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9221 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海域使用论证报告_第1页
G9221 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海域使用论证报告_第2页
G9221 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海域使用论证报告_第3页
G9221 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海域使用论证报告_第4页
G9221 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海域使用论证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公示稿)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二〇二二年一月II1概述 11.1论证工作由来 11.2论证依据 31.3论证工作等级和范围 51.4论证重点 62项目用海基本情况 72.1用海项目建设内容 72.2平面布置和主要结构与尺度 102.3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 122.4项目申请用海情况 252.5项目用海必要性 263项目所在海域概况 313.1自然环境概况 313.2海洋生态概况 413.3自然资源概况 433.4开发利用现状 444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524.1项目用海环境影响分析 524.2项目用海生态影响分析 574.3项目用海资源影响分析 634.4项目用海风险分析 635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 695.1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 695.2利益相关者界定 745.3相关利益协调分析 775.4项目用海对国防安全和国家海洋权益的影响分析 786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796.1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分析 796.2项目用海与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807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 837.1用海选址合理性分析 837.2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897.3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 927.4用海期限合理性分析 988海域使用对策措施 998.1区划实施对策措施 998.2开发协调对策措施 998.3风险防范对策措施 1008.4监督管理对策措施 1068.5生态用海措施 1079结论与建议 1119.1结论 1119.2建议 11511概述1.1论证工作由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未来要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在这一区域,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不断崛起,2020年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38701亿元,位列全国第1位,苏州、杭州、南京等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0171亿元、16106亿元、14818亿元,宁波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2409亿元,居全国第12位。早在2003年,浙江省提出了“培育发展环杭州湾产业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环杭州湾地区成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战略举措,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并编制了《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以指导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建设。目前,杭州湾南北两岸的上海综合工业区、上海化学工业区、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区、杭州湾新区、慈东工业区、宁波化工园区等产业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环杭州湾地区已经成为浙江、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2018年5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作出“统筹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力争到2035年,将杭州湾大湾区打造成为“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交通是大湾区的基础骨架与补充,根据规划,杭州湾大湾区将构建“三个1小时交通圈”——省域1小时交通圈、市域1小时交通圈和城区1小时交通圈,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大湾区的建设离不开交通的支撑,目前,杭州湾跨海大桥已建成通车,沪杭甬高速公路已基本拓宽为八车道,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甬舟高速已经建成通车,嘉绍大桥已经建成通车;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杭甬城际客运专线、沪杭城际高速铁路和宁杭城际铁路已经建成通车,环杭州湾地区综合性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逐步完善。22013年6月20日,交通运输部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公布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在该规划中,将杭州湾地区环线编号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互通至柴桥枢纽段。2013年6月26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布厅规划字[2013]165号“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公路网线位规划的通知”,要求开展国家公路网的线位方案的研究工作。本报告工程方案的研究基于浙江公路水运工程咨询公司编订的“杭绍甬高速公路工程线位方案”和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上报的规划线位方案确定的,并与批准的线位规划基本一致。G9221(杭甬高速复线)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宁波市高速公路规划(2021-2035年)》“五向十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拟建项目为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以下简称“本项目”),其建设对于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完善宁波-舟山港集疏运网络,促进浙江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促进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战略实施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拟建项目威海互通以东至镇海港区北侧海堤段属海域管理范围;根据《宁波市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河道管理条例》;跨甬江段属河道管理范围;其余区段属于土地管理范围。