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设计_第1页
多媒体教学设计_第2页
多媒体教学设计_第3页
多媒体教学设计_第4页
多媒体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拐弯儿处的回头设计理念:《拐弯儿处的回头》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拐弯处的回头这一个微小的动作,向我们揭示了含蓄而又感人至深的父爱。课文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引向细微处看世界,在平常中找到真爱。这节课以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为中心,以朗读为主线,语言文字训练贯穿其中。旨在对学生进行扎实训练的同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爱。力求实现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懂课文,理解父亲表示爱的方式,感受文中、生活中的亲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读懂文中同学所说的话,感受理解文中、生活中的父亲表达爱的方式。2.积累并在口语、习作中运用“半信半疑”“不约而同”等词语。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读懂文中同学所说的话,感受理解文中、生活中的父亲表达爱的方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激情导入:(课件配乐:爱的协奏曲,同时辅以父亲与孩子的画面。)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人总是默默地站在不远处,支持着我们。也许他并没有事无巨细地帮我们一把,但他关注的目光,其实就是一种力量。这个至关重要的人,就是我们的父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与父亲有关。(板书:拐弯儿处的回头)齐读课题.、

二扫清文字障碍

1请学生自由读生字,圈出不会的生字。

2同桌之间交流识记的字。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4请学生说出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些字。

5理解字义,为生字组词。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引导:想现在就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吗?那就快快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读手中的文章,读完后想一想:你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在概括时能尽量用上这些词语、短语就更好了。(课件出示:划破、以为、说了几句、牢骚、回头、打动,引导学生齐读)

(生自由读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桌交流)

2.师:谁想把你思考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指名1—2名学生说。如果此处第一名学生说的不理想,可以请第二名同学评价,注意引导他从优点缺点两个方面来评价.如果还是不行,就加以示范,再请同学说.(预设达到的程度为:弟弟的脚被石头划破了,包扎后被几个同学送回家.在家附近的巷口,碰见了爸爸.爸爸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说了几句.弟弟大发牢骚.但一个同学告诉他,爸爸肯定会在拐弯儿处回头,果真,爸爸在一个拐弯处回头了,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3.再读课文,交流体验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相信接下来你们一定会学得更好。父亲这一回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那么当你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被感动了呢?

四、精读品味,感受父爱

1、过渡:父亲这一回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你是否也被感动了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默读,画句子,读句子,交流感受)

师:你画了哪句话?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感受吗?

预设(第四节)出示句子:爸爸依然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儿处的刹那间,却不经意似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儿处。

汇报:说说为什么感动?(生答略)

2、师:弟弟的伤严重吗?(严重,需要包扎)是啊,弟弟忍着脚伤的痛苦,忍着包扎带来的不便,他现在最想看到谁?希望得到什么?(生答略)他多么希望爸爸能抱起他,希望听到关切的话语和心疼的安慰。所以,当他在家附近的巷口碰见爸爸时,他……引读“他哭丧着脸,翘起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满以为会得到一点同情与怜爱。”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引读“爸爸只简单说了几句,便自己走了。”

3、如果你是弟弟,此时你有怎样的心情?(很伤心、很委屈、很生气、爸爸不关心我。)

师:你伤心,是因为……

你委屈,是因为……

你生气,是因为……

五、是啊,谁不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可弟弟的父亲竟对弟弟的伤无动于衷。可事实真的如此吗?请期待下面的精彩。

父亲和母亲一样爱我们,只是父爱的表达方式和母亲不同,这节课,我们接着理解父爱的伟大。

六、研读课文

师:“依然”是什么意思?看着爸爸那没有任何变化的背影,弟弟此时的心情是那么的忐忑不安,他担心,担心如果爸爸不回头,说明……他期望,期望爸爸回过头来。孩子们,爸爸会回头吗?爸爸的心里也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平静,他心里有那么多想对儿子说的话,他可能会说什么?

师: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啊。爸爸有那么多想说的话,那就让我们读读这句话吧,读出爸爸平静外表下的那颗不平静的心。(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读)

5、关键的时候到了,指名读句子:“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儿处的刹那间,却不经意似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儿处。”

师:多读读这个句子,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感受到的?“不经意”“瞟”“才”(板书)。爸爸不想让孩子发现他的牵挂,于是他(不经意似的)回头,(爸爸不想让孩子看出他的担心,于是他(瞟)了弟弟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儿处。这几个词语足可以看出爸爸对弟弟的紧张和关心,可爸爸为什么不表现出来呢?爸爸要教会儿子什么?

生:坚强

师:对了,爸爸不希望弟弟成为小鸡,一直需要母鸡的保护,爸爸希望儿子成为雏鹰,在蓝天上自由翱翔。这是一个深沉的父亲,是一个睿智的父亲。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饱含深情的回头吧!(指导朗读

指名读

评读

指名读)

6、师:就是这样一个好像不经意的、悄悄的回头,这样一份淡淡的、含蓄、无声的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也悄悄地改变了许多。

课件出示:这一回头,改变了——

这一回头,改变了——

预设一:这一回头,改变了弟弟对爸爸的看法。

预设二:这一回头,改变了爸爸在弟弟心目中的地位。

预设三:这一回头,更改变了弟弟此时此刻的心情。

预设四:改变了弟弟对父爱的认识……

(从哪儿看出?弟弟的眼睛里闪着的是泪光。)

7、是啊,此时此刻,弟弟的眼睛里闪着的是泪光,这是怎样的泪光?幸福的(他觉得),愧疚的,(他认为),感动的(他发现)……)

在那一时刻,弟弟真想对爸爸说——(爸爸我爱您!)这一刻弟弟终于理解了爸爸的做法,这一刻弟弟真正体会了爸爸的良苦用心,这一刻弟弟终于感受到了父亲深沉、含蓄又充满智慧的爱!

