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从属医院中医科赵丽华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1页第一章儿科学基础
【目标要求】1.了解中医儿科学起源与进展。2.熟悉儿科学在宋代以后重大发展。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2页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儿科学,是在中国产生和发展起来,她渊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汇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丰富经验,形成独特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儿科学,包含中医儿科学基础和各类病证防治,以应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认识儿童特点,研究防病治病办法,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作为本学科中心任务。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3页在历史上,中医儿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兴盛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当代社会,在相关学科进步气氛中和国家社会关心下,中医儿科学在学术上得到了前所未有发展,在儿童保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作用。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4页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学习中医儿科学,首先有必须了解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熟悉著名儿科学家学术思想、成就及其著作。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5页一、中医儿科学起源(远古~隋唐(南北朝))
中医儿科学起源,能够追溯到“神农尝百草”远古时代。据考古学家对发掘出40多个“北京人”个体分析统计,当初人平均寿命大约为14岁。所以,能够说,人类早期从偶然发觉到有意识应用原始医学积累,相当部分属于儿科学范围。现存古籍有记载我国第一位儿科专科医师是扁鹊,时在战国时期,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6页
据医学史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现已发觉我国最古医书,成书早于《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婴儿病间(痫)方”,用雷尾(雷丸)药浴治疗,又记载了“婴儿瘛”病证。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7页《黄帝内经》有不少相关小儿记载。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关于小儿体质特点,《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为后世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肌肤微弱”理论打下基础。关于先天原因致病,《素问·奇病论》说“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另外,还相关于儿科病诊法及预后判断数处记载。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8页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惜已失传。关于儿科医案早期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仓公(淳于意)25则医案,其中包含婴儿气鬲病用下气汤治疗案例。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疗2岁小儿下利病。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9页
张仲景作为一位伟大医家,他虽未曾专论儿科,不过,他所建立脏腑论杂病、六经论伤寒辨证论治体系,对于后世中医儿科学临证体系建立发挥了主要影响,他创建许多名方,如麻杏石甘汤、白虎汤、三承气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乌梅丸、肾气丸等,至今为儿科临床所惯用。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10页
医学教育是医学发展先驱。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已经有国立医学校,唐《六典》记载:“元嘉(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秦置医学,以广教授。”隋唐时期,太医署内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儿科医生,这可算是世界上最早“儿科系”。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11页
隋代巢元方等编撰《诸病源候论》,是当初最完备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书中论及小儿杂病诸候凡6卷,255候。书中专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易实”,“小儿阴阳之气嫩弱”等,叙述了变蒸学说,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等主动小儿护养观,对各种儿科病证,如惊、痫、解颅、胎疸、夜啼、遗尿、脱肛、鹅口、口疮、脐疮等等都确立了病名,叙述了病因及证候,成为后世对这些儿科病认识基础。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12页现存,成书年代向有争议。巢元方说是“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生死,世所相传,有小儿方焉。”“巫方”是公元前17—28世纪中古皇帝时代人。《山海经》中载有十巫采药故事,其中巫盼(即巫方)即是小儿科医生。王叔和认为系张仲景弟子卫汛所作,比较可靠似为《四库全书·颅囟经·提要》所说:“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卷”,所以“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书中提出了“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为后世沿用和争鸣。对小儿惊、痫、癫、疳、痢、火丹等证治作了较详细叙述。本书对于钱乙等后世儿科医家有深刻影响。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13页
唐代医学巨著中,分别搜集了大量儿科资料。突出者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将《妇人方》三卷和《少小婴孺方》二卷列于卷首。书中列儿科用方达320余首,又尤其重视小儿养育,从怀妊逐月养胎,小儿出生拭口、洗浴、哺乳、衣着等保育护养方法,到伤寒,咳嗽等许多疾病治疗,分为九门,都一一加以叙述,为宋代中医儿科学体系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14页二.中医儿科学形成期(宋~元)
