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特色人才培养行动计划_第1页
学院特色人才培养行动计划_第2页
学院特色人才培养行动计划_第3页
学院特色人才培养行动计划_第4页
学院特色人才培养行动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院特色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为深入落实学校“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战略,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促进人才个性化发展,打造特色品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学院特色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战略,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突出办学特色为核心,以实施四项重点改革为突破口,以建设十大特色项目为载体,以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为保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推进四项重点改革(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近年来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力倡导的教学改革重点领域之一。2020年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到2022年,建立起理念先进、管理科学、模式多样、措施得力、与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与学生特点相结合”三大原则,从“全校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局部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三个层次入手,推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战略,通过“分流培养、大类培养、订单培养、复合培养、联合培养”等措施,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格的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法学专业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济类专业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监狱学专业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专业跨学科复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专业“跨学校、跨行业、跨国界”的“三跨”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学校负责顶层设计,并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加大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支持与保障的力度;院系部负责承担所办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工作任务,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吸纳教师、行业专家、毕业生、用人单位管理人员等组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按照“突出实践性教学、突出个性化教育、突出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集思广益,在2020年4月前设计完善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于2022年下半年全面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二)推进课程改革。继续实施课程改革,到2015年,课程总量达到1000门,四大课程体系建设基本完善,各类特色课程建设有序推进,课程数量和质量基本能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2-按照“统筹规划、分批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提高”的思路,着力推进“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网络课程体系、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等四大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重点加强学生受益面大、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长远影响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提升课程建设的“精品化、信息化、综合化、国际化和体系化”水平。课程建设与改革以院系部为主体。学校鼓励各院系部围绕以下方面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功能的精品课程,学生自学、严格考核的自主学习课程,便于随时学习和在线交流的网络课程,与其他院系或学校共享资源的共享课程,与教学相互协调的专业性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化设计、项目化实施的实践实训课程,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核心内容的小学分课程,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课程,以实施双语教学为核心内容的国际化课程,内容相互贯通、彼此紧密联系的系列课程(课程群)。(三)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继续实施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到2015年,形成形式多样的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坚持“教学理念从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的转变、教学方式从单向传授向双向互动转变、教学重心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好奇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3-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差异,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是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主要承担者。学校鼓励教师根据各自课程特点及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稳步推进启发式、案例式和参与式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布置形式多样的合作型作业,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对每个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激励学生愿意学习;对每个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督促学生高效学习;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修正学生学习习惯。各院系部要积极支持教师探索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并及时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凝练与提升。通过介绍改革经验和各种形式的示范公开课——案例教学示范课、讨论教学示范课、实践教学示范课、网络教学示范课等,在一定范围内推广改革成果。对于重大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学校以教改项目的形式予以支持。学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学生学习中心,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予以诊断,并提出建议和修正方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四)推进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实施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充分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到2015年,建立起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教、学、考和谐统一的考核体系。