8、师:就是这瞬间的回头使我们竟如此动情,就让我们入情入境地读读第四自然段,表达出此刻你心中的感受吧。(师生配合读)

9、引读: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课件出示)“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齐读)——拐弯儿处的回头。”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其中凝结的是一份深沉而含蓄的——父爱(板书)

10、过渡:这就是父爱,也许没有动听的话语,也许不像母爱那样热烈,但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其实父爱与母爱同样令人感动。

师:这是老师捕捉到的生活中的画面(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这是为孩子挡风遮雨的父亲,他只希望孩子不要着凉;这是陪孩子玩耍的父亲,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孩子快乐的成长;这是教孩子知识的父亲,他希望孩子增长的不只是身体,更是头脑和智慧;这是为孩子擦拭眼泪的父亲,他告诉儿子摔倒不哭,要学会坚强。这些都是真实、深切的父爱。

11、每个人对父爱都有不同的理解(出示课件)

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达芬奇

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高尔基

父爱是子女一生永远的财富!

——

老师

父爱是

——

师:请你也仿照名言的形式写一写你对父爱的理解好吗?(破折号后面可以写下你的名字)

生汇报交流

七、总结:

孩子们,让我们记住一个眼神,或期待或执着,请记住,那是父爱;记住一句话语,或严厉或幽默,请记住,那是父爱;记住一个动作,拐弯儿处的回头,请记住,那是——父爱!作业设计:仿照课文的写法,把你感受到的父爱用笔写出来。板书设计

1拐弯儿处的回头

看似平凡蕴涵伟大

父爱

2.母亲的账单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这个对话的过程更加流畅,充满精彩,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到三者之间的共鸣点。唤醒学生生活中真实的体验,激活生活的记忆是一个有效的策略。本课的教学,力图实践这个理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愿以偿”等关键词语。

2、学习借助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两份账单的比较,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补充妈妈的账单,对小彼得心理活动的融情想象,体会母爱的无价、无私与无声。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帐单的含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检查反馈

1、揭题直接导入。提醒“账”的写法,释“账单”。

2、初读课文,随文关注生字词,用符号圈出来,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3、提醒同学注意难写的字词,难读的语句。

4、默写:“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

(二)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计学生说得比较详细。

2、引导运用默写的三个词,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简练。

3、随机引导“如愿以偿”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三)比较账单,唤醒生活的记忆,补充账单

过渡:听同学们说主要内容,都提到了课文中的两份账单,我们来研究研究。

1、媒体出示二份账单

2、引导比较,发现区别。(预计学生会发现有如下区别:金额多少,劳动量大小,时间长短等)随机解释“芬尼”。

3、补充妈妈的账单。如果我们要把妈妈的账单列得更详细些,账单中应该列些什么?

教师引说:

十年的幸福生活啊!是多么的甜蜜。每一天,妈妈都为小彼得准备好干净舒适的衣服……十年的吃喝中,有一杯杯香浓的牛奶,香甜可口的饭菜……每次,当小彼得生病时,妈妈总是那样辛劳……十年来,妈妈一直是那样慈爱……

(教师在点拨和评价中随机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补充妈妈的账单)

4、引导对比,体会无私、无价

这么多的事例,如果要计算金钱的话,该是多少芬尼?

而妈妈却写着“0”芬尼,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四、引导想象,补充小彼得的心理

1.引读——“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

2.引导补白

“读着读着”说明什么?

教师引说:是啊!小彼得读了很多遍,心中汹涌澎湃,思绪万千,肯定也想了很多。

投影出示:

小彼得把帐单展开读了起来,他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一天,妈妈总是准时送上香浓的牛奶,妈妈做的饭菜是那么香甜可口。妈妈的怀抱永远是自己温暖的港湾。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每一年的圣诞节,妈妈……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深更半夜,寒风呼啸,自己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

他读着读着,又想起了那次自己犯了错……

他读着读着,又想起了……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情景写具体(放背景音乐《懂你》)

3.交流补白内容,教师随机点拨,注意适当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

4.哪些语句说明小彼得羞愧万分?用横线画出。

5.反复朗读,体会羞愧和改过。

6.补充小彼得和妈妈的对话:小彼得扑在妈妈的怀里,会和妈妈说些什么话?

