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_第1页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_第2页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_第3页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_第4页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双击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既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答:文学革命,同这时期所有的革命运动一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样,也是以政治革命为目标的,同时,也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2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批判封建思想,而长期以来,封建文学已经成为了封建思想的重要载体,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要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就必须废除它的载体。而要彻底废除封建文学,就必须进行文学革命。(4分)2.李金发为什么被称为“诗怪”?形式,主要受法国象征诗歌的影响。(1分)答:李金发的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他对社会现实的绝望态度,在诗中以丑为美,表现颓废,处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都是受象征影响的结果。(2分)他的诗歌语言夹杂着文言和外语,诗歌中大量的象征形象和意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多义性。(2分)第1页共14页他更直接带来了象征以神秘朦胧为美的新的美学原则。常用暗示、通感,使意象显得捉摸不定,一般读者很难理解,故被称为“诗怪”。(2分)3.舒婷的《致橡树》与翟永明的《独白》对女性的表现有何不同?答:《致橡树》是明朗健康的,积极乐观的,是那个时代浪漫和理想的表现。(2分)《独白》深入女性内心世界,挖掘她们的内在伤痛。不再追求舒婷所追求的“女强人”形象。(2分)了女性对男性的依持。(1分)同时,舒婷追求的男女平等,在翟永明诗中则成翟永明的诗歌无疑是个性化的,但她对女性命运与内心的关注,体现了舒婷那代诗人较少具备的女性自我意识,更体现出知识女性的历史感。(2分)4.如何理解鲁迅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是诗化的政论,也是政论化的诗歌?答:所谓诗化即形象性和艺术的创造性,所谓政论化即逻辑性和思想的深刻性。鲁迅杂文不仅做到了形象性与逻辑性的统一,而且,几乎每篇都有思想的新发现,每一篇都是艺术的新创造。(3分)比如鲁迅杂文不仅形式多样,有富有哲理的,有科普、史论和漫画等多种特点的,有日记体、小说体、书信体、哲理散文诗,还创造出了“细腰蜂”、“人肉筵席”、“落水狗”和“叭儿狗”等生动的杂文形象。(3分)5.觉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在“五四”前就已经成家的地主大少爷,较早地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是一个恭顺的封建阶级的奴仆,因而被克明选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运的人;(3分)另一方面,他又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个人幸福被断送,被父亲用“拈阄”的方法,娶来了李瑞珏。“五四”后,觉新对家庭的腐败和自己的屈辱都产生了不满,形成了矛盾的双重性格:在旧家庭中,他是一个暮气沉沉的少爷;与觉慧一起第2页共14页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新青年。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无力找回自我。(4分)6.“社会剖析小说”主要有哪些特点?答:一是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二是都有广阔的的阶级特征,而主要人物又常常是某一阶级的代表;(2分)社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物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都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2分)三是作品都表现出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既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也有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3分)7.“五四文学”期间,散文成就最突出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答:第一,散文真正实现了“化传统”。(1分)(1分)第二,散文作家队伍庞大。第三,散文读者对象广泛。(1分)第四,散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文体,与五四时期强调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是一致的,最容易得到大家的赞同和接受,因而也极大地得到了现代传媒发展的推动和促进。(3分)8.“左翼新秀”与初期左翼作家的创作有哪些区别?答:第一,他们不局限于直接描写革命斗争和工农生活,而专心致志地描写自己所熟悉和体验较深的生活,所以,反映的生活面较为广阔。这在张天翼的小说中表现得最为突出。(3分)第二,他们不过多地流露作家的主观倾向,而注意通过生活本身来进行褒贬,所以,作品更具有现实的特色。这在沙汀的小说中表现得最为突出。(2分)第3页共14页第三,他们也不急于去塑造突变式的英雄,而重视描写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所以,所刻画的形象也更具有多样性。这在艾芜的小说中表现得最为突出。(2分)9.韩东诗歌《你见过大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诗歌中,“大海”几乎有了固定的内涵,往往与崇高或英雄密切相关。韩东则要挣脱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还原“大海”意象的本意;(3分)第二,完全的口答:第一,在以往的语化。诗中没有对大海的歌咏性抒情,只有客观描写,以避免抒情倾向。(2分)第三,为了弥补口语韵味上的不足,诗人用了“反复”手法,具有“冷抒情”效果。(2分)10.什么是“启蒙文学”?