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利用_第1页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利用_第2页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利用_第3页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利用_第4页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利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摘要:针对新课改后教师盲目追求课堂生成而造成语文课失衡的个性阅读、肤浅的课程整合、空泛的拓展延伸等现象的相运而生,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出发,依据新课程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中如何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做了探索,教师可以从课堂观察,学会倾听,以学定教,调整思路等方面开展教学,以求得更精彩的“生成”动态课堂。从而真正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激情的天地。关键词:生成性资源;立足文本;有效路径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就是生成。课堂是教学资源的主要发生地:师生富有哲理的对话,引人入胜的教学手段,耐人寻味的教学游戏,甚至一个眼神、动作,都可以引发并生成教学资源。打个比方,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河流。期间不断有鲜活的“鱼虾”汇入其中。遗憾的是,我们教师还没有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意识,任凭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笔者认为如果为了课堂生成而冲淡了教学主题,那样的手段不如不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去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呢?关键是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大胆取舍。所以,教师善于课堂观察、学会倾听、以学定教、调整思路、大胆放手是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重要路径。路径一:从“看”字入手——善于观察。见“风”使“舵”案例一:在教学《香菱学诗》一文后,我把《刘姥姥游赏大观园》作为课外的阅读练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闲了的时候儿,大家都说:怎么得到画儿上逛逛!想着画儿也不过是假的,哪里有这个真地方儿?谁知今儿进这园里一瞧,竞比画儿强十倍。”许多同学说刘姥姥是在向贾母谄媚,拍马屁。这时,我发现一女生边看别的资料边与同桌讲着什么。偶尔也抬头看我一下,我边讲课边走到她们面前看了看她们手中的资料。原来是一些关于评价刘姥姥的资料。我暗自庆幸没有因为自己的莽撞而挫伤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我决定利用这个情境,请这个同学评价一下刘姥姥。她认为:刘姥姥是个心态非常坦然的人,她把一些史料拿出来印证她的观点。讲完后,同学们就议论起来,有认同的有反对的。这正是—个很好的可以继续利用的资源,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后查资料,去评价王熙风等其他的几个配角。结果全班同学都在课后积极地查阅关于《红楼梦》人物的资料,增强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案例分析:上述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是很重要的,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会因为某种原因而“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是很正常的,但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应变。路径二:从“昕”宇入手——学会倾听、教学相长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它的意义要远远超过仅仅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案例二:例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有一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阿长跟“我”说“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脱裤子”这样的话对一个小孩说是不是下流?课文为什么要写?听到这个问题时有些调皮的学生就大笑起来,对着那个提出问题的学生指指点点,我非但不批评,还鼓励提问的学生,称赞提问有特色,并向他们解释:这样写也正是鲁迅幽默笔法之一,是为了突出“长妈妈”的“无知”“粗俗”、令人“憎恶”的一面。这也更能反衬出“我”对长妈妈由讨厌到喜欢、感激的感情变化。案例分析:上述案例说明,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必须学会倾听。教师只有倾听学生的发言,依据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判断学生思维的障碍在何处,从而决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讨论。路径三:从“跳”字入手一以学定教、自我创新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参、老师的思路走,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面对这些“奇谈怪论”,实是挑战教师的理念与智慧。案例三:鲁迅笔下《故乡》中的“杨二嫂”,不可不说是—个经典的人物形象。笔者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找出关于杨二嫂外貌描写的语句(见课文),一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日的杨二嫂是尖酸刻薄、让人又气又恨的圆规。昔日的杨二嫂是一个怎样的人?按照教参,昔日的杨二嫂是—个充当招徕生意的活“广告”,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用自己的年轻的美来招待顾客,但是在阅读之后,有学生回答:“‘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可见她是一个勤快能干的女人。”马上就有学生提出:“那么,‘豆腐西施’是在赞美昔日的杨二嫂了?”许多学生纷纷表示赞同。笔者认为学生的理解合情合理,当场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案例分析:笔者认为,课堂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只要是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都能作为生成性资源去加以捕捉和利用。如果我们能积极捕捉其中的有利因素,跳出“教参”教语文,把学生的发言看作为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以学定教,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随时对教学进程进行调整,就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意外收获。路径四:从“换”字入手——调整思路,化解矛盾课堂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可以多种多样,令人难以预见。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及时变换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思路。案例四:有一年冬,刚e课几分钟,忽然天降大雪。在少雪的江南能够看到这么大的雪,学生们异常兴奋,头都朝着窗外,交头接耳,教室里一下子乱了起来。课是无法继续了,干脆,让学生赏雪吧。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几十个学生来到操场上,尽情玩耍,十多分钟后,学生们回到教室,我索性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谈谈对刚才雪降落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然后趁热打铁,布置了一篇以“雪”为话题的随笔。学生当堂欣然命笔,课后写出了—篇篇内容具体、描写细腻、充满意趣的文章。案例分析:由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无法完全预料到学生的举措。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某些行为“节外生枝”,打乱了教学的程序时,教师可趁机调整转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路径五:从“放”字入手——授人以“渔”,自主发挥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后的放手,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就必须打破“二元化”的课堂格局,创造多边交流的空间。案例五:笔者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就曾采用以下做法:1.上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选有价值的资料投影显示,全班共享。2.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生词和精妙好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请三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点评。4.选一位学生概括剧情内容,明确矛盾冲突。其余同学补充或评价。5.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自行选定导演、演员,自分角色,排演戏剧。6.小组成员表演完后,其他三个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一组同学的表演进行随心所欲的评价,允许相互争论辩驳。7.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对所扮演的人物的认识,并用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8.在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朗读,读后请说明:你所朗读的段落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学生交流如下:生1:课本100页安东尼奥的话,运用一系列比喻(大海的怒涛、豺狼、松柏)强调夏洛克的残忍无法改变,给人一种生动形象、华美流畅、富有诗意的艺术美感。生2:课本105页鲍西娅关于慈悲的表述,精辟、深刻、动情,直接表达了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格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生3:课本111页葛莱西安诺借用夏洛克的话称赞鲍西娅。也是对夏洛克自食其果的奚落嘲讽,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这得益于戏剧性的反复。9.课后学生自选角度、自选内容,写一篇有关本文的戏剧评论。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发表独到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则可。案例分析:在这堂课中,老师们把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去仿读、演读、创读;去品味、评说、议论。在这一空间中,学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活跃的课堂也不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问题的审辨、对社会的介入都是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效的课堂资源不断生成。教师只是一位有参与意识的热心观众。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时,我们除了要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外,还要注意: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根据课堂教学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在各个环节的设计上都要充分留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