(五)小结、布置作业

1.自主设计作业。学习课文,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抒发真实的感受)

2.教师小结:同学们的作业都很实在,很孝顺,也很感人。老师只想给你你们的温馨作业前加上一个期限,那就是一辈子。

板书:妈妈的账单

0>60母爱=无声

无私无价

课后反思:

1.通过教师的引说,学生很快进入生活情景,“妈妈的账单”补充得很精彩,并且大都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

2.本节课的亮点是唤起了学生自己生活中的记忆,所以在补白账单和小彼得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很有感情,内容形象丰富且具体。

3.三个默写的词语,为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提供了帮助,对孩子有一定难度,以后类似概括主要内容的教学片段对中年级学生来说要注意引导,降低难度。

3.《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和说明动物的故事和它们的可爱,旨在引导学生逐步培植一个观念: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之间完全可以建立和谐的关系,动物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一个主要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爱护动物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沙漠里的船》是一片说明性的短文,课文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生活习惯和特殊本领。说明生动形象,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赞美与喜爱。设计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主体作用。根据教材特点,开展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通过质疑解疑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获得情感体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以点带面,提高阅读品质,抓重点句,并以此辐射全文,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完成表格,也使得读写结合。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适应沙漠生活的特殊能力。理解“沙漠里的船”的含义。3、学习课文根据动物的生理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仿写一种动物。重点: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适应沙漠生活的特殊能力。难点:理解“沙漠里的船”的含义。教法学法:本课可以采用“问题探究”的教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从而获得知识。凡是学生能读懂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读,每一次读前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着重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有限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准备:课件、收集骆驼的相关资料教

程:一、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他是谁:沙漠之中一条船,船上载着两座山。缺水少量都不怕,风沙征途不畏难。(骆驼)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3课,板题二1、昨天老师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找学生读课文,看他读的是否正确流利。2、认读词语:骆驼嗅觉水源积蓄维持广阔鼻孔烫伤陷入贮存沙丘牲口三、精读课文:(一)提出自学要求:(课件)过渡: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大沙漠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禁区。然而,骆驼如何能在沙漠里穿行自如?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1)想一想骆驼有哪些生理特点和作用?2)读完后小组交流:填写表格沙漠环境骆驼的生理特点作用宽广无边身体很高、脖子很长能看到很远的地方水源少嗅觉灵敏能找到水源旋风大鼻孔紧闭防风沙温度高胼胝不会被烫伤沙子松软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陷到沙子里缺食少水驼峰积蓄食物,维持生命

师:1正是因为骆驼的生理特点让它能在沙漠里生活,作者采用什么样的顺序来叙述将骆驼的生理特点呢?(总分)2、你们能画出这段的总起句吗?“~~~~~”3、作者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写清了骆驼在沙漠生活的原因,那以后我们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就可采用这种先总后分的写法。(渗透学法的指导)(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师:骆驼的生理特点,让它适应了沙漠的环境,那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请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1)、默读二至四自然段,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骆驼帮人做了哪些事?(2)汇报A、骆驼能给人带路;B、骆驼能给人报警;C、骆驼能帮人驮东西。3、出示:它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做“沙漠里的船”A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它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的意思。B说一说为什么称骆驼为“沙漠里的船”?四、品读感悟1、朗读全文2、说一说课文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题目采用了比喻的方法称骆驼为“沙漠里的船”,形象生动。文中采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以及在沙漠中骆驼能帮人们做好多事,因而人们称它为“沙漠里的船”,照应课题。)五、情感升华并小结:由于人为的原因,我国内蒙古地区沙化的不断扩大,及水草的破坏。就连极其耐饥渴的骆驼的数量也急剧减少。1、学生谈感想和收获2、教师总结作业设计:运用课文所学到的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小练笔

3沙漠里的船

生理特点和作用

骆驼

帮人们做事

带路

沙漠里的船

报警

驮东西

4.《雪猴》教材简析:《雪猴》这篇课文写的生动活泼,趣味横生,尤其是对雪猴的描写,作者凭借敏锐的观察,采取独特的手法,在描述雪猴与边防战士友好相处的过程中,把雪猴的聪明、可爱的特点展示的淋漓尽致。告诉我们人与动物共同拥有地球,要和谐共处的道理。本文的教学应该在初步认识抓住事物的特点的读写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样的读写方法,为本单元的学生写喜欢的小动物做好充分的铺垫。设计理念:通过阅读实践,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以读为主线,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抓住雪猴的可爱之处,体会边防战士与雪猴之间的浓厚感情。

教学目标:1.了解雪猴的可爱,激发学生爱护野生动物的情感,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雪猴的可爱之处,体会边防战士与雪猴之间的深厚感情。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教法学法:让学生在结合上下文充分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基础上领会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查找搜集有关雪猴的资料,准备生字卡片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出示雪猴图片,认识它吗?.同学们,课前我们布置了搜集有关雪猴的资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雪猴?雪猴和大熊猫一样是我们国家的国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生活在我国云南边境的这些边防战士的好朋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2、指名读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雪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雪猴可爱吗?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用横线在文中标记一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外形可爱追问:雪猴长得什么样?(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句子“这就是雪猴,与普通猴子的最大区别是躯体较为高大,鼻孔骄傲地翻向天空。”)指名读2、师发问:看了作者的描写,你的脑海中浮现出雪猴的样子了吗?如果让你写小动物的外形,你会怎么写?强调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种写法。抓住与众不同的地方写,才能更好的突出形象还有哪些地方可爱?1、(雪猴热情,为新来的客人送礼物。)出示:我忙起身....消失了。这句话是对雪猴的什么描写?圈出对雪猴的动作描写,从这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雪猴的一连串动作给人怎样的感觉?“看了我一眼,还点了点头”学生展开想象,雪猴想对新来的客人说什么?