其各时期的代表作家与流派有哪些?谓“启蒙文学”,就是作为启蒙工具的文学。即文学直接承担起批判国民性、唤醒愚昧的民众、宣传先进的科学民主思想等社会的和政治的作用,在强调文学的艺术性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学的思想性,要求文学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保持同步性甚至超前性。答:所(3分)梁启超可以看作其先驱,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可以看作其主要代表,而稍后的老舍、巴金、曹禺、胡风、艾青、赵树理,以及后来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则可以视为其继承者。(3分)11.穆旦诗歌艺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一是他从对“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以及“残缺的我”的体验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张力之美”,并使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得以实现。(2分)二是通过“用身体思想”的个人化方式让知性的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艺术形象,很好地体现了九叶诗派“感性与知性融合”的诗学主张。(2分)第4页共14页三是通过追求“非诗意”的方式来达到对传统诗意的反动的目的,真正做到了用“现代的诗形”来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3分)12.“反思的文学”与“文学的反思”有什么区别?答:“文学的反思”主要是反思文学思潮中,那些用文学方式对历史进行反恩的作品。而“反思的文学”则是“文学的反思”的进一步深入与变异。(2分)“文学的反思”力图再现历史“事件”真相,而“反思的文学”则意图在哲学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实本质,甚至可以虚构故事和情节,它的反思既是历史与现实的,也是文学自身的。(3分)“文学的反思”比较模式化,“反思的文学”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从坚守艺术性宗旨和个人立场来反思历史,在形式探索和艺术实验方面具有某种先锋性。(2分)13.请简要说明吴荪甫身上所集中表现出来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具有的“两面性”。答:两面性即革命性与反动性。(1分)其革命性主要表现为在帝国和买办资产阶级压迫时的反抗与斗争。吴荪甫希望摆脱帝国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控制,振兴民族工业,使中国走上资本的道路;(2分)其反动性主要表现为对工人和农民的剥削与压迫。吴荪甫与工人和农民始终处于对立面,如延长工时,削减工资,开除工人,收买工贼,镇压工人运动,对工人实行专制等。(3分)14.纯诗的主要品质是什么?答:第一,诗中不能有散文的因素;(1分)第二,接近于音乐,而且音乐之美持续不断;(1分)第5页共14页第三,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近似音乐中谐音的关系;(2分)第四,思想之间的相互演变比思想本身重要;(2分)第五,词藻的使用包含着主题的现实。(1分)15.简述《中国一九五七》的主要内容。答:第一部是回忆中的回忆,在回忆审讯中引出对获罪过程的回忆。主要塑造了大学校园中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1分)第二部回忆清水塘劳改生涯,由周文祥所记的“假语村言”大事记和对大事记的还原组成,通过劳改犯人与管教干部、犯人与犯人的冲突,来表现知识分子身心两方面所受的扭曲。(2分)第三部好似整部小说的一个特写,详尽描写了落难知识分子在人为的政治灾难生涯中,与大自然抗争的悲壮过程。(2分)第四部以词条、人物志的方式,回忆了监视最为严密的“我乐岭”劳改农场的断片残忆,背景是文革前期。(2分)16.丁西林被赞叹为戏剧界的“凤毛麟角”的原因是什么?[评分标准]答:丁西林是物理学家,创作剧本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却以剧作家而知名于世。(1分)中国的话剧史几乎是多幕剧一统天下的历史,他却始终对独幕剧情有独钟。(1分)当时的剧作家大都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由此造成了一个“问题剧”流行的时代。但丁西林醉心于自己的“生活的哲学”,天真而执著。(2分)中国话剧在成长过程中,以悲剧为主体,但丁西林始终坚持“喜剧”创作,是中国话剧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喜剧家之一。(2分)第6页共14页17.简述《》中浪漫特征的主要表现。答:一是强调自我表现,强调个性解放,强调理想追求。诗人在抒发内心的情感时,常常是直接倾诉,既不着意客观描写,也不顾及读者的接受力和理解力,一任感情的发泄,完全靠感情去撞击、震撼和感染读者的心灵,以引起共鸣。(3分)二是在抒发情感时,常常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主要借用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中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然而,无论是神话传说中的虚幻形象,还是历史故事中的真实人物,都只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他们所唱出的反抗之歌,都是诗人自己的心声。(4分)18.马原常用的叙事圈套有哪些?答:第一,在小说中引入叙述者“马原”自己,打破了传统小说中叙述者与小说人物的界限。在小说中具有多种身份与职能,既是第一叙述人,也是旁观者、目击者、亲历者。(3分)第二,马原的经验方式是片断性的、拼合的与互不相关的。他的许多小说都缺乏经验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在空间上的完整性。马原的经验非常忠实于它的日常原状,马原看起来并不刻意追究经验背后的因果,而只是执意显示并组装这些经验。(4分)二、论述题1.请从“启蒙文学”与“文学启蒙”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概括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致线索。答: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20世纪初,文学是革命家手中最为有力也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和武器,而革命则是文学家心中最为迫切也最为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在当时,“启蒙文学”与“文学启蒙”两股文学思潮是同时存在的,并以“启蒙文学”为核心形成了“五四新文学传统”。