鉴于威海互通东侧段建设需占用一定的海域面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有关规定,持续使用特定海域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需取得海域使用权。为此,宁波市高等级公路建设管理中心委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二所)进行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我单位接到任务后,对项目所在及附近海域进行了实地踏勘,组织技术人员编制了《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送审稿)》。3图1.1-1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地理位置图1.2论证依据1.2.1法律、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7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3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6年);(5)《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国务院,2006(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项目用海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2002年)(7)《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国家海洋局,2007年);(8)《海洋功能区划管理规定》(国家海洋局,2007年);4(9)《海域使用论证管理规定》(国家海洋局,2008年);(10)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全面落实海域物权制度的通知(国家海洋局,2007年);(11)《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2017年);(12)《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2017年);(13)《浙江省海塘建设管理条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2015年);(14)《围填海管控办法》(国家海洋局,2017年);(15)《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国家海洋局,2017年)等。1.2.2标准、规范依据(1)《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2)《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3)《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4)《海藉调查规范》(HY/T124-2009);(5)《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2007);(6)《海滨观察规范》(GB14914-2007);(7)《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国家海洋局,HY070-2003);(8)《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9)《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国海发[2010]22号);(10)《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12)《海域使用分类》(HY/T123-2009);(13)《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9110-2007);(14)《宗海图编绘技术规范》(国海规范[2016]2号)等。51.2.3区划和规划(1)《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2015年);(2)《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国务院,2011年);(3)《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国务院,2012年);(4)《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浙江省政府,2017年);(5)《浙江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政府,2017年);(6)《浙江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浙江省政府,2016年);(7)《浙江省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2016年)等。1.2.3基础资料本论证报告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的基础资料见表1.2-1。料统计序号名称完成单位备注1《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018.122《杭州湾地区环线并行线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威海互通至柴桥枢纽段数值模拟专题报告》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3《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 (威海路至柴桥段)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杭州希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2019.24《杭州湾地区环线并行线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2018.9报批稿1.3论证工作等级和范围1.3.1论证工作等级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实行等级划分制度,按项目的用海方式、规模和所在海域特征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本项目涉海工程用海方式属于构筑物(一级方式)中的跨海桥梁(二级方式)和透水构筑物(二级方式)。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国海发[2010]22号)海域使用论证等级判据:跨海桥梁当长度≥2000m时所有海域的论证等级为一级;单跨跨海桥梁在所6有海域论证等级为三级。其他透水构筑物用海构筑物总长度≥2000m;用海总面积≥30公顷时所有海域的论证等级为一级;当构筑物总长度(400~2000)m;用海总面积(10~30)公顷时,敏感海域的论证等级为一级,其他海域的论证等级为二级;当构筑物总长度≤400m;用海总面积≤10公顷时所有海域的论证等级为三级。本项目威海互通以东段跨海桥梁全长2530m>2000m,论证等级为一级;栈桥用海构筑物总长度为3106m>2000m,用海总面积为3.2361公顷,论证等级为一级。因此,判定本项目海域使用论证等级为一级(表1.3-1)。表1.3-1海域使用论证等级判据(节选)一级用海方式二级用海方式用海规模所在海域特征论证等级构筑物用海跨海桥梁长度≥2000m所有海域一长度(800~2000)m敏感海域一其他海域二长度≤800m所有海域二单跨跨海桥梁所有海域三构筑物用海透水构筑物用海(其它透水构筑物用海)构筑物总长度≥2000m;用海总面积≥30公顷所有海域一构筑物总长度(400~2000)m;用海总面积(10~30)公顷敏感海域一其他海域二构筑物总长度≤400m;用海总面积≤10公顷所有海域三1.3.2论证范围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的要求,跨海桥梁、海底管道等线型工程项目用海的论证范围划定,一级论证每侧向外扩展5km。本项目涉海工程论证范围在桥位分别向上下游及向海一侧外扩5km,向陆一侧至岸线。