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旧城改造
1、相关概念
有机更新:由吴良镭教授提出,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如同生物体一样是
有机关联、和谐共处的,主张城市建设应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肌理,采用
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在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不断提高规划设计的质量,使得城市改造区的环境与城
市整体环境保持一致。
城市更新:指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
的过程。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城市中各组成内容本身或相互之间由于历
史的、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而造成功能失调、衰退、甚至被破坏,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维
修、改善、更新或改建,使其恢复正常的机能。城市更新可分为再开发、整治改善及保护。
一城市更新、城市再生、城市复兴的演变
城市更新城市再生城市复兴
城市复兴凯恩斯主义在城市空间新自由主义思潮下的全球化背景下的追求
的映射结构调整公平的城市运动
政策目标大规模物质形态更新,创造就业岗位,实现建构平等的“公民社
缓解社会矛盾城市经济复苏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开发主体国家主导,依赖公共部政府支持,引入市场多方合作,发挥社会
门力量作用
投融资方以政府投资为主引入大量私人投资新增社区建设投资
式
空间尺度局限于内城衰败区扩展至中心城区包括城市与区域层面
典型政策内城改造土地开发,新区建设创意园区,社区重建
社会效应生活福利改善社会阶层分化社区力量发育
环境效应景观改造,环境提升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存量规划
存量规划是通过城市更新等手段促进建成区功能优化调整的规划,目前日益受到城市政
府的重视。(具体详见师兄姐整理的存量规划篇)
旧区改建
指对城市中陈旧、衰退的地区进行改造,以便根本改善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条件,
达到满足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目的。也指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
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建设
活动。
2、旧城改造概念及内涵
旧城改造指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全部物质生活环境,以便根本
改善其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等条件。其主要内容包括:
改造城市规划结构,在其行政界限范围内,实行合理的用地分区和城市用地的规划分区;
改善城市环境,通过采取综合的相互联系的措施来净化大气和水体,减轻噪声污染,绿
化并整顿开阔空间的利用状况等;
更新、调整城市工业布局;
更新或完善城市道路系统:
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并组织大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把旧街坊改造成完整的居住区。
旧城改造不仅反映了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空间规划组织以及建筑和社会福利设施的完
善过程;还表示了物质成果,反映出当时的建筑和福利设施状况。旧城改造是一个不间断的
过程,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相关背景
国外发展
文艺复兴“后继者原则”(史纲56)——Haussmann巴黎改建(73)——城市美化运动
(99)——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129)——TeamlO"簇群城市”(166)——城市更新运动与
社区发展(197)——新城市主义(228)
时期主要观点及思想实践及评价
文艺复兴尊重崇敬艺术一后继者原则;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机器广场;佛罗伦萨城市
对既有人类文明成果的谦逊中心;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继承、扬弃并注入崭新要素的文化
进步过程
Haussmann巴体现王权至上的唯理主义思褒:使得巴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先进、
黎改建想开放的城市,庞大、空敞、自由、和谐、实用,壮
丽、秩序的整体空间体系
贬:巴洛克的大拆大建改造手法;改建是表面
文章,未解决实质性问题,未给广大市民带来丝毫
益处;其改造手法流毒之深,影响之大,远超巴黎
改造本身。
城市美化运动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实践:伯恩海姆芝加哥规划,第一份城市规模
美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趋向,为的总体规划;Olmsterd纽约中央公园