(4分)第7页共14页进入到20世纪中叶(1937年前后),随着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特别是抗日战争的爆发,一切文学都打上了“战时”的烙印,启蒙的主题逐渐让位于救亡的主题,,“救亡文学”成为了时代的主流,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战争文化传统”。(4分)直到20世纪末叶“文化大革命”结束(197_年10月),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颠沛流离和战火洗礼,由“文学革命”开创的新文学终于带着一路风尘随中国社会一起进入到了一个安定和平的新时期,人们一直无暇顾及的文学自身的建设,才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文学启蒙”开始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注意,“五四新文学传统”才得以恢复。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五四新文学传统中的“文学启蒙”逐渐取代了“启蒙文学”的核心地位而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5分)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无错别字(2分)2.为什么说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答: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不仅有着丰富多彩而又激动人心的生活素材,而且同时继承着“五四”新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两个“传统”。(1分)一方面,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乡土题材的创作成果最为丰富和发达,形成了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以知识分子探索与改造国民性为特征的启蒙,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以崇尚原始生态、歌颂民间生活、美化自然风光为特征的田园浪漫两大流派。这些传统的影响使当代作家的创作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在柳青对农民传统私有制观念鞭辟A里的痛切分析^p中,不仅可以看到鲁迅批判国民性的精神,而且,从他笔下的梁三老汉等形象中,很容易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闰土、阿Q和茅盾笔下的老通宝。而周立波对湖南山乡美好人性和绿水青山的由衷赞美,则与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有着内在的血肉联系,他笔下的盛佑亭(亭面糊)、王菊生(菊.咬筋)、盛淑君等,仿佛是从古老边城走入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老船夫、天保、傩送、翠翠。(7分)另一方面,赵树理、柳青、孙犁、马烽等作家都是在解放区文学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代表,他们50年代的创作正是解放区文第8页共14页学的继续和延伸。赵树理的《登记》是《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周立波从国统区来到延安,特别是在文艺整风运动之后,创作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暴风骤雨》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起被视为解放区小说的主要收获。(5分)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无错别字(2分)3.以《狂人日记》或<阿Q正传》或《伤逝》为例,具体说明鲁迅小说与其他“五四”小说的重要区别。答:第一,“五四”小说主要关注人的个性解放或家庭婚姻或革命斗争,鲁迅小说不仅关注这些,更关注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最紧要最迫切的人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前景等重大问题,如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和对愚弱国民性的探讨和改造;对“五四”前后几代知识分子的前途和道路的关注。(4分)(举例略,3分)第二,鲁迅小说并不像“五四”前后的“前驱者”那样乐观,而是在自己的怀疑和深思中形成了“忧愤深广”的总体特征。鲁迅小说既不像写实派小说那样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问题的揭露或对爱与美的追求上,也不像抒情派小说那样满足于自己身边故事的描写或依靠感伤情感的抒发来打动读者,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要“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4分)(举例略,2分)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无错别字。(2分)4.在大部分作家对1949年后历次运动作出反思与忏悔的大背景下,张承志一意孤行的“拒绝忏悔”,其原因是什么?请简单举例说明。要点1:与不少右派作家一样,他们认为,否定了那个时代,否定了“红卫兵一知青”精神,就等于否定了那一代人尤其是作家个人的价值。因而不得不从中找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因素来。(举例略,5分)(张承志把“红卫兵一知青”等同于有激情有理想)第9页共14页要点2:因为实际上饱受苦难,而失去理智,心理不平衡,从受苦受虐者转向施虐者,转向文化专制者。(举例略,4分)要点3:张承志属于“圣徒型”作家,激情高昂,信念忠贞,易走极端。作家的个性气质、经历、修养与识见,导致对待苦难历史的不同态度。(举例略,4分)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无错别字。(2分)5.《边城》表现的“牧歌式生活”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表现的?请举例说明。答:“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城》则是沈从文供奉着理想的“希腊小庙”。在这座小庙里,不仅有他向往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和理想生活,而且,还有他追求的代表着自然天性的理想文体。(3分)要点1:在这个原始而纯朴的世界里,没有邪恶、贪婪,甚至连人类最常见的嫉妒也没有,有的只是和善、诚实、侠义和热情。