1.4论证重点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的要求,从本项目所在海域自然环境条件,海洋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分析,确定本项目海域使用论证的重点为:用海选址合理性、用海风险、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和项目用海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72项目用海基本情况2.1用海项目建设内容2.1.1用海项目建设概况项目名称: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项目性质:政府收费公路,采用政府还债模式实施用海申请单位:宁波市高等级公路建设管理中心2.1.2线位位置走向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起于镇海威海互通,接杭甬复线一期,沿海涂向东至镇海港区,穿越镇海港区后设双塔斜拉桥跨越甬江,再跨越小浃江至永祥铸造厂,后避绕小港污水处理厂于宁波亚州浆纸业厂区内停车场及集装箱堆场穿过,沿山体向南设置短隧道后上跨宏源路至通途路,向东跨越通途路,设置长隧道穿过四顾山,后避绕500KV北句线,向东接上骆霞公路,而后沿着骆霞公路向东南至海河路,线位折向东南,沿海河路西侧高架通过,跨越陈华立交及国道G329,随后路线向东跨越S20穿山疏港高速及在建货运铁路,延伸至六横高速柴桥枢纽预留节点,2.1.3项目技术标准2.1.4项目涉海建设内容、规模和周期本项目路线全长26.142Km,其中设置特大桥、大桥22713.5m/8座,设置长隧道1149m/1座,互通式立交7处(1处规划预留)。服务区1处、养护工区1处、匝道收费站5处(1处规划预留)。本项目涉海段为威海互通以东段。威海互通以东段起点接杭甬高速复线威海互通预留节点,路线沿杭州湾南岸沿海堤坝外侧布置,桩号K0+000~K2+530,全长2530m。计划工期48个月,总投资约146.8亿元。本工程跨海桥梁总体布置特性参数见表2.1-2。8表2.1-1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线位走向9表2.1-2跨海桥梁特性参数一览表中心桩号桥名起终点桩号跨径选择桥梁全长结构类型通航等级标准桥宽桥梁面积(m2)涉海段桥长桩基直径涉海桩基根数 (根)上部结构下部结构1K1+358.5跨海桥梁主线桥K0+000~K2+5302530.0不通航847552530.0//2CK0+418.071威海互通C匝道桥CK0+000~CK0+836.141不通航8779.53DK0+288.668威海互通D匝道桥DK0+66.680~DK0+644.015577.335不通航6062.0577.3352.2平面布置和主要结构与尺度2.2.1平面布置2.2.1.1涉海段跨海桥梁主线(威海互通以东段)平面布置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涉及的跨海桥梁主线 (K0+000~K2+530段)位于威海互通至镇海港区段(图2.2-1),起点接杭甬高速复线威海互通预留节点,路线沿杭州湾南岸沿海堤外侧布置,起点桩号为K0+000,终点桩Km1m,海滩在低潮位时大片裸露。2.2.1.2互通匝道(威海互通以东段)平面布置本项目威海互通位于镇海区以北的海涂,主线接杭甬高速复线一期预留节点,交叉点桩号为K0+000。威海互通由5条匝道(A匝道、B匝道、C匝道、D匝道、L匝道)组成。5条匝道总长为4196.1186m,其中威海路与本项目相接的两条匝道纳入本次设计范围,本期实施的匝道长1413.476m,均为涉海段。图2.2-1项目跨海桥梁段走向示意图2.2.2主要结构与尺寸2.2.2.1威海互通以东段跨海大桥主要结构与尺寸2.2.2.2匝道结构与尺寸2.2.4临时施工工程2.2.4.1施工栈桥2.2.4.2施工平台2.2.4.3施工场地本项目施工场地利用征地范围内的用地和荒地进行整体规划和布置,见图2.2-16、图2.2-17。施工场地不新申请用海,场地租赁、平面布置等事宜由施工单位具体负责,本报告不展开论证。图2.2-16威海互通区桥梁与跨海滩段桥梁施工场地布置示意图2.3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2.3.1威海互通以东段跨海桥梁主要施工工艺与方法(1)钻孔灌注桩施工本工程所有跨海桥梁的桩基均采用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采用钻机机械作业施工方法,由于采用机械作业对作业人数要求不高,而且有成熟的施工工艺,已被我国桥梁工程施工广泛使用,其施工艺流程如图2.3-1。施工平台搭建跨海桥梁施工平台搭建方法见2.3.2临时施工工程“施工平台施工”小节。钻机就位钻机就位前,应对钻孔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包括主要机具设备的检查和维修,检查钻机的性能状态是否良好,保证钻机工作正常。通过测设的桩位准确确定钻机的位置,并保证钻机稳定,通过手动粗略调平以保证钻杆基本竖直后,即可利用自动控制系统调整钻杆保持竖直状态。悬浮泥沙钻渣钻屑灌注水下砼输送砼悬浮泥沙钻渣钻屑灌注水下砼输送砼搭建施工平台 桩位放样护筒制作 沉、打设护筒护筒制作设置泥浆池、沉渣池 设置泥浆池、沉渣池 钻机就位 钻进 清孔换浆 设立拌和站 吊放钢筋笼钢筋笼制作设立拌和站 安装导管制作砼砼备料二次清孔 成桩图2.3-1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图③泥浆及泥浆循环系统采用平台上集中制浆、分散净化工艺,即在统一的泥浆池中集中造浆,每台钻机旁布置一台沉渣池单独净化。④钻进成孔在钻孔作业前先对钻杆进行调垂,使钻杆最终达到作业成孔的设定位置。钻孔时先将钻斗着地,操作人员通过显示器监测钻孔的实际工作位置、每次进尺位置及孔深位置,从而操作钻孔作业。开孔时,以钻斗自重并加压作为钻进动力。护筒内地层开钻时钻头反循环空转,启动泥浆循环系统,调整孔内泥浆,当孔内泥浆指标符合要求后,采用反循环减压钻进。⑤清孔钻孔至设计标高后,稍提钻具,采用正循环进行换浆清孔,并保持孔内压力,防止塌孔。⑥吊放钢筋笼钢筋笼采用岸上分节制作,孔口吊装准确定位后焊接成整体。钢筋笼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制作,各项指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钢筋笼在下放时应注意防止碰撞孔壁,如放入困难,不得强行插入,应查明原因,排除阻力后再下放。钢筋笼安放后的顶面和底面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⑦二次清孔混凝土导管下放完毕后,若经检测孔底沉渣超过设计要求时,用导管作吸泥器进行二次清孔,直至满足设计要求。清孔时应及时向护筒内补充泥浆,确保护筒内水头,并及时进行分层取样,清孔结束经监理工程师现场检验合格后,立即拆除吸泥弯头,开始浇注水下混凝土。⑧灌注水下砼砼制作在陆域完成,用砼运输车或施工船运至施工平台,利用砼运输车或施工船自带砼泵将砼输送至孔口漏头的水下导管注成桩。在水下砼灌注时应连续注入砼,一次成桩,以免发生断桩现象,在砼灌注过程中,孔顶将有泥浆溢出,应及时用泥浆泵将泥浆抽至施工平台的泥浆池中,防止泥浆溢入海中。(2)承台施工本工程威海互通以东段跨海桥梁无通航要求,承台采用单壁有底钢套箱方式施工。承台钢套箱侧模和底板按设计要求在工厂加工完成,由平板车通过栈桥运至施工现场进行拼装,采用汽车吊将钢套箱下放到位后,立即与钢管桩焊接,将钢套箱承重梁限位在钢管桩的桩头之上,用混凝土进行封底。在低潮位时在套箱内对承台进行浇注,待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拆除套箱,完成承台施工。(3)墩身施工本工程所有桥梁墩身采用翻模法施工。翻模法施工流程如图2.3-2。翻模施工是将模板在墩身竖向分为若干节段进行拼装,施工下一节段时均将最上层模板留作基座不拆除,同时作为受力层支撑上面的模板,其下各层模板利用提升设备依次往上翻升。翻模施工时目前最常用的桥墩施工工艺。在承台之间合适位置设置塔吊,每个桥墩配置一套模板,塔吊配合钢筋绑扎,并注意预留钢筋接头错开长度,支立第一节模板,加固模板,浇筑第一节墩身混筋。确定已浇筑混凝土的强度,拆除第1、2节模板桁架和相应的拉杆。以此重复操作,直至墩顶。(4)桥面施工跨海滩桥梁桥面施工拟采用移动模架施工,计划投入4套移动模架(单幅两个施工面),移动模架施工流程见图2.3-3。模架系统的操作主要包括吊架顶升和下落,模架落模、横移、纵移、合模和测量调模。移动模架逐跨现浇施工工艺成熟,对施工临时场地要求低,其钢筋网制作和混凝土拌合在施工场地内完成。