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历史与发展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3222e53dcb2ef9b6b4a108dea820980/c3222e53dcb2ef9b6b4a108dea8209801.gif)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3222e53dcb2ef9b6b4a108dea820980/c3222e53dcb2ef9b6b4a108dea8209802.gif)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3222e53dcb2ef9b6b4a108dea820980/c3222e53dcb2ef9b6b4a108dea8209803.gif)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3222e53dcb2ef9b6b4a108dea820980/c3222e53dcb2ef9b6b4a108dea8209804.gif)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3222e53dcb2ef9b6b4a108dea820980/c3222e53dcb2ef9b6b4a108dea82098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历史与发展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1页中医图片展中医历史中医发展与中医对话对中医看法关于韩医申遗中对中医歪曲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2页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3页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4页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5页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6页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7页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8页在3000多年前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相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各种疾病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品、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么含有系统理论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专门叙述了各种杂病辨证诊疗、治疗标准,为后世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含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但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千金要方》和王焘《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9页中医历史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传说,反应了古代劳感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发觉药品、积累经验艰辛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真实写照。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诗经》是中国现存文件中最早记载有药品书籍。现存最早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现存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问世,标志着中药学初步确立。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10页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品图谱,深入完善了中药学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后,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课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到达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集成之作。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11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泛开展了中药植物学、判定学、化学、药理学及临床医学等多方面研究,为确立药品起源、判别药材真伪、说明作用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全国普查药源基础上,1961年编写出全国和地方《中药志》。1977年《中药大辞典》出版,使典籍记载中药数目多达5767种。同时,各种中药工具书,众多地方中草药专著及相关中药报刊、杂志相继出现,各种中药科研、教学、生产机构纷纷建立。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12页中医发展1、个案专著出现
宋代是我国医药科学飞速发展时期,宋朝政府对医学发展比较重视,如宋代医官名额甚众。徽宗宣和年间自和安大夫至翰林医官凡一百十七人,直局到祗侯凡九百七十九人。总数多至一千余名,为周秦以来所仅见。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校订医书(《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素问》等);组织人力修订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印刷术创造,使医学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传。而此时名医辈出且各展所长,发扬光大。医案书写与积累受到各医家普遍重视,而且已成为国家医官考试学生内容之一。宋代太医局重视医学生实际医疗技术训练,每年第三场考试内容即为“假令病法三道”,其实就是对假设三个病案进行分析处理,也即辨证论治要求理法方药四平八稳,丝丝入扣。高年级医学生还负担为其它三学(太学、律学、武学)学生及各营将士治病任务。并按统一规格(官方统一发印纸)纪录治疗经过和结果,保留下来。这就使得医案数量空前增多。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13页最主要是宋代已经产生了个案专著,最经典要数成书于1133年许叔微所著《伤寒九十论》。此系作者利用《伤寒论》理法方药治疗并叙述九十种伤寒病证,其特点是先案后论。它不但仅是第一部医案专著,而且也是最早伤寒医案专集。每案之后所附叙述如同现今病案讨论,借鉴前贤之论,参以己见并经验心得,对《伤寒论》原文每多新见,为研读《伤寒》并实践于临床经验总结,对后学者颇多启迪。许氏晚年又著《普济本事方》,于方后列举自己利用该方所治愈病案。虽为方书,却开以方类案之先河,对医案学发展亦具一定影响。所以许叔微对医案学贡献是很大。在许氏之前,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中有钱乙19则医案,皆附于医论之后,用以证实其所论非虚。此书虽非医案专著,但实为以论附案第一家,可称发专科辑案之肇端。所以此书不但在小儿科发展史上起到举足轻重作用,而且对医案学科进步亦含有荜路蓝缕之功。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14页2、医案学成熟阶段
