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第2节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地理教案_第1页
高中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第2节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地理教案_第2页
高中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第2节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地理教案_第3页
高中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第2节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地理教案_第4页
高中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第2节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地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第2节中国的可连续发展实践】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可连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定选择;在可连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走可连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定选择。联合详细实质,表示在可连续发展的进度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教材剖析】主要波及的是中国推行可连续发展道路的原由及举措,经过对原由和举措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剖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节教材是全册书的最后一节,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这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中国为何要走可连续发展之路?(2)中国怎么走可连续发展之路?同时本章也是对模块一与模块二的总结。经过学习本单元,能够培育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城乡规划”、“旅行”“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的学习确立了理论基础。【学情剖析】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情况已经有必定的认识和认识,并能够列举一些环境问题,对可连续发展的观点和内涵已经理解。【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理解中国推行可连续发展战略的原由2、掌握中国推行可连续发展战略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经过比较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效益差别,引证循环经济的可连续性2、经过事例2、事例3,论证可连续发展战略的必需性【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可连续发展的学习,培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感情态度。【教课要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教课难点】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教课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可连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原则,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要不要走可连续发展的道路?为什么?怎么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日的学习:中国的可连续发展实践演示板书:第三节中国的可连续发展实践问:中国为何要走可连续发展道路?板书:一、中国走可连续发展道路的必定性学生活动:阅读课本99页1—4自然段的内容,议论回答师:请看下边资料,谈谈你对中国的环境问题的认识。演示资料: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概略’资料一: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超出2000万,净增人口在1400万左右。每年有2000万以上人口进入劳动年纪等候就业,每年新增的公民收入有1/4以上用于新增人口。资料二:资源欠缺问题严重。如人均淡水资源据有量233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均匀水平的1/4。全国耕地和草场共有400多万平方千米的面积缺水。有6000多万农民和4500万牲畜缺乏足够的洁净饮用水;耕地逐年减少。

全国已有

1/3的省、自治区人均耕地不足O.067公顷,东部沿海地带的广东、浙江等省,人均耕地仅有O.033公顷左右。资料三:二氧化硫排放量增添,酸雨危害加重。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总量(不舍乡镇工业)达11.4万亿立方米,此中二氧化硫为1823万吨。大中城市汽车尾气污染日趋显然,个别城市出现光化学烟雾现象。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添,1994年达149.8亿吨;到1994年,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64.6亿吨,占地55697公顷。资料四: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散布着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润湿地域,这里生态环境很柔弱。在日趋增添的人口压力下。土地荒漠化的局势日趋严重。目前,我国荒漠、戈壁及沙化土地面积为260多万平方千米,占领土面积的27%以上,且每年以2400多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总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担负着提升社会生产力、加强综合国力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中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2%的人口,固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又面对着宏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的挑战。过渡: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人以为应当把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等达到更高经济发展阶段,拥有更大经济实力此后再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有人以为能够推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这两中见解对不对?(学生议论回答)总结:我国资源相对困穷,大多半地域环境柔弱,假如将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有可能等不到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已变得没法让人们连续生计下去;或许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问题的治理已不是经济实力所能解决的问题了。而我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科技水平推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师:由此我们知道,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都很突出。所以我们一定走——生:(齐答)可连续发展道路。板书:①宏大的人口压力中国人地关系面②资源欠缺令人担忧必定之路临的重要问题可连续发展道路③深刻的环境危机师:请同学们看图6.13“中国可连续发展战略框架”,阅读100页的阅读资料“中国实行可连续发展的战略要点”,如何理解《中国2l世纪议程》是指导中国如何走可连续发展之路的行动方案?.(学生阅读)总结:《中国21世纪议程》是全世界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该议程提出了中国实行可连续发展的整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它既充分表现了中国对担当国际社会应尽的义务和为人类社会共同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的信心,也为我国创建一个更安全、更繁华、更美好的社会提出了详细奋斗目标。过渡:经过以上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一定走可连续发展道路。那么,中国该如何走可连续发展道路呢?板书:二、实行可连续发展的门路师: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动可连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行可连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门路。请你谈谈循环经济的特色以及与传统经济的不一样。生: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升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善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按照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荒弃物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问:工业上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门路是什么?生:洁净生产。问:什么是洁净生产?如何理解洁净生产?生:洁净生产是指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花费使用——荒弃物办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战胜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尾端治理的缺点。师:对。请同学们看表6.1“洁净生产与尾端治理的比较”。洁净生产是一种如何的生产?生:洁净生产是全过程的,从自然资源的开采到加工。可是洁净生产的观点是相对的,是与现行的技术和产品对比较而言的。师:对家产的发展而言,跟着经济发展与技术更新,洁净生产自己也有一个不停完美的过程。请看案2“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洁净生产”,对洁净生产的过程进行剖析,谈谈洁净生产能获得哪些效益。生:洁净生产方式能够带来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事例2中能够看出,洁净生产实现了资源的可连续利用,并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多半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的根源。师:对。洁净生产的污染是在生产过程中控制的,那么洁净生产的经济效益如何?生:从经济效益来看,洁净生产能够在技术改造和工业构造调整等方面大有可为。师:对。所以,推行洁净生产是切合可连续发展要求的。清洁生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实行可连续发展战略所广泛采纳的一项基本策略。《中国21世纪议程》也把推行洁净生产作为中国可连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过渡:事例2是一种工业生产模式,那么在农业经济构造调整中。我们国家应当走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呢?我们来看事例3“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说一说留民营生态农业举措有哪些?生l:调整家产构造,变单调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生2:推行综合循环利用。生3: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师:看图6.15“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表示”。该生态农业的核心纽带是什么?生:是沼气池。师:对。详细说一说沼气池在这个系统中为何居于核心纽带地位。生:由于沼气池充分利用了生产过程的废料,实现了洁净生产,减少了浪费和污染,并且很好地实现了生态循环。师:不错!留民营生态农业的实质就是: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资源和除去环境污染,达到节俭、高效的目的,真实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的高度一致,实现了可连续发展。师:实行可连续发展战略一定依赖民众的支持和参加,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从自己做起,那我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能够采纳哪些有利于可连续发展的行动?生1:节俭粮食、珍爱粮食。生2: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