特点,从修辞入手寻找突破口。答案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冰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面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3.(拓展延伸)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课外积累写月的诗句或者散文片段,并总结一下人们在写月时寄托了哪些情感。答案(示例)①寄托思人怀乡之情。如唐人李益《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②象征高洁的品质和独特的人生追求。如屈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涉江》)的诗句,表明了诗人坚守节操的信念如天地一样长久,高洁的品质如日月一般永远散发着光辉。③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④渲染凄清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触发了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等等。任务探究二掷地作金石之声——品读散文的语言美任务导引优美的语言能够给人带来美感,当你欣赏《赤壁赋》时,你读到的不是纯粹的散文,而是一首散文诗,饱含着浓浓的诗意;当你在欣赏《登泰山记》时,你感觉到的不仅是作者为你描写的山景,而且还有作者那简洁、流畅的语言,描摹生动,色彩鲜明。两篇散文读起来都是字字珠玑,声声铿锵,掷地作金石之声。任务设计1.《赤壁赋》呈现的美是多方面的,请你就语言方面来简单谈谈本文之美。语言方面包括用词、句式、修辞等。答案(1)骈散相间形成句式参差之美。如《赤壁赋》第一段,句子有整句,有散句。整散之间,错落有致,体现了语言的参差美。(2)比喻连缀形成情感流转之美。如作者予以全力刻画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五个比喻连缀而下,将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3)反问叠用形成文势起伏之美。“何为其然也?”主人的发问引起了客人的滔滔议论。该段议论中三个反问句蝉联叠用,结构上形成排比,文笔一气而下,纵横驰骋,全力以赴铺陈曹操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形象。(4)关联相扣形成音节铿锵之美。客的议论自然引发了主人的人生感慨。在这段本该枯燥的议论性文字中,作者巧妙运用了“而”“盖”“则”“且夫”“苟非”“虽”等关联词语,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气势。(5)前后呼应形成文脉贯通之美。文末“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是联属一气的。此乃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通篇。2.《登泰山记》在桐城派古文中风格独具,这和姚鼐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是分不开的,请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答案(1)善用传神的动词。如“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2)善用准确、凝练的语言。作者善于把握住泰山独特的自然景象,选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如文中写傍晚雪山的光亮是“明烛天南”,而写夕阳余辉则称“晚日照城郭”,一个“烛”字,一个“照”字,很细致地区分出两种不同光亮的强弱。(3)善用修辞,巧于衬托、照应。文中所记多为静景,但作者往往能运用修辞来化静为动。如白雪覆盖着山峰,是一幅静谧的图景,作者却称之为“苍山负雪”,赋予了它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再如以夕阳晚照的幽静美来衬托日出的雄奇美,以旅途的艰辛、气候的恶劣来反衬游志之坚。3.(拓展延伸)请从语言方面赏析下面一段写景的文字。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答案(1)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来写,写出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嗦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2)妙用量词。“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3)叠用介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似觉天、云、山、水一齐活动起来,意趣盎然,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任务探究三一水一月皆世界——探究苏轼的情感变化任务导引《赤壁赋》中苏轼化身为一主一客,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主客的扁舟渔唱等可入诗境的各种物象,着重描写了水、月两种优美的意象。水状茫茫无际而雍容舒展,月色浓华可人而与水相照。水若无际,月若无际。水月之间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任务设计1.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面上是主客问答,实际上是作者自己表达思想的方法,是作者借问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答案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2.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答案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4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3.怎样理解第4段中苏子回答客人的话?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解说时要联系苏轼彼时的人生经历、思想境遇,不能一味肯定或否定。答案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①“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还是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②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方面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另一方面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4.(拓展延伸)请课下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完成以下任务。(1)请搜集苏轼一生主要走过的地方,画出苏东坡的“人生地图”。[提示]
苏轼一生主要走过的地方:眉山—开封—凤翔(今宝鸡附近)—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黄州—南京—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内)—常州人生地图:略。(2)为苏东坡纪念馆选址并陈述理由。[提示]
黄州。苏轼的名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在黄州时创作。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提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把黄州当作自己平生功业的起点。(3)为苏东坡纪念馆展厅撰写对联。[提示1]
五年间谪宦栖迟,试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那得此清幽山水;三苏中天才独绝,若尚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是我公游戏文章。[提示2]
纸落云烟自有清才对风月;墨翻衫袖不妨便腹贮诗书。任务群阅读与实践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材料一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苏轼《游白水书付过》【注】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C项,应该是惊讶的样子。答案C2.下列各项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做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C.方山子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地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D.《游白水书付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材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解析C项,“方山子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原文应该是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答案C3.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答案①人生际遇: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②排遣方式: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4.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请概括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材料一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材料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参考译文】材料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材料二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材料三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一百丈,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有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月亮。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单元学习任务【相关知识】富有情感是散文的主要特征。“借景抒情”是散文表达情感的常用手法。我们在阅读散文时,需要关注文中的景物描写,抓住景物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体味景中之情。散文中情与景的关系,一般分为景触动情、景承载情、景反衬情三种关系。一、景触动情景触动情,就是眼前景物触动联想,产生某种感情。在表现手法上称之为“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最早出现在元代无名氏的《闺怨》曲:“风,吹灭残灯,不由的见景生情,伤心。”关键能力培养——散文阅读之景与情触景生情,在古今散文中俯拾皆是。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句诗写出农村初春生机蓬勃的景象,随后触景生情,引发“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叹,为结尾抒发“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作铺垫。再如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因听闻“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的秋声,展开了秋对自然万物影响的联想,最后是对人生命情状的思考。还有季羡林先生的《海棠花》一文,开头写在异域看到海棠花,于是想起家乡的海棠花,海棠花勾起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景触动了情。以上示例都是触景生情的优秀作品,我们可从作者的写作中体味其中的含义。二、景承载情景承载情,即景中寓情。“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会将主观情感无形地融入到客观的自然景物描绘中。所以散文中的景物是具有灵性和情感的,它有别于日常所见,它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我们通过自然景物,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起伏和思想变化。景承载情,具体可分为景明现情、景暗示情、景象征情三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瓶装液化气运输合作合同2024
- 景区旅游线路规划与推广合同
- 2024版研发合同范本及其相关说明2篇
- 个人车位租赁合同简易版
- 观潮的教学课件教学课件教学
- 《很不错的楼控资料》课件
- 《电波工程复习》课件
- 财务主管述职报告范文
- 二零二四年度钢筋供应链优化合同2篇
- 财务导师实践报告范文
- 企业商务英语口语PPT培训课件
- 土壤学-李保国-土壤学习题集
- 颈托的正确使用课件
-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第5版)习题答案
- 药品储存与养护技术培训课件
-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北师大版版练习五
- 线性系统理论-郑大钟(第二版)课件
- 16.《材料的导热性》课件-2021-2022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青岛版(五四制)
- 【三年级上册】《数字编码》课件
- 四川省乐山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完整版)幼儿园大班测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