恢复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评价:特权阶层在自己真空中的规划;对解决
进行的景观改造活动,催化了景观城市的要害问题帮助很小,装饰性规划满足城市
建筑学、园林规划和城市绿地规划虚荣心;很少从居民福利出发,未考虑在根本上改
的兴起和发展善布局的性质,并未给予城市整体的良好的居住
和工作环境。
沙里宁有机疏一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实践:大赫尔辛基规划
散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影响:二战后欧美各国改善大城市功能与空
活动的地方去;间结构问题。
一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
方案进行整顿,该作其它最适合的
用途;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
值。
Team10"簇群用簇群城市的生长思想来改提出:TeamlO中代表人物英国的Smithson夫妇
城市〃建旧城,可以保持旧城生命的韵
律,使它在不破坏原有复杂关系的
条件下不断得以更新。
城市更新运动旧城改造一一城市更新一一城—
市再生
新城市主义思想核心: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实践:佛罗里达州的“海滨社区"、芝加哥的
城市中心的精华部分,使之衍生出WestGarfieldPark社区重建、弗吉尼亚州Diggs
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但是强Town改造、纽约曼哈顿Bryantpark再生项目等。
调保持旧的面貌,特别是旧城市的
尺度;
最基本特点:紧凑、适宜步行、
功能复合、可支付性以及珍视环
境。
国内发展
时间作者概念主要观点强调点
1980陈城市城市总是经常不断地进行着改造和更新,经历着“新陈强调城市的“新陈
占更新代谢”的过程。城市更新的目标是振兴大城市中心地区代谢”过程,突出
祥的经济,增强其社会活力,改善其建筑和环境,吸引中、经济发展在城市更
上层居民返回市区,通过地价增值来增加税收,以此达新中的作用。城市
到社会的稳定和环境的改善。更新的方法,除了对设施更新途径包括重
过于简陋地区进行“推倒重来”的改建以外,还注意对建、保护和建筑维
有历史价值和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旧建筑物和地区进护修复等多方面。
行维修保护,在保存房屋原有外貌的条件下,改建内部,
装备现代化的设施。
1994吴有机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从城市的“保护与
良更新善处理目前与将来关系一一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发展”出发,当中
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体现“持续发展”
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的思想。
有机更新的目的。
2004米城市是伴随城市化的升级,针对现代城市问题,制定相应的从城市化过程中出
平再生城市政策,并加以系统地实施和管理的一个过程。现的城市问题角度
宇出发。
2005吴城市用全面及融汇的观点与行动来解决城市问题,寻求对一强调整体观以及改
晨复兴个地区得到在经济、形体环境、社会及自然环境条件上善结果的持续性。
的持续改善。
2007于城市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强调衰落地区的整
今更新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体改造与提高,包
面是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括物质环境和非物
为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质环境的持续改
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善。
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
这些理念使城市更新不再局限于物质环境,而是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物质
与非物质环境的综合整体考虑。
【教材补充:中建史419页;城市更新的现状与反思:以人为本、延续生活】
三、相关专题结合点
(-)存量型旧城混合区更新设计
1.概述
我国城市在粗放式扩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机制,形成旧城内工业
厂房、城中村、新旧小区、及低端配套设施的混杂片区。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存量型旧城混
合区面临物质改善、功能提升、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更新诉求,其空间秩序的缺失、生态环境
的破碎、产业功能的失衡、土地利用的低效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可持
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更新改造工作迫在眉睫。
2.存量型旧城混合区存在的问题
2.1整体空间秩序缺失
2.1.1空间结构与定位不明确
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存量型旧城混合区部分用地游离于城乡规划与管理体制之外,加之