在小说人物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的光辉,体现着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一切生、老、病、死,是自然的安排,是人生的常态。(举例略,5分)要点2:牧歌式的生活,就是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也是人生形式的极致,是“神性”的表现。这种“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在看来,神、爱、美,三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为了表现这种“人性的极致”,不能不从一开始就制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边城》共21节,每一节都是一首圆润的散文诗,都具有抒情的风格:缓缓的情节、细腻的心理、清丽的语言。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意境成为小说的主体,现实与梦幻,人生和自然,就这样随着简单的故事发展而水乳交融地掺和在一起。(5分)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无错别字(2分)第10页共14页6.描写觉慧这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是《家》的重点之一,但却在“鸣凤之死”这一情节上不惜笔墨,倾注了自己的全副情感。这对于觉慧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请通过觉慧与鸣凤形象的赏析进行说明。答:觉慧虽然是个进步青年,但他也是一个少爷,也具有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的性格弱点。他对封建家庭的反抗是最坚决最激烈的,但他并没有成熟的思想和彻底的精神,常常在反抗中流露出感伤的情绪,怀疑自己是个聂赫留朵夫,甚至对高老太爷也存有幻想。(5分)鸣凤与梅、瑞珏都是具有梅花一样美好而高洁的女性形象,她们都在封建家庭中“受苦、挣扎而最终不免灭亡”。(2分)觉慧爱鸣凤,又因鸣凤不是“小姐”而遗憾,他想以少爷的身份来保护鸣凤,但又不能真正地给她自由和解放,当鸣凤因反抗自己被当作礼物的命运而自杀后,觉慧对高老太爷的幻想破灭了,并终于导致了他与高老太爷的直接冲突。(3分)因此,在“鸣凤之死”这一情节上不惜笔墨,一方面是为了从侧面表现觉慧的“幼稚”与性格弱点,另一方面正是要让“鸣凤之死”使觉慧觉醒,使其“幼稚”的形象变得成熟饱满。(3分)7.请具体说明,从《雷雨》到《日出》,曹禺创作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认为变化成败的原因是什么?要点1:《雷雨》的结构符合古典戏剧的“三一律”要求,四幕戏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之内,地点也集中在周鲁两家的范围内,出场的八个主要人物全都有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情节集中,冲突剧烈。而<日出》用片断的方式,将许多人的人生“零碎”串起来,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4分)要点2:创作《雷雨》时,并没有意识到“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因此《雷雨》是出家庭悲剧;到创作《日出》时,已经明确地意识到,要揭露“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因而《日出》是出社会悲剧,表现内容得到了扩展。(4分)变化成败的原因。第11页共14页(言之成理即可。5分)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无错别字。(2分)8.请概括汪曾祺小说的基本特点,并举例说明。要点1:回忆性。写故乡的旧人旧事。(举例略,4分)要点2:散文化。少冲突,少离奇曲折的情节,多描写沉淀于作家心中的印象与感受,注重描写气氛。气氛即人物。(举例略,5分)要点3:抒情性。着重描写风俗,田园牧歌。人物刻画则写意,计白当黑。(举例略,4分)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无错别字。(2分)9.郭沫若《》的风格,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一为“暴躁凌厉”,一为“优美别致”,分别举例具体说明两种风格的特点。答:要点1;《天狗》是典型的“暴躁凌厉”风格。在内容上,通过毁灭自我、创造新我来表现爱国精神,在表现手法上,借助“凶神”天狗来表现主题,把天狗当作是一切旧事物、旧制度的破坏者来赞美和歌颂。每句诗都以“我”打头,多短句,气势宏伟壮阔,情绪激昂高涨。(举例略,7分)要点2:《日暮的婚筵》是“优美别致”风格的代表。优美主要体现在内容和抒情主人公的情绪上。这首诗在构思上主要受到德国浪漫诗人海涅《北海》一诗的影响,只是在诲涅笔下,美丽的太阳所嫁的海神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老头子”。这种悲剧结局是狂热中的郭沫若所无法忍受的,因此,他将“枯燥无味的老头子”转换成了姑娘心中“最心爱的情郎”,从而使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气息,成为了一首理想的浪漫曲。(8分)第12页共14页10.曹禺的《雷雨》受到易卜生“社会悲剧”的影响,请从“社会悲剧”的角度举例分析^p周朴园的形象。答:易卜生“社会悲剧”的戏剧观,强调悲剧的社会原因,往往从人的角度去感受生活,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虽然曹禺在创作之初,“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是,“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因此,周朴园正是揭示中国家庭和社会悲剧根的一个人物形象。(3分)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作品以他为中心,安排了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是他与妻子蘩漪的冲突,以表现家庭内部的矛盾;一是他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以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这两条线索又通过侍萍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3分)(举例略,3分)但曹禺并没有简单地描写周朴园的阶级属性,而是把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了他的复杂性。他虽是各种悲剧的根,但自己也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与作恶,都于封建包办婚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