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后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碳达峰后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碳达峰后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碳达峰后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碳达峰后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泓域咨询/碳达峰后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说明碳达峰后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述 6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6二、项目承办单位 6三、项目建设选址 6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6五、资金筹措方案 7六、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7七、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8八、项目综合评价 8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8第二章行业分析和市场营销 10一、碳达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0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特点 13三、碳达峰碳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概况 14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情况 19五、碳达峰总体要求 30六、碳达峰目标下对工业能效的影响 31七、碳达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3八、客户关系管理内涵与目标 37九、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特点 38十、估计当前市场需求 39十一、碳达峰碳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概况 41十二、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情况 46十三、营销组织的设置原则 57十四、碳达峰总体要求 60十五、市场营销学的研究方法 60十六、碳达峰目标下对工业能效的影响 62十七、品牌更新与品牌扩展 65十八、扩大市场份额应当考虑的因素 72十九、市场的细分标准 73第三章公司筹建方案 80一、公司经营宗旨 80二、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 80三、公司组建方式 81四、公司管理体制 81五、部门职责及权限 82六、核心人员介绍 86七、财务会计制度 87第四章SWOT分析 91一、优势分析(S) 91二、劣势分析(W) 93三、机会分析(O) 93四、威胁分析(T) 95第五章企业文化管理 103一、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与内容 103二、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基因 108三、企业文化投入与产出的特点 111四、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 113五、塑造鲜亮的企业形象 119六、企业价值观的构成 124七、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 134八、品牌文化的基本内容 138第六章经营战略方案 157一、企业经营战略控制的基本方式 157二、企业经营战略的特征 159三、企业投资战略类型的选择 162四、融合战略的分类 167五、企业经营战略环境的特点 169六、实施融合战略的影响因素与条件 171第七章财务管理分析 174一、短期融资的分类 174二、对外投资的目的与意义 175三、资本成本 176四、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的类型 185五、决策与控制 186六、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187第八章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190一、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19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19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91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192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19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194二、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9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197三、偿债能力分析 198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199第九章投资估算 201一、建设投资估算 201建设投资估算表 202二、建设期利息 202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203三、流动资金 204流动资金估算表 204四、项目总投资 20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205五、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20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206项目概述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一)项目名称碳达峰后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项目(二)项目建设性质本项目属于扩建项目项目承办单位(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二)项目联系人郑xx项目建设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园区,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055.29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952.1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3.89%;建设期利息23.6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77%;流动资金1079.5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5.33%。(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1952.13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250.98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657.35万元,预备费43.80万元。资金筹措方案本期项目总投资3055.29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964.04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一)经济效益目标值(正常经营年份)1、营业收入(SP):12800.00万元。2、综合总成本费用(TC):9666.45万元。3、净利润(NP):2300.57万元。(二)经济效益评价目标1、全部投资回收期(Pt):3.09年。2、财务内部收益率:61.22%。3、财务净现值:6512.01万元。项目建设进度规划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项目综合评价由上可见,无论是从产品还是市场来看,本项目设备较先进,其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企业利润率高、市场销售良好、盈利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因而项目是可行的。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3055.291.1建设投资万元1952.131.1.1工程费用万元1250.981.1.2其他费用万元657.351.1.3预备费万元43.801.2建设期利息万元23.621.3流动资金万元1079.542资金筹措万元3055.292.1自筹资金万元2091.252.2银行贷款万元964.043营业收入万元128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9666.45""5利润总额万元3067.43""6净利润万元2300.57""7所得税万元766.86""8增值税万元550.97""9税金及附加万元66.12""10纳税总额万元1383.95""11盈亏平衡点万元3446.93产值12回收期年3.0913内部收益率61.22%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6512.01所得税后行业分析和市场营销碳达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关于经济增长与碳减排节奏,首先从经济增速来看,国际案例表明,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收入水平,碳减排对于尚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来说,无疑会对本国经济发展形成制约。如美国,2001年小布什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应承担减排和限排的义务为借口,退出了《京都议定书》,而此后的四年美国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我国目前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9%,2019)要超出大部分国家在碳达峰时期的占比(30%以下)10个百分点左右,未来10年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经济增速也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在碳达峰后,各国的案例表明,虽然不少经济体增速中枢出现放缓,但放缓的程度有限,而且部分国家(比如英国这种第三产业持续增长的国家)增长不降反升。