施工准备、承台处理钢筋加工 绑扎第1节钢筋钢筋加工测量放线 安装第1节模板测量放线检查模板轴线 浇筑第1节混凝土检查模板轴线钢筋加工 绑扎第2、3节钢筋钢筋加工 安装第2、3节模板 浇筑第2、3节混凝土 拆除第1、2节模板钢筋加工 绑扎第i+1、i+2节钢筋 安装第i+1、i+2节模板循环施工ii节混凝土 墩身封顶图2.3-2翻模法施工工艺流程图(i=1~7)钢筋网制穿束钢筋网制穿束移动模架落架、脱模支座安装测、调整纵移过孔 模板调整,预拱度设置、施工放样穿束钢筋网制 吊穿束钢筋网制 安装内模吊装顶板钢筋网(含预应力孔道)混凝土拌合 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拌合模架模架推移至下一 拆内模 检查孔道 张拉预应力筋 压浆封锚 桥面及附属施图2.3-3移动模架施工工艺流程图图2.3-4移动模架施工照片2.3.2施工设施主要施工工艺与方法(1)施工栈桥施工与拆除1)栈桥施工方案栈桥施工均采用逐孔振沉钢管桩逐孔架设上部结构的施工方法,即“钓鱼法”施工。栈桥上部结构采用65t履带吊进行架设。其施工工艺见如下:①钢管桩下部结构施工利用挂车将钢管桩运至施工现场,每根栈桥钢管桩分1~4节加工,标准节长度为12m,接桩在现场进行。钢管桩下沉采用悬打法施工,用65T履带吊车配合振动打桩机施打钢管桩。履带吊停放在已施工完成的栈桥桥面,吊装悬臂导向支架,利用悬臂导向支架精确打入栈桥基础钢管桩,测量组确定桩位与桩的垂直度满足要求后,开动振桩锤振动。桩顶铺设好贝雷梁或型钢主梁及桥面板后,65T履带吊前移,进行插打下一跨钢管桩。按此方法,循序渐进的施工。栈桥一个墩位处钢管桩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该墩钢管桩间剪刀撑、平联、牛腿、桩顶分配梁施工。②栈桥上部结构安装栈桥上部结构的安装采用65T履带吊进行架设。将拟安装的贝雷梁抬起,放在已装好的贝雷梁后面,并与其成一直线,两人用木棍穿过节点板将贝雷梁前端抬起,下弦销孔对准后,插入销栓,然后再抬起贝雷梁后端,插入上弦销栓并20测量放样施工准备测量配合安装导向架5t履带吊、半成品运输就位钢管桩下沉钢管桩平联牛腿施工桩顶纵、横梁架设65t履带吊贝雷梁桥上部结构安装桥面钢板铺设测量放样施工准备测量配合安装导向架5t履带吊、半成品运输就位钢管桩下沉钢管桩平联牛腿施工桩顶纵、横梁架设65t履带吊贝雷梁桥上部结构安装桥面钢板铺设 测量放样12m,贝雷片间用花架连接好。拼装在后场进行。单跨2排贝雷梁作为一组同时架设。采用65t履带吊进行型钢分配梁的安装。③桥面施工原材料进场半成品加工测量放测量放样测量放样测量放样图2.3-5栈桥搭建施工工艺流程图图2.3-6履带吊振沉钢管桩示意图图2.3-7履带吊架设贝雷梁示意图(2)栈桥拆除在栈桥使用期结束后进行栈桥拆除工作。栈桥的拆除工作同栈桥的搭设工作顺序基本相反,依次拆除桥面附属设施、桥面板、型钢分配梁、贝雷、桩顶分配梁及钢管桩,拆除方法基本与搭设方法相同。栈桥拆除施工主要包括:拆除栈桥上部结构、拔桩、运输栈桥材料(钢管桩①拆除栈桥上部结构施工方法用乙炔割除栏杆及桥面板标准块间的水平连接板,65T履带吊停放在未拆除的栈桥上分块吊装拆除桥面板。贝雷梁的拆除分组进行,每两片构成一组,用履带吊每次拆除一组贝雷梁。用汽车吊配合平板车运输贝雷梁至材料堆放场地。贝雷梁拆除后进行桩顶承重梁及平联、剪刀撑的拆除施工。利用履带吊将解体后的桩顶承重梁及平联、剪刀撑吊装到平板车上运输到材料堆放场地。②栈桥拔桩施工方法栈桥拔桩采用履带吊逐孔拔出钢管桩的施工方法。首先用履带吊起吊振桩锤就位,同时夹具夹紧钢管桩上口。然后开动振桩锤开始拔桩,同时履带吊缓慢提升振桩锤,即采取边拔边提升的方法进行拔桩。钢管桩一次性拔除,用平板车运至材料堆放场地,按此方法,逐步拔出每跨钢管桩。2122运输材料至堆放场地运输钢管至材料堆放场地施工准备栏杆拆除施工履带吊钓鱼法配合拆除履带吊、振桩锤就位悬浮泥沙开动振桩锤钓鱼法拔桩悬浮泥沙平板车就位图2.3-8栈桥拆除施工工艺流程图(3)施工平台施工与拆除①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平台施工工艺流程如图2.3-9。②平台施工钢管桩按设计要求在加工厂制作完成,按沉放顺序分批加工制作,通过栈桥运输至施工现场。利用GPS定位系统调整钢管桩的平面位置到达设计桩位处,在栈桥上用履带吊吊装下放,并用履带吊挂沉桩锤施打到位(在通航孔主墩位置也可以通过打桩船完成钢管桩的施打)。23钢管桩制作、运输悬浮泥沙钢护筒加工、运输悬浮泥沙钢管桩施打就位后(2根以后),开始平联钢管的连接,单桩沉放结束后,立即将其与已沉放完毕的钢管桩连成整体,防止单桩在水流作用发生偏位,平联之钢管桩制作、运输悬浮泥沙钢护筒加工、运输悬浮泥沙钢管桩沉放到位并完成平联施工后,及时进行桩顶纵、横梁安装。在钢管桩之间设置斜撑,完善起始平台与纵、横梁之间连接。栈桥搭建完成履带吊施打平台钢管桩桩间连接形成钻孔平台 预留护筒施沉孔口 精确安装定位导向架沉放第一根钢护筒 导向架移位及精确定位 沉放下一根钢护筒及护筒间连接悬浮泥沙 钻机安装调试钻孔桩施工图2.3-9施工平台工艺流程图③护筒区平台施工钢护筒在专业加工厂制作加工,用拖车通过栈桥运至施工区。采用起吊设备就位,简支移动式导向架定位导向,振动打桩机(打桩船)振动下沉。钢护筒沉放工艺流程如图2.3-10。24为了防止单根护筒在潮流作用发生偏位,单根护筒沉放结束后,立即按设计要求将其与已沉护筒连成整体。上部结构在部分钢护筒沉放到位并完成平联、支撑梁施工后安装。④工平台拆除待桥墩桩基基础(钻孔灌注桩)施工完成后,需对施工平台进行拆除,拆除方法与栈桥的拆除方法相同。护筒通过栈桥运至施工区 履带吊下放导向架,并定位 履带吊起吊护筒入导向架口GPS测量 调GPS测量下放钢护筒入床 复测桩位及垂直度悬浮泥沙打设下一根护筒图2.3-10钢护筒沉放工艺流程图2.3.3威海互通匝道桥施工工艺与方法a、采用整跨吊装钢梁的方式施工,墩顶设置临时支撑,在工厂预制各梁段后,将梁段运至现场,采用履带吊进行吊装。b、拆除临时支座,完成体系转换,绑扎桥面板钢筋,一次性浇筑桥面板混凝土,张拉桥面板预应力钢束。c、施工桥面系及附属设施,成桥。25图2.3-11钢梁整孔吊装2.3.3施工进度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涉海工程总施工2.4项目申请用海情况依据《海域使用分类》,项目用海类型为交通运输用海(一级类)中的路桥用海(二级类),用海方式为构筑物(一级方式)中的跨海桥梁(二级方式)和透水构筑物(二级方式)。项目威海互通以东段跨海桥梁用海面积为16.5700hm2,用海方式为跨海桥梁。施工栈桥用海总面积为3.2361hm2,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申请用海总面积19.8061hm2。项目申请用海期限40年,施工栈桥申请用海期限4年。262.5项目用海必要性2.5.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5.1.1是落实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需要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和《浙江省高速公路网路线命名和编号对照表》,国家高速公路杭州湾环线编号为G92,在浙江省内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沪杭高速(沪浙省界-嘉善),杭州湾大桥北接线,杭浦高速(乍浦-绕城东枢纽),杭州绕城高速(绕城东枢纽-红垦枢纽),杭甬高速(红垦枢纽-高桥枢纽),宁波绕城高速(高桥枢纽-前洋枢纽),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接线,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公路全长145公里,于1996年全线通车,建成初始为双向四车道,已于2007年12月基本扩建完成双向八车道。为了适应宁波社会经济以及宁波-舟山港的快速发展,国家高速公路网增加了G9221杭甬高速复线,为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中加快建设项目。本项目为国家高速公路G9221杭甬高速复线中宁波段工程的组成部分。项目已纳入浙江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中,连接杭州湾大湾区的两个核心城市,是综合通道中的重要沿海运输通道,并提出尽快打通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待贯通路段,以加强高速公路与口岸的衔接。2021年7月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至2035年,浙江省将基本建成高水平交通强省,基本实现高水平交通运输现代化,形成“六纵六横”综合运输通道和以杭州、宁波 (舟山)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与温州、金华(义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的现代都市枢纽体系。