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行政管理及教师管理_第1页
学校行政管理及教师管理_第2页
学校行政管理及教师管理_第3页
学校行政管理及教师管理_第4页
学校行政管理及教师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行政管理及教师管理第一页,共109页。关于课程改革第二页,共109页。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六次课程改革1.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新教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开办洋学堂,派遣留学生。增设外语、算学、化学、天文、医学、物理、万国公法、航海测量、代数、微积分等新课程,引进西方的教学管理制度,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2.1903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确定了“五四五制”学制,初小五年,增设修身、读经、国学、算术、几何、体操等课程;高小四年,增加图画、手工等课程;中学五年,开设外语、法律和理财等课程。第三页,共109页。3.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开设历史、地理、农业、缝纫、唱歌等,并给予女子受教育的权利。4.1923年民国政府公布“新学制体系”,第一次将中国学制定位于美式“六三三”制,在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社会、自然、艺术、算术、体育、音乐、园艺、工艺等;初中在小学基础上增设外国语和生理卫生,破天荒实行学分制。第四页,共109页。5.1927年之后,民国政府强化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政策。在这一阶段,改革没有明显进展。6.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在革命根据地的学校课程。30年代中期,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颁布《小学课程教学大纲》,规定根据地的列宁小学分初高二级,分别为三年和二年,初级小学开设国语、算术、游艺、劳作、社会工作等课程,高级小学增设社会常识和科学常识课程。20世纪40年代中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以“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宗旨,规定中学课程包括边区建设、政治常识、国文、史地、自然、生产、医药常识等,突出了鲜明的革命性、科学性、实用性特点。第五页,共109页。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次革新1.1949~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更为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第六页,共109页。2.1953~1957年。这期间,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七页,共109页。3.1958~1965年。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第八页,共109页。4.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5.1977~1985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第九页,共109页。6.1986~1991年。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第十页,共109页。7.1992~2000年。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8.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第十一页,共109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国际课改潮流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有过三次较大的教育改革。第一次,20世纪初,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针对传统教学的“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理念,杜威主张经验课程,“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第十二页,共109页。第二次教育改革发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教育学界批评当时的课程内容没有反映20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新成就,于是提出了课程改革,要求加深加难数学、科学、现代外语三门基本课程的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国际课改潮流第十三页,共109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国际课改潮流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来临,以及教育全球化大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十四页,共109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国际课改特点与趋势(1)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加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2)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3)实行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革;(4)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均衡性;(5)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现实性;(6)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7)注重道德、情感、态度、人性关怀、价值观教育;(8)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9)课程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第十五页,共109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第十六页,共109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教材存在着种种弊端(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大有市场。(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实际。(8)基本都是必修课,选修课太少甚至没有,缺少职业技术课,各门学科的课时比重不协调。(9)人文社会学科比重过低。第十七页,共109页。第十八页,共109页。第十九页,共109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世纪以及加入WTO对人才质量规格提出新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基础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到来,要加速发展经济,必须培养新型人才。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教育信息全球化,教育参与市场竞争等,这就要求基础教育课程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同时,WTO带来的全球范围产业结构的重组,需要重新考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十页,共109页。课程改革的内容1.课程理念。2.课程的目标。3.课程结构。4.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5.教学过程。6.教学组织形式。7.课程与教学评价。第二十一页,共109页。

课程改革的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第二十二页,共109页。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式积极主动。如:通过让学生统计家庭丢弃的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垃圾对人类的危害。第二十三页,共109页。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结构的改变改变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第二十四页,共109页。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内容的改变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第二十五页,共109页。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第二十六页,共109页。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评价的改变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第二十七页,共109页。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管理模式的改变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第二十八页,共109页。课改的方向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改的前提是观念转变;课改的基础是教师提高;课改的关键是评价改革。课改重点第二十九页,共109页。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养提出适应终身学习的意识、技能与方法第三十页,共109页。新课程对教育工作者的挑战转变教育观念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富有个性的表现教学观:提倡自主探索;学习指导教师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作学生朋友,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第三十一页,共109页。新课程对教育工作者的挑战教学方式的改变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建立新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文化教师之间建立合作与交流的文化第三十二页,共109页。课程改革重要概念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第三十三页,共109页。课程改革重要概念

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交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第三十四页,共109页。课程改革的具体理念与目标1.倡导全人的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制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第三十五页,共109页。课程改革的具体理念与目标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处理好分科与综合,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注重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第三十六页,共109页。课程改革的具体理念与目标3.体现内容的现代化——精选对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双基、处理好现代社会生活、知识领域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改变课程内容繁杂窄旧的现状第三十七页,共109页。课程改革的具体理念与目标4.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第三十八页,共109页。课程改革的具体理念与目标5.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建立评价立体多元、项目多元、方式多样。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第三十九页,共109页。课程改革的具体理念与目标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建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第四十页,共109页。课改背景下的学校行政管理第四十一页,共109页。学校行政管理的职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国家教育意志第四十二页,共109页。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教育差距越拉越大教育改革不断拓展教育期望不断提高我们册亨—怎么办?第四十三页,共109页。失败的人总是在找借口成功的人总是在想办法我们不能被动失败我们必须想出办法第四十四页,共109页。对于教育行政管理者来说