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在大多数情景下,碳达峰会对中国GDP造成正面影响。我国只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即使在2030年碳达峰后,经济增长也未必会出现明显回落。从工业化阶段看,我国已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工业化产生的碳排放将逐渐趋于缓和,此时要扩大能源消费结构,如使用碳排放值相对较低的天然气。目前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7.4%)远低于全球水平(16.2%),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水平也较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强大的经济条件将加强减排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而这也将提高能源效率。当前我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扩大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降低工业生产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支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将是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重点。关于城市化率与房地产业,中国的城市化率离碳达峰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尽管和其他很多拉美国家一样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但其在20世纪中叶以后,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大量人口已经从农村来到了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由于未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和住房民生等社会保障,大量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城市中规模巨大的贫民窟。这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引以为戒的。对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目标,即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到60%,这一目标已经实现。虽然下一个时期的城镇化目标官方尚未出台,但按照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要求,同时参考其他国家实现碳达峰时的城市化率水平,预计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目标在70%左右。过去10年,中国城市化率由2010年的49.9%上升到2019年的60.6%,提升了约10.7个百分点;而这10年也是中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加了近70%。尽管城市化率提升对房地产市场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将城市化率目标作为房价继续上涨的支撑因素并不恰当,因为过高的房价会提高农民进城的门槛,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房价涨势蔓延对城市化率并不友好。在向碳达峰迈进的下一个10年,城市化率的同步提升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将更为复杂,因为有政策、人口、土地、收入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关于能源结构与煤炭行业,受资源禀赋影响,煤炭是中国工业能源消费中最重要的能源产品,其能源消费占比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碳排放大部分来自于煤炭,碳减排的对象无疑就瞄准了煤炭。上文国际案例中,五个国家实现碳达峰时的煤炭能源消费占比分别约为32.2%(英国,1990)、41%(德国,1991)、26%(美国,2007)、25.6%(日本,2012)、8.3%(巴西,2014),且这一占比在碳排放达峰后延续下降。对标来看,中国的同口径煤炭能源消费占比在63%左右(2019年),远超上述各国碳达峰时期的煤炭占比和世界平均水平的27%,能源结构的调整压力任重道远。当前,约束性能源政策已经开始影响行业,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微观层面的信用融资环境,对当前和未来一度时间里的煤炭行业都不太友好。下阶段,不管是煤炭企业的转型,还是去碳、碳捕获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都意味着煤炭行业在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在技术、成本等方面缺乏优势的产能将面临加速退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特点碳达峰碳中和还包括节能减排等工作进程本质上是一个数量关系的递进变化的过程。这个本质特点决定了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等工作部署(规划、计划、措施等)必须基于算账,就是要把愿景与潜力、能源与生产、能源与生活、现状与发展、资源赋存条件与空间布局优化、静态与动态、保障与节约、整体与局部、全面与重点等方方面面的变量关系的账计算清楚,这样的工作部署(规划、计划、措施等)才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等工作都与能源有关,或者说首先与能源有关。而能源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资源,能源对生产生活的保障特性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成本、生活质量与秩序(河南水灾能证明这个问题)。也从一个方面决定着社会的稳定。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沿袭,而是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和扬弃。这个特点决定了双碳目标达成的力量组织是在实践第一线的全体劳动者和科技工作者,力量储备在青少年及其教育实践中。必须看到在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专家,但没有万能的专家。碳达峰碳中和包括了节能减排等工作本质上属于实践的范畴,这个特点决定了宣传、研究、讲座、论坛、理论探讨等是服务于发展着的实践,而不是为了名利而造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职务站位和专业站位的试金石。碳达峰碳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概况(一)加强绿色低碳教育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宣传,广泛开展绿色低碳教育和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积极作用,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积极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培训。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支持服务分阶段、多层次培训,讲清政策要点,深化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做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支持有关高校、开放大学加强与部门、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者对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需求。(二)打造高水平科技攻关平台推动高校参与或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导高等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科研平台,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推动高校组建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组建一批重点攻关团队,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减污降碳等碳减排关键技术,新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及储能技术等碳零排关键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碳负排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强化科研育人,鼓励高校实施碳中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大力支持跨学院、跨学科组建科研和人才培养团队,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本科生和研究生多层次培养。(三)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推动高校加快储能和氢能领域人才培养,服务大容量、长周期储能需求,实现全链条覆盖。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人才培养。针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尽快开设相关学科专业,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为未来技术攻坚和产业提质扩能储备人才力量。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鼓励相关院校加快建设碳金融、碳管理和碳市场等紧缺教学资源,在共建共管共享优质资源基础上,充分发展现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深化产学协同,加快培养专门人才。