本项目作为“六纵六横”中六横浙皖赣通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浙江形成3个“1小时左右交通圈”和2个“123快货物流圈”(即国内1天、周边国2天、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城乡1小时、省内2小时、长三角主要城市3小时送达)的高品质“重要窗口”提供支撑。根据《宁波市高速公路规划(2021-203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宁波将加快建设空铁一体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金甬铁路、杭甬高速27复线、象山港疏港高速、甬台温高速拓宽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增强交通网络支撑作用,全力争取沪甬跨海通道开工建设,谋划推进甬台温福高铁、杭甬城际铁路、西向高铁通道、甬金衢高速复线、象山港二通道、甬舟高速复线等重要交通干线项目,强化对外交通链接能力。因此,建设本项目,是落实国家“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完善和补充。2.5.1.2是统筹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需要2018年5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作出“统筹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四大”建设作为浙江“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之一,是浙江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大平台,也是浙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根据目标,力争到2035年,杭州湾大湾区打造成为“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杭州湾大湾区总体布局为“一环、一带、一通道”,即环杭州湾经济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环杭州湾经济区,涵盖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和湖州六大城市,为整个大湾区建设的龙头与核心,将构筑“一港、两极、三廊、四区”的空间格局,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本项目向北通过杭州湾大桥连接杭州湾北部的嘉兴、上海等城市,向西远期将延伸至绍兴、杭州,向东延伸与舟山连岛工程衔接(G9211),向南通过宁波绕城高速公路与甬台温高速公路及其复线相连,本项目主要承担沿线的中长途交通出行,使区域内道路功能进一步合理优化。本项目作为大湾区两大核心城市杭州与宁波重要的智慧大通道,有助于加强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大湾区沿线经济发展;作为宁波—舟山港的重要疏港通道,扩大了宁波—舟山港的港口腹地范围,推动了宁波港发展。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推进大湾区改革开放、促进杭州湾南岸经济发展、推动宁波市建设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服务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统筹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需要。282.5.1.3是完善宁波—舟山港口集疏运网络,开放建设宁波—舟山港的需要宁波-舟山港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则列全国第二大港口。2021年1至10月份,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0.28亿吨,同比增长17年问鼎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以来,连续第5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0亿吨,且至今仍是全球唯一一座“10亿吨”大港,港口运输生产实现平稳增长。宁波-舟山港在我国港口业的发展和外贸货物进出口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舟山港的总体布局规划为“一港、二域、十九区”:宁波-舟山港划分为宁波港域和舟山港域,其中宁波港域包括镇海、北仑、穿山、大榭、梅山等8个港区,舟山港域包括定海、金塘等11个港区。另据《宁波-舟山港综合集疏运网络规划研究》,金塘、梅山、北仑、大榭、穿山5个港区的集装箱公路集疏港交通量2020年将达到17.3万pcu/d,2030年约为20.1万pcu/d。本项目与舟山连岛工程金塘大桥、滨海快速路直接相连,可直达金塘、北仑、大榭、穿山等集装箱港区,使本项目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宁波-舟山港的重要疏港公路。同时,本工程与杭州湾跨海大桥相连,使杭州湾北岸的嘉兴、湖州、苏南地区又增加了一条出海通道,扩大了港口腹地向纵深发展;本工程西向连接绍兴、杭州,也使浙江西部腹地与宁波-舟山港之间不仅增加了一条陆路运输通道,也增加了一条中长途的疏港通道,为区域经济交通能力的增加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本项目既是宁波-舟山港集疏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的集疏运通道。镇海港区、北仑港区、大榭港区、穿山港区是宁波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大中小泊位配套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深水大港。镇海港区位于甬江入海口,主要功能为:浙江省煤炭中转基地、全国液化品中转基地、宁波及周边散杂货中转基地、也是宁波港的内贸集装箱基地。北仑港已建成投产16个深水泊位、900m国际集装箱专用泊位,北仑港区广阔的深水锚地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开展国际集装箱、海上原油过驳、散杂货运输的理想区域。大榭港区主要从事原油中转作业,目前已拥有四处码头。穿山港区是宁波港最年轻的港区,目前已建成部分超大型国际集装箱码头,未来的穿山港将会29成为国际一流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品牌。梅山港区依托梅山保税港区,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兼顾商品汽车滚装运输,发展保税物流功能。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完善宁波—舟山港口集疏运网络,开发建设镇海港区、北仑港区、大榭港区、穿山港区、梅山港区的需要。2.5.1.4是缓解北仑和镇海城区交通压力,解决化工危险品安全运输的需要宁波市镇海区、北仑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港口及长三角南翼重要贸易口岸,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镇海港区、北仑港区和大榭港区集疏港车辆主要通过城区道路汇入大碶疏港高速、穿山疏港高速和宁波绕城高速,存在着“港、城不分,客、货混行,疏而不快、通而不畅”的现象,造成城区客货车辆混行,增大城区交通压力,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港口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快速出行需求。本项目紧邻镇海港区和北仑港区,是临港集疏运快速干线,港区集疏运车辆避开对城区道路,通过港区道路快速进入本项目,从而缓解北仑城区及杭甬高速公路交通压力的需要。因此,本项目的建成不仅是对城市路网的完善,更加强了城市东部、北部地区的联系,加快港口货物集疏运,对促进镇海、北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北仑区和镇海区化工业发达,危险品运输车辆进出城区频繁,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出行,社会反响差,杭甬高速复线(镇海~柴桥段)的建设将承接化工危险品运输的重担,避免危险品运输车辆驶入城区内,确保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5.1.5是保障国防战备运输、抢险救灾的需要2.5.2项目用海的必要性杭州湾地区环线并行线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共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工程。