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瓦式”语文教学法初探_第1页
“盖瓦式”语文教学法初探_第2页
“盖瓦式”语文教学法初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盖瓦式”语文教学法初探

在各科的知识体系中,要数语文学科短少系统规律了,至少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科书和我们的语文老师没有告诉我们语文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规律,如果说语文有规律那就是“没规律〞,或者就是“积累〞。但是,究竟如何积累?如何学习?我们的老师没教我们,我们也没有教学生。这几年不少语文同行也尝试了不少新的教学办法,但效果不是很好,总有使人吃力不讨好的感觉,老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更吃力,甚至还有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一个样,因为成绩总提不高。其实语文一样能通过理性思考把语文知识和能力要求整理得象数学知识一样有衔接有系统,再用科学的教学办法使学生学好语文的。

大家都知道房屋瓦面的结构,纵的方面一个瓦紧衔盖一个瓦,横的方面也是一个瓦紧衔盖一个瓦,整个瓦面结构稳定,滴水不漏。数学根底好的人都知道:数学知识纵的如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横的实数虚数复数方程函数导数微分等等都环环相扣,知识系统性非常强。语文虽然不能象数学那样有系统,但应该也有其系统和规律;比方说汉字的音义是有规律〔除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等少局部没有规律〕的,而词又离不开字,短语也离不开词,句子和短语的关系也就不用说了。当然语文知识不止这些,但总的来说都是有规律的,既然语文知识是有规律,则我们就应该在语文课堂上渗透这种规律,让学生学习有法可循。

但是,语文教学除了讲究根底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语文能力的提高。众所周知,夯实根底知识和提高能力非靠勤读勤练不可,没有一个语文好的学生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他自己练出来的,这就表明“练〞的重要性;但是在练的时候如果知识不讲究系统、练不讲究条理和科学,各知识之间不讲究衔接,那就有可能会造成知识的断层,那更不用说形成能力了。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练习的衔接性,前一阶段练习的知识点一定要注意跟后一阶段的知识点的衔接和覆盖——这就是纵的衔接和覆盖,还要注意知识之间的横向衔接和覆盖;比方说现代文阅读与句子词语修辞的衔接,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衔接,写作与阅读的衔接等等。

语文根底知识扎实了,要提高语文涵养还必须广泛阅读,但阅读也得讲究衔接和覆盖。如果不讲究衔接覆盖而是东读一茬西读一坨,虽然也能到达一定的积累目的,但这种积累是零散的、无序的,当然使用知识也是很困难的。当到达能使用的程度的时候也不知花了多少时间,走了多少弯路,而我们的中学教育是限时教育,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到达一定的知识程度,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用这种知识去提高自己。因此课外阅读也不是能

随随便便,“见子打子〞就能有效的,而是要结合课本进行全局考虑和安顿,有目的有方案有条理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方:学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引导学生去读李白的不同时期的诗篇和不同朝代的浪漫诗作,这样学生就会对李白和浪漫主义诗派有比拟深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和老师最好把相关的材料印给学生,这样效果会更加好。

根底知识和阅读要讲究衔接和覆盖,写作也要讲究衔接和覆盖,并且要和练根底练阅读结合一起进行。目前我们不少语文老师对待作文课,可以说没有一个全局的观念,根本上是应付式的,作文课前才匆匆忙忙找个作文题去叫学生写,学生交来作文后再慢腾腾地改,一改就是一个多星期,虽然也作了评讲,但评讲时学生一点感觉也没有,以至学生写了一个学期甚至一年或者三年,作文水平还是老样子,学生一听说写作文就胆怯,真到了谈“写作〞色变的地步。虽然也有不少老师作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不是作文本身的问题,也不是某一节作文课没有吸引力,而是长期的作文教学没有衔接、没有系统,学生觉得写作文没劲,因为学不到什么东西。如果在作文教学中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练习,读一篇精品文章学一个写法仿写一篇文章,在三年的作文方案中科学安顿好各阶段注重练习什么,比方说注重题目啊开头啊构思啊论证啊描写啊语言啊结尾啊等等,让学生写一次作文都有一个收获,学生学有所成才会感兴趣才能学得好以至以写作为乐的了。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

根底知识的盖瓦式衔接。

练习方式。在每课或每课时用5-10分练习根底知识题目,每课或每课时的练习都必须有覆盖,比方说第一节练语音、汉字,则第二节就练汉字、同义词,第三节练同义词、成语,依次类推地练下去,在对每个练习进行评讲时教师要把该知识点的知识规律讲分明或把它打印出来让学生自学,这样经过三年的练和学,学生的根底知识就非常牢固了。