(四)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人才培养,适度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保证水电、抽水蓄能和核电人才增长需求,增强走出去国际化软实力。拓展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推进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运行与维护、前沿技术等方面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传统能源动力类,电气类,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等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升级。以一次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专业人才培养。以二次能源高效转换为重点,加强重型燃气轮机、火电灵活调峰、智能发电、分布式能源和多能互补等新能源类人才培养。以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重点,以智能化、综合化等为特色强化电气类人才培养。以推动建筑、工业等行业的电气化与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强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人才培养。加快完善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指导委员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调整培养目标要求,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赋能技术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五)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支持相关高校与国内能源、交通和建筑等行业的大中型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化产学合作,针对企业人才需求,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探索各具特色本专科生、研究生和非学历教育等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完善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运行机制,针对关键重大领域,加大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支持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鼓励高校联合企业,根据行业产业特色,加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组建一批区域或者行业高校和企业联盟,适时联合相关国家组建跨国联盟,推动标准共用、技术共享、人员互通。(六)深入开展改革试点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瞄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类型和特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打造能够引领未来低碳技术发展、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启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试点项目,针对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在国内有条件的综合高校和行业高校中,加快建设一批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培育项目,启动一批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七)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师资培训,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鼓励高校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实施机制灵活的碳中和人才政策,加大精准引进力度,完善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形成规模合理、梯次配置的师资体系。(八)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加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基于碳达峰碳中和人才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分析,分领域协同共建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实训项目等,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以专业人才为基础,重点提升国际视野,强化国际交流能力,推动相关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实习。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高校积极吸引海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储能与氢能、碳经济与政策研究等优秀人才,汇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碳中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鼓励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碳中和领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联合培养、科技创新和智库咨询等合作项目,深化双边、多边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创新合作,培养积极投身全球气候治理和全球碳市场运行的专门人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情况(一)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坚持对标对表与立足实际相结合,构建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一是完成总体设计。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分别作为1+N中的1和N中为首的政策文件,共同构成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总体设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二是抓紧制定N个专项方案。各有关部门按照部署,研究制定了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及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绿色金融、绿色消费、减污降碳、统计核算、固碳增汇、干部培训等配套政策措施。11个设区的市和江铜、江钨、建材、江盐等省属重点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已完成编制。三是完善绿色低碳相关法规规划政策。制定生活垃圾管理、林长制、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条例等省级地方性法规,出台《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全面建设美丽江西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一轮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等政策文件,印发实施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工业绿色发展、绿色交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等规划,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二)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坚持能源安全保障与绿色转型并重,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有序替代。一是优先发展新能源。制定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开发指南,建立新能源规划库,实施整体推进开发区屋顶光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新能源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702.5万千瓦,较十三五末新增装机337万千瓦。二是合理有序发展清洁煤电。建成投运瑞金电厂二期、信丰电厂、丰城电厂三期等清洁煤电项目,谋划布局一批煤炭储备项目。完成13台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电厂煤耗处于全国优秀水平。三是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省级管网县县通和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全省建成投运天然气长输管道3132公里,形成一纵三横一环输气网架,实现向67个县(市、区)供气。建设湖口液化天然气(LNG)储配项目等重点储气设施,积极推进铅山、遂川、永新等抽水蓄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持续开展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积极争取第二条入赣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纳入相关规划,南昌至武汉特高压交流工程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四是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强化能耗强度约束,全面完成十三五能耗双控考核,完善节能审查程序,加强节能形势分析研判,强化节能事中事后监管,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产业及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流动和集聚。