2、(雪猴爱摹仿,它摹仿军人做“早操”、“洗脸刷牙”、“操练”、“上课”。)指名读出这些词语。(出示:攀枝欢跳、飞身跃林、又蹦又跳、席地而坐、凝神听讲、抹抹脸、龇牙、搔一搔等。)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练习:()的雪猴()的边防战士(可爱的、威武的、勇敢的……)(2)指导朗读。你能读出雪猴的调皮和可爱吗?3、(雪猴友善,“一个新战士从单杠上摔下来”,雪猴“用特别的方式表示关切和同情”。)

4、(雪猴能预报天气,“雪猴对这里的气候最敏感”,并且“猴王带领它的部下把我们团团围住。”说明雪猴很关心爱护这些边防军人。)师:这段话作者注重了对雪猴的什么描写?根据雪猴的一系列动干作,学生想一想:此时雪猴的心情怎样?你能把这份焦急融入句子中读出来吗?5.师:从这几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雪猴很喜欢这些军人。板书:爱军人军人怎样对待雪猴呢?课文中是怎样写的?(边防哨所的战士服役期满,还舍不得那些雪猴”)板书:爱雪猴追问:为什么舍不得?7、师:是呀!战士们与雪猴之间建立了深厚感情,那学生们想一想:如果边防战士厌烦他们,驱赶他们,甚至捕杀它们,雪猴还会那么友好吗?想象一下,为保护、照顾好这些雪猴朋友,战士们会为它们做哪些事呢?8、师小结:是呀,它们就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所以才会相处得这样友好。

板书:友好相处四、总结升华:1、今天我们学了《雪猴》这一课,此时,我想知道,你们最想问的问题,最想说的话,最想做的事是什么?2、总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有了它们,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精彩。作业设计:学习课文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板书设计】4、雪猴送礼物模仿、关心战士军人

(爱)

