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区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_第1页
吉州区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_第2页
吉州区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_第3页
吉州区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_第4页
吉州区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州区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2020年度)吉州区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前

言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江西省基本农田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它对揭示耕地质量变化规律、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和研究是发展和建立耕地保护理论与制度、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我区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工作始于2009年,至今已连续开展12年,始终致力于做好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工作。自中央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来,为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我区建有国家级监测点1个,省市级监测点5个。《吉州区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基于2009~2020年全区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数据所形成,2016-2020年土样送具有资质部门检测。重点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等耕地质量指标进行解读,同时还对各监测点作物产量、施肥量、化肥对农作物产量贡献率等进行分析,探讨耕地质量变化成因以及趋势预测,并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提出意见与建议。二〇二〇年十二月

吉州区2020年耕地质量监测报告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全区概况吉州区位于吉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中心城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地区,多年平均气温18.3℃,平均降水量1462mm,无霜期280d左右。全区国土总面积4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5万亩,水稻、蔬菜、花生、大豆、果树等是我区主要的栽培作物,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丰富。全区辖4个镇、7个街道(2个农业街道),77个行政村、48个城市社区,总人口368423人,其中城镇人口262982万人,农村人口13.3万人,乡村总户数3.4万户,乡村劳动力7.9人,其中农牧渔业4.2万人。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推进我省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充分发挥监测结果对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基础支撑作用。我区在上级农业部门的统筹安排下,根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2016年第2号令)、《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关于做好2017年国家耕地质量监测数据采集上报工作的通知》(耕地监测函[2017]19号)以及《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119-2012)等文件标准。要求必须开展耕地质量监测,报告耕地质量年度变化情况。为此收集了大量耕地质量方面的第一手数据,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耕地质量监控,逐步建立科学施肥技术推广长效机制,促进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基础和技术保障。第二节

监测点布置一、规划布局根据二次土壤普查情况和近年来各地反馈情况,我区耕地土国家级1个、省市级监测点5个。监测点全部建立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全部在水稻土。在选择监测点的时候充分考虑了我区土壤分布状况、生产条件、耕作制度、环境状况、管理水平等各方面因素,我们布设了5个耕地质量监测点的土壤类型有1个土类、1个亚类,4个土种,监测点属粮油产地土壤肥力监测,基本上代表了我区主要种植制度。根据监测目标不同,水田监测点划分了不同的监测小区,即:长期无肥区(空白区)、常规施肥区。二、定点选址及单元划分为保证监测点代表性和延续性,监测点均选择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远离城镇建设用地规划预留区,尽量避开城镇、村庄、道路,能代表当地的主要耕作制度、土壤类型、分布面积、生产能力、管理水平、技术投入等因素。各乡镇实地选点时均优先选择在文化程度较高的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的田块内,以确保田间管理、田间记载等工作按规范要求进行。监测点田间水利、田埂、道路等基础设施均按高标准农田要求进行建设,每个监测点均树立有大小为50X35cm2的永久性示范标牌,牌面内容包括监测点代码、地点、位置、土壤种类、设立单位、设立时间等内容,起到定位监测点和提示、说明、宣传等多种作用。监测点地块选定后在其中心用GPS定位。根据监测目的的不同,监测地块划分不同的监测小区,用设置保护行、垒区间小埂等方法隔离。小区面积均在48m2,四周用砖石封水泥、混凝土隔板进行隔离,防止串水串肥,高0.6m-0.8m,埋深0.3m-0.5m,露出地面0.3m。土壤肥力常规监测点设立长期无肥区和常规施肥区。小区水渠、水沟等农田水利设施需按照标准粮田水利设施标准建设,并将小区进水口设在水渠、水沟上游位置,每个监测点建立了永久大理石标识牌。第三节

监测内容一、表格制定为全面收集耕地质量监测档案数据,根据《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7)以及《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119-2012)等文件标准,按江西省耕地质量监测点制定的情况汇总表填报。二、取样检测此项工作主要分取样、制样、检测三部分,所涉及的技术操作步骤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中NY/T1121系列相关检验标准执行。一是取样。项目土壤样品均在监测点每年度最后一季作物收获后和每年第一季作物播种之前进行取样。水稻田采集耕层。每个样品由20个以上取样点采土混合。每个点取土半公斤,将各点土壤均匀混合得到一公斤土壤混合样品;二是制样。样品采集后装于专用的小布袋内,放在实验室样品前处理室中自然风干,随后清除样品中的侵入体(植物残体、砖石等)。风干后的样品使用专用样品粉碎机进行碾压,压碎的土样用2毫米孔径尼龙筛过筛,未通过的土粒重新碾压,直至全部样品通过2毫米孔径为止。将通过2毫米孔径尼龙筛的土样用四分法取出一部分继续碾磨,使之全部通过0.25毫米孔径尼龙筛。通过2毫米孔径的土样可供pH、盐分、交换性能、微量元素及有效养分等项目的测定。通过0.25毫米孔径尼龙筛的土样,供有机质、全氮、碳酸钙等项目的测定。为防止污染,制备好的样品装在专用的纸袋内,贴好标签依序放于样品柜内;三是检测。样品统一到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分析化验,确保数据真实、可信。三、栽培管理监测点的田间管理由指定的人员进行,若无特殊理由中途不能随意进行更换,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大田水肥、温湿度、防灾防病虫、中耕除草、作物看管等,同时我区农技人员在作物生长关键期也会到实地进行技术指导,并及时将气候变化、病虫害预警、化肥价格走势、新品种农资等情况通知到田间农技人员,帮助其掌握最新农业信息,及时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为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数据。四、表格记载1.田间记载。记载内容主要包括:①.监测点背景资料库,主要包括监测点的常年的降雨量、有效积温、无霜期、地形部位、坡度、潜水埋深、排灌条件、种植制度、常年施肥量、作物产量、成土母质、土壤种类等,以及调查剖面发生层次深度、颜色、结构、紧实度、容重、新生体、机械组成、化学性状等;②.监测点年度监测内容,主要包括田间作业情况、作物产量、施肥量等。其中田间作业情况记载每一年度内每季作物的名称、品种(注明是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播期、播种方式、收获期、耕作情况、灌排、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出现的时间、强度以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其他对监测地块有影响的自然、人为因素;作物产量与施肥量内容主要记载监测点当年常规作物产量,监测有机肥和化肥当年的施肥日期、肥料品种、施肥次数和施肥量。完成监测点全年田间记载后,上交纸质档至省市土肥技术部门,同时上交表格的电子档。2.检测记载。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分析化验完成后,出具检测报告,上交纸质档至省市土肥部门,同时上交表格的电子档,并自己留存原始记录。第二章