289个重点用能单位完成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2021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3%,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十四五节能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三)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出台全国首个2.0版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数字化转型、服务型制造、低碳绿色发展、重大项目引领、产业集群提升、优质企业培育和质量品牌塑造等八大重点工程,启动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全省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达1554个,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3个、绿色工厂82个,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12位。二是推动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深入推进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做大做强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优势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支持南昌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加快未来产业布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衔接融合,推动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欣旺达等头部企业落户。今年上半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25.1%、39.8%,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排名进位至全国第6位,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4213.5亿元,同比增长15.1%。三是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全面建立六个一(成立一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一个工作专班、建立一个会商协调机制、形成一套制度及监管体系、绘制一张能耗分布图、建设一套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工作机制,严格两高项目准入管理,组织开展全面排查清理整改专项行动,推动全省十四五拟投产达产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准煤以上项目新增能耗从2021年初的1244万吨标准煤压减至930万吨标准煤,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四是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出台《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完成重点领域企业能效摸底调查,建立重点企业能效清单和改造清单,江西铜业铅锌公司2项工艺列入国家能效领跑者名单。上半年,我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0%。(四)推动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将绿色理念贯穿于交通、城乡建设全过程,推动低碳转型发展。一是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1年被评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第一档的7个省份之一,萍乡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连续三年获全国第1位。推动九江市、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成功建设国家无废城市,积极开展省级生态园林城市(镇)创建。二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建材资质认定,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力度。率先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全省布局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62家,赣州市、抚州市荣获国家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全省共有785个项目取得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超1.05亿平方米。三是加快运输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赣江、信江高等级航道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九江港一带一路集装箱多式联运、万佶网络货运平台公水联运等5家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基本实现赣江、信江三级航道常态化通航和现代化码头全覆盖。积极推动充换电设施适度超前部署、加快建设,初步建成全省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设施全覆盖,在长江经济带九省两市中率先完成船舶受电设施加装改造任务。积极探索九江红光物流园、南昌龙头岗码头等近零碳场站建设。2021年全省水路货运量增速全国第2位、中部第1位;今年上半年水路货物周转量实现同比增长21.1%,增速全国第4位、中部第2位;新增及更换公交车、出租汽车(含网约车)中电动汽车占比分别高达95%和74%。(五)持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推动减污和降碳深度耦合、同频共振。一是持续强化空间管控协同。统筹抓好三区三线空间布局与环境治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强化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对能源和产业布局的引导。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继续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实施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三大提升行动,全省PM2.5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95.7%,中部地区最优;累计建成生活污水管网2.3万公里,垃圾焚烧处理设施38座、日处理能力3.4万吨,危废、医废年处置能力分别提高到65万吨、4.6万吨。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80%以上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上饶市、赣州市等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加快建设,支持南昌市、吉安市建设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推动江铜等省内40多家企业联合成立自愿减污降碳联盟,稀土行业和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试点,2021年以来,有色、冶金、建材等14个重点行业有512家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坚持系统观念,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一是巩固生态系统碳汇成果。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强化林业资源源头管理,加快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建设,支持创建井冈山国家公园,扎实开展森林督查、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绿盾行动、松材线病防控等专项行动,严格林地使用管控、林木采伐管理和生态资源保护,确保现有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稳定发挥。二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率先启动湿地资源运营中心建设,大力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村以及乡村森林公园、小微湿地示范建设,积极推进林业固碳增汇、碳汇项目开发。去年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88.8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333.8万亩、封山育林190.3万亩、森林抚育652.4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保持全国前列。三是推进农业减排固碳。开展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摸底研究,深入推进省部共建绿色有机农产品试点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建设,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建成高标准农田317万亩,两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4732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3%以上。(七)着力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坚持重点攻关与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支撑水平。