雪猴

预报天气友好相处

5.《爱国将领邓世昌》教学实录教材简析:《爱国将领邓世昌》一文讲述了爱国将领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为保卫祖国的海防而英勇牺牲的故事。课文通过对主要人物邓世昌在关键时刻的言行、神态的描写,赞扬了邓世昌的英雄行为和他甘为祖国捐躯的崇高精神。设计理念:创设学习情境,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邓世昌的爱国情感。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精读中品味,在感悟中内化。学生分析: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温室里,离战争年代太久远,所以对这些爱国志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我在这节课利用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目标】1.学会1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横冲直撞”“慷慨激昂”“置之度外”“乘风破浪”“手足无措”“同归于尽”等词语的意思。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及朗读训练,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了解邓世昌的英雄行为,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3.能概括并复述这个故事,对邓世昌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高尚品质产生敬佩之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教学重点】完成生字词的学习;通过品读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理清事情的发生经过,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今天我们来共同了解其中的一位,他就是爱国将领邓世昌(课件展示邓世昌头像),请同学们一起和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爱国将领邓世昌)二、新授初读感知1.课后生字词正音师: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那么老师现在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预习情况。(课件展示课后生字词,整页出示)请同学们迅速练习读一读。生快速练读,(课件一页一词)老师找一组同学开火车领读,其他同学跟读。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很好。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师:现在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两遍,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关于邓世昌的什么事?”生自由读课文。师:谁能概括地说一说“课文讲了关于邓世昌的什么事?”(如果学生概括的不准确,师:你说得不错谁能再说说……)师:你说得很准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师:啊,你是这样知道到的,那就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吧。(课件出示)生读。师:很好,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读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我们就知道了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这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三、品读、理解课文1.通过理解“慷慨激昂”品读课文。(1)找到重点句,理解慷慨激昂。师:邓世昌为了保卫祖国是怎样英勇作战的呢?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哪些语句使你感动,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生快速默读。师:谁能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哪些语句使你感动,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同学们都找到了吗?让我们把这段话画下来。(课件展示)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这段话,想一想哪些词使你感动。生:我找到了“慷慨激昂”这个词。(课件展示红色)(板书)师:你能结合“慷慨激昂”这个词说说这段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吗?师:你说得很对,通过“慷慨激昂”这个词,我们知道了当时的邓世昌情绪激动、语调昂扬,充满正气。邓世昌为什么要慷慨激昂地说这段话呢?我们已经对这段话有了初步的理解,文章不厌百遍读,只有通过仔细阅读我们才能深刻理解这段话。老师请同学再读课文2-5自然段,其他同学找一找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把它画下来,你还可以把你的想法在语句的旁边简单的写一写。指名读,其他学生边读边画边想。(2)通过2-5自然段具体理解邓世昌“慷慨激昂”的原因。师:通过再读,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请你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师:这也是这件故事的起因。领读。师:9月17日中午,……战斗打响后,……炮火,生:劈波斩浪,奋勇向前,猛烈开炮,屡中敌舰。师:以先锋舰……为了保护旗舰,生:邓世昌指挥……迎战来敌。师:“致远”在……炮弹打光了,生:邓世昌就命令……射击。师:刚才同学们所读的都是描写邓世昌的行动的。我们可以从这些话中体会出什么呢?师:是呀,邓世昌不仅很英勇,而且还善于作战。(板书:英勇善战)师:下午3时左右,战斗更加激烈。……船身倾斜。在这个关键时刻,邓世昌做了怎样的决定呢?生:邓世昌怒视着在……一定会取得胜利!师: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此时此刻“致远”已经舰伤弹尽,邓世昌面对着横行海面的敌舰,他心急如焚,文中哪个词说明了邓世昌当时的心情呢?师:你能感受到邓世昌的心中在想什么?师:是啊,面对这些占我国土、杀我同胞的侵略者们,怎能不恨。所以他才会对全体官兵说了这段话。课件出示邓世昌说的话。师:请你体会邓世昌当时的感情,谁想读。指名读。师:老师感觉这名同学读得很有力量,但是“慷慨激昂”的感情还不够充分。谁愿意再试试。指名读。师:你读得很好,我们能听出“慷慨激昂”的情绪了,老师也想读这段话。请同学听老师读,再体会邓世昌当时的感情。范读。师:同学们为什么鼓掌?师:你说得真好,那就请你像老师这样再体会再读读。生再练读。师:你便是邓世昌,你怒视着敌人,要把你胸中的怒火喷出来。谁来。指名读。师:你读得真好。同学们,我们都是中国人,在我们身上也流着和邓世昌一样的血。此时此刻让你的热血沸腾起来。让我们也像邓世昌那样勇猛。好,想读的孩子站起来,昂首挺胸,老师读叙述部分,同学们读邓世昌的话。生齐读。2.通过理解“置之度外”品读课文。(1)理解“置之度外”师:从同学们慷慨激昂的话中,老师看出来你们在祖国和同胞遇难的时候,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们也能像邓世昌一样把生死置之度外。(课件展示红色)(板书)置之度外是什么意思呢?请你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师:用你自己的话说呢?(2)通过6自然段具体体会“置之度外”。师: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是邓世昌为了祖国、为了同胞,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放在心上了。他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引读。师:邓世昌登上……轰击“致远”。生:“‘致远’的甲板起火了……冲向‘吉野’。”“敌舰上的士兵……手足无措”师:同学们,通过刚才你读的那句话,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呢?(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课件展示:我仿佛看到了“致远”号……)师:这说明了什么?生:说明“致远”号的全体官兵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勇往直前,要和敌舰同归于尽。师:敌舰上官兵的表现又是如何呢?(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师: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把敌人的表现再说一说吗?(课件展示:敌人有的……有的……还有的……)师:敌人的种种表现更加衬托了邓世昌和“致远号”全体官兵的——生:把生命置之度外,舍生忘死、勇往直前。3.品读故事的结果师:但“就在‘致远’将要……不久就沉没了。”虽然“致远”沉没了,但是我们的心中还始终惦记着一个人,他就是——邓世昌(课件展示)。在最后的时刻,邓世昌是怎样做的呢?师解读视频:落水以后的邓世昌,仍然高呼杀敌不止。随从把救生圈抛给了他,他拒绝了。(课件播放邓世昌牺牲视频片段)他饲养的军犬叫“太阳”,“太阳”看到主人落入了水中,奋力地游向邓世昌……“太阳”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它和主人一起在水中嬉戏的画面,他要和邓世昌一起在海上乘风破浪,他要永远陪在英勇善战的主人身边……“太阳”游到邓世昌身边,咬住他的衣袖和辫子,想救起自己的主人,却被邓世昌用力挣脱了……可是军犬“太阳”是那样忠于自己的主人,一遍又一遍地努力着,它多想和主人一齐重返家乡呀!邓世昌无奈地溺死了自己的爱犬,他抱定了与“致远”同存亡的决心,然后他自己沉没在汹涌的波涛之中,为了祖国、为了同胞,邓世昌就这样为国捐躯了。(板书:为国捐躯)全舰二百多名将士,除27人遇救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这是一幅多么悲壮的场面呀!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师:是呀,他要与“致远”同存亡,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要以死表现出他为国捐躯的决心。四、回顾、总结全文领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展示邓世昌头像,配乐)师:邓世昌是清末的一位爱国将领,……生:为了保卫祖国的海防,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邓世昌的英雄行为,大大激发了海军将士的爱国热忱,他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板书一个心形)五、结语师:其实,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还有很多像邓世昌这样的英雄,他们为了保卫祖国、保护同胞,抛头颅、洒热血,甘愿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以此换来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多阅读,把你的感受说一说、写一写。我们还将在本单元继续学习爱国志士的故事,请同学们预习这些课文并搜集相关的资料。板书设计:

慷慨激昂英勇善战置之度外为国捐躯教学反思:

6.古诗二首《出塞》《示儿》课堂实录教材分析:《出塞》和《示儿》这两首古诗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课。本单元以“爱国志士”为主题,表达了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这两首古诗则恰恰是体现这一主题的中心文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通过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让我们体会到诗人诚挚的爱国热忱。相比之下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更多了些沉郁悲壮,此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他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失去的国土,热切的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写了这首诗,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让我体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两首古诗,虽然情感基调不同,但却有着一致的精神本质。不论是戊守边关将士们的翘首期盼,还是陆游弥留之际的执念,都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教材。设计理念:根据新课标中第二学段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是: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大意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插图,对两首古诗进行融合,学生通过反复读,读中品,品中想,进入诗文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并通过重点诗句的揣摩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情感升华、熏陶学生爱国情感的目的。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搜集唐代诗人王昌龄、南宋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出塞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读一读。(2)学一学。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3)说一说。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4)看一看。出示资料: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5)诵一诵:指导读这两句诗。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引: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生读诗句。引: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生读诗句。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齐读诗句。(6)说一说。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生活,你想说什么?(出示)对征人:对战争:(7)讲一讲。指名讲诗句的意思。4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过渡:所以诗人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说一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的观点和希望。征人的希望,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2)看一看,出示: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3)诵一诵。指导读出诗人不同的感受。A.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引读。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B.对朝廷的失望。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廷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指导读出诗人和征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5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的同情。附:板书设计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凝重同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渴望失望(二)示儿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你们知道什么叫“压轴之作”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2了解背景: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二、自由读这首诗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三、新授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哪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1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2自读古诗。让学生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3合作学习。(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4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①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②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5体验感情。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学生感情诵读全诗。6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四、课外延伸(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五、拓展总结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配乐朗读。)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有课后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今天老师还给你们推荐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附:板书设计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悲盼→爱国之情7、倔强的贝多芬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贝多芬应邀参加一个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受到亲王的侮辱,愤然离去的事。通过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贝多芬倔强的性格。

设计理念: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教学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确立以抓住关键词、重点段进行情感体验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品质。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理解贝多芬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有尊严的道理。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积累并运用语言。

3.学会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丰富语言,感受贝多芬倔强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读了不少书,很多名人的故事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你都知道哪些名人呢?说说看。

2.今天我们也来结识一位名人,他的名字叫——贝多芬(板书)。我们看看课文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学生自由读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词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板书:受到邀请动情弹奏遭到侮辱愤然离去)

4.从回答中我总结出了这几个词语,谁能把这几个词连成一句话,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回答)用一句话把这件事说得又清楚又明白,抓住关键词是总结主要内容的一个好方法。在这件事中哪一个场景令你感受到贝多芬的倔强呢?

5.由文章题目入手,抓住题眼进入重点段的学习。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4段,画一画你印像深刻的词语。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二、抓住重点,感知人物形象

1.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贝多芬的倔强?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通过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朗读对贝多芬的倔强有初步的印像。

2.亲王如此无礼,而开始贝多芬又是怎样地尊重他们,为他们动情演奏的呢?

通过抓重点语句,利用贝多芬动情的弹奏来与亲王的无礼形成对比,从侧面突出贝多芬的形象。

三、创设情境,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的第3段。

2.渲染情境,提升情感。

我相信用心读的同学一定已经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课文,听(放《月光曲》录音),这就是贝多芬那首著名的《月光曲》,嘘,你看到了吗?贝多芬此时正坐在钢琴旁,熟练而深情地弹奏着,那深静幽雅的琴声从贝多芬的指间流淌出来。我们禁不住闭上眼睛,让整颗心沉浸在这优美的乐曲中,这时我们眼前的演奏厅消失了,观众也消失了,我们仿佛站在海边,抬起头,你看到了——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上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缕青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狂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是啊,我们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沉浸在这样的意境中,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形容就叫做——陶醉。

3.指导朗读:你陶醉了吗?读读看——让多名学生读第3段。

4.你来填一填。多么()的演奏,多么()的旋律,这()的乐曲,

使人们()。大家停止了谈话,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仿佛()在()的月光中。

5.再来背一背。

四、再悟课文第4段,体会贝多芬的倔强

可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打断了这美妙的琴声,默读第4段,用波浪线画出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1.体会词语“旁若无人”。

旁若无人是有人还是无人呢?是有人却当作没有人一样。课文里是谁旁若无人?(伯爵)他又对哪些人视而不见呢?(贝多芬和这些沉浸在乐曲中的人),他旁若无人的表现是什么?(声音越来越大)作为一名观众此时你有何感受?是啊,对于一名用心聆听、尊重艺术的人来说真是无比的气愤,对于用心演奏乐曲的钢琴家贝多芬来说更是忍无可忍。他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出示句子:贝多芬再也忍受不了这声音的干扰,愤怒地停止了演奏,站起来高声说:“我绝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

2.指导朗读:你想怎么样读这句话?

(勇敢地,高声地,愤怒地)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体会情感。随着学生的理解让他激情地朗读。

3.对比体会,指导朗读。

出示:“我绝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

“我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

4.体会句子“不但不……反而……”。

原本多好的一场演奏会啊,可是现在因为伯爵的傲慢无礼,激起了演奏者的忍无可忍,如果你是主办这次演奏会的亲王,会做些什么呢?

是啊,制止无理的行径,向演奏者赔礼,这是起码的尊重!可亲王是怎么做的呢?他不但不……反而……,(引读)。面对这种侮辱,贝多芬——(怒不可遏)。亲王不去制止伯爵是因为他位高权重,他训斥贝多芬是因为贝多芬无足轻重,面对这种侮辱,贝多芬……面对自己的心血和人格得不到起码的尊重,贝多芬——(怒不可遏)

5.指导朗读。来再现贝多芬的声音?其他同学想想你能从贝多芬的声音中听出些什么?

(勇敢、愤怒、骄傲。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朗读)

听没听到贝多芬的骄傲?与亲王相比,贝多芬是值得骄傲的,为什么呢?

