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知识精讲+备课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老子》四章【知识精讲+备课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老子》四章【知识精讲+备课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老子》四章【知识精讲+备课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老子》四章【知识精讲+备课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宇宙即广宇自然。所有空间、时间、物质以及事物的总称。宇宙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自20世纪以来宇宙大爆炸学说一直被主流科学界公认为其起源理论。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约138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距今约2500年的老子,却早就道出了天地之间最大的玄机。与大爆炸理论何其相似!

“道”是世界的本原;

“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今天我们就走近被神化的老子,走近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道德经》!《老子》四章学习目标壹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贰叁壹知人论世老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成书经过《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五千言,篇幅不长,论述精辟,意义丰富,思想深邃。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被誉为万经之王。有人认为《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简评

老子的思想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老子思想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在历史观上,《老子》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道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背景探寻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贰文本梳理毂(gǔ)埏埴(shānzhí)户牖(yǒu)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泮(pàn)累土(léi)几成而败之(jī)朗读感悟,明确字音: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③指车毂的中空之处④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⑤以:来;为:制作。⑥门窗⑦"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③,有车之用。埏埴④以为⑤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⑥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⑦。第十一章【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在车毂中间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揉和黏土做成器皿,在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在门窗内的空虚的地方,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古代马车结构

通过对“有”和“无”的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1.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本章是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来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3.怎样理解“有”和“无”?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

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4.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使用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5.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

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经典之用】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

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拥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有”,还一定要有“无”。

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出“无”。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①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②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③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见,同“现”。④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⑤自我夸耀⑥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⑦行,同“形”⑧厌恶⑨为,做

企者不立①,跨者不行②;自见者不明③,自是者不彰④,自伐⑤者无功,自矜⑤者不长⑥。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⑦,物或恶⑧之,故有道者不处⑨。第二十四章【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懂得规律的人不会做这些事。1.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并分析其在今天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①“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②“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2.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

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3.怎样理解“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

“自伐”自衿”,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译文】

踮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①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

②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

③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4.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企立、跨行根源急于求成内心焦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本质

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

恶果余食赘行令人厌恶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内容图示:①了解②智慧,聪明③明达(明通,通达事理)④刚强⑤勤勉,竭力,勉力。⑥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⑦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达。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知①人者智②,自知者明③。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④。知足者富,强⑤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⑥,死而不亡者寿⑦。第三十三章1.如何理解“知人”“知自””胜人”“胜自”“知足”“强行”?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说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一个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2.通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老子告诉大家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本章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要做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

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3.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运用偶句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①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安:安稳,稳定;持:持守

。②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③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

泮:同“判”分离。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⑤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其安易持①,其未兆易谋②;其脆易泮③,其微易散④。为之于未有⑤,治之于未乱。第六十四章【启示】

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因为凡是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第一层:把握先兆。①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②形容极高。③一筐土。累,同“纂”,土筐。④形容路途遥远。

【译文】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①;九层②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④之行,始于足下。【启示】

要实现远大、宏伟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第二层:重视细节。①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②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③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译文】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为者败之①,执者失之②。是以圣人无为③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启示】

对比来谈,说明肆意妄为会导致失败,抓住权柄不放会有所失。因此,圣人主张无为而治,对权柄没有执念。第三层:圣人无为。①做事②接近③形作动,慎重对待

【译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民之从事①,常于几②成而败之。慎③终如始,则无败事。【启示】

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处越要小心。

第四层:百姓慎终如始。①想要人所不想要的②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③财物、货物、东西④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⑤弥补,补救⑥过错、错误⑦辅助、帮助

【译文】因此,圣人想要的是别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以得到的东西,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是以圣人欲不欲①,不贵②难得之货③;学不学④,复⑤众人之所过⑥,以辅⑦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启示】

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那些难得之物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来补救众人的过失。以此来辅助万物的自然之理,而不敢妄动、妄为。

第五层: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第一层:把握先兆第二层:重视细节第三层:圣人无为第四层:百姓慎终如始第五层: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1.总结【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首先:指出事物在“安”“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由此提出做事就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次:列举三个事物由小而大、由近至远的事例,由此提出做事就要“慎终如始”,心意不可松懈,一点一滴去完成,这样才能“无败事”;最后:老子又重申“自然无为”。2.【第六十四章】的论证思路:

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3.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运用排比造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叁总结归纳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总结全文一、论道: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二、修身: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三、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四、治国: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结构图示①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②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③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⑤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如一。从老子那能学到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艺术特色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②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③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肆拓展延伸

儒道有何异同?儒家的核心思想?道家的核心思想?“仁”——伦理道德学“克己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礼”——正名(贵贱尊卑秩序)“名不正则言不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儒家:①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②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道家:①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②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道

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