一是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建省碳中和研究中心,启动建设首个复合半导体江西省实验室,建设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江西分中心,积极推进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国字头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首家央企总部—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市。支持建设24个科技创新联合体,培育20家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组建全省碳达峰碳中和专家咨询库。二是开展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连续两年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实施一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形式支持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储能、碳汇等绿色低碳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三是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建立绿色低碳技术目录,深化江西省网上常设技术市场建设,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线上对接合作,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完成技术合同304项,交易额11.18亿,占上半年技术合同总数的9.8%。(八)完善市场化机制和金融财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激发财政金融支持活力。一是健全绿色低碳市场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市场建设,建立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上海、成都)中心江西分中心,开展碳排放数据管理专项执法检查,大力推进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全省44家重点排放单位圆满完成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清缴,配额总体盈余0.11亿吨,折合碳资产约5.5亿元。二是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支持碳金融产品创新,中航信托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主题绿色信托计划。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碳减排贷款93亿元,预计年减排量约22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超500亿元,落地低碳环保类项目担保贷款727亿元。建立碳达峰碳中和项目库,入库项目138个,总投资982亿元。截至6月底,全省绿色贷款余额4761亿元,同比增长42%。三是加大财税支持。省级设立碳达峰碳中和财政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各地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统筹资金近百亿元,支持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治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落实节约能源和综合利用资源等绿色低碳税收优惠政策。(九)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推广坚持凝聚绿色低碳共识共为,引导形成绿色低碳新风尚。一是抓好宣传教育。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印发后,组织江西日报、江西广播电视台、大江网等省级媒体围绕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宣传报道,形成良好社会反响。以节能降碳、绿色发展为主题,开展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省生态文明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举办全省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培训班,广泛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宣讲,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本领。二是倡导低碳生活。引导绿色低碳消费,逐步提高采购绿色产品比重。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采购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占比99%以上。积极推进能效、水效领跑者计划,深入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清洁)家庭,持续开展河小青志愿活动,扎实推进粮食节约、塑料污染治理行动。上线运行绿宝碳普惠平台,会议活动碳中和1500余次,中和碳排放量8600吨,居全国前列。三是大力推动试点建设。首批选择20个基础条件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城市(县、区)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力争形成较强的绿色低碳转型示范效应。组织开展全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试点工作,创建首批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深化抚州国家试点建设,深入探索全域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一年多来,全省上下紧扣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积极探索四力不断增强的江西做法。一是坚持统筹谋划,不断增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组织管理、工作运行和政策制度三大体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以实施意见为统领,以实施方案为关键节点、以五年规划为支撑、以年度要点为抓手,压紧压实责任,统筹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一以贯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政企互动、执行有力、协同高效的良好格局。二是坚持紧贴实际,不断增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定力。深化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本质是发展方式、发展态势的问题,从我省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六个江西建设要求出发,统筹处理好各方面多维度关系,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坚决不搞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也不搞两高项目、去煤电化一刀切,稳妥推进兜底保障性煤电项目,努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守住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底线。三是坚持重点突破,不断增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动力。统筹协调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与经济发展需求,聚焦重点行业领域,着力抓好产业能级提升、新旧能源有序替代等关键发力点,建立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实施点上突破、线上推进、面上示范试点示范引领策略,谋划实施一批试点项目,激发基层创新精神,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活力。紧扣节约能源和降低排放的切实需求,深入研究和探索如何让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市县、开发区综合考核,创新碳达峰碳中和数智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以碳排放权、碳汇、排污权、绿色电力等环境权益交易,促进技术和资金转向绿色产业。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经济欠发达与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经济绿色转型压力大。二是能源供给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高,能源资源禀赋较差,新能源发展潜力有限。三是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六大高耗能行业用能占规上工业用能比重长期在85%左右,传统产业发展惯性依然存在。四是基础支撑有短板,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不足,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较弱,与碳达峰碳中和配套标准体系和核算机制尚需建立健全。五是思想认识上还有差距,有的地方在准确把握工作方向和行动上有偏差,少数地方上马两高项目冲动依然存在,推动政策落地和有效治理存在转型焦虑。碳达峰总体要求做好绿色、低碳、增值文章,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总体部署、分类施策,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的总方针,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扎实有序推进全市碳达峰行动,推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确保全市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奋力书写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抚州篇章。