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_第1页
高二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_第2页
高二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_第3页
高二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_第4页
高二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一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考情预测

1.考情总结:(1)从考查内容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地理学核心理论之一,因此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地表景观特征是高考重点内容。(2)从考查形式看,多以图表形式来提供相关地理信息,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特点。(3)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呈现。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二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2.备考建设:(1)重视以下考点内容:自然地理各要素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分布;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分布。(2)题型重视以图文材料为载体,且侧重考查自然带分布的综合题的强化训练。(3)联系现实热点,重视以区域地理地图为切入点,以热点事件的文字材料来设置情景的综合题的考查,特别是以“厄尔尼诺”、环境变迁为切入点的题目的考查。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三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四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1.(2009年天津文综)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五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点拨】

本题组以湖泊的自然消亡过程为背景材料,既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又考查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细心观察图中湖泊及周围自然景观的变化。【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沉积物成层堆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直至消失。第(2)题,湖泊消亡导致当地的小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景观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答案】

(1)D

(2)A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六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2.(2009年海南地理)图Ⅰ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000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mm。图Ⅱ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乙地位于亚热带的(

)A.常绿阔叶林带B.草原带C.常绿硬叶林带D.荒漠带【点拨】

本题以气候类型的判断为背景材料,考查对世界气候、自然带分布规律的掌握,同时考查读图析图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影响自然带的因素。【解析】

乙地位于亚热带,年降水量约为500mm,且位于大陆内部,应该为草原带最合理。【答案】

B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七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3.(2009年北京文综)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回答(1)~(3)题。(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A.随海拔升高而递减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八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2)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点拨】本题组以海拔与降水量关系的坐标图为命题切入点,考查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山地降水量的垂直变化与地形的抬升作用有关。山地降水最大值出现在山腰处;山地海拔不同,降水量最大值出现的高度也不同。【解析】

由图示可知,四个地区山地年降水量最大值所在海拔不同。温带荒漠带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答案】

(1)C

(2)B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九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4.(2009年上海地理)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十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____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_______地。(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从丁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的地带性差异。(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十一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点拨】

本题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综合性强。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解析】

第(1)题,甲地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海拔在四地中最高,最可能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丙地处在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第(3)题,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最明显;丙处于背风坡,降水少,为温带荒漠带;丁靠沿海,降水较多,形成温带草原带;丁地到丙地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差异规律。甲、乙、丙、丁四地的差异关键是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和距离的远近。【答案】

(1)地中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2)乙丙(3)乙温带荒漠温带草原从沿海到内陆(4)地形海陆位置0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十二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十三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典型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⑮________⑯________⑰________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⑱________海陆分布⑲________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热状况⑳________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答案】

①生物循环②岩石圈物质循环③有机物④光合作用⑤物质和能量交换⑥统一⑦自然地理环境⑧自然地理要素⑨其他要素⑩整个地理环境状态⑪纬度⑫海陆⑬植被⑭带状⑮热量⑯纬度⑰低纬和高纬⑱水分⑲中纬度地区⑳海拔变化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十四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表解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十五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案例分析)整体性的表现涵义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十六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典例1

(2009年安徽文综)根据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十七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思路解析】

第(1)题,地势与湖面面积(湖岸线进退)变化相关,结合图中湖岸线变化判断即可。第(2)题,首先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河流水量与三角洲之间的关系判断即可。第(3)题,从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结合干旱区域特征综合分析。【答案】

(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十八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即景活用甲、乙两幅图是我国某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前后的景象。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破坏后地理环境的特点是:地形

;气候

;河流

;植被

。(2)这种变化通常是由破坏

开始的。(3)这种状况已经在我国

流域和

流域发生发展,由于它们都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所以这种状况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大力开展

工作。(4)根据上述分析填表:A.粮食产量下降;B.粮食匮乏;C.生态平衡破坏;D.水土流失严重。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十九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解析】

甲图山上植被覆盖,河流流水潺潺,田地里农作物生长茂盛;乙图荒山秃岭,河流干涸、土地荒芜、水土流失。通过对比,探究导致甲图与乙图同一地区前后变化的原因。【答案】

(1)破碎变干干涸消失(2)植被(3)长江黄河植树造林(4)自左至右:B

D

C

A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二十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以北半球为例,看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对应关系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自然带形成与分布受气候的影响,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有明显对应关系,它们的关系如上图所示。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3.陆地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1)概念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2)举例说明主要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及原因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秘鲁寒流的降温减湿影响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南美大陆南段东侧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马达加斯加岛东、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巴西高原东南的热带雨林带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来自海洋的暖温气流,受沿岸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热带草原带南半球缺失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无陆地分布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温带荒漠带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典例2读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1)~(3)题。(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A.南坡为阳坡B.北坡为阳坡C.南坡为迎风坡D.北坡为迎风坡知识网络体系考纲考点解读重点难点突破三年高考经典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3)以下各项中,按地域分异规律,前者对应两种自然带,后者对应两种气候类型的是(

)A.热带雨林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温带海洋性气候、苔原带D.地中海气候、热带荒漠带【思路解析】

第(1)题,由三幅图中基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