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说课稿_第1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说课稿_第2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说课稿_第3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说课稿_第4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计算机文化基础提纲建设思路六课程设置课程设计二实施条件三教学效果四一课程定位课程特色五课程简介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面对全院非计算机专业专科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在整个人才培育目标中处于基础地位。本课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分别配有最新版计算机文化基础(第十版)教材和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验教程。教材内容的编排由浅入深,按部就班,保证学问的先进性。由山东省教化厅组编写,中国石油高校出版社出版。一、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与目标公共基础课程辅助工具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一、课程定位知识目标使学生驾驭计算机科学的最基本理论和学问;具备基本的微机操作和运用技能;能够运用典型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能力目标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具备学习和运用新的软件的实力。认知目标理论学问:计算机系统基本学问、Windows7的基本操作、网络应用技术;操作技能:Word版面设计、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一、课程定位以培育目标指导教学内容,突出好用性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选取,重点讲解有代表性的、好用性强的学问,让学生活学活用,学有所得。WORDEXCELPPTWIN7INTERNET+++理论操作一、课程定位教学对象全院非计算机专业专科学生开课时间及学时高校一年级第一、二学期128学时一、课程定位课程设计1、课程内容;2、教学方法与手段;3、实训实施方式;4、教学难点处理;5、学习评价。二、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章号讲授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重点难点1信息技术与生活22计算机系统423操作系统及其应用644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12145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1012146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10467计算机网络基础428因特网技术与应用429信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22

针对word、excel,多讲实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各种excel试题。做好辅导答疑工作。针对第一章部分基础知识,在本课程结束后再重新讲解一些理论性强的记忆性的知识点,以强化理解和记忆。解决办法二、课程设计

课程内容Windows7操作系统信息安全及其他理论教学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2010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电子表格系统Excel2010字处理软件Word2010网页设计与制作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DreamweaverCS5WINDOWS7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其它工具软件二、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行行动导向下的任务驱动教学,在任务驱动的前提下,接受"四步曲"教学法,使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环境中,通过仿真任务的制作,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思索、学习。第1个阶段,任务引入,提出问题。通过任务演示,提出问题,讲解任务应用背景,给学生一个切入点,建立感性相识。第2个阶段,分析任务,解决问题。对任务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具体实施的过程是将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小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完成任务的制作。第3个阶段,归纳总结,引申提高。在每次课结束前,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实际意义、重点、难点、简洁出错处等刚好进行总结。第4个阶段,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任务源于生活,最终要应用于生活。然后,对这四阶段又进行了细化,分成八个步骤。工作情景、工作任务、任务分析、实施过程、成果展示、学问拓展、学问提高和巩固练习。二、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模式: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信息量大,学问更新快,学时紧凑、生源差异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接受电子课件教学。教学理念:淡化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实践讲练结合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关系;二、课程设计一般教学过程为回顾上节课内容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讲解或演示新课内容总结归纳抽取相关习题巩固重点难点二、课程设计学生实训学生实训随着学习进程推动,分为如下图所示的逐层递进四个阶段。二、课程设计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针对Excel,多讲实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各种excel试题。做好辅导答疑工作。针对网络中抽象的理论学习,接受flash动画、图形图片等形式,协助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重点Windows7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难点excel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解决方法二、课程设计由于学生入校时来自不同的地区,这就造成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参次不齐,一方面来自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学问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来自城市的学生,他们对这门课程所涉及的计算机学问和技术有所接触。教学中如何兼顾基础学问不同的两类学生,如何在128个课时内让学生驾驭应有的学问和技能,达到课程目标,成为这门课程的教学难点。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实行了“同组异质”分组教学,每组两到三人,在班级内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上课的时候依据小组组织座位,让程度较好的同学带动程度较差的同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二、课程设计学习评价

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体现在全程化和标准化。其中全程化表现为三个方面:

1、平常的表现;

2、完成综合实训的状况;

3、完成设计性实训的状况。

标准化表现为两个方面:

1、学生在期末必需参与的计算机考试。

2、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与ATA职业考证,获得职业证书。

具体的考评方法是:

期评成果由30%的平常成果和70%的期考成果。

平常成果由20%的考勤、20%的作业、30%的综合实训和30%的设计实训。二、课程设计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由中国石油高校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高职高专.第十版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验教程》高职高专.第十版。三、实施条件教学资源

具有符合高职教化特点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材,同时还供应了供老师运用这套教材时的助教资源,有教学大纲、教学支配、教案、课件、题库等教学资源。还供应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助学资源,这些教与学的网络资源为老师的教学供应了有利的帮助,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网上留言、论坛等方式与老师、同学沟通沟通,实现了现代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从课堂到网络的延长,达到教、学、做、辅导与一体。三、实施条件实训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学院拥有基础实训室十多间,目前拥有500多台计算机。在购买先进计算机设备的同时,搭建了良好的网络化多媒体互动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极大地保证了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三、实施条件领导支持

学院领导和系领导特别重视此门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亲自检查基础实训室建设状况。

院领导为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还特地成立了信息技术教研室,统一指导此门课程的教学。三、实施条件老师队伍

教学团队共12人,其中副教授2人,兼职老师3人。教学团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探讨,主动进取,协同合作,相互提高的老中青相结合充溢活力的团队。三、实施条件经过多年努力,我院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通过学生提交完成的作业以及学生在学院技能大赛中的表现来看,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驾驭常用办公软件和网络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并能够应用计算机及其技术完成特定的任务,很多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制作了个人求职简历的Word文档,上网查找与本专业相关的材料,能用Excel进行一般的处理,能用Word软件撰写毕业论文等等.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实际软件应用的理解,提高了综合运用计算机学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四、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究努力,此门课程形成了以下特色:

1、以信息核心实力为主线,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融工作、学习于一体。

2、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辅以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做、练、辅导于一体,因材施教。

3、用网络技术手段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辅导。

4、实训教学形式丰富,留意计算机学问与技能的训练。五、课程特色;今后此门课程还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1、丰富精品课程中与专业相结合的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