碳达峰目标下对工业能效的影响(一)主要问题纵向比:近半数监测指标能效水平不升反降。单位产品能耗是反映能效水平主要的监测指标,指生产某一个计量单位的产品(或完成一个计量单位的工作量)所消耗的能源量。前三季度,我省纳入单位产品能耗统计监测的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共117家,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均超过1万吨标准煤,分布在以高耗能行业为主的10个行业。这部分企业数仅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0.7%,其综合能源消费量共3178.81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7.7%。前三季度,在我省主要耗能工业企业28项纳入监测的产品综合能耗指标中,13项指标同比上升,1项持平,优化率仅为50%。其中,煤炭开采和纺织业能效同比下降较大,主要监测指标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和吨纱(线)混合数综合能耗同比分别上升13.7%和55.5%。横向比:近五成产品能效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前三季度,国家公布的23项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中,我省仅有11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47.8%,煤炭、纺织、造纸以及合成氨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明显偏高。其中,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万米印染布综合能耗、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和氨碱法单位纯碱生产综合能耗4项指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3.6%、41.2%、21.5%和18.3%。标杆比:部分高耗能产品能效水平距离国家标杆水平有差距。2021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明确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要求:各地须在规定时限内将能效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拟建、在建项目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前三季度,全省纳入统计监测的炼焦、化工、水泥、平板玻璃、钢铁和有色等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均达到基准水平以上,但化工、水泥、平板玻璃和钢铁行业部分产品能效水平未达到标杆水平。其中,氨碱法单位纯碱生产综合能耗、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每重量箱平板玻璃综合能耗和转炉炼钢综合工序单位能耗分别比标杆水平标准高出10.5、4.1、25.3和11.7个百分点。(二)制约因素制约我省工业能效水平的因素,既有系统性的,也有偶发性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结构偏重:能效水平与工业结构有很大关联,我省重工业比重大,化工、水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85%左右,对能源依赖较高,相关行业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装备技术和工艺水平提升较慢,产业升级、能效提升难度大。禀赋不足: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劣对资源开采行业有先天的影响,是影响同类型行业企业能效水平的重要因素。我省煤炭资源的地质储存条件差,开采难度大,且煤质差、煤层薄,且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难度将越来越大,我省的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不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同比上年也呈上升趋势,能效水平的改善只能依靠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市场波动:企业生产线的平稳、饱和运转,能有效分摊固定生产消耗,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升产品能效水平。调查显示,纺织业能效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我省2家主要纺织企业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减少造成企业限产,生产不平稳,生产线不饱和运转,导致企业能效下降。碳达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关于经济增长与碳减排节奏,首先从经济增速来看,国际案例表明,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收入水平,碳减排对于尚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来说,无疑会对本国经济发展形成制约。如美国,2001年小布什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应承担减排和限排的义务为借口,退出了《京都议定书》,而此后的四年美国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我国目前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9%,2019)要超出大部分国家在碳达峰时期的占比(30%以下)10个百分点左右,未来10年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经济增速也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在碳达峰后,各国的案例表明,虽然不少经济体增速中枢出现放缓,但放缓的程度有限,而且部分国家(比如英国这种第三产业持续增长的国家)增长不降反升。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在大多数情景下,碳达峰会对中国GDP造成正面影响。我国只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即使在2030年碳达峰后,经济增长也未必会出现明显回落。从工业化阶段看,我国已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工业化产生的碳排放将逐渐趋于缓和,此时要扩大能源消费结构,如使用碳排放值相对较低的天然气。目前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7.4%)远低于全球水平(16.2%),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水平也较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强大的经济条件将加强减排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而这也将提高能源效率。当前我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扩大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降低工业生产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支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将是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重点。关于城市化率与房地产业,中国的城市化率离碳达峰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尽管和其他很多拉美国家一样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但其在20世纪中叶以后,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大量人口已经从农村来到了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由于未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和住房民生等社会保障,大量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城市中规模巨大的贫民窟。这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引以为戒的。对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目标,即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到60%,这一目标已经实现。虽然下一个时期的城镇化目标官方尚未出台,但按照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要求,同时参考其他国家实现碳达峰时的城市化率水平,预计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目标在70%左右。过去10年,中国城市化率由2010年的49.9%上升到2019年的60.6%,提升了约10.7个百分点;而这10年也是中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加了近70%。尽管城市化率提升对房地产市场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将城市化率目标作为房价继续上涨的支撑因素并不恰当,因为过高的房价会提高农民进城的门槛,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房价涨势蔓延对城市化率并不友好。在向碳达峰迈进的下一个10年,城市化率的同步提升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将更为复杂,因为有政策、人口、土地、收入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关于能源结构与煤炭行业,受资源禀赋影响,煤炭是中国工业能源消费中最重要的能源产品,其能源消费占比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碳排放大部分来自于煤炭,碳减排的对象无疑就瞄准了煤炭。