受开发政策的差异和短期利益的驱动,使其土地利用规划,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定位不是
从城市整体发展前提出发,从而导致空间结构的缺失、发展定位的失准。
2.1.2空间破碎化程度严重
存量型旧城混合区长期以来形成了大型项目牵着规划走的发展现状,开发往往缺乏系统
性的规划控制引导和对地区全局的考虑。
2.2土地利用功能失衡
在城市“退二进三”的政策指导下,大量外溢的城市功能在旧城核心区的边缘地带集聚,
用地比重失衡加剧了存量型旧城混合区内空间的混杂与功能的失衡。
2.3公共基础设施水平落后
2.3.1城市服务设施系统性差
由于公共服务主体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存量型旧城混合区中的公共服务对象出现明显
的差异性与隔离性。
2.3.2绿地公共活动空间缺乏
由于发展过程伴随着城市空间粗放盲目地蔓延与扩张,存量型旧城混合区内部绿地等公
共活动空间的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在二次更新中,用地强度普遍过大,导致新建成的居住
区公共活动空间(包括绿地)依然缺乏,环境质量低下。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旧区乃至整个城
市整体服务功能的提升与生活品质的改善。
2.3.3内部交通联系弱、压力大
旧城混合区通常是城市中心区对外联系的重要交通过渡地带。一方面,其周边通常布局
有城市铁路、快速路等区域交通线网,使其对外交通联系受到明显的阻隔作用;另一方面,
片区的内部交通多沿用以往农村或工业内部路网体系,路网密度低,系统性极差,加之内部
停车设施严重缺乏,导致了内部交通联系性差,难以满足正常的交通出行需求。
2.4传统肌理面临破坏
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的粗放式开发和建设,存量型旧城混合区的特色发展路径往往不明晰,
空间层次单调,城市传统肌理和景观特色受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快速城市化中的建
设活动过分注重短期成效,众多有价值的特色建筑不能得到可持续的保护与再利用,文脉的
延续性受到严重威胁。
3.问题导向下的更新设计策略
3.1整合空间构架,织补空间形态
3.1.1满足城市总体空间发展要求
从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入手,明确更新片区在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中的地位,结合城市总体
发展要求和机遇,依据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提出满足城市整体系统运行要求的功能系
统、交通系统、公共设施系统、历史文脉系统。
3.1.2引入“更新触媒”,整合空间架构
在更新片区整体空间结构的整合与重构过程中,可借鉴城市设计的触媒理论,通过引入
“更新触媒”,持续、渐进的完成整体空间的架构。
德国埃姆歇园工业区的更新中,利用大型国际展览的轰动效应作为“触媒”,通过策划
大型事件,进行大型国际建筑展,使人们认识到老工业区更新再利用的潜力,吸引了国内外
企业的投资和开发兴趣,极大增强了本地居民对该片区的信心和改造积极性,加速了社区内
部的更新速度;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的更新设计中,通过引入空中步行系统这一物质元
素“触媒”,实现了城市中心区的步行化,适应了冬季城市的步行需求,集聚了中心区的人
气,促进了城市中心区的进一步复苏。
3.1.3适应城市空间形态控制
在存量更新中,由于功能转型和经济平衡等因素,又面临高强度开发的要求,因此,要
充分考虑城市整体空间风貌对更新片区形态设计及高度控制要求。
3.2调整用地结构,织补功能布局
3.2.1以区域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功能定位
对于更新片区来说,用地结构的转型是地区实现空间重构的重要载体。首先,应从城市
宏观层面对存量型旧城混合区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确定存量型旧城混合区的主导产业形
态及其产业功能的主导方向是提升更新片区活力的根本。
3.2.2发挥TOD模式对用地开发的引导作用
存量型旧城混合区在进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同时,交通出行方式同样面临转型,
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TOD)对加强更新片区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织补片断化的用
地功能、推动整个片区更新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3.3改善交通环境,织补交通系统
3.3.1织补道路交通系统
通过分析待更新片区的现状路网结构、交通需求以及存在的出行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路
网优化方案。
3.3.2优化静态交通设施布局
3.3.3注重宜人慢行交通空间的营造
3.4配置公共设施,织补服务网络
3.4.1增加区域级公共设施配套
3.4.2完善社区级公共设施配套
3.5塑造特色空间,织补城市肌理
3.5.1对特色肌理的保留与重塑
3.5.2对现状建筑的保留与保护再利用
在更新设计中应采用适应性的方法,在保留具有历史记忆或现状条件较好的建筑组群、
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产业建筑的前提下,结合其未来发展定位,采用规模改造的方式,