-4-充分发挥学校、院系部和教师多个层面的积极性,尊重教师教学自由,注重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提倡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考核内容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既重知识又重能力;考核形式既重考试又重考查,既重期末又重平时;考试方式既重笔试又重面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参照省级教改项目“法学本科教育考试方式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大胆试验,不断总结,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考核机制。在改革试验中,着力解决以下重点问题:1.考核质量要求应当统一,考试课和考查课都应持有严肃态度,按照教学目标进行严格考核,考查课不能降低质量要求;2.考核内容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兼顾学科与职业、兼顾基础与拔高、兼顾记忆与分析;3.考核过程应当坚持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尤其是要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制度建设,增强形成性考核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严格形成性考核的控制与监督,促进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有机结合;4.考核方式应当多样化,可以采取课后作业、口试或报告、社会调查报告、随堂测验、课程论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训操作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5.考核结果应当进行统计分析,切实了解学生掌握情况,-5-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考核方式进行及时调整。三、实施十大特色人才培养项目(一)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项目。在法学专业凝练方向,对学生实施分流培养,一二年级学生统一上课,三年级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构建基本学科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强化学生某一法学领域学习的深度,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竞争力。根据学校法学教育现状,结合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实施以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项目:——卓越法律·律师人才培养项目;——卓越法律·司法鉴定人才培养项目;——卓越法律·公司法务人才培养项目;——卓越法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项目;——卓越法律·法治新闻人才培养项目;——卓越法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卓越法律·医事法务人才培养项目;——卓越法律·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项目;——卓越法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项目;——卓越法律·法律英语人才培养项目。各院系部要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按不同方向设计课程模块,在不增加法学专业选修课总学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选择10-6-学分以上的模块方向课程,于2020—202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在2022级法学专业学生中予以实施。(二)法学“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依托法学“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这一省级实验区项目,按高考成绩与学生自愿的原则,在2022级法学专业中选拔60名学生,组成2个“鼎山学堂”法学实验班。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就业目标相结合”的要求,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实施特殊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双师教师多、讨论课程多、实践经历多”,培养“表达能力强、实务能力强、综合能力强”法学精英人才。1.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学校成立人才培养标准专题调研工作小组,通过专题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在校生满意度调查、优秀法律职业人才分析研究等方式,充分吸纳理论界、实务界、教育界意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分别明确基本模块、主要内涵、质量标准、支撑点、实施要点和评价机制,确定实验班人才培养标准。2.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标准要求,制定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整合精简相关理论课程,加大案例教学、论文写作和课堂讨论比重,提高实践实训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学分要求,延长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加学生实践经历,-7-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实务能力和综合能力。3.加强课程建设。构建理论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兼顾的课程体系;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重组课程资源;法学核心课程实施团队教学制度;建立课程开发招标制度,系统开发特色课程;推动通识课、专业课协调发展,共同实现培养目标;启动优质课程引进计划,利用校外优势资源实现联合培养。4.加强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实训平台加强学生实践实训;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推动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化、模拟法庭大赛日常化、专业见习实习规范化、案例资源建设真实化、校内法律实训仿真化、实践实训教材丰富化建设。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高职称、双师型和教学能力强为标准配置专业教师,以专业教师、导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校内教学团队,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实践教学团队,聘请法律实务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三)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兼顾学科专业的共性需求与社会实际需求,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培养一专多能、具备多学科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项目建设主要依托双学位项目展开,学生修完主修专业学分并修完辅修专业核心课程学分后,方能取得双学位证书。学校开设周末班和暑假班,满足学生双学位的学习需要。首-8-批试点实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包括:法学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项目,经济学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财务管理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英语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专业所在院系部要根据学校要求,结合各自优势,制定各专业双学位实施方案,制定各专业核心课程目录及要求,制定有关招生、考核、学费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等,保证双学位教育的正常运行。要鼓励引导各自专业学生辅修其他专业,取得双学位。其他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项目根据学生需求情况适时实施。(四)监狱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监狱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培养适合现代监狱管理、符合国家公务员标准的应用型、复合型监狱人民警察。1.继续深化联合招生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与监狱管理局联合招生培养机制,创建适合学校特点的校局联合机制,联合制定招生计划、联合完成实习实训教学计划、联合完成“学士后流动站”任务、联合制定新型警务化管理等各项制度。2.创立监狱学专业特色师资队伍。