宋代,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主要时期,钱乙、董汲、陈文中等医家对于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发挥了主要作用。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15页
北宋钱乙(1035~11),字仲阳,是当初最负盛名小儿医,他专业儿科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对于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起了奠基作用,因而被后世称为“儿科之圣”。他学术建树,由其学生阎孝忠整理集中于《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之中。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16页钱乙学术贡献能够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①明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药证直诀·原序》(阎孝忠)说:“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②儿科诊疗学,四诊中尤重望诊,并总结出“目内证”,“面上证”面部望诊经验。提出了麻疹与天花,惊风与痫证,急惊与慢惊等判别诊疗关键点。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17页③儿科辨证学,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纲领: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在这第一层次辨证之下,又以虚实辨证作为第二层次辨证,再以兼证(寒热、表里、痰食等)作为第三层次辨证,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儿科临床。④治则治法,提出了五脏虚实证补泻治则,尤其重视调理脾胃,又对若干病症提出了治疗大法,如“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等。⑤方药利用,适应儿科特点。钱乙创建了异功散、地黄丸、白术散等名方,临床用药以成药为主,在《小儿药证直诀》135方中,丸剂71方、散剂45方、膏剂6方、外用7方,汤剂仅6方。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18页
1092年冬,山东省东平县天花流行,当地名医董汲以白虎汤获验,撰《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总结了用寒凉法治疗麻、痘、斑、疹经验。他治疗出疹类时行疾病以寒凉法为主思想,钱乙为《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写序并校正刊行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19页
陈文中,字文秀,南宋医家,著《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疹方论》陈氏力倡固养小儿元阳,为儿科痘疹温补学派创始者,首创痘疹用桂、附、丁香等燥热温补之剂治疗“不光泽,不红活,不起发,不充满,不结厣,不成痂,而痒塌烦躁喘渴,及宣解太过、误食生冷、中寒泄泻、倦怠少食、足指逆冷”等证,乃因为毒盛阳虚而不发者,并进而将温补法用于其它各种病证。钱乙、董汲主寒凉,陈文中主温补,对后世儿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20页
南宋初,还有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是当初世界上最完备儿科专著。该书聚集了以前诸家学术经验,包含已散佚古代医著叙述及民间方药,取材广博,内容详尽。如主张3岁以内小儿能够观察指纹代替切脉,并叙述了虎口三关指纹察看方法,就一直沿用至今。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21页
南宋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是又一部主要儿科著作,该书对自初生至儿童,内、外、五官很多疾病证治,均分门别类,详细收录。如指出初生儿脐风、撮口是因为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得破伤风是同一个疾病。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上烧灸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初条件下预防脐风一个办法。书中还记载了小儿先天性畸形“胎内十二证”,如骈指、缺唇等,提出其中部分是能够用手术矫治。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22页
金元医家学术上各有特色,他们对儿科疾病也有各自学术看法和经验。刘完素《宣明方论·儿科论》提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擅用苦寒清热。李东垣重视调理脾胃,升阳益气。张子和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朱丹溪著《幼科全书》,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应用滋阴法,认为六味地黄丸立意极好,“凡一岁以下有病者多是胎毒,并宜解毒为急。”治疗小儿阴虚体质及热病伤阴,对麻疹症状、病因(胎毒加时邪)、病机(毒起于脾,热流于心,一直之变,肾则无证,脏腑之伤,肺则尤甚)等叙述,均显示了精湛看法。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23页
元代医家曾世荣,著《活幼口议》、《活幼心书》,两书对小儿抚养保育、诊法辨证、证治方药等有许多新鲜叙述。比如,《活幼口议·卷之一》说:“小儿方脉,指下易明,心用了了。”《活幼口议·卷之十一》说:“疳者甘也。”《活幼心书·明小儿四证八候五》说:惊风“四证者,惊、风、痰、热是也;八候者,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也。”等。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24页三、中医儿科学发展期(明清(元朝)~解放前)
明清时期,是中医儿科学快速发展时期,儿科专业人员大量增加,儿科医家辈出,中医儿科学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如徐用宣《袖珍小儿方》,寇平《全幼心鉴》等许多儿科著作,都积累了当初临证经验。1991年出版《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载中医儿科专著1117种,流传至今儿科专著当在1100种以上,其中大部分为明清医家所著。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25页
明代医家鲁伯嗣著《婴童百问》10卷,将儿科各证设为提问,详究病源证治,既本经论,又博采众家,融汇诸说,出方886首,多为实用方剂。薛铠、薛己父子著《保婴撮要》等儿科专著。《保婴撮要》20卷,论小儿各科病症221种,其中包含小儿外科病证70各种,使中医小儿外科学初步形成。书中论证以五脏为纲,治疗重视温脾补肾。提出用火烧断脐法预防脐风。书中还统计了医案1540则,为后人流下了宝贵临证资料。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26页