引入新的建筑肌理,以满足更新后城市功能的发展需求,促进更新片区从物质空间到社会内
涵不同层面的延续与提升。
一一《存量型旧城混合区更新设计策略初探》
(二)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老城更新改造研究
1.改造原则
1.1规划目标的转变一一从单一到多元,从空间到内涵
从最初追求城市景观面貌的改善,到环境品质的提升,进而发展成为促进城市结构的调
整和功能的更新,在生态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的目标日趋多元化,更新规划开始探讨如何
通过空间的更新触动人和观念的变化,进而推动社区的复兴和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
1.2规划空间的优化一一建成环境的延续性
生态环境更多的要求人、自然、环境的和谐,突出体现建成环境的统筹协调。因此,基
于生态城市理念的更新改造,应从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发展出发,保证建成
环境的延续性。对于那些有改造可能或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应采取更新改造的策略,这
不仅有助于保持不同地区的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同时可以减少能源和材料的消耗,遵
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1.3城市功能的提升一一城市功能空间的重塑
因受经济利用驱动,旧城的改造极易带来高强度的开发,而忽略旧城急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更新改造,一方面改造强度要以旧城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作为校核和限制
因素,另一方面,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空间更多采用了“织补”、“拼合”、“连接”等空间设
计手法,以提高老城居民生活水平、设施标准为目标,增强城市功能空间的重塑。
1.4规划内涵的扩展一一城市社会环境的弹性
旧城更新大多采用大规模“拆”与“迁”的模式,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更新,将从
大拆大建改为社区渐式推进的模式,更多关注城市社会的平衡,一方面城中村可以通过改造
变成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场所,另一方面,旧厂的改造可以结合公益性设施的供给,采用自下
而上的方式,慎重对待原住民社会关系的解构和重构,把公众意愿和精神需求体现在旧城未
来的发展建设中。
2.改造思路
2.1研究秉持“问题导向一目标导向一数字支撑一策略建构”的思路方法,通过双向验
证和查漏补缺,建立科学的研究框架。
2.2通过用地潜力要素分析,确定老城区的用地潜力,划分不同的更新改造片区,明确
重点研究的对象,针对分区中不同功能属性确定不同的改造策略,以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为目
标,以新建公益性功能用地为目的,制定有针对性的更新改造策略。
2.3问题导向:分析现状的用地性质、建筑质量、建筑风貌等情况,解决潜力用地本身的
问题。
2.4目标导向:以实现和支撑地区发展为目标。
2.5数字支撑:以GIS平台数据分析支撑,将能量化的指标数据代入,不能量化的指标定
性代入,分析用地潜力。
2.6策略建构:评价潜力地块的发展条件和需求,提出基于科学理性分析的方案建议。针
对不同功能属性提出不同的针对性改造模式。
一《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老城更新改造研究初探一以高淳区近期建设规划为例》
(三)存量规划中工业遗产问题
1.背景
近年来,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规划向存量更新转型,城市发展需要逐渐摆脱对规模扩张
和土地财政的依赖,转而更加关注存量更新过程中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与文化内涵的挖掘。
工业用地作为重要的存量土地,如何在更新改造过程中留存它们固有的风貌与底蕴,如何保
护与利用工业用地上的工业遗产是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
当前存量规划的内容包括:(1)旧城更新与改造规划乂2)环境综合整治规划;(3)交通改善和
基础设施提升规划乂4)历史街区和风貌保护规划乂5)产业升级与园区整合规划;(6)土地整备与
拆迁安置规划,等等。由于城市工业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据着很高的比例,因而工业用
地集约利用在所有的存量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
城市工业用地之所以成为改造的首选对象,是因为第一,占地位置有优势,随着城市的
不断发展,原有工业用地逐渐成为市中心区域,大部分工业用地占据城市公共资源集中分布
的地方。第二,产业转型之后出现空置,很多工厂搬迁之后原有厂址有可能出让。第三,产
权问题相对集中,相对于历史街区改造中工业区改造相对容易推进。在街区改造中由于产权
关系更加复杂,因此越来越不容易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2.案例
北京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是现代工业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实践方面也具有示范引领作用。1992年东安集团将北京手表二厂厂房改造成双安商场,是