监狱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行高校专职教师和优秀监狱人民警察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创建监狱学专业兼职教师师资库,建立监狱学专业教师定期到监狱挂职学习制度。-9-3.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平台。打造专业教学平台、校内实践实训平台和职业资格考录辅导平台,重点建设罪犯心理矫治和狱内侦查实验室2个校内实验实训平台;逐步优化职业资格考录辅导平台,推进公职考录和司法考试辅导系统化建设,完善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平台。4.建立立体化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加强感知监狱实训、模拟实训、顶岗实训三种不同形式的实训,建立学生顶岗实训期间的学校巡查制度和实习实训报告制度。5.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警务化管理模式。以警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警务化管理,以量化考核为警务化管理的主要手段,培养政治素质、法律素质、警体素质、纪律素质、职业伦理素质兼备的监狱人民警察和司法矫正人才。6.探索完善特色就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百分之百就业保障机制,将公务员考试内容课程化。省监狱局每年专门招考监狱学专业毕业生,当年不能考取公务员的监狱学专业毕业生,由省监狱局以合同制聘任形式全部安置到监狱系统就业。(五)法治新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学科与专业、院系文化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以“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1+10综合素质培养工程”为载体,以“精专业”、“融法学”、“广学识”、“强实践”、“多-10-面向”等五个子项目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大学目标管理:规划与践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积极实施法治新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全面提升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质量。1.以“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凝练特色培养理念。突出新闻专业知识的精通、广博知识面的建构、新闻与法学的结合,将实践实训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尊重并引导学生分流成才,着力打造“精专业、融法学、广学识、强实践,多面向”的“丰”型学院新闻传播特色人才,切实增强我校新闻传播类人才的竞争力。2.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1+10综合素质培养工程”为实施载体,打造特色育人平台。“1”指“第一课堂”工程,即根据社会需求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专业理论-专业实践-法学-通识”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狠抓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品质。“10”是指与第一课堂相呼应、以强化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内容,包括“厚基础”、“强实践”等10个子工程的“第二课堂工程”,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提高以专业素能为核心的综合素能。3.实施“精专业”子项目建设,突出新闻专业素能的培养。丰富完善专业课程群,加强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提升以写作和制作为核心的业务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11-4.实施“融法学”子项目建设,突出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复合型特色。依托学校法学资源,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足量法学课程,构建“新闻+法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既具备新闻传播的理论与技能,又知晓法律知识,能从法治的视角解读和传播新闻事实。5.实施“广学识”子项目建设,突出广博知识面的建构。积极开设通识教育类必修和选修课程,满足新闻传播类相关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面要求;通过精泛读结合读书与考察调研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为学生增厚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提供有效途径和平台。6.实施“强实践”子项目建设,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确立“强实践”的培养理念,在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将实践能力贯穿始终,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搭配、教学环节、校内外实习等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应用能力。7.实施“多面向”子项目建设,尊重并保障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实施专业分流计划,在研究生考试、图像与视频制作、新媒体等方面情况有步骤、有计划的分流保障跟进措施。实施专业外分流计划,在学好本专业与部分法学课程、打下比较好的专业素能、综合素能基础上,为学生取得法学等第二学位、参加司法考试、参加公务员考试提供方便。8.开展“大学目标管理:规划与践行”活动,激发学生-12-自主学习动力。以“我给简历填什么”为主要内容开展“大学目标管理:规划与践行”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大学学习目标及各阶段的学习训练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学会分解目标,分阶段落实,端正学习态度,激发自主学习动力,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定方向,找路子,迈步子”,推动学生“乐学、勤学、会学”,形成良好的学风。(六)特色网络教学育人平台建设项目。建设网络访问全面提速、网络接入无线覆盖、网络课程全面普及、网络资源快速增加、网络应用全面完善、网络服务按需定制的智慧校园。1.继续提升校园网安全运行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高速的网络通道。实现局域网出口、局域网通道、局域网终端的全方位提速;继续增加学校与公网的出口总量;实现集中实验室信息点与核心交换的万兆互联;大幅度增加学生上网终端,建设无线覆盖的大型学生自主学习室;继续完善安全管理策略,保障校园网安全运行。2.建设校园无线网络,为人才培养提供便利的网络环境。拓展师生上网渠道,使师生在校园区域通过有线和无线方式均能连入互联网;将图书馆数字化与校园无线网络建设结合起来,构建学院移动数字图书馆。3.全面建设网络课程,为人才培养提供网络学习的课程-13-资源。建设总量达到10000门以上。其中本校课程开发总量1000门,建设100门左右的校级精品课程、60门左右的省级精品课程;争取法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全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部分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增加电子文献资源数量及视频点播资源,建设教学案例库及学术文献库,为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文献信息保障。5.提升网络课程的录制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课程录播条件。增设专业演播室,按照《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建设,实现对优质课程的高清摄录编,建成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课程形成高清录播与自动录播相结合的录播体系。6.建设标准化电子考场,为人才培养提供网络监控的物质保障。实现考试监控、实时查询、记录备份的全过程网上考场部署,实现与考试中心互联互通。7.推动数字校园整体平台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一站式软件大平台。整合现有各应用系统,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逐步实现统一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8.补充完善应用子系统,为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服务。建设人事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迎新系统、离校系统、邮箱系统、网上支付平台、移动终端平台等,-14-全面完善智慧校园各项功能。(七)特色法律硕士培养项目。