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_第1页
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_第2页
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_第3页
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_第4页
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窦娥冤》预设通案(教师用案、反思)第一课时

一、预设师生互动完成通案内容

生分组,课下收集整理有关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的资料,课上展示交流。

教师适当补充。

总结:中国古代戏曲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关汉卿的成就影响以及《窦娥冤》故事情节。

⑵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正音正字,积累基本字词。

⑶《窦娥冤》文本分析

①窦娥是一位怎样的女性?要求根据课文进行分析。

②窦娥的语言和窦娥的性格是否贴合?

③谈谈窦娥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进一步理解窦娥的性格特征。

二、预设整体阅读、初步感知理解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关汉卿的《窦娥冤》则是一部社会悲剧,着重表现的是善良弱小的百姓和强大的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它是一个善良的人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层次结构:《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头有一个楔子,相当于故事的序幕。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行刑的悲惨情状,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课文按场面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

第二部分(“刽子云”至“负屈衔冤”):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

第三部分(“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

三、预设互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合作探究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四、预设课外延展作业:

教师进行引导,给学生几个预设论题。

同学们改编的话剧与关汉卿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否一致?

同学们的演技如何?

同学们的表演是否符合关汉卿那个时代的背景?

同学们的音乐舞美和话剧配合得如何?

自主探究:

学了这篇文章以及课外阅读全本《窦娥冤》后,你认为窦娥“冤”在何处,其原因是什么?

五、预设课外扩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毅夫的套曲,完成13-14题。

[南吕]一枝花?怨雪

不呈六出祥,岂应三白瑞?易添身上冷,能使腹中饥。有甚稀奇。无主向沿街坠,不着人到处飞。暗敲窗有影无形,偷入户潜踪蹑迹。

[梁州]才沾上茅庵草舍,又钻入破壁疏篱,似扬花滚滚轻狂势。你几曾见贵公子锦茵绣褥?你多曾伴老渔翁箬笠蓑衣?为飘风胡作非为,怕腾云相趁相随。只着你冻的个孟浩然挣挣痴痴,只着你逼的个林和靖钦钦历历,只着你阻的个韩退之哭哭啼啼①。更长,漏迟,被窝中无半点阳和气。恼人眠,搅人睡。你那冷燥皮肤似铁石,着我怎敢相偎。

[尾]一冬酒债因他累,千里关山被你迷。似这等浪蕊闲花也不是长久计,尽飘零数日,扫除做一堆,我将你温不热薄情儿化做了水。

注:①孟浩然曾雪中骑驴觅诗,林和靖酷爱雪中赏梅,韩退之贬潮州时雪阻秦岭。此三人均可谓雪中寒士。

1.下列对这套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套曲,“南吕”“一枝花”是宫调名,“梁州”“尾”是两支曲牌并组成套数,“怨雪”是该套曲的标题。

B.该曲首段人题。突出写雪花散漫轻浮、行踪诡秘,使人饥寒交迫、困苦不堪的丑态。

C.[梁州]曲运用孟、林、韩三人的事典,说明雪专门为难寒士,生动地写出了雪的罪孽。

D.[尾]曲将作者的怨恨抒发到了极点,并开始采取行动,将这不通人情的“薄情儿”,“扫除做一堆”,“化做了水”。

(答案:A.“一支花”是套中首曲,不是宫调,[南吕]才是全套的宫调。)

2.很明显该曲的雪极富比喻和象征意义。试把这一层含义分析出来:

(答案:雪在这里象征了某些人的不良品性。到处闲逛,为害百姓,气势汹汹,欺贫怕富,胡作非为,似指盗贼、胥吏之类。包含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思路:要注意分析曲中对雪的描写所用的拟人手法和雪的破坏性作用以及孟、林、韩的典故的运用。)

3.《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答案:《古》本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远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而《元》本在第二句则是对天的面对面的指责和否定。总之,相比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这些,正是《古》本的不足之处。)

4.“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5.试简要分析《汉书》中“东海孝妇”和《窦娥冤》中的“窦娥冤”两者人物形象有何区别?

(答案:《汉书》中“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精神;而《窦娥冤》中的“窦娥冤”敢于反抗,不畏强权。思路:要注意《汉书》中只是叙事,并未刻画人物性格,特别是“孝妇自诬服”,显然并未积极为自己申辩和反抗。)2022-09-02

人教网《窦娥冤》预设通案(教师用案、反思)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段明琳第二课时

预设教学目标

1.鉴赏本剧本色的戏剧语言;

2.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学习。

预设教学流程

一、学生诵读,品味语言

1.学生齐诵“滚绣秋”,品味其情感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

明确:押韵、反复、对偶使得曲子具有韵律,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呼告、反问、感叹、对比等使得曲子直抒胸臆,感情激越。

2.学生齐读“耍孩儿”“二煞”“一煞”,品味其情感炽烈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

明确:抓住关键词“不是……,委实……”“不要……都在……”“定要”“断送出”“都是”等,体会其一浪高过一浪的情感。

3.学生自读如“快活三”“鲍老儿”等曲子,品味其情感的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

明确:四个“念”字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婶,百感交集,令人凄怆!