万全,字密斋,祖传三代名医,儿科专著有《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等各种。万氏提出了“育婴四法”,《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十三科》说:“一曰预养以培其元,二曰胎养以保其真,三曰蓐养以防其变,四曰鞠养以慎其疾。预养者,即调元之意也;胎养者,即保胎之道也;蓐养者,即护产之法也;鞠养者,即育婴之教也。”对各阶段护养详细叙述。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27页就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万氏在朱震亨叙述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学说,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在病因学方面,他提出了三因论(急惊风有三因: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在治疗学方面,他尤其强调调理脾胃主要性。对病证认识方面,有许多精辟看法,如急惊风类证中有“天钓似痫”“内钓似痫”等,提出惊风可有“成痫”,“成瘫”,“喑不能言”等后遗症。万全学术建树对儿科学发展起了主动推进作用。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28页
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众书之长,又参以己见,叙述全方面而中肯,全书内容丰富,有较高临床参考价值。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在学术上崇尚“阳非有余”及“阴常不足”,“人体虚多实少”,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临床惯用温补之剂。认为小儿病因较成人单纯,治疗上有“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特点,多具个人看法。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29页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他尤其重视小儿望诊,倡“望面色,审苗窍”以辨脏腑虚实寒热。对惊风证治,有“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叙述。提倡推拿疗法,撰“推拿代药赋”指导临床应用。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30页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主要麻疹专著,对麻疹各个阶段辨证与治疗,均作了详细介绍。他认为,麻发于六腑,其证多实热而无寒,麻以透密为佳,以凉血解肌为妙。书中对麻疹合并症也有比较全方面叙述,如并发气促发喘鼻煽胸高者,与肺热不清相关,“如肺炎喘嗽,以加味泻白散去人参、甘草主之”。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31页
陈飞霞是清代又一儿科名家,著《幼幼集成》,广泛采集了前辈医家经验,结合自己体会加以阐发。陈氏在儿童保健方面重视养胎护胎和初生护持。诊疗方面提出了指纹诊法纲领:“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辨证方面以八纲辨证为主,对许多病证提出了独到看法。如“惊风辟妄”,“新立误搐、类搐、非搐分门别证”等。治疗方面创制新方广集成方,他依据儿科特点创制了集成八方,沿用大量古方,又搜集了许多简便方,其中不乏药简效宏之品,如桂圆肉包鸦胆子治疗久痢、苦楝根皮打虫等。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32页
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以“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归纳了小儿生理特点,又以“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归纳其病理特点,详细介绍了小儿暑痉证治,在温病学方面以六气病因、三焦分证、治病求本为关键观点。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33页
另外,明清时代还有许多主要儿科著作,如明代《普济方·婴孩》,清代《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儿科》,《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叶天士著),《幼科释谜》(沈金鳌著),《幼科指南》(周震著)等。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34页
明清时代,儿科天花、麻疹、丹痧、白喉等时行疾病流行肆疟,医家们对这些疾病进行了广泛研究,产生了不少专著,记载了当初对这些疾病防治丰富经验。尤其值得提出是人痘接种法(稀痘方、痘衣法等)创造及推广应用,对预防天花起了主动作用。人痘接种法在16世纪已“蔓延天下”,17世纪传入俄国、土耳其、英国等国,开创了世界免疫学先河。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35页四、中医儿科学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国家中医政策扶持下,在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飞速发展优越条件中,中医儿科专业人员应用这些条件取得了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要快速发展。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第36页
在中医儿科学理论研究方面,就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等方面若干问题,如“纯阳”、“稚阴稚阳”、“变蒸”、五脏“不足”、“有余”等,进行了学术争鸣和临床观察研究,认识上渐趋一致。儿科诊法客观化及引进新诊查伎俩取得了进展。辨证学研究就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施工合同模板
- 商业大厦租用与物业管理合同协议
- 煤炭仓储合同模板
- 租赁合同管理与执行指南
- 石材采购框架合同
- 植物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 合作研发合同样本
- 房地产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指南
- 羊水栓塞管道的护理措施
- 标准民间借款合同模板大全
- 智慧法院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 高考写作指导:顺其自然和逆势而为
- 基于仿人机器人视觉的智能交互和目标跟踪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
- 【完整版】中压燃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农村鱼塘租赁合同简单版(7篇)
- 老舍《茶馆》课件
- 价值共创研究综述与展望
- GB/T 3683-2023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编织增强液压型规范
- 海航的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教学课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 【公开课】Unit5+Poems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说课课件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