坚持“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着眼于法律实务领域发展的特殊需求,以学校为主体,依托法律职业领域和法律实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培养具有“明确社会责任、浓厚国民意识、扎实专业素养、娴熟职业技能”四位一体的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1.培养机制上成立由学校领导和专家、教授和法律实务部门专家组成的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导师遴选、行业合作等人才培养的有关重要事宜。2.招生环节强化复试,复试以法律职业共同体所需要的人才特征为导向设计内容,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查。3.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运用为切入点,加快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经过3-5年的努力,建立起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紧密结合职业需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案例体系。4.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根本、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理论教学—实践实习—行业实务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15-5.导师遴选实行校内理论导师与法律实务部门实践导师有机融合的双导师制,每对教师(理论导师、实践导师)每届指导学生不超过4人,探索建立素质高、责任心强、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导师队伍。6.实践教学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加强校内外实践实训教学比重,学位论文强化学位论文选题的实践导向。7.考核方式上探索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水平与能力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八)特色“爱生学工”育人项目。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学生”作为学生工作的根本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爱生、帮生、育生作为建设特色学生工作的切入点,建设“爱生学工”品牌,推动特色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高水平发展。1.融入新生服务月。全面介绍学校各方面情况,帮助新同学尽快融入的学习和生活,尽快实现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处事方式的转变,做好职业规划,稳定专业理想,确立成才目标。2.主题教育领航行动。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大学一年级的“六个一”主题教育活动、二年级的“三做”主题教育活动、三年级的“三恩”主题教育活动和四年级的-16-“我的我的家”主题教育活动。3.榜样伴你行。从博学勤奋、自立自强、青春创业等方面选拔有突出成绩和先进事迹的优秀学子组成“榜样”报告团,以身边的榜样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带动学生,形成拼博进取、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立志成才的优良学风和成才氛围。4.133助学育人体系。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国家资助与社会资助、学生资助与学风建设、学生资助与资助育人的有机结合。5.心灵有约关爱你我他。通过举办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和缓解心理压力,身心和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6.就业帮扶助力行动。紧紧围绕最大限度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目标,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多元化就业市场渠道,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目标化就业工作考核,信息化就业传递平台,全员化就业工作格局”的“六化”特色就业指导服务体系。7.9958爱生热线。设立“9958”爱生学工服务热线,有效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变“被动处理”为“主动服务”,实现与学生“零距离”的交流沟通。8.BBS社区。适应校园网络文化发展需求,依托校园网-17-建立BBS社区,有效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求真善辩,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9.温馨家园宿舍文化节。每年4月份开展“温馨家园”宿舍文化节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10.安全教育宣传月。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月,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自觉养成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基本意识和防范技能,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九)特色“靛青工程”素质教育建设项目。以学生全面、充分、自由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思想引领、文明修身、全面发展”为指导,促进青年学生在包括个性、情感、智力和创造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内涵丰富、能力全面、与时俱进、心理健康、进步快乐的青年。1.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建设工程。进一步与教学主渠道相结合,以各种教育活动和工作项目为依托,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四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2.实施大学生“第二课堂”品牌活动工程。立足学校实-18-际和学生特色,带领各级团学组织持续打造校级常规化、固定化、品牌化团学活动;将活动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学分认证相结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能力提高与教育教学的“双赢”。3.实施大学生先优模范示范工程。发挥共青团组织青年先锋作用,通过开展创先争优等系列工作,树立起一批优秀青年标杆,发挥模范青年的示范带头作用,营造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4.打造五大宣传阵地。打造校内平面媒体阵地、校内声像媒体阵地、传统媒体阵地、新媒体阵地、校外宣传阵地等五大宣传阵地,构建既具有特色又具有时代特点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体系。(十)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建设项目。以“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四位一体工程为核心,从高层思想文化、深层精神文化、中层制度文化和表层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入手,设置文化建设项目。1.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重点加强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2.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和工作体系,发挥两课教学课堂主渠道作用。3.精神形象化。持续打造形象标识架构工程,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精神形象标识,架构和彰显独具学院风格、特色-19-和气派的“精神”。4.精神社会化。塑造和树立社会形象,把网络媒体、声像媒体与平面媒体有机结合,多渠道构建立体化网格化宣传格局,形成“”品牌效应。5.建构科学和谐的制度体系。注重制度设计的导向性,实施人性化管理,引导教职工行为,激发教职工工作动力,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和谐双赢。6.倡建学术文化体系。不断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学术研究、学术道德建设、职称评聘、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制度体系,建设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7.校园规划和建设。全盘考虑,统一规划,形成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加强山水园林景观建设、人文环境建设和文化载体媒体建设。8.群众性文化创建活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支持群众文化团体建设,搭建文化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