是啊,亲王只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才尊贵,而贝多芬是靠自己的奋斗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他有哪些成就?你了解多少?

(生汇报)

说得对,但在这些成就背后,贝多芬的努力又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得到呢?我收集了一些,请大家用心多读读吧,把能打动你心的话多读几次。(配合命运交响曲进行解说)从小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8岁时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

12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

25岁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

26岁开始出现耳聋的症状,“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1号到第11号钢琴奏鸣曲。

“即使身体虚弱到极点,也应该有勇气把握自己的精神!”。……

29岁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1号交响曲》。

“不要让生命在无所事事中消逝”……

33岁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3号《英雄》交响曲。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

1827年3月26日下午,57岁的贝多芬与世长辞……

6.再次朗读,升华情感。

带着对贝多芬的尊敬,带着对亲王贵族的鄙视,带着贝多芬的骄傲再记读这句话吧。(生齐读)

说完,贝多芬头也不回地走出了演奏厅,迎着疾风暴雨,快步离开了亲王的庄园。他这一走,将会失去什么?但他赢得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引发学生的思考

面对困难,他毫不退缩,他是——倔强的贝多芬,面对权贵,他不卑不亢,他是——倔强的贝多芬,面对自己热爱的音乐,用一生来追求,他是——倔强的贝多芬!

来看看我们的板书吧!从这个倔字中,你是否看到了一个人(单人旁)不屈(屈字)的精神呢?

板书设计:7.倔强的贝多芬深情弹奏热爱音乐愤然离去

8、女主人与乞丐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表面浅显但含义深刻的故事。文中的女主人用真诚与爱心引领一颗自卑、无助的心,最终使乞丐凭借自己的勤恳劳动和创造走向了成功,为我们演绎了一首自尊自立、自强不息的生命之歌。文章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使人物形象饱满鲜明;虽然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但故事层层深入,环环相连同样引人入胜;故事所揭示的生活哲理感人至深。设计理念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尊自强”,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从重点句入手,辐射全文,以点带面,发掘教材;通过感情朗读、想象、补写等多种方式,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做人的道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人物的特点。3.认识10个生字,学会正确书写13个生字。教学重、难点体会“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而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不一样了”这句话的含义。教学准备1.投影仪。2.生字卡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板书“乞丐”,见过乞丐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乞丐有关的故事——《女主人与乞丐》,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受到启发,有所收获。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全文,读到准确、流畅为止。2.指名读,注意正音。3.梳理课文内容,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课文内容。三、整合文本,直入重点1.(出示课件)这就是女主人的家,她让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又从屋后搬到屋前,看到女主人这样的做法,你有什么疑问吗?2.面对女主人这样的做法,不光我们不理解,她的孩子也不理解。面对疑问,她是怎样说的呢?快速读文,找一找。(生找出句子:“砖放在哪儿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不一样了。”课件出示这句话。)3.搬不搬砖对乞丐怎么不一样呢?轻声读文,找一找文章当中描写乞丐搬砖前后不一样的句子,画下来。(生读文,标画。)四、深入探究,感悟全文1.生汇报找到的句子。2.自读找到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1)读描写乞丐搬砖前的句子,然后说说这个乞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多年之后,当他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他什么样?搬砖使乞丐发生了哪些变化?(3)女主人面对人人都觉得可怜的乞丐,却非要让他搬砖后才给钱。乞丐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他怎么说?(4)“何必捉弄人呢”,你认为女主人是不是在捉弄人,你怎么知道的?如此生气的乞丐,最后怎么又感激女主人了呢?小精灵儿童你怎么理解乞丐接过钱感谢女主人时说的话?(先找到这句话,再谈自己的想法。)3.交流汇报,师生评价。(汇报过程中注意指导感情朗读)4.课件出示文章第4自然段。师范读课文,启发学生在文章的发散点进行想象。默读这一段,试着走进这个乞丐的内心世界,把他的所思、所想填在书中的空白处。(1)生读文思考,并在文中写下自己的感受。(2)全班交流,一生读原文,其他同学读自己想象后补充进去的内容。(每处发散点分别找几个人)(3)在搬砖的过程中,乞丐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通过感情朗读表现乞丐的心理变化。5.想象乞丐在干活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当女主人付给乞丐报酬时,他在谢什么?他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女主人呢?6.除了这两个地方,你还能找到描写乞丐搬砖前后不一样的地方吗?7.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发生在若干年后的这部分内容。思考:读了这部分内容,怎么评价这个女主人?(用一个词来概括)女主人的良苦用心,使乞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一个词来概括)五、总结升华,内化情感1.此时此刻,你想对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说些什么?指名说一说。2.女主人通过搬砖这件事,让乞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心与帮助,也让乞丐懂得了怎样做人。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个“人”字!板书设计:8.女主人与乞丐搬砖成功人格(自尊自强)不搬乞讨

