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主体从宽处罚规定相关争议的研究,刑法论文_第1页
弱势主体从宽处罚规定相关争议的研究,刑法论文_第2页
弱势主体从宽处罚规定相关争议的研究,刑法论文_第3页
弱势主体从宽处罚规定相关争议的研究,刑法论文_第4页
弱势主体从宽处罚规定相关争议的研究,刑法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弱势主体从宽处罚规定相关争议的研究,刑法论文已满14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已满7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妇女。刑法总则中明文规定的关于这三类弱势主体的从宽处理惩罚条款如下面所述:(中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第十七条之一;第四十九条;第六十五条;第七十二条第一款以及第一百条。华而不实第十七条之一对老年人的从宽处理惩罚规定由(中国刑法修正案〔八〕〕〔下面称(刑法修正案〔八〕〕〕初次设立,而且(刑法修正案〔八〕〕修正后的刑法第四十九条也限制对老年人死刑的适用,第六十五条排除了未成年人构成累犯,第七十二条对三类弱势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应当适用缓刑作出规定,第一百条增设了免除未成年人前科报告义务的规定。这些条文的增设和修改,具体表现出了我们国家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和儒家文化的悯老恤幼原则,也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法治进程的题中之义。但当前刑法理论和实务界对这些弱势主体从宽处理惩罚规定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以期能够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一、刑法第六十五条中不满十八周岁的理解和适用(刑法修正案〔八〕〕对不满18周岁的人规定不构成累犯,这里的不满十八周岁系指犯前罪时不满18周岁还是犯后罪时不满18周岁,(刑法修正案〔八〕〕并未给予明确的规定,理论界对此存在争议。第一种观点,以为一般累犯的限制性条件是行为主体施行前罪与后罪时,都必须已满十八周岁。犯后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不得认定为累犯;同样犯前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犯后罪时已满十八周岁的,也不构成累犯。第二种观点,以为刑法第65条中不满十八周岁是施行前罪时不满十八周岁,对于后罪无论能否已满十八周岁均不构成一般累犯。第三种观点以为刑法第65条中不满十八周岁是施行后罪时不满18周岁,其理由主要有,以施行后罪时的年龄作为排除累犯的时间标准,符合累犯制度设立的现实基础,符合累犯从重处理惩罚的根据,有利于保卫公众利益和社会安全等。第一种观点实际上是后两种观点的综合,即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是以为施行前罪和后罪,只要华而不实之一不满18周岁就不能构成累犯,笔者赞同此种观点,纵然第三种观点比拟第二种观点来讲是有利于未成年人,但第一种观点更能具体表现出立法者设立此项制度的本意,理由主要有下面几点:第一,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青春期在心理和生理上与成年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分辨体认和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模拟能力较强,感情容易冲动,因而在定罪量刑上要区别于成年人,以为前罪或者后罪只要华而不实之一不满18周岁就排除构成累犯的可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和保卫未成年人。第二,悯老恤幼原则是我们国家古代的一项司法原则,同时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出。古今中外都有恤幼之传统,因而要对未成年人犯罪给予一定的宽恕。2018年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对牵涉未成年人犯的定罪量刑提出进一步从宽的详细的政策界线,十分强调对未成年人犯罪,要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拯救的方针进行处理。以为前罪或者后罪只要华而不实之一不满18周岁就排除构成累犯的可能的观点具体表现出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心同时也符合对未成年人的保卫性教育的刑事政策,具体表现出了对未成年人要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拯救的方针。第三,从(刑法〕第65条的表述可以以得出此种结论,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有学者们以为是立法者没有明确规定是指犯前罪还是犯后罪,事实上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不是规定不明确、用语模糊而是以为无论是施行前罪不满18周岁还是施行后罪不满18周岁或者施行前后两罪均不满18周岁都是不满18周岁犯罪,这里的犯罪既指前罪也指后罪。况且,不一定条文规定的越明确就越容易适用,极度确实定性毁坏确定性的本身、极度的精致细密在法律中遭到非难,越详细精致细密的规定反而会阻碍理论和学讲的发展,因而我们应当尊重法条原文可能具有的含义不能对法律条文限定范围,将(刑法〕第65条不满十八周岁严格的限定为犯前罪时不满18周岁或者犯后罪时不满18周岁。第四,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而不是惩罚犯罪。对施行前罪时不满18周岁但施行后罪时已满18周岁的行为的也以为不构成累犯,足以预防其再次犯罪,由于未成年人年龄尚小,其人格尚未得以完全构成和发展,可塑性大,比拟容易改造,其人身危险性和再次犯罪的危险性较小,那么对这类人的特殊预防的必要性比拟成年人而言就小,所以对这类人不宜适用从重处理惩罚以实现特殊预防的目的,更多地采用其他的教育手段也能够实现特殊预防的目的。