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1页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2页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3页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4页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必修一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线索第2讲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朝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外朝郡国制三省六部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转运中央行省制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藩镇割据中央制度中书省

地方制度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知识整合知识点一考点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背景措施影响唐朝背景影响汉初实行郡国制,造成“七国之乱”等王国问题,削弱了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发“推恩令”。设“刺史”

王国越分越小,重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节度使逐渐掌握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知识整合知识点一考点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背景措施影响特点接受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政权更迭的教训。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组成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到中央掌控。积极:解决了唐末以来的地方割据现象,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造成严重的“积贫积弱”的局面。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知识整合知识点一考点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朝背景措施影响元朝疆域辽阔,为了有效管理。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对其继承和发展,反映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完善。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知识整合知识点一考点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全面认识元朝行省制?1、划分:山西、河北、山东由中书省直辖;西藏由宣政院管理。2、加强中央集权:元朝行省疆域广阔,打破了以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地理依托,减弱了地方依靠山川地形对抗中央的可能性;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知识整合知识点二考点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措施影响唐朝措施影响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组成“中朝”,削弱以宰相为核心的“外朝”的权力。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皆为宰相地位,把宰相一分为三,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中书省的决策权指的是草拟政令的权力,相当于策划之意而非最终的决定权,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手中。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知识整合知识点二考点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措施影响元朝措施影响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一省两院”中书省单独行使宰相职权,权力集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拓展延伸知识点二全面认识唐朝三省六部制?1.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比较。二者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2.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比较。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是三省之一,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取代了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知识点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知识整合知识点三考点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清过程作用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完善。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把人才的选拔、任用权力由地方真正收归到中央。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知识点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拓展延伸知识点三全面认识古代选官制度?2.演变趋势(1)选官标准由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官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考试。(3)官员选拔逐渐制度化。(4)明清时科举制度逐渐僵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1.演变历程1、

(2015·全国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试题分析】

(1)材料中的外戚在皇帝年幼时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就是丞相,他们如何抑制相权?(2)皇帝年幼,一般太后垂帘听政,皇帝不能亲政,如何依靠外戚抑制相权?(3)材料中既有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又有封侯的权利,被封的诸侯一般在地方,不能抑制相权,A项显然不能反映“外戚封侯”的信息,属于以偏概全。(4)B、D两项比较容易排除,外戚属于外姓,不是“家人”,不是刘姓,也不能反映“家天下”的观念,B、D两项错误。答案:C考点即时演练实战演练·夯实基础2、

(2016·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试题分析】

科举选官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官员的文化素质与个人能力是两个概念,A项错误。科举制下以考试成绩论成败,对官员道德水平不够重视,B项错误。世家子弟可以通过科举、恩荫等途径入仕,C项错误。答案:D3、

(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试题分析】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重史的传统有利于封建皇帝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史官有秉笔直书的,也有寡廉鲜耻之徒,并不一定全部真实可信,因此,B项的“全都真实可信”,C项的“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都是绝对化的表述,B、C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宋太祖“不乐”是因为不“容易行事”,并非史书记录其真实的言行,D项错误。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重史传统,不仅仅宋代独有,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设立史官,系统整理前朝历史,也负责记录本朝的大事,作为皇帝治国的参考,因此,中国形成了系统的史学体系,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答案:A4、

(2017·全国Ⅰ卷,25)下面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试题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汉代直接控制的郡在逐渐增加,相对应地,王国控制的范围在逐渐地缩减,汉景帝以后,部分王国也直接归中央政府管辖,诸侯王享国而不治国,到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A、D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行政体制无关,B项错误。王国问题的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汉武帝解决匈奴问题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答案:C5、

(2017·全国Ⅰ卷,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6.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五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解析:D西汉时的州刺史不是一个地方官职,故A项错误;刺史巡查的对象既有郡,也有王国,不仅仅只为解决诸侯国问题,故B项错误;消除世家大族垄断人才的根本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错误;通过刺史对地方官监察,从而达到促进他们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正确。7.(2017·山东淄博一模)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一做法(

)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对立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解析:C根据材料中“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三年一替”可以看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属于差遣性质”“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可以看出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行政效率的低下,故B项错误;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故D项错误。【新知生成】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8.(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A.调节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 B.明确了三省各部门的职掌C.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操作权力 D.避免君主一人专权的弊端解析:A“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说明门下省谏官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起调和作用,A项与此一致,正确。B项材料内容无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D项不是题干“技术性”的体现,故均排除。【新知生成】古代言谏制度始终都只是君主专制社会的产物,其目的在于维护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在阶级利益完全相同的基础上,君主与上层统治集团并无根本的利害冲突与分歧,因此,仅仅受到统治集团内部一定程度制约的君权,本质上并不可能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最多不过将君主个人专制之权置换为统治集团的群体专制之权,削弱了代表君主个人意志的专制而加强了代表和维护整个统治集团利益的专制。【问题】

据材料,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并概括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答案】

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基本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9、阅读材料后回答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知识点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知识整合知识点一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措施废丞相设内阁影响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出现“内阁”。后来内阁大学士拥有了票拟权。秦以来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权力,处理意见因用小票贴在奏章上面,所以称为“票拟”。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知识点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拓展延伸知识点一宰相制度与内阁制度的比较?异/同宰相内阁相同(作用)不同地位决策权对君主专制的影响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法定(中央中枢机构)非法定(皇帝的顾问机构)参与决策制约皇权

加强皇权无决策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知识点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知识整合知识点二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背景措施影响清初仿明制,但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限。康熙帝时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扩大皇权。雍正帝设军机处,军机处机构简单,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按皇帝的意旨拟写各种诏令,直接传达给中央和地方机构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知识点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拓展延伸知识点二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否意味着封建制度的巩固?否。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本质上恰恰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而不是巩固,因为日益极端的统治手段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说明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已逐步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失去了生命力。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否落后于西方?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明显的集权趋势,而古代西方(古希腊)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两种制度只是和各自的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相适应,但不能认为中国制度落后于西方。考点即时演练实战演练·夯实基础1.(2017·天津文综)“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制存在的历史条件。题干材料表明支撑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其意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故D项正确。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C项完全曲解了材料的意图。答案:D2.(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材料表明,明朝对地方三司的管理从六部直接管理演变为由巡抚管理,巡抚总括地方三司,这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答案:B3.(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解析:据题干可知,福建各地族谱中有许多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且清乾隆年间此类现象骤然增多,这主要说明康熙帝收复台湾后,大陆移民移居台湾生息繁衍的现象增多,故选B项。族谱编修与移民现象无关,排除A项;C项说法明显错误;D项说法与题干情境不符,排除。答案:B4.(2017·湖南高三联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