到了明代,医案之学已臻成熟,不但个案专辑日益增多,而且很多医家已开始注意到医案书写规范化,这是医案学成熟主要标志之一。如韩矛心在《韩氏医通》中指出:作为规范医案应该是“望、闻、问、切、论、治六法必书”。吴昆则深入提出“七书一引”格式,即一书某年某月某地某人;二书某人年之高低,形之肥瘦长短,色之黑白枯润,声之清浊长短;三书其人苦乐病由始于何日;四书初时病证服某药、次服某药、再服某药、某药少效、某药不效;五书时下昼夜孰甚,寒热孰多,喜恶何物,脉之三部九候怎样;六引《经》旨以定病名,某证为标、某证为本,某证为急为先治、某证为缓为后治,某脏为补、某脏为泻;七书当用某方、加减某药、某药补某脏、某药泻某脏,君臣佐使之理,吐下汗和之忌,一一详尽;末书某郡医生某某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15页《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明代个案专著30余种,较为著名如《石山医案》、《薛氏医案》、《易氏医案》、《孙文垣医案》、《王肯堂先生医案》、《奇效医述》、《程原仲医案》、《医学穷源集》、《冲壑老人医案》、《芷园臆草存案》、《陆氏三世医案》、《两都医案》等等。这些医案均能反应各自学术思想特点和医学成就,其中精湛医术足为后世取法。而此时众多综合性医书中亦载有大量医案,如《医学正传》、《慎斋遗书》、《针灸大成》、《外科正宗》、《景岳全书》、《慎柔五书》、《医宗必读》、《温疫论》、《轩岐救正》等等。由此观之医案之作确已成熟。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16页3、医案学鼎盛时期
有清一代医案之学堪称鼎盛,个案专著已经有300余部,显著表现出不一样学术特点和阶段性发展流派特色。大致可分三期,清初叶为第一期,清中叶为第二期,道光以后为第三期。
清初叶,以私淑易水学派,专主温补医案为主流。如赵献可门人高鼓峰《四明医案》及吕留良《东庄医案》,其治法皆宗献可,大倡八味、六味;李中梓弟子马元仪《印机草》及尤在泾《静香楼医案》则善用李中梓脾肾双补法,张璐《张氏医通》及郑重光《素圃医案》又皆承景岳温补之特色。温补而外,亦有不少各俱特色佳作,如王三尊《医权初编》之医案多得攻下之旨;沈鲁珍《沈氏医案》又多用豁痰清火之法。这个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当首推喻嘉言《寓意草》及马元仪《印机草》,前者书案详尽,辨证精审,用药自出机杼,善于化裁经方;后者书案简练,突出辨证,用药精当。道光年间李冠仙著《仿寓意草》医案对喻氏推崇备至。从此,这两种书案格调便延续下来。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17页以上能够看出清代医案专著空前繁富,众多医家不但对医案规范化书写十分重视,而且开始重视医案理论研究。不一样种类医案类书及评议类医案专著出现标志着中医医案之研究已经进入高级阶段。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18页4医案研究新阶段
民国迄今,个案专集之多已不胜枚举。各种医学杂志所收医案之多亦不可胜计,于兹只从几方面概括其成就和特点。其一,因为当代中医多具当代医学知识,所以其医案又具备记载当代医学检验结果和当代病名以及疗效客观化等特点。其二,医案研究类著作日益增多,如张山雷《古今医案平议》、何廉臣《全国名医医案类编》、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菁华》、陈可冀《清宫医案研究》、余瀛鳌《当代名中医类案选》、董建华《中国当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以及拙作《古今名医医案选评》等。其三,医案研究方法已呈多元化,并增入了电子计算机程序,如姜良铎在董建华指导下,利用统计学原理对古今700多医家10009则温病医案进行分析,著成《温病诊疗指标及证治方药规律研究》一文。揭示了温病临床诊治规律,确定了疗效标准。又如电子计算机教授系统亦是在对大量临床医案进行分析统计找出规律后再设计程序而产生。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19页与中医对话访问者:被访问者:李医生统计者: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20页宋佳:“您好,我们是盱眙中学高一学生,我们研究课题是中医历史与发展,就这个课题,我们想向您提几个问题,希望您能帮助我们处理。”
李医生:“非常愿意。”宋佳:“谢谢,您能大约介绍一下中医缘起吗?”李医生:“能够。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一样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主要学派和名著。”宋佳:“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名著。”李医生:“最早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到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宋佳:“那您最喜欢中医是谁?”李医生:“华佗。”宋佳:“华佗是很著名一位中医,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他历史吗。”李医生:“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沛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布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曹操闻听华佗医术精湛,征召他到许昌作自已侍医。曹操常犯头风眩晕病,经华佗针刺治疗而痊愈。但华佗为人耿直,不愿侍奉在曹操身边,甚至认为作侍医是可耻职业,于是就托词妻子有病,以及回家取方药为由,一去不再返回。曹操屡次写信催促华佗,又令当地郡县把华佗遣还,最终派人偷偷察看,才知华佗不愿为侍医,遂将华佗逮入狱中。有些人向曾操请求宽恕华佗,曹操不听劝说,竟残酷地杀害了华佗。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21页宋佳:’‘您能介绍一下华佗写得著作吗。”李医生:“华佗所著《中藏经》中,相传记载有华佗一些学术经验与方术及药剂。华佗弟子李当之,著有《李当之药录》。吴普常练五禽之戏,年高九十多仍耳聪目明,牙齿完坚,著作有《吴普本草》6卷。樊阿,彭城人,擅长针灸,善深刺要穴,他遵照华佗教授养生法,享寿百余岁。“宋佳:”谢谢,最终我们想问一下您对中医看法与寄语。“李医生:”这么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止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中国古典医籍数量之大,名医辈出,人数之多,在同时期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生命力,它伴随时代前进而发展。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撞击、反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收有用东西,遂出现了中西汇通合纂探索。传统医学在走向当代化。近百年来,中国当代医学,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格局将会对这百余年中国近当代医学史作出客观再现和评述。中国医学史不论对于中国古代医学研究,还是对近当代医学研究,或是与各种不一样体系医学比较研究,对医、教、研和卫生管理等工作及学科都是不可缺乏。它涵盖面广,所包括时间、空间久远博大,不是其它学科所能代替。最终我希望中医能够越走越远,希望越来越多人学习中医,热爱中医。