假如只是坚持施行前罪时不满18或者施行后罪时不满18反而会使未成年人承受过重的惩罚进而影响其将来的学习生活,为再次犯罪埋下隐患,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对于施行前罪时不满18周岁施行后罪时已满18周岁能否构成累犯的跨法适用问题,根据2018年4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刑法修正案〔八〕>时间效力的解释〕第三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适用修正后刑法的第六十五条的规定。也即在2018年4月30日以前不满18周岁施行犯罪2018年4月30日以后已满18周岁又施行犯罪的,适用(刑法修正案〔八〕〕以前的刑法构成累犯,由于修正前的刑法对未成年人并不排除构成累犯,适用修正后的刑法则不构成累犯这是我们国家刑法坚持从旧兼从轻原则的具体表现出,从旧是前提和原则,从轻则是例外。这里的从轻不仅仅是指法定刑的轻重也指刑罚的裁量和刑罚的执行能否有利于被告人。二、刑法第49条的适用和理解刑法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讯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讯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十分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刑法的这一条文具体表现出了我们国家刑法的人道主义原则和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但对于不适用死刑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刑法第49条规定的时间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未成年人是指犯罪的时候对于老年人则是指审讯的时候为什么两者同样是不适用死刑但标准却不一致呢?原因在于,老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相类似,未成年人与老年人处于生命的两端,未成年人因身体和智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而不具有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老年人因生理、心理功能衰退而缺乏正常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因而,对于未成年人年龄越小他们的分辨体认和控制能力就差,那么就越值得刑法的保卫而对于老年人而言年龄越大他们的分辨体认和控制能力就越差那么就越值得刑法的保卫。对于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而审讯的时候已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以及对于审讯的时候已满75周岁而犯罪的时候不满75周岁的老年人不适用死刑一方面,是基于对这些弱势主体的特殊保卫。另一方面,也是坚持少数、慎杀原则的具体表现出。例如,一个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持枪抢劫并且造成人员伤亡但法院审讯的时候行为人却已满18周岁,那么对行为人就不能适用死刑。假如对未成年人适用死刑以审讯时为标准那么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而审讯时已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就应当适用死刑,这显然违犯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拯救的方针,不利于未成年人罪犯的教育和矫正。再如,行为人在其不满75周岁的时候存心故意杀人但在法院审讯的时候已满75周岁除非以十分残忍的手段致人死亡否则对行为人就不能适应死刑。假如以犯罪时为标准,那么对行为人就应当适用死刑,这显然违犯了对老年人从宽处理惩罚的立法意图。所以刑法第49条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规定不适用死刑的时间标准是完全合理的。关于未成年人跨年龄段的死刑适用问题,本文以为死刑适用的只能是行为人已满18周岁以后的行为不能是不满18周岁以前的任何行为。事实上在1997年新刑法公布前,最高人民法院1983年12月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讯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中详细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答复〔二〕〕的第18条中就由有此规定:对于被告人在不满18岁时犯有严重罪行,在满18岁后又犯罪的,可否判处死刑,主要应根据被告人在己满18岁以后所犯的罪,依法能否能够和应当判处死刑来衡量,假如对被告人已满18岁后所犯的罪,法律没有规定死刑时,不应仅根据被告人在未满18岁时所犯的严重罪行而判处死刑。这个解释固然是在新刑法施行前公布的,但是,其处理跨18岁年龄的犯罪的精神是正确的,从这个解释能够归纳出处理跨未成年年龄阶段死刑适用时应当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不得以未成年时的犯罪行为为主而判处死刑,对跨未成年阶段的犯罪,假如要适用死刑,那么,适用死刑的主要根据只能是年满18周岁以后的犯罪行为。根据这条基本原则,假如行为人在不满18周岁前施行一个犯罪行为持续到其已满18周岁之后才结束,那么只能根据已满18周岁以后所施行的行为的情节能否符合死刑的适用条件而决定能否对其适用死刑,对于不满18周岁的行为一概不予考虑。第一,对于继续犯和连续犯能否能够适用死刑只能考虑行为人已满18周岁以后的行为。