杭甬复线宁波段一期工程自西向东分两段构成,东段起自慈溪市附海镇东北侧,接已建的杭州湾大桥南岸连接线,止于镇海区威海路,接拟建的杭甬国家高速公路复线相应路段。一期工程已于2014年11月获得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30员会核准,2018年2月初步设计获得交通运输部批复,2018年6月施工图设计已完成评审,现正在建设中。拟建项目起于镇海区海域威海互通,接杭甬复线一期,路线沿海涂向东至镇海港区,跨甬江进入北仑区,终点至六横高速柴桥枢纽。起点(即镇海区威海互通)已由一期工程做相关预留,具有唯一性,其线位比选中NK线方案、K线方案及ZK线方案都需要建设跨海桥梁。本项目用海是必要的。3项目所在海域概况3.1自然环境概况3.1.1区域地质背景3.1.1.1地质构造工程区所在海域位于宁波断陷向斜盆地中部,区域构造单元属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丽水—宁波隆起带中的新昌—定海断隆带的东北域。地质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不同展布方向和不同切割深度的断裂相互交织,形成了本区特有的网格状构造格局,并控制了区内的地质作用和地震活动。近场区内有北东走向的余姚-丽水断裂(F8)、奉化—丽水断裂(F9)和岱山—黄岩断裂(F11),北北东走向的镇海—宁海断裂(F10),北西走向的长兴-奉化断裂(F16)和东西向的昌化—普陀断裂(F23)。此外,还发育一些规模较小的次级断层,北东向的宁波-小港断层(f2)、北西向的宁波-余姚断层(f4)、宁波-邱隘断层(f5),其中仅北北东走向的镇海—宁海断裂北段为晚更新世早期活动断裂,其它均为不活动断裂。对近场区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构造研究表明,近场区具备发生5~6级地震的地震活动背景和构造背景。区域构044080804080404060066008040806040800100新浦镇元镇匡堰镇鸣鹤镇掌起镇沥港镇1F丈亭镇f5fff肃王庙镇咸祥镇f奉化市班溪镇附海镇1宗汉镇3逍林镇观城镇桥头镇范市镇F8三北镇龙山镇521523.8.24f大丰镇f3陆埠镇河姆渡镇小港镇f044080804080404060066008040806040800100新浦镇元镇匡堰镇鸣鹤镇掌起镇沥港镇1F丈亭镇f5fff肃王庙镇咸祥镇f奉化市班溪镇附海镇1宗汉镇3逍林镇观城镇桥头镇范市镇F8三北镇龙山镇521523.8.24f大丰镇f3陆埠镇河姆渡镇小港镇fF6040ffff集仕港镇宁波市F9横街镇ff2段塘镇邱隘镇古林镇钟公庙镇f3f下应镇ff东钱湖镇章水镇五乡镇f04ffffff东吴镇fffff4鄞江镇云龙镇方桥镇f江口镇fff溪口镇西坞镇塘溪镇fffF11-1尚田镇F9莼湖镇姜山镇茅山镇慈溪市横河镇胜山镇坎墩镇师桥镇洪塘镇大隐镇f4庄桥镇庄市镇高桥镇甬江镇慈城镇f骆驼三七市镇裘村镇贤庠镇黄避岙F1-2瞻岐镇横溪镇fff图3.1-1区域地质构造3.1.1.2地震地质条件据活动性断裂与历史地震资料分析,镇海—温州活动性断裂和昌化—普陀活动性断裂是导致区内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构造。在全国地震区、带划分图上,勘察区属于我国东南沿海Ⅱ等地震区的东北段之定海—温州地震带(Ш),地貌上处于构造差异性升降运动明显、升降幅度大的浙江东南沿海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及平原区。历史上,沿镇海—温州活动性断裂带的镇海、宁波、奉化、宁海、临海、乐清及瑞安都发生过有感地震,该带的地震活动性以中部较弱,而北部较强,北部称为“镇海—定海4.75~5.25级地震危险区”,其中北部危险区历史上于1523年在北仑附近发生4.75级地震,近场区内于1523年~2000年期间,发生过1.0~2.9级地震共9次,4.75级地震1次。宁波市区东北侧有一条横贯盆地的2b层:粘土慈城—三官堂—五乡活动性断裂通过,地震频度也比较高,曾发生过3.5~3.75级地震四次。近代在舟山群岛弱震和微震较多,共有30多次,其中4.0级地震场区地震活动总的特征是:震级小,强度弱,频率低,且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趋势,近代地震均以弱震、微震为主。在拟建工程区,无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断裂分布,即不存在发震断裂。本场地在全国地震区带划分图上,属于华东地震区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上海—上饶地震带的东南端,地震活动小,强度弱,频度低。据史料记载和地震台记录,本区历史上曾发生过5级左右地震,但这些地震对工作区的影响小,近代地震均为微震,因此,场地区域稳定性较好。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E,东段工程威海互通主线桥场地类别为Ⅳ类,调整后的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20g,特征周期值0.65s。3.1.1.3工程地质条件本工程东段地质勘察深度范围内可分为以下几个工程地质层:1层:粘土灰黄色,硬可塑,中等压缩性,厚层状,含铁锰质斑点,顶部含植物根须,下部土质渐变灰变软,土面光滑,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高,韧性高;场地内均分布该层,层厚1.1~1.8m。2a层:淤泥灰色,流塑,厚层状,高压缩性,土面光滑,摇震反应高,韧性高,干强度高,含黑色有机质,顶部有机质含量高,土质不均;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1.0~1.9m。灰色,软塑,厚层状,高压缩性,土面光滑,摇震反应无,韧性高,干强度高,局部含有机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0.5~1.0m。2c层:淤泥质粘土灰色,流塑,厚层状,高压缩性,土面光滑,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高,韧性高,含有机质及半腐植物碎屑,含少量白色贝壳碎片,底部含少量粉砂粉土团粒,土质不均;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4.1~6.0m。3层:含粘性土粉砂灰色,稍密,饱和,厚层状,中等压缩性,含较多有机质,局部相变为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土质不均。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1.0~1.3m。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厚层状,高压缩性,摇震反应无,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土面稍有光滑,含粉土颗粒及白色贝壳碎片,土质不均。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层5b层: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硬可塑状态,厚层状,局部薄层状,中等压缩性,含粉土颗粒及铁锰质渲染,局部粉粒含量较高,土面较光滑,摇震反应无,韧性中等,干8.2m。5c层:粘土灰黄色,硬可塑,中等压缩性,厚层状,土面光滑,摇震反应无,韧性高,干强度高,含铁锰质斑点,局部为粉质粘土,土质不均。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层顶埋深19.0~21.2m,层顶标高-16.96~-19.07m,层厚7.8~12.2m。5d层: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可塑~可塑,厚层状,中等压缩性,局部薄层状,含粉土颗粒及铁锰质渲染,局部粉粒含量较高,土面较光滑,摇震反应无,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层顶埋深28.0~33.4m,层顶标高-25.96~-29.16m,层厚1.5~8.5m。6c层:粘土灰色,硬可塑~可塑,厚层状,中等压缩性,土面光滑,摇震反应无,韧性高,干强度高,含少量黑色有机质,局部含木质碎屑,土质不均,局部为粉质粘土。