“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22页对中医看法中医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你就能够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瓦解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一个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主要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理想状态。经过各种方法到达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能够说中医学所说明“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最正确表达。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详细解释生命秘密。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23页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等一门科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辨证法思想指导下,经过长久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含有朴素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当代医学和生物学新理论、新学说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华,赋予了它强大生命活力。
中医药学在中国历史悠久,自1982年国家《宪法》写入“发展当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之后,1991年我国又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一。在党十七大汇报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赋予中医正当地位,神圣不可侵犯。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24页一些学者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发展,“老药罐子”煎药还在使用,中医四诊法诊疗还拿不出确凿科学试验依据,伴随科学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不停更新,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终究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质疑。在近当代革命历史中,中医也不止一次受到过质疑。在面对很多质疑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发展,拒绝更新知识是缺乏生命力。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医学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传统技术和理论科学性将会伴随社会进步而逐步显现出来。因而复兴传统成为中医学发展另一个前景。在这种争鸣中,各种主张下学者付出了不一样方向努力,使中医学与全部学科一样展现出不一样发展端倪。
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态势,成为全世界关注中医学依据。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25页韩医申遗中对中医歪曲继端午祭申报成功之后,韩国又传出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拿一本所谓韩医学圣典《东医宝鉴》做文章。而我国自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中医药“申遗”工作列为专题进行研究,并成立了“申遗”委员会,酝酿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双方互争高低,一时间引发多方争论。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26页检索历史,日本侵占朝鲜半岛前,“韩医”统计为零。过去,因为“汉医”、“韩医”韩文表示方式是一致,1962年,韩国政府废除了韩医师制度,遭反对后韩国政府才放弃该念头,韩国医院招牌上所谓“汉医院”、“韩医院”,其实就是中医。1986年4月,韩国国会经过了《医疗更正案》,才明确把“汉医学”改为“韩医学”。上世纪90年代,韩国医生协会和药剂师协会提出改革方案,提议韩国政府实现韩医与西医结合一元化,又遭强烈反对。
大难不死,“韩医”发福了,现在做韩医须6年韩医学专业学习,经过全国统一资格考试。韩国保健福祉部还投入7.62亿美元,举行韩医学国际博览会,进行海外韩医学古文件调查研究(多来自中国图书馆)等。
除了弹药准备,韩国“中医申遗”策略中还派出强劲推手。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成立“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国际评审委员会,韩国学者林顿熙就主动参加,韩国这次申遗,他是主力。另一学者徐庆浩则成为“世界记忆遗产”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韩国申遗招数百出,甚至把中国神农氏、李时珍变成高丽人。他们称自己创造针灸,是依据《黄帝内经·素问篇·卷四》“砭石者,亦从东方来”。“东方”就是韩国,针灸就是他们东西。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第27页年,国家颁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共9个项目列入名目。近日,中国传统医药申遗委员会召开会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食堂原材料供应与质量保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住房贷款担保合同范本3篇
- 家居建材行业广告总结
- 二零二五年度户外运动装备售后维修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个人住宅二手房居住权买卖与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二手房交易贷款服务协议2篇
- 2025版租赁合同提前终止及解除后物业管理责任及费用承担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字画艺术品私人定制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共安全系统购销协议3篇
- 食品配送卫生安全规范
- 语文-百师联盟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五)试题和答案
- 地理-山东省潍坊市、临沂市2024-2025学年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和答案
- 永磁直流(汽车)电机计算程序
- 国家电网招聘2025-企业文化复习试题含答案
- 医院物业服务组织机构及人员的配备、培训管理方案
- 外观判定标准
- 江西上饶市2025届数学高二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护理团体标准
- 工行人工智能风控
- 2023风电机组预应力混凝土塔筒与基础结构设计标准
- 2024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