例如,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绑架别人并杀害被绑架人,假如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发生在其不满18周岁对行为人就不能判处死刑,但若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在其已满18周岁之后那么则能够适用刑法第239条第2款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假如行为人连续施行数个一样的行为,例如行为人连续施行数个存心故意杀人的行为,有的发生在行为人不满18周岁有的发生在行为人已满18周岁,那么不满18周岁施行的杀人行为无论情节能否严重,手段能否残忍都不能适用死刑,罪行能否严重只能考虑已满18周岁后的杀人行为。第二,对于刑法分则中以屡次施行为加重情节进而导致法定刑升格,最终可能适用死刑的犯罪要看已满18周岁的以后所施行的犯罪行为能否知足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屡次,对于不满18周岁所施行的犯罪行为的次数不应考虑在内。例如行为人不满18周岁以前就曾抢劫已满18周岁以后又施行抢劫被司法机关查处,能否认定为屡次抢劫〔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详细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刑法第二百六三条的屡次抢劫是指抢劫3次以上〕不能将已满18周岁前后的次数累计计算而决定适用死刑,已满18周岁以后没有到达三次以上的就不能适用死刑。第三,对数额犯或者数量犯而言即刑法分则条文将数额或者数量较大作为犯罪起点,并对数额或数量宏大、数额或数量十分宏大的情形加重了法定刑时,对行为人能否适用死刑应当以行为人年满18周岁后以后施行犯罪的数额或者数量为标准,对不满18周岁之前施行犯罪的数额或数量无论能否宏大均不予考虑。例如未满18周岁以前就曾走私毒品,但未经处理,已满18周岁后又走私毒品被司法机关查处,刑法分则第347条第7款规定对屡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未经处理的,毒品数量累计计算。那么对此种情形能否适用死刑只能将已满18周岁以后走私毒品的数量累计计算并综合、考虑犯罪情节、危害后果、被告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看能否应当适用死刑。三、第十七条之一中已满七十五周岁和刑法第七十二条中不满十八周岁和已满七十五岁适用和理解刑法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是指犯罪的时候已满75周岁而不是审讯的时候已满75周岁。刑法第七十二条中不满十八周岁和已满七十五周岁分别是指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决时不满18周岁或已满75周岁,而不是犯罪的时候也不是指审讯的时候。本文以为在刑法条文中的时间标准除了刑法明文规定的以外〔刑法第49条和第100条〕都应与特定的刑事诉讼程序相对应的,不能任意的解释。人的年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的增长,从立案侦查到最终对行为人作出有罪判决、交付执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行为人的年龄也会随之增长,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或者不满75周岁,审讯的时候或者判决的时候可能就会已满18周岁或者已满75周岁。那么对于上述的这种情形是以犯罪的时候为标准还是以审讯的时候抑或是指判决确定的时候为标准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刑法第十七条之一的已满七十五周岁有学者以为是审讯的侯时已满75周岁。其主要理由在于,在考虑能否已满75周岁时,以审讯的时候作为时间节点,显然要比以犯罪的时候对犯罪的老年人更为有利,这种理解符合利于被告人的根本精神,有利于实现公平和正义。这种观点忽略了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只要在存疑时才能适用,对于没有疑问的本就应依法定罪处理惩罚,无所谓能否有利于被告人,从有利于被告人的角度而言,最有利于被告人的是无罪,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能在任何时候都要作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这样会导致法律形同虚设进而有悖于罪刑法定主义。再者,虽然把犯罪的时候不满75周岁审讯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从宽处理惩罚有利于实现公平和正义,但却片面理解了刑法的公正,法律的公正总是有缺憾的,法律无法以一种完美无缺的公平方式方法来适用于一切情况。假如以牺牲法律的价值而换取了个案的公正处理,必将导致法律xuwuzhuyi,公正是相对的,刑事司法只要做到严格依法,包括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就能到达公正。本文以为,刑法第十七条之一的已满七十五周岁指的是犯罪的时候已满75周岁,理由有如下几点:第一,以为十七条之一的已满七十五周岁是指审讯的时候显然忽略了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对于刑法条文进行解释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理解释,即根据刑法条文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对刑法进行解释,同时参考语法、标点符号、用语顺序等产生或决定的含义。语言文字的可能含义是罪刑法定原则的首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解释用语必须以刑法用语为根据,不能离开法律的用语。一方面用语是精神的表示,同样用语的含义是法律的精神。另一方面,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是成文法主义,就是要求用文字固定法律;要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就应当遵守法律的用语。法学解释的对象是成文的法律,完全脱离用语的解释是恶劣的解释。