操作要求。1、教师要对中学语文根底知识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应有较深的认识和研究。教师只是懂知识而不懂知识体系,在以后的盖瓦式练习中会有不衔接的情况出现。2、让学生知道这样练习的好处。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效劳的,学生有知情权,再说只有让学生知道才有可能让学生愉快地配合;学生不配合,再好的办法都只是纸上谈兵。3、教师和学生要持之以恒,特别是老师要热情不减,不要象有的老师布置学生写周记,只

有半月的热度。因为教师的热情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良方。

二、

阅读的的衔接

原那么;讲读课文要精读、精讲,自读课文一定要让学生自读,课外读物要多读。

对于教材要求精讲的课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运用和写作技巧都具有榜样性,

所以在课堂上要精读。精读这些文章可以让我们同学了解一个国家的社会风貌,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精髓,了解一个文学流派的格调,等等,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再说精读课文学好了,也为以后自读该单元的自读课文打好阅读根底。所以对于精读的文章,我们不可随我们的喜好去应付了事。

精读课文的处理方法:读辅助材料——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教师把教材的有关资料如作者介绍〔可详〕、名家对作品的分析〔要略〕、作家逸事〔要趣〕等等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去读,教师没有必要费唇舌去讲;读教材——先粗读〔查出生僻的字词音义并读顺〕、再细读〔明文章大意并划出精妙的句段〕、最后精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心得〕。——中国古代的私塾老师靠“读〞这个简单的教学办法就成就了千万文学家。

自读课文的处理方法:设计假设干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知识的衔接性,也就是说设计的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必须跟讲读文章有衔接。我猜测:在教材中设立自读课文的目的无非就是让学生多读多练,学习了精读文章后就去练习自读,这样就有学有练了,有学有练才能提高语文能力。自读文章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各抒己见,老师不作讲述,真正做到自读文让学生自己读。

课外阅读的处理方法:教师在每一篇的课文教学中都要选印一些跟课文有关〔或是跟作者有关,或是跟课文的思想内容有关,或是跟课文的写作艺术有关等等〕的课外读物给学生阅读,教师定期举行相关作品讨论会,让学生读了文章后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和园地,给学生课外阅读予无限的动力。

三、

写作教学的衔接

作文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从程式化到多样化,从模仿到独创,从片断到篇章。因此我们在组织作文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全学段去考虑,什么时候练片断,什么时候练篇章,注意片断与篇章、篇章之间的衔接和覆盖,要做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应全部有机地融进课问中,讲到记叙文就引导学生模仿优美的记叙或描写的片段,讲到议论文就引导学生模仿论证严密的片段,讲到构思妙的文章就引导学生模仿构思,学生模仿到一定的程度就自然会有创新的欲望。比方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对音乐本体或相关人事的表达或描写,也有一些非文学作品对音乐知识的交代或表明,由于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及

影响,使得高中语文的这些重点篇目主题思想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环境场面描写更加感人,结构布局更加精巧,表现手法更加丰盛。比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杜牧的?阿房宫赋》、黄河浪的?故土的榕树》、茅盾的?风景谈》、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等文章。在学这些课文时,引导学生察看景物,选好角度。课外让学生察看秋景,黄昏,让学生察看校园夜景,事后,可以分别出了一组作文题:如?站在高处》、?校园夜景》、?家乡的秋天》、?自然的音响》等。循序渐进,讲练结合,让学生学会察看和描写的办法,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比拟理想。再如让学生写班上某一个自己要好的同学的外貌,不写名字,读了以后,要别人一听就知道是写某人,才算是成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感到有兴趣,感到这样容易学到手,领悟、掌握得也较快。

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训练。我们激励学生多写作,指导学生写日记。引导学生“学什么写什么〞,“见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既要有老师的有方案的命题作文,又要有学生的随意练笔。

对学生的日记也给予指导。从扩句、写片断,到写整篇,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升级〞。日记,可记叙,可描写,可评论,可讴歌,首先写自己、写家庭、邻居、同桌、同班同学、班主任、科任老师,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一滴水到大千世界。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东西可写。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日积月累,久见功效。写得多了,材料丰盛了,手也灵巧了,对作文感到头痛,一提笔就觉得有千斤重的同学也能喜爱上写作,也可以在两节课内完成八百字以上的文章,并且文风正,感情真,言之有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