课程改革不是你干不干的问题,而是你怎么干、如何干好的问题第四十五页,共109页。我们怎样进行课程改革?深刻认识此次课改的基础性、全面性、深刻性和革命性第四十六页,共109页。它是涉及到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将对整个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它是对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的改革,不是局部的学科性的改革;它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是素质教育理论的具体实施和贯彻。它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第四十七页,共109页。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第四十八页,共109页。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认真学习有关课改的理论,接受课改教育理念,对课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四十九页,共109页。树立新型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质量观第五十页,共109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根本,努力提高教师素质。第五十一页,共109页。依据课改的有关要求,进行制度建设,建立积极的多元化的素质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第五十二页,共109页。进行校本教学研究,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营造一片育人绿洲、文化净土第五十三页,共109页。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第五十四页,共109页。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遽增长,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于是,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五十五页,共109页。二、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学业成就曾经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第五十六页,共109页。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美国许多著名中学设立的奖项之多、范围之广让人目不暇接,几乎涉及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与学业成绩相关的奖项只占到五分之一左右。法国则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业态度的评价,而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则放到了第二位。日本对小学生的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学习情况、品行与性格三个方面。英国则在1999年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传统的学业成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多元智力理论对迈克尔·乔丹和比尔·盖茨同样是成功的论证,再一次使评价深刻地认识到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第五十七页,共109页。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即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盲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曾经是各国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但在今天,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都被涡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而且,对于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也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现象,事实上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第五十八页,共109页。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美国在《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开放性的方法。美国各著名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不仅要求学业成绩,通常还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短文(选题通常极具开放性)、有关人士的推荐信和面试等。英国则强调以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教师评价中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而“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的方法,目前也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和认可。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因此,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教师的发展状况。第五十九页,共109页。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一改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第六十页,共109页。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存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第六十一页,共109页。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一般性发展目标是融合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实现的。第六十二页,共109页。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第六十三页,共109页。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第六十四页,共109页。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第六十五页,共109页。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了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自评与奖惩脱钩。第六十六页,共109页。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转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新界定、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无疑将带来巨大的冲击。第六十七页,共109页。在课程评价改革中还应注意的问题(一)要善于从以往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二)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三)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抓紧学习,大胆尝试,以发展为目的,勇创佳绩!第六十八页,共109页。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思想及理念有眼界才会有境界有境界才会有奋斗有奋斗才会有实力有实力才会有地位第六十九页,共109页。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和校训教风是教师风范的总体风貌教风决定学风良好的教风是积极的学风形成的先决条件学风是学生集体的精神风貌学风影响教风积极的学风是形成稳定校风的重要的基础校风是一所学校人文精神文化传统的概括校风决定一所学校发展的速度、命运和前途第七十页,共109页。校训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灵魂积淀历代教师的奋斗、探索引导万千学子的抱负、追求反映文明进步的要求、规律第七十一页,共109页。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十大热点问题1、学校的主体性发展研究2、学校的课程建设研究3、经验知识的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态度、情感、价值观、能力等)4、针对学生差异的学校教学组织研究5、学校文化建设研究6、课堂教学研究7、教与学的评价研究8、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9、师生关系研究10、学生学习指导研究第七十二页,共109页。学校自我定位与发展目标确定

学校发展的阶段理论初级中级高级规范化个性化核心化管理科研输出新学校合格学校特色学校核心学校稳定秩序成熟经验向外辐射稳定质量成熟队伍带动一片第七十三页,共109页。学校自我定位与发展目标确定

初级规范化学校管理文化研究

新学校合格学校

建立规范实施规范超越规范没有规范不行,规范太死了也不行。第七十四页,共109页。学校自我定位与发展目标确定

中级个性化学校办学特色研究

合格学校特色学校

寻找生长点护持生长点形成特色第七十五页,共109页。学校自我定位与发展目标确定

高级核心化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特色学校核心学校

输出人员管理优化其他学校形成教育集团第七十六页,共109页。课改背景下的教师管理第七十七页,共109页。新课标下教师的基本定位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作学生朋友,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第七十八页,共109页。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涉及两个问题的研究:1、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律研究。2、教师成长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措施研究。

教师管理的核心问题第七十九页,共109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内涵应该包括:观念:事业心、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知识:教育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社会热点技能:教学组织、表达、板书、现代教学技术等能力:教学设计、控制、反思、研究能力规范:师德修养、学术规范、言行、人际交往等第八十页,共109页。影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动机、目标、方法、管理需要采取的措施是:激活动机明确目标适当方法有效管理第八十一页,共109页。激活动机包括内驱动和外驱动:内驱动指教师有责任感、事业心和发展愿望,想进步。外驱动指奖励驱动或任务驱动,即通过评职称、评优、末位淘汰、角色更新、教学研究、挑战极限等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八十二页,共109页。