吉州区2020年度耕地质量状况分析耕地质量指耕地满足作物生长和清洁生产的程度,主要包括耕地土壤的肥力质量和环境质量(含土壤健康质量)两方面。对耕地土壤肥力质量的评价,选取与农作物生产相关程度较高的肥力因子进行评价;对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评价。第一节

耕地土壤肥力质量耕地土壤肥力质量是土壤的基本属性,是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和环境因素能力的标志,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生产实践中,常采用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pH值等指标表征土壤肥力质量状况。根据监测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2020年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pH值平均分别为27.05g/kg、0.22g/kg、22.4mg/kg、62.6mg/kg、5.4。第二节

耕地地力综合评价耕地地力是指有耕地地形、地貌条件、成土母质、农田基础设施及土壤理化性状等因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养分含量的多少以及一些土壤理化性状容易获取,常单独加以评价,以反映较短时间内土壤特性的变化。我区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评价与统计布设耕地质量调查。按照《耕地质量划分规范》(NY/T2872-2015)和《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1634-2008)计算2020年耕地加权平均质量等级4.76。耕地质量等级及变动表(2018年)表号:Ⅱ502-B表有效期至:2021年12月31日填报单位:吉安市吉州区农业农村局

计量单位:公顷、等级耕地质量等级指标名称代码合计1等2等3等4等5等6等7等8等9等10等加权平均质量等级甲乙123456789101112年初存量011431386812092109248924321824139510647781454.85本年增加023234957604511649111434.93本年减少0345816781513432930204125.99年末存量041417890112592161251923091885137510455881364.76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2020年10月20日第三章

吉州区耕地质量监测结果第一节

耕地土壤主要养分含量情况对全区监测点2020年土壤主要养分含量数据进行汇总,其结果如下。根据监测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2020年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pH值平均分别为27.05g/kg、0.22g/kg、22.4mg/kg、62.6mg/kg、5.4。第四章

吉州区主要农作物产量监测结果第一节

主要农作物(水稻)产量及施肥量情况对全区2017-2020年监测点水稻单季产量及施肥数据进行汇总,结果如下:监测年度水稻产量

(公斤/亩)化肥总用量(公斤/亩)化肥N(公斤/亩)化肥P2O5(公斤/亩)化肥K2O(公斤/亩)201739722.910.35.76.9201841022.8810.155.856.88201937522.910.15.87.02020391.621.819.385.437.0第二节

主要农作物(水稻)产量变化趋势从监测年度看,监测点水稻单季产量2017年为397公斤/亩;2018年为410公斤/亩。由于2019年6月上中旬和7月上旬受洪涝灾害影响,部分田块绝收导致早稻减产,2019年为375公斤/亩。2020年早稻410公斤/亩,晚稻受到9月中下旬低温寒露风影响,部分田块产量受影响,晚稻为373.2公斤/亩。第三节

肥料用量变化趋势从监测年度2017年为22.9公斤/亩;2018年为22.88公斤/亩;2019年为22.9公斤/亩,2020年为22.06公斤/亩。从总体看,肥料总用量保持平衡,经过多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农户习惯施肥得到改善,N、P、K施用更趋于合理。第五章

吉州区耕地质量变化情况通过对全区监测点多年来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区耕地养分均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上,在现有耕作制度和施肥水平条件下,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如下。1.养分方面。从整体来看,耕地土壤中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养分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有机质、碱解氮均在丰富水平以上,有效磷处于中等水平,速效钾处于较缺乏水平。其原因可能是我区从2009年开始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通过对施肥比例的调整和施肥方式的改进,对增加肥料利用率、提高土壤有效养分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区处在亚热带地区,成土母质多为第四纪红壤(酸性土壤),土壤中全钾和有效钾含量很低,农作物生产只有靠增施钾肥,长期以来农民对钾肥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土壤中速效钾含量不够丰富。2.土壤酸度方面。由二调数据可知,自1984年起我区耕层土壤pH值便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已由中性土壤降为偏酸性土壤,土壤pH值及其平均值均处于偏酸等级。其原因主要有:①.外界因素影响增大,随着工业、交通等产业高速发展,工业含硫废气、汽车尾气含酸气体等大量排放进入大气,这些废气或是直接溶解于雨雪,或是作为凝结核形成雨滴,最终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