中国现代工业遗产再利用较早的实例,而798艺术区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的代名词。然而依然存在保护利用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方面
虽然对于首钢、798这些对城市影响较大、关注度较高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有了一
定的共识,但对于大量普通的工业遗产的价值缺乏认识,对其保护再利用尚未形成共识。
2.2土地政策方面
北京工业用地再利用包括三种模式:土地收储,第三方开发;调整规划,厂方自主开发;维
持工业用地性质,厂方自主违规开发。
2.3遗产保护方面
2.3.1具有保护价值的建(构)筑物被拆除
由于缺乏对工业遗产的认定程序及相应的管理办法,造成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建
(构)筑物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
2.3.2具有保护价值的建(构)筑物在利用前缺乏维护
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周期较长,而具有保护价值的建(构)筑物在再利用之前,由于认识、
资金等各方面原因,缺乏维护而锈蚀损毁。
2.3.3规划研究方面
有待进一步加强充分深入的区域研究。首钢、焦化厂这类规模较大、对区域发展影响较
大的厂区,其改造将涉及区域协调发展一系列问题,如人居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
建设、产业发展等,而在区域层面缺乏充分深入的整体研究,使相关部门在确定厂区改造方
向时缺乏决策依据,导致改造方案推进周期较长,变数较多,先期启动项目缺乏统筹。
2.4保护利用规划建议
2.4.1针对思想认识问题
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种方式的公众参与、宣传教育活动,讲述老厂区的故事,挖掘
老厂区的价值,宣传国内外工业遗产改造的成功案例,使公众逐渐认识到工业遗产保护的意
义与价值。
2.4.2针对土地政策问题
建议工业遗产更新改造为符合规划的教育、医疗、科研、养老、文化创意或非住宅类的
经营性用途的,可由原土地权利人按照规划用途自行开发。更新改造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
录》,属行政划拨范围的,按照行政划拨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其他可采取存量补地价
的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
2.4.3针对遗产保护问题
工业遗产地块或其他工业厂区更新改造,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必须包含工业遗产保
护利用规划,在保护利用规划中包括厂区历史价值研究,提出有代表性的空间格局、建筑组
团、建(构)筑物单体、或机器设备等,确定保护利用措施等内容。其中发现有保护价值而尚
未确定为工业遗产的建(构)筑物或机器设备,经市规划管理部门初步确认后,可参照工业遗
产有关规定采取先予保护的措施,再按照认定程序报批列为工业遗产。
一预先保护制度
为解决具有保护价值的建(构)筑物被拆除的问题,应规定登录工业遗产名录的厂区,在
编制保护利用规划之前,对厂区内所有建构筑物、机器设备等均采取预先保护制度,不得擅
自拆除。待控制性详细规划(含保护利用规划)批复后,按照规划要求进行保护利用。
一修缮维护
应规定工业遗产权属或使用单位和个人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责任主体,对经批准
确定的工业遗产按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要求做好保护利用工作,特别要做好再利用前闲置工
业遗产的修缮维护工作。
——《存量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思路与方法一以北京市为例》
一一《存量规划时代的工业遗产保护》徐苏斌青木信夫
(四)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边缘古村的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一以深圳凤凰古村为例
1.共生概念
“共生”最早是一个生态学领域的概念,在1879年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
提出,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物种共同生活,相互间不断地交换物质与传送能量。科勒瑞
(Caullery)和刘威斯(Leweils)将其定义为多种不同物种生物体间相互关系的慨念,包括共生、
寄生、互惠共生等,认为共生是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斯哥特(Scott)提出共生关系
是生物体生存作用的永恒特征,是生物体间生理上需要平衡的状态。
1.1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中进行能量生产、交换的基本物质基础。为了在一定的环境中更好
地生存,共生单元需要发挥自身优势,为共生关系服务,并从共生关系得到物质或能量,促
进其改变自身不足的地方。通过共生单元间的优势互补,两者实现共同进步,均获得更好的
生存状态。
1.2共生环境