教师成长发展的阶段

初级中级高级

规范化个性化核心化新教师合格教师特长教师学科带头人胜任教学创作教学发展教学(一级)(高级)(特级)学会操作学会创作学会研究第八十三页,共109页。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明确为:二级教师:学习教学、规范教学(模仿——自我关注)一级教师:熟练备课、驾驭教学(技术——任务关注)高级教师:创作教案、创作教学(效果——学生关注)特级教师:研究教学、发展教学(事业——成就关注)第八十四页,共109页。名师与模范教师的最大区别是:

缺点特点模范教师没有没有名师可能有有名师必须在教学中有特点,可以表现在教学风格、讲课艺术、情绪调动、师生关系、板书、现代教学技术运用等方面。因此名师的评价应该以个案评价为主,主要看其教学风格、特长的成熟性,以及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评价方案应包括师德修养,工作实绩,教学能力,教育研究,以及教学特色。第八十五页,共109页。教师的专业发展方法管理培训——从“规范”到“规范”带教培训——名师出高徒活动培训——挑战极限讲座式培训——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参与式培训——技能训练、方法学习行动反思——教学研究、能力提高第八十六页,共109页。

对教师的有效管理有效管理是指不同的教师群体需要不同的专业化发展管理。个人能力强的群体——无为而治,宽松反而能够出人才。个人能力不太强的群体——强指令性,精心安排每个人的专业发展。第八十七页,共109页。师生关系研究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师生关系改革的前提是转变教师的质量观、教学观与学生观。关键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特征是能平等对话可以用教师课堂用语分析法进行师生关系的监测与研究。第八十八页,共109页。应避免的用语应该提倡的用语你真笨你为什么不回答你真让我失望虽然……但是……你站起来坐下是不是,对不对这个问题太简单你做得很好回答得不错你答得比我还好……如果……会更好请举手请坐下可不可以这样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第八十九页,共109页。学生学习指导研究主体性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包括:提高学习动机——好学规范学习行为——范学改善学习方法——巧学增强学习能力——会学要进行学习指导研究第九十页,共109页。(1)落实先进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与执行,还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不只以知识与技能为目标,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灌输,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不能把教材作为“圣经”,教材是为教学提供有弹性、可选择的资料和范例;教学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结论表征学科的探究结果,过程体现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教学不只是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要关注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第九十一页,共109页。(2)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基本特征,优化学习方式主动性(我想学)——基于学生内在要,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转移至学生身上;独立性(我能学)——学生有潜在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有独立的要求。教学是从教到学、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独特性(个性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是独特个性的体现。教学要尊重差异性,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体验性(经历与感悟)——体验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强调参与、实践、探究。体验而产生感情和意识,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使学习不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而扩展到情感、生理、人格领域。;问题性(学习的出发点)——通过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学习过程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第九十二页,共109页。(3)激活课堂教学结构,增进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结构的要件唤起学习需要形成目标共识激活先前经验提供学习资源提出学习作业提供正确反馈促进保持迁移学生学得最好的情景学习兴趣浓厚身心状态最佳内容形式多样遭遇理智挑战体会个人意义参与探索创新受到鼓舞信任更高自我期待感到学以致用信任热爱教师增进教学效果的策略帮助确立学习目标教学方式服务学习联系学生生活世界激励完成挑战任务反馈建造沟通桥梁不限学生思考方向启发知识个人意义提示课程相互关联引导创设和谐氛围教师勇于承认缺失第九十三页,共109页。(4)转变教师角色,改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对待课程上,强调开发、建设;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总结;与其他教师关系上,强调合作。(5)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重视课内外学习途径的结合,加强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6)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普遍应用,加快信息化环境建设。

第九十四页,共109页。新时代教师的基本素质放眼天下的人本意识物我合一的哲学感悟悲天悯人的丰富情感诲人不倦的积极态度甘为人梯的牺牲精神循循善诱的科学方法宽容理解的博大胸怀严谨求实的学者风度执著追求的名师风范第九十五页,共109页。教师的三要要有反传统的勇气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有自己的代表作第九十六页,共109页。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坚持德育的基本途径(1)教师的强烈责任心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德育教育走进课堂的前提。第九十七页,共109页。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坚持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堂教学中德育内涵的挖掘,是德育教育走进课堂的关键。第九十八页,共109页。(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合作学习等方面有意识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坚持德育的基本途径第九十九页,共109页。对我县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1、尽量改变教师跨学科任课的现象,明确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2、致力于教师三型(经验型、研究型、学者型)建设,对不同级别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3、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个案搜集整理与研究,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教训。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