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高考复习教案_第1页
教学资源 高考复习教案_第2页
教学资源 高考复习教案_第3页
教学资源 高考复习教案_第4页
教学资源 高考复习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行星地球【高考考点】

1、宇宙空间生命存在的条件;2、太阳国徽的颁布规律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太阳活动的规律及对地球的影响;4、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6、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7、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8、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9、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高考定位】1、以区域太阳辐射分布图切入考查太阳辐射的分布影响因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2、灵活考查地球自转的线速度;3、结合各种变式图考查晨昏线的相关计算;4、结合新材料,考查地方时、区时的计算;5、利用实事考查时差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相关知识;6、考查太阳高度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7、结合地震的发生,大陆科学钻进等重大事件考查地球内部的划分及特征;8、联系生产、生活考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特点。【知识梳理】

【天体系统】概念: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八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巨行星-木、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的水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④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①纬度高低②天气状况③海拔高低④日照时间长短我国太阳能最丰富地区:青藏高原。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气少,尘埃少,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我国太阳能贫乏地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原因:阴雨天多,云雾大,较多地削弱了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光球层上的太阳黑子(周期11年)和色球层上的耀斑(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旋转中心地轴太阳轨道—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形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0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0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为230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昼夜交替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周期: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东早西迟”。15°/小时。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如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冲刷显著,南北半球的河流对左岸冲刷显著。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①纬度分布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②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③计算: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两地同在一个半球用+,分在两个半球用—)。昼夜长短的变化纬度变化规律:二分日全球昼夜相等;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全年昼夜相等;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夏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秋分→冬至→次年春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冬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研究手段: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内部圈层:内部圈层范围特征分层状态划分依据意义地壳地表至莫霍面(17、7、35KM)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硅铝层固态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速度变化硅镁层地幔莫霍面至古登堡面(2900KM)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上地幔固态岩浆地震下地幔地核古登堡面至地心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外核液态磁场内核固态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外部圈层: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