十七条之一的表述为: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存心故意犯罪的,能够从轻或者减轻处理惩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理惩罚,这句话分开来就是: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存心故意犯罪;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过失犯罪。也就是讲适用本条老年人从宽处理惩罚规定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犯罪的时候已满75周岁。显而易见,行为人年满75周岁之后存心故意犯罪或者过失犯罪,犯罪的时候就已满75周岁,审讯的时候也必定已满75周岁。若行为人犯罪的时候不满75周岁的,也显然是不知足本条规定的条件,根据罪刑法定的原则就当然不能适用本条规定,理应被本条规定排除。因而,对于存心故意犯罪的时候不满75周岁即便审讯的时候已满75周岁也不能适用能够从轻或减轻处理惩罚的规定,对于过失犯罪的时候不满75周岁即便即便审讯的时候已满75周岁也不能适用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理惩罚的规定。因而,以为十七条之一的已满75周岁是指犯罪的时候不仅符合罪刑法定基本原则而且符合刑法的解释规则。第二,司法解释有类似规定。(刑法〕及司法解释虽未对十七条之一的已满75周岁的时间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但2006年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刑事案件详细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指出:本解释所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指被告人施行被指控的犯罪时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这个司法解释明确指出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是指犯罪的时候。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刑事责任能力类似,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尚不健全,人格尚未完全构成,不具备完全的分辨体认和控制能力。人的身心是一个渐进的经过,人进入老年后身心功能逐步衰退,体能和精神显着减退,分辨体认和控制能力会有不同程度得减退,因而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刑事责任能力有很多类似之处,将十七条之一的已满75周岁理解为犯罪的时候并无不妥。第三,刑法第十七条之一的已满七十五周岁指的是犯罪的时候已满75周岁,符合刑法体系解释的规则。体系解释是指根据刑法条文在整个刑法中的地位,联络相关法条的含义,说明其规范意旨的解释方式方法。要保持刑法的协调,就必须避免矛盾,那么面对一些不明确的规定时,能够通过明确的规定来解释阐释不明确的规定。对于一个文本某一部分的诠释假如为同一文本的其他部分所证实的话,它就是能够接受的;假如不能则应舍弃。对十七条第三款的已满75周岁理解为犯罪的时候,就能够被上述2006年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刑事案件详细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所证实,因而这种结论是能够接受的。况且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惩罚规定的文字的表述与刑法中有关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理惩罚规定不仅同处一个条文而且文字的表述基本一样、如出一辙,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理惩罚。第17条之一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存心故意犯罪的,能够从轻或减轻处理惩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理惩罚。不同的是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无论存心故意还是过失犯罪都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理惩罚。罢了满75周岁的人只要在过失犯罪的时候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理惩罚,存心故意犯罪的时候则只是能够从轻或减轻处理惩罚。因而,对已满75周岁解释为犯罪的时候是完全合理的。刑法第72条中不满十八周岁系指判决确定时不满18周岁,已满七十五周岁也指的是判决确定时已满75周岁。有文章指出根据体系解释的要求刑法第49条已经明确规定不满18周岁是指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和已满75周岁是指审讯的时候,为使这两个条文统一,第72条的不满十八周岁和已满七十五周岁也分别是指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和审讯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刑法的每个条文都有其自个的含义不能简单的套用,第49条规定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不适用死刑的时间标准不一致的法理不能简单套用的第72条,我们必须摒弃这种教条主义的观念,严格遵守罪行法定主义和刑法的解释规则,以更好的实现刑法的任务和目的。这种所谓的刑法条文之间的协调一致本质上是以为由于有了第49条的明文规定,那么对于刑法条文中所有不满十八周岁都是指犯罪的时候和已满七十五周岁都是指审讯的时候。这种教条主义的观点忽略了此条款能够或者应当缓刑的,必须知足的一个前提就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下面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很明显这里的犯罪分子是已经被人民法院判处了拘役或三年下面有期徒刑的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