该层场地内均有揭见,层顶埋深34.9~36.5m,层顶标高-32.77~-34.46m,层厚4.4~5.9m不等。8层:砂质粉土灰色,中密~密实,饱和,低~中等偏低压缩性,厚层状,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土面无光泽反应,上部为粉砂、细砂,土质不均。场地内均揭见该层,揭见层厚3.6~4.4m。9层:粉质粘土浅兰灰色,硬可塑,厚层状,中等偏低压缩性,摇震反应无,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土面稍有光滑,粉粒含量高,局部为粉砂,土质不均。场地内有揭见,层厚0.9~2.5m。10层:圆砾,灰色,密实,厚层状,低压缩性,砾石含量一般60~80%,粒径3~30mm为主,层厚4.3~9.1m。11层:中等风化含角砾晶屑凝灰岩,块状结构,角砾直径1~3厘米为主。性质较好可作为桩基持力层的主要有5层组合层、6c层粘土及以下土层。5层组合层性质好,分布稳定,层顶埋深12.5~13.5m,相应层顶标高-10.46~-11.46m,组合层厚21.9~23.0m,是场地内良好的钻孔灌注桩桩端持力层。6c层粘土层厚4.4~5.9m不等,层顶埋深34.9~36.5m,层顶标高-32.77~-34.46m,可作为钻孔灌注桩桩端持力层使用。8层砂质粉土及以下土层性质好,但其埋藏偏深,且上部有性质好、可作为桩端持力层使用的5层组合、6c层粘土,故一般不建议其作为桩端持力层使用。11层中风化含角砾晶屑凝灰岩层位稳定,工程地质力学性质较好,是良好的桩基持力层,但其埋深厚度一般较大。选用钻孔灌注桩方案时,宜选用5层、6c层组合层作为桩基持力层,具体桩长桩径可视设计承载力要求确定。根据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当项目区域遭遇Ⅶ度地震影响时,场地不存在砂土液化的可能,在满足静力基础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可不考虑地质震陷对基础的影响。特殊情况是海涂围垦对项目的影响,不良地质主要是软土。项目区域的特殊性岩土为软土,为全新世中晚期滨海、浅海相沉积的灰色淤泥、淤泥质土。区内软土分布连续,其厚度、底板标高变化较大。软土层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灵敏度高等特点。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建议路基段软土处理采用薄壁筒桩、钉形水泥搅拌桩或水泥搅拌桩、塑板堆载预压、高真空击密法处理并用泡沫混凝土轻质路堤处理等措施,同时控制路基填土高度,适当放缓路基边坡,减少地基沉降,保证路基稳定和使用质量。3.1.2地貌特征工程所在海域西南部依托镇海区海岸,接纳甬江来水,东部受金塘岛等岛屿的阻挡,通过金塘水道连接东海海域,形成自金塘水道至杭州湾内的潮汐通道。海域平面形态呈喇叭状,自大沙湾与大浦口山连线始,至镇海澥浦与大鹏山连线,从海域地形图看,金塘水道窄而深,狭窄处宽度约为3km,水道平均水深为50m(85基面,下同)。出金塘水道后,沿西北方向海底渐渐抬高,至甬江口一带,水深尚有20~40m,至澥浦外,浅水海域宽阔平坦,水深仅7~8m,深水区工程区处于钱塘江和甬江两江出海口交汇处附近,属较稳定的淤涨型海涂地形。工程区附近海域海涂面开阔,高程2.0~-5.5m,其中近岸处地势较陡,平均坡度约为10‰,在-4.0m高程以下地势平坦。近年来,由于镇海泥螺山围垦工程、新泓口围垦工程的建设,淤涨较为迅速。3.1.3气象特征本工程气象条件采用工程区附近的新泓口自动气象站和炮台山自动气象站作为代表测站。新泓口站是中尺度自动气象站,位于镇海区蛟川街道新泓口闸。该站位于项目区南端约7km处,且离海岸不远,对本工程区的气象条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炮台山站位于北仑区戚家山街道老沙头村,临近甬江口。3.1.3.1气温表3.1-1炮台山站气温特征值统计表项目气温值(℃)备注(发生时间)多年平均气温.62005年2月~2015年10月多年平均最高气温20.82005年2月~2015年10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02005年2月~2015年10月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5历年极端最低气温-5.2最高月平均气温2013年7月最低月平均气温2.2月表3.1-2新泓口站气温特征值统计表项目气温值(℃)备注(发生时间)多年平均气温20011年7月~2015年10月多年平均最高气温21.62011年7月~2015年10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2011年7月~2015年10月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9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5最高月平均气温31.22013年7月最低月平均气温5.32012年2月3.1.3.2降水降水等特征值见表3.1-3、表3.1-4。表3.1-3炮台山站降水特征值统计表项目降水量(mm)项目天数(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387.4年均日降水量≥10mm40.4累年最大降水量1716.7年均日降水量≥25mm累年最小降水量1018.8年均日降水量≥50mm4.0日最大降水量229.7(2015年9月30日)表3.1-4新泓口站降水特征值统计表项目项目天数(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397.2年均日降水量≥10mm40.5累年最大降水量1883.9年均日降水量≥25mm累年最小降水量1061.7年均日降水量≥50mm4.0日最大降水量281.4(2015年9月30日)3.1.3.3风况根据炮台山气象站多年风速资料进行统计,其每年小时整点最大风力大于6的年均天数分别为24.9天、4.1天、0.7天、0天。根据炮台山气象站多年测风资料,其累年各月16个方向的风频率、整点10分钟平均风速和小时最大风速见表3.1-5。表3.1-5炮台山站累年各方向风况特征值项目风向频率(%)平均风速(m/s)频率(%)最大风速(m/s)N583.849.51.6NNE8.878.807NE5.935.969ENE4.384.43E2.723.592.76ESE2.493.392.4599.013.699.229SSE9.833.479S8.912.659.49SSW8.087.979.5W2.932.053.20.3WSW6.0W2.282.232.250WNW6.276.3216.8NW8.355.878.317NNW7.964.707.96.63.1.4海域水文概况工程区海域水文概况引用《杭州湾地区环线并委线G9221杭甬高速复线宁波威海互通至柴桥枢纽段可研阶段水文测验报告》中的内容。在工程附近海域设置了2个临时潮位站、7个定点潮流测验站。根据本项目技术要求,在工程及其周边水域共布设了两个临时潮位站,其中T1潮位站布设在甬江口以西2km处,T2潮位站布设在甬江口上游约2km。收集镇海水文站同步潮位观测资料。工程水域潮汐变化较为规律,即潮位在一太阴日中有规则地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并具有明显的潮汐不等现象。工程区域潮汐性质介于规则半日潮和不规则半日潮之间,具有明显的半日潮特征。灰鳖洋水域还是涨潮流占优势,而甬江水域为落潮流占优势。流速随大、中、小潮汛的演变具有良好的规律。3.1.6工程区附近海域底床(岸滩)冲淤变化1959~2013年的54年间,工程及附近海域全部表现为淤积,全区净冲淤量平面冲淤分布看,全区淤积幅度多在1~5m,自岸线附近向外逐渐减小,新泓口围垦以东岸线附近淤积幅度最大,可达5m以上。1959~1979年的20年间,工程及附近海域淤积区面积大于冲刷区面积,总体状态趋于缓慢淤积,全区净冲淤量为18.21×106m3,平均冲淤幅度为0.35m。从海床平面冲淤分布看,全区有冲有淤,以淤积为主,冲淤幅度多在-2~2m。冲刷区主要分布在岸线附近海域,冲刷幅度自岸线向外逐渐减小,泥螺山围垦西侧附近冲刷幅度最大,约2m;淤积区主要分布在岸线附近以外的海域,淤积幅度自近岸向外逐渐增加,最大淤积幅度可达2m以上。1979~2013年的34年间,工程及附近海域全部表现为淤积,全区净冲淤量为152.96×106m3,平均冲淤幅度为2.96m,年均冲淤速率约8.71cm/a。从海床平面冲淤分布看,较1962~2002年时段,该海域由冲淤交替转变为全部淤积,全区淤积幅度多在1~5m,自岸线附近向外逐渐减小,新泓口围垦以东岸线附近淤积幅度最大,可达5m以上。3.1.7主要海洋自然灾害项目所在地区主要海洋自然灾害为台风及其引起的强降水和风暴潮。宁波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东临东海,既往历史上受台风袭击频率较高,共有7次台风在宁波地区登陆。