上文国际案例中,五个国家实现碳达峰时的煤炭能源消费占比分别约为32.2%(英国,1990)、41%(德国,1991)、26%(美国,2007)、25.6%(日本,2012)、8.3%(巴西,2014),且这一占比在碳排放达峰后延续下降。对标来看,中国的同口径煤炭能源消费占比在63%左右(2019年),远超上述各国碳达峰时期的煤炭占比和世界平均水平的27%,能源结构的调整压力任重道远。当前,约束性能源政策已经开始影响行业,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微观层面的信用融资环境,对当前和未来一度时间里的煤炭行业都不太友好。下阶段,不管是煤炭企业的转型,还是去碳、碳捕获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都意味着煤炭行业在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在技术、成本等方面缺乏优势的产能将面临加速退出。客户关系管理内涵与目标1、客户关系管理内涵客户关系管理指企业在既定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下为发现客户、获得客户、维系客户和提升客户价值而开展的所有活动。2、客户关系管理目标客户关系管理目标是在产品、管理与营销同质化的背景下运用客户关系管理实现客户关系差异,通过满足客户需求和帮助客户获利来留住客户,提升客户价值,使客户关系管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且快速普及,同类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由于企业间在营销策略上相互模仿,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之间在营销策略上也难以形成显著差异,造成客户转换成本低,转换行为就会经常发生。企业仅仅凭借良好的产品与服务以及同质化的营销策略并不能达到留住客户的目的。客户关系管理就是通过提高服务水准和质量信誉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实现相互信任和愉快合作,在诸多无形之处建立差异以构筑竞争者难以逾越的屏障。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提出是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理论的重大变革。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将客户看作是销售的对象而非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外部的组织而非内部的成员;传统的企业管理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人、财、物的管理,并不包括对企业外部客户的管理。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将外部的客户视同企业内部的成员,将“管理”对象从企业内部的人、财、物扩大到了外部的客户,要求客户关系管理人员要像了解企业内部的人、财、物资源一样了解客户资源,像管理企业内部的人、财、物资源一样管理客户资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特点碳达峰碳中和还包括节能减排等工作进程本质上是一个数量关系的递进变化的过程。这个本质特点决定了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等工作部署(规划、计划、措施等)必须基于算账,就是要把愿景与潜力、能源与生产、能源与生活、现状与发展、资源赋存条件与空间布局优化、静态与动态、保障与节约、整体与局部、全面与重点等方方面面的变量关系的账计算清楚,这样的工作部署(规划、计划、措施等)才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等工作都与能源有关,或者说首先与能源有关。而能源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资源,能源对生产生活的保障特性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成本、生活质量与秩序(河南水灾能证明这个问题)。也从一个方面决定着社会的稳定。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沿袭,而是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和扬弃。这个特点决定了双碳目标达成的力量组织是在实践第一线的全体劳动者和科技工作者,力量储备在青少年及其教育实践中。必须看到在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专家,但没有万能的专家。碳达峰碳中和包括了节能减排等工作本质上属于实践的范畴,这个特点决定了宣传、研究、讲座、论坛、理论探讨等是服务于发展着的实践,而不是为了名利而造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职务站位和专业站位的试金石。估计当前市场需求(一)总市场潜量总市场潜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一定行业营销努力水平下,一个行业中所有企业可能达到的最大销售量。(二)区域市场潜量企业在测量市场潜量后,为选择拟进入的最佳区域,合理分配营销资源,还应测量各地区的市场潜量。较为普遍的有两种方法:市场累加法和购买力指数法。前者多为工业品生产企业采用,后者多为消费品生产企业采用。1、市场累加法先识别某一地区市场的所有潜在顾客并估计每个潜在顾客的购买量,然后计算得出地区市场潜量。如果公司能列出潜在买主,并能准确估计每个买主将要购买的数量,则此法无疑是简单而又准确的。问题是获得所需要的资料难度很大,花费也较高。目前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料,主要有全国或地方的各类统计资料、行业年鉴、工商企业名录等。2、多因素指数法借助与区域购买力有关的各种指数以估算其市场潜量。例如,药品制造商假定药品市场与人口直接相关,某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则该地区的药品市场潜量也占全国市场的2%。这是因为消费品市场上顾客很多,不可能采用市场累加法。但这个例子仅包含人口因素,而现实中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且各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因此,通常采用多因素指数法。美国《销售与市场营销管理》杂志每年都公布全美各地和大城市的购买力指数。(三)行业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企业为识别竞争对手并估计它们的销售额,同时正确估量自己的市场地位,以利在竞争中知己知彼,正确制定营销战略,有必要了解全行业的销售额和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状况。企业一般通过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新闻媒介公布的数字、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所收集和公布的数字,以此来了解全行业的销售额。通过对比分析,可计算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还可将本企业市场占有率与主要竞争对手比较并计算相对市场占有率。例如,全行业和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率为8%,本企业增长率为6%,则表明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已被削弱。为分析企业市场占有率增减变化的原因,通常要剖析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产品本身因素,如质量、装潢、造型等;价格差别因素;营销努力与费用因素;营销组合策略差别因素;资金使用效率因素等。碳达峰碳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概况(一)加强绿色低碳教育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宣传,广泛开展绿色低碳教育和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积极作用,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积极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培训。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支持服务分阶段、多层次培训,讲清政策要点,深化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做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支持有关高校、开放大学加强与部门、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者对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需求。(二)打造高水平科技攻关平台推动高校参与或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导高等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科研平台,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推动高校组建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组建一批重点攻关团队,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减污降碳等碳减排关键技术,新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及储能技术等碳零排关键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碳负排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强化科研育人,鼓励高校实施碳中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大力支持跨学院、跨学科组建科研和人才培养团队,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本科生和研究生多层次培养。(三)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推动高校加快储能和氢能领域人才培养,服务大容量、长周期储能需求,实现全链条覆盖。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人才培养。针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尽快开设相关学科专业,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为未来技术攻坚和产业提质扩能储备人才力量。