总之,剧中的曲词无一不发自肺腑,符合个性,且又精炼优美,浅显中透出深邃。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本色之美和极大的审美享受。

细细品尝,不仅曲词给人以如此的感受,就是宾白部分也使人如闻生活气息,如见窦娥其人。“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的语言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善良的村妇。

当然,宋元口语的运用,无疑使得本剧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而曲白相生的语言结构把窦娥冤屈而又抗争的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

(投影1)《窦哦冤》戏曲语言的特点

雅而真,俗而实,本色自然,“串合无痕”。

二、想象夸张,震撼心灵

如果说关汉卿因《窦娥冤》而留名的话,那《窦娥冤》则主要以剧中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而有生命力了。

思考:剧中写到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得到验证,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并能形成怎样的审美艺术效果?

明确:应分别从形象刻画、主题表达和审美效果三个方面思考。

(投影2)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作用

1.使窦娥形象更突出,反抗精神更鲜明;

2.使主题思想更深刻,矛盾冲突更激烈。

3.使故事情节更生动,悲剧气氛更浓裂。

三、比较阅读,理性思考

浪漫主义结尾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表现形式,比如说《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合葬后化为鸳鸯的结尾,戏剧《梁山泊与祝英台》中化蝶的结尾等等。这种写法,一方面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但另一方面却也反映了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那就是“大团圆”结局和文学作品似乎都应具有奖善惩恶的功能。

讨论:怎样看待和理解这种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

学生可结合有关作品自由讨论,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巩固拓展,提升兴趣

(一)(投影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正旦唱)

【牧羊犬】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那羹本五味俱全,除了外百事不知。他推道尝滋味,吃下去便昏迷。不是妾讼庭上胡支对,大人也,却叫我平白地说甚的?

【张驴儿云】大人详情:他自姓蔡,我自姓张,他婆婆不招俺父亲接脚,他养我父子两个在家做甚么?这媳妇儿年纪虽小,极是个赖骨顽皮,不怕打的。(孤云)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选大棍子打着。(祗候打正旦,三次喷水科)

(孤云)你招也不招?(正旦云)委得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孤云)既然不是你,与我打那婆子。(正旦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吧。是我药死公公来。(孤云)既然招了,着他画了伏状,将枷来枷上,下到死囚牢里去》(卜儿哭科,云)窦娥孩儿,这都是我送了你的性命,兀的不痛杀我也!

1.文中有一句俗语,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官僚严刑逼供的实质,请写出来。

(“人是贱虫,不打不招”)

2.只凭严刑下的口供定案,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法律的荒唐,人命如草芥。)

3.戏剧中的“卜儿哭科”是什么意思?

(舞台说明。“卜儿”指老年妇人;“哭科”为“哭”的动作。)

(二)元曲作家才华横溢,元曲作品异彩纷呈。

(投影4)关汉卿与“元曲四大家”

1.

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元末熊自得《析律志》

“践躬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不辞。”——明臧晋叔语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明贾仲明《录鬼簿》

2.元曲四大家及作品:

关汉卿《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拜月亭》等。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汉宫秋》

五、教学误区反思:(语文课应重视诵读)

今天上《窦娥冤》,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扮演监斩官、刽子手和卜儿(蔡婆婆)的三个同学都读得很好,扮演窦娥的同学由于不熟悉台词,读得要差一些,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积极性。学生朗读“端正好”、“滚绣球”,学生们也读得很投入。但我依然深深地感受到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诵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尤其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或者“泛泛地读”的畸型之路。那么,是不是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已经俱备了呢?在高中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不能自然大方地朗读,不能在读中感悟等等令人担忧的情况。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朗读课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他们对语句意思的领会能力,对语句中语病的辨析能力,对实词、虚词、熟语的使用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所以,我认为,教师对每一篇课文的分析,很多情况下都应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师的分析就大多属于架空分析,学生表面上看是听懂了,可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情感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启迪,并没有真正领会课文内容。

诵读除了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之外,还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仔细“倾听”作者话语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进行感情、思想交流的过程。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进行的感情、思想交流就越深入,越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兴趣可拓展阅读《窦娥冤》全剧或阅读关汉卿的其他作品,如《单刀会》等。

六、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