7~9月是台风活动的频繁期,占全年总数85%以上,其中8月份最多,且往往由台风伴随洪水、风暴潮、巨浪同时袭击,导致海堤被毁,房屋倒塌,农田被淹,养殖产品逃失,通讯、电力设施被毁,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例如:5612强台风,在象山港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为923hPa,最大风速达55m/s~60m/s,象山港风力在12级以上,门前涂海塘全线倒堤,南庄平源变成汪洋,艘,坏船376艘,毁屋77395间,淹粮田116611亩,损失粮食20380吨,大树损失39742株。6126、7413号强台风在三门登陆,风力达12级。8807号强台风,在象山县城附近登陆,最大风速达12级以上。9711号台风在浙江温岭登陆,西泽潮位站实测最高潮位达4.52m,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全县普降大到暴雨,过程雨量平均达286mm,最大雨量西周站为366mm,在狂风、高潮、暴雨的长时间猛烈袭击下,象山县的石浦、鹤浦、高塘岛、定塘、晓塘、新桥6镇乡与县城的交通、通讯、广播、有线电视等全部中断,接着各地又相继停电停水。全县187公里海堤全线发生漫顶过水,白岩山、昌国、新桥等盐场一片汪洋,西周、石浦、新桥、晓塘、定塘、鹤浦等镇、村大面积被水围困。全县19个镇乡受灾村庄达350多个,受灾人口23.6万,其中被水围困人口15万人,紧急转移人口8.9万人,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5.52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尤为惨重,多年水利建设成果毁于一旦。全县水利设施损失达4.7亿元,受灾为历史之最。全县187公里一线挡潮海堤除旦门高标准海堤等极少量海堤未遭受大的损失外,其余均遭惨重损失,有165公里出现严重倒塌和毁损,其中白岩山、新桥、昌国、石浦金石、定塘西洋塘、晓塘西边塘等万亩海堤均遭受毁灭性损失。2000年台风“杰拉华”宁波全市有76个乡镇225个村受灾,房屋倒塌1516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209万亩,沿海养殖受损8.95万亩;损坏输电线路15条;部分水利工程受损;新建的I级标准海塘安然无恙;无人员伤亡。2012年台风“海葵”给宁波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1.9467亿元,其中农林牧,工业交通运输业损失18.68亿元,水利设施损失8.68亿元。台风造成全市11个县(市)区,13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143.2万人;全市有2642间房屋倒塌;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109千公顷,成灾面积68.3千公顷,绝收面积16.7千公顷;水产养殖损失面积34千公顷,数量14万吨,死亡大牲畜8175头。无人员伤亡。在台风严重影响期间,全市停产工矿企业8062家,公路中断131条次、供电中断661条次、通信中断126条次,全市损坏堤防424处近315公里,损坏护岸761处、水闸180处,冲毁塘坝187座,损坏灌溉设施1084处、机电泵站877座、水文测站50处。2013年台风“菲特”使宁波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过程雨量最大、雨强最强的台风暴雨,全市过程平均面雨量357mm,宁波母亲河姚江最高水位余姚站3.40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47米,城市内涝十分严重。台风“菲特”造成全市11个县(市、区)148个乡(镇、街道)248.2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20千公顷,成灾65千公顷,倒损房屋2.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33.62亿元,其中余姚亿元。3.2海洋生态概况3.2.1环境质量概况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于2020年秋季、2021年春季在线位附近海域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工作。秋季调查时间为2020年10月,春季调查时间为2021年4月。图3.2-1a工程附近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站位图图3.2-1b潮间带调查断面布置图3.2.2海域生物体质量现状调查结果与评价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于2020年10月、2021年4月在工程附近海域开展了渔业资源调查。生物体质量调查站位见图3.2-1和表3.2-1。3.2.3海洋生态环境概况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秋季调查时间分别为2020年10月,春季调查时间分别为2021年4月。调查站位见图3.2-1和表3.3自然资源概况3.3.1滩涂资源杭州湾南岸滩涂资源丰富,西起慈溪小曹蛾的西三闸,东至镇海外游山东的长跳咀,岸线长约95km,滩涂面积54.56万亩,主要位于慈溪市和镇海区境内,是宁波市面积最大的滩涂。镇海区理论深度基准面5m以上滩涂及浅滩总面积117620.78亩,其中0m线以上的滩涂面积5617.36亩,0m~2m的浅滩面积2761.47亩,2m~5m的浅滩面积109241.95亩。3.3.2港口岸线资源宁波港域内已建港和规划建港用自然岸线总长约159.8km,其中港口深水岸甬江口及其以北大陆海岸线为淤涨型海岸,港口岸线资源较贫乏。甬江口以南大陆海岸线岸段以基岩海岸和淤泥质平原海岸相间的峡道型港湾为特色。金塘、螺头水道为天然深水通海航道,港湾沿岸的基岩岸段一般不宜建港,山间淤泥质平原海岸段深水近岸的岸段可发展1~20万吨级深水泊位。拟建跨海大桥附近深水岸线资源的主要分布于以下3个岸段:灰堤~游山,岸线长约1.8km,其中深水岸线1.8km,已利用1.8km。长跳嘴~外雉山,岸线长约1.4km,其中深水岸线1.4km,已利用1.4km。外峙头~杨公山西,岸线长约1.0km,其中深水岸线1.0km,已利用0.75km。3.3.3航道资源西航道是宁波通往上海、长江、杭州湾沿线港口的一条便捷航线。该航线沿金塘岛西侧深槽南下,基本呈南—北走向。通航船舶受制于杭州湾湾外航道水深,目前乘潮可通航2万吨级船舶。此外,宁波—杭州湾小船航线是沿镇海海岸线和杭州湾南岸,来往于宁波、乍浦、上虞、杭州等部分小船的习惯航线。3.3.4旅游资源镇海、北仑古迹众多,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招宝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浙东著名的旅游胜地。悠久的历史在镇海、北仑形成了敢于拼搏的海防文化、敢闯世界的海上丝路文化、开拓进取的商帮文化等传统特色文化,并与现代都市文化相结合,构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环境。3.3.5渔业资源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于2020年10月、2021年4月在工程附近海域开展了渔业资源调查。具体调查站位见图3.2-1和表3.2-1。3.4开发利用现状3.4.1社会经济概况3.4.1.1浙江省社会经济概况浙江地处我国海岸中段,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的南翼,北接上海市,南连福建省,西邻江苏、安徽、江西三个省份,东濒东海,海陆空交通便捷。浙江是陆域资源小省,海洋资源大省,全省陆域面积小(10.18×104km2,占全国陆域全省领海和内水面积达4.24×104km2,岸线漫长。岛屿众多,全省大陆岸线总长2217.96km,面积大于500m2的岛屿约3061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2%。2020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为646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69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26413亿元,40.9∶55.8。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2397元,比上年增长5.0%,扣除价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