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鼓励相关院校加快建设碳金融、碳管理和碳市场等紧缺教学资源,在共建共管共享优质资源基础上,充分发展现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深化产学协同,加快培养专门人才。(四)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人才培养,适度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保证水电、抽水蓄能和核电人才增长需求,增强走出去国际化软实力。拓展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推进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运行与维护、前沿技术等方面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传统能源动力类,电气类,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等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升级。以一次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专业人才培养。以二次能源高效转换为重点,加强重型燃气轮机、火电灵活调峰、智能发电、分布式能源和多能互补等新能源类人才培养。以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重点,以智能化、综合化等为特色强化电气类人才培养。以推动建筑、工业等行业的电气化与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强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人才培养。加快完善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指导委员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调整培养目标要求,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赋能技术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五)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支持相关高校与国内能源、交通和建筑等行业的大中型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化产学合作,针对企业人才需求,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探索各具特色本专科生、研究生和非学历教育等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完善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运行机制,针对关键重大领域,加大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支持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鼓励高校联合企业,根据行业产业特色,加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组建一批区域或者行业高校和企业联盟,适时联合相关国家组建跨国联盟,推动标准共用、技术共享、人员互通。(六)深入开展改革试点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瞄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类型和特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打造能够引领未来低碳技术发展、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启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试点项目,针对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在国内有条件的综合高校和行业高校中,加快建设一批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培育项目,启动一批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七)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师资培训,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鼓励高校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实施机制灵活的碳中和人才政策,加大精准引进力度,完善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形成规模合理、梯次配置的师资体系。(八)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加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基于碳达峰碳中和人才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分析,分领域协同共建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实训项目等,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以专业人才为基础,重点提升国际视野,强化国际交流能力,推动相关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实习。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高校积极吸引海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储能与氢能、碳经济与政策研究等优秀人才,汇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碳中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鼓励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碳中和领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联合培养、科技创新和智库咨询等合作项目,深化双边、多边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创新合作,培养积极投身全球气候治理和全球碳市场运行的专门人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情况(一)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坚持对标对表与立足实际相结合,构建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一是完成总体设计。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分别作为1+N中的1和N中为首的政策文件,共同构成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总体设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二是抓紧制定N个专项方案。各有关部门按照部署,研究制定了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及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绿色金融、绿色消费、减污降碳、统计核算、固碳增汇、干部培训等配套政策措施。11个设区的市和江铜、江钨、建材、江盐等省属重点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已完成编制。三是完善绿色低碳相关法规规划政策。制定生活垃圾管理、林长制、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条例等省级地方性法规,出台《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全面建设美丽江西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一轮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等政策文件,印发实施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工业绿色发展、绿色交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等规划,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二)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坚持能源安全保障与绿色转型并重,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有序替代。一是优先发展新能源。制定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开发指南,建立新能源规划库,实施整体推进开发区屋顶光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新能源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702.5万千瓦,较十三五末新增装机337万千瓦。二是合理有序发展清洁煤电。建成投运瑞金电厂二期、信丰电厂、丰城电厂三期等清洁煤电项目,谋划布局一批煤炭储备项目。完成13台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电厂煤耗处于全国优秀水平。三是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省级管网县县通和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全省建成投运天然气长输管道3132公里,形成一纵三横一环输气网架,实现向67个县(市、区)供气。建设湖口液化天然气(LNG)储配项目等重点储气设施,积极推进铅山、遂川、永新等抽水蓄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持续开展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积极争取第二条入赣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纳入相关规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