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1页
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2页
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3页
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4页
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布尔津县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张秋芳备课组成员(九年级组)陈明明玉斯甫课题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2、能区别常见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3、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4、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教学重点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两种变化的判断。2、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教学用具试管、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研钵等,胆矾、镁条、氢氧化钠、盐酸等。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法,学生总结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首先从自然界中物质所发生的各种各样变化入手。新课教学一、物理变化演示实验:课本P6[实验1-1][实验1-2][归纳]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讨论交流: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的例子。二、化学变化演示实验:课本P6[实验1-3][实验1-4][归纳]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其它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讨论交流: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的例子。知识拓展: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小结:这种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最能说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阅读课本: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沉淀,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有这些现象发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总结反思:判断常见变化的类型时,最能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是的是:有新物质生成。布置作业:备注(补充)板书设计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类型2、物质变化判断的依据3、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教学反思布尔津县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张秋芳备课组成员(九年级组)陈明明玉斯甫课题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2、能准确区别物质的性质。3、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4、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5、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教学重点1、物质的性质。2、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教学用具一瓶氧气和一瓶二氧化碳、水、铁块、铝块等。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讲解与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说出自己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活动所感悟到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再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有关物质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不需加热的变化是物理变化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C物质燃烧时一定发生化学变化D伴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滴水成冰B汽油燃烧C菜刀生修D酒精挥发新课教学物质的化学性质汽油燃烧、菜刀生修,这种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小结: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知识拓展:生活中,哪些性质表现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上述提到的滴水成冰、酒精挥发以及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小结: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属于物理性质。学生阅读课本: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⑴熔点和沸点⑵密度在生产和生活和科研中,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是很重要的。物质的熔点、沸点和密度以及大气压强等数据,在物理、化学等手册上一般都能查到。正确描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1—5“展示集气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注意闻气体的正确操作。讨论交流: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别它们。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是不能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则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区别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火焰熄灭是二氧化碳,烧得更旺的则是氧气;②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变浑浊的是氧气。我们在生活中了解到很多事实,如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酒精用于燃料,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这些事实都表明,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总结反思: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而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属于物理性质。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和测量。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布置作业:备注(补充)板书设计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3、性质与变化的关系2、物理性质4、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教学反思布尔津县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张秋芳备课组成员(九年级组)陈明明玉斯甫课题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2、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3、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4、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难点蜡烛及其燃烧的现象描述探究教学用具烧杯、火柴、蜡烛、澄清石灰水,导气管、集气瓶、锥形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新课教学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课本P13表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3、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⑴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⑵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⑶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⑷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4、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的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6、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反思与总结(略)布置作业:备注(补充)板书设计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组成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燃烧时火焰的分层及温度烛身的变化生成的产物熄灭后教学反思布尔津县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张秋芳备课组成员(九年级组)玉斯甫、陈明明课题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二)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2、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3、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教学重点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教学难点描述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不同的实验现象教学用具酒精灯、水槽、集气瓶、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小木条、火柴等。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科学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导入新课: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新课教学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课本P15--16表)1.在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见第14页)2.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步骤如下: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呼出的气体”)另外,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1)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书了什么?[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4、结合上述实验,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的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5、总结实验: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看来实验确实是我们探索问题的好帮手,所以大家以后一定要认真对待实验,运用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反思与总结:通过两个探究实验,初步科学探究的基本途径。活动与作业:备注(补充)板书设计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水蒸气<水蒸气教学反思布尔津县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张秋芳备课组成员(九年级组)陈明明玉斯甫课题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一课时)授课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3、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教学难点使用仪器的注意事项。教学用具①试管②试管夹③玻璃棒④酒精灯⑤胶头滴管、滴瓶⑥铁架台⑦烧杯⑧量筒⑨集气瓶⑩蒸发皿等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讲解与实验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就必然要了解化学实验室,因为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那里有很多有趣的仪器和药品正在等着你们探究化学的奥秘。预习检查你能说出实验室有哪些常见仪器吗?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用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仪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器滴管(少量液体)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试管⑴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⑵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试管夹⑴用途:夹持试管⑵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玻璃棒(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酒精灯(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2)注意事项: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⑧用完后,立即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胶头滴管、滴瓶⑴用途: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⑵注意事项:①先排空再吸液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沾污染滴管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④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防止试剂相互污染)。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铁架台(包括铁夹和铁圈)用途: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烧杯⑴用途: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⑵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量筒⑴用途:量取液体的体积⑵注意事项:不能加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用作配制或稀释溶液的容器。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⑴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器。(2)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10.蒸发皿⑴用途:用于蒸发液体或浓缩溶液。⑵注意事项:①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②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③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反思与总结:本节课要求同学们掌握常用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布置作业:备注(补充)板书设计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①试管②试管夹③玻璃棒④酒精灯⑤胶头滴管、滴瓶⑥铁架台⑦烧杯⑧量筒⑨集气瓶⑩蒸发皿教学反思布尔津县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张秋芳备课组成员(九年级组)陈明明玉斯甫课题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二课时)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2、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3、托盘天平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操作。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药品的取用。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教学难点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教学用具托盘天平、导气管、试管、橡皮塞、橡胶管、烧杯等,水等。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验与讲解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已参观了化学实验室,了解了一些常用仪器,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托盘天平的使用、连接仪器装置。新课教学:(一)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熟悉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见第18页)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②也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