共生关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的,共生单元之外各种因素一起构成共生环境。共生环
境与共生体之间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产生相互作用。
1.3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反映共生单元间的作用方式
及强度和相互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关系。共生单元间彼此以何种方式相互影啊,具体在
哪些层面实现共生,都是由共生模式决定的。共生模式的确定又受到共生单元的自身特征及
需求和共生环境的共同影响。
2.共生三要素关系
在共生关系的三要素中,共生单元是物质基础和具体作用的对象;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
所在的外部条件,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共生模式并推动共生单元间建立共生关系;共生模式
决定共生单元间需要交换共融的物质、信息的内容,是共生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共生三要
素是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传统村落留存着丰富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及社会价值。随着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地不断同外扩张,出现了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特征的城市边缘区,
位于边缘区的传统村落面临着越发尖锐的古村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
3.案例一一凤凰古村与城市共生现状及问题分析
3.1共生单元的现状分析及问题
3.1.1产业经济现状及问题
凤凰古村的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现状大量空置并没有人居住,也没有新的严业经济活
动。
3.1.2交通现状特征及问题
古村内部步行道路曲折,与环村路缺乏便捷的联系,街巷缺乏环境整治及路网等级梳理,
不方便居民通行。
3.1.3保护更新问题
凤凰古村保护更新不够全面。现阶段的保护更新只是对局部区域进行了修整,街巷仍需
要疏通。交通空间及公共服务等联系未建立。现状内部断头路较多,未和城市主要干道形成
环路,不能满足发展旅游产业对交通通畅的要求。古村仍缺少活力。物质空间的改善并未给
凤凰古村带来长久的活力。
3.2.共生环境的现状分析及问题
3.2.1政府主导力量过于强势
3.2.2更新改造资金压力较大
3.3.共生模式的现状分析及问题
3.3.1与经济产业相关的共生模式存在的问题
3.3.2与文化生活相关的共生模式存在的问题
3.4.保护性更新策略
3.4.1协调凤凰古村与城市的共生单元
凤凰古村历史遗迹保护性更新
整体风貌协调共生。
街巷空间及风貌保护。
建筑分类保护与改造。
统筹凤凰古村与社区的功能布局
建立凤凰古村与社区的交通联系
3.4.2强化正向的凤凰古村与城市的共生环境
完善规划与政府监督
引导、号召全民参与
3.4.3优化凤凰古村与城市的共生模式
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共生
丰富古村文化生活氛围,促进文化共生
居住功能有助于保留凤凰古村的完整形态。
完善凤凰古村生活服务功能配套。
营造社区新文化与历史文化共生。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边缘古村的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一一以深圳凤凰古村为例》
(五)共生城市一一共享经济与城市更新
1、共享经济
1.1定义与案例
从狭义来讲,“共享经济”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
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这其中主要存在三大主体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
台。2010年前后出现的Uber、Airbnb是共享经济最成功的案例
1.2优势与特点
第一,整合线下资源。将线下限制的资源聚合到共享经济平台上,通过数据库及响应
算法,将平台上需要限制资源的需求方与提供资源的供给方进行匹配,达到对线下资
源整合的目的。
第二,降低了供给和需求两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提升了资源对接和配置的效率。
2.城市转型新现象——活力空间供求过剩现象并存
2.1城市传统活力空间的衰落
互联网电商以及新兴商业综合体对传统商业的冲击使得以商业空间为核心的城市传统
活力空间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
2.2“游击”活动的兴起与城市空间的共生需求
与城市传统活力空间的衰落并行存在的,是线上社群的兴起,以及由此发展而成的线下
活动的涌现。线上社群成员产生的线下社交需求促使线下临时性的“游击”(pop-up)活动
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
3共生城市——城市空间活化的共享平台
3.1规划师的实践案例
在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规划师团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