9、古诗三首教材简析《古诗三首》是围绕本单元主题“交友”安排的一篇主体课文。《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别董大》这三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送别诗,诗中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将对古诗的读、诵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在诵读中感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在表达中加深体会,在情景中完成对诗意的理解,在理解和体会中去背诵。第1课时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一、设情境,巧导入播放乐曲《送别》,老师深情讲述:千百年来,故园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离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内容。人们既然会把离别同生死放在一处,可见别离是何等痛苦的一件事!以前我们学过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大家背诵这首诗。现在我们再学习三首送别诗。(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学习第1首《送元二使安西》(板书)。二、解诗题,知作者1.依照注释,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元二出使安西,王维为他送行。)2.指导读题: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课题。3.学生简介王维,教师做适当补充。王维(701—761),字摩诘,薄州(今山西永济市)人。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9岁就负有才名,19岁赴乡试中解元(即第一名举子),21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时被拘禁于菩提寺中。安史之乱平息后,他以谄贼官而获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的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等,千百年来为人传诵;《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被谱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淳朴深厚,不用雕饰,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三、重读悟,明诗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诗句。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互动评价。3.自主读诗,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可以用笔在旁边作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教师巡视指导。4.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读诗的感受。5.全班学生汇报交流。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明确前两句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体会后两句抒发的诗人与好朋友依依惜别之情。6.在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四、多想象,悟诗情1.苏轼曾说,读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王维得知元二要去安西,专程从长安赶来相送。(播放音乐)他们举起酒杯,……你闭上眼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2.想象旅程。出示地图,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这一路上,将是怎样的情景呢?看地图,想象元二出使路上的情景。3.背诵全诗。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

朝雨新柳图学习古诗的方法:

临行劝酒语知诗人,解诗题

依依惜别情抓字眼,明诗意

想意境,悟诗情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创设情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文化底蕴。

方法与过程: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友情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第2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课件,师诵读《赠汪伦》。2.板书:赠汪伦。二、师生交流,资源共享1.这首诗是李白写的,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2.读诗题后,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谈谈对汪伦的了解?3.老师讲述李白和汪伦成为好朋友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漫游途中。在泾县的桃花潭,李白结识了一位叫汪伦的村民。汪伦性格非常豪爽,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了这首离别之作,表达了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三、自由朗读,初步感悟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诗句读顺畅。2.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同时把不懂之处标注出来。3.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四、读读议议,领悟诗意1.指名朗读古诗。2.读议结合,理解诗句。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深千尺:夸张手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3.讨论问题。(1)见过这样送别的方式吗?李白要走了,汪伦用踏歌这种特殊的方式给他送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诗。(2)“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情”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情意。五、熟读成诵,入情入境1.(出示课件)学生配乐诵读。2.背诵古诗。指名背,齐背。六、读读演演,拓展延伸诵读表演:将古诗编成小情景剧,当堂排、练、演。赠汪伦

李白汪伦

将欲行踏歌声

水深情更深第3课时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重读悟,明诗意;(3)多想象,悟诗情。3.引入新课,板书:别董大。二、迁移学法,探究新知1.解诗题,知作者。(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样解释?(2)这首诗是谁送谁?学生交流诗中两个人物的有关知识。(课件出示:高适与董大的生平资料。)本诗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在漫游时期写的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本诗作为临别赠言却以豪迈的语调抒发了开朗的胸襟,激昂慷慨,鼓舞人心。2.重读悟,明诗意。(1)根据学习古诗的第2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互相交换读一读,在诗的旁边作作批注。)(2)汇报交流,互议释疑,整体把握诗意。(3)带着感受,配乐诵读。3.多想象,悟诗情。(1)你最欣赏诗中的哪句,为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人与董大会说些什么?(2)想象诗中情境,体会作者感情,品读古诗。三、对比探究,深化体验1.学生讲述自己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回忆当时的情景。2.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三首诗有着怎样的异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四、迁移练习,积累内化1.认读生字,指导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2.把诗句补充完整,进一步体会诗人用字的妙处。(1)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2)李白乘舟()欲行,()岸上踏歌声。(3)千里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纷纷。3.把三首古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抄写在自己的名言警句本上。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1.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送别的诗篇。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说诗句,随机投影出示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2.指导朗诵。3.播放《送别》,感受友情的温暖和力量。4.选取本课学过的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画。5.课外自己再找几首送别诗,用读古诗的方法,品读背诵这些送别诗。别董大

(唐·高适)

愁景

莫愁情

10.讲信用

《讲信用》是一篇主体课文。小伙伴间的一个约定,看来微不足道,但宋庆龄却能为此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最想做的事。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和神态描写来表现宋庆龄守信用的优秀品质。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在读中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在理解中受到美好品质的熏陶。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不能不讲信用”这句话的意思。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宋庆龄是怎样做到守信用的。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宋庆龄是怎样做到守信用的。教学难点:感悟守信用的重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到大教室上课,老师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送同学们点礼物:请看大屏幕:格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师:想一想,老师为什么送这样的礼物?

生:老师让我们讲信用。师:同学们真聪明。“仁、义、礼、智、信”向来是我国所提倡和遵从的立身行事的道德标准,而“信”又是人与人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人人都应该讲信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讲信用(板书课题)去了解宋庆龄奶奶小时候的故事。(板书宋庆龄)师:知道宋庆龄是谁吗?生:不知道。师:想知道吗?(想)那老师就带你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感悟新知。师:同学们看得真认真,认识了宋庆龄奶奶之后,请同学们把书打到66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什么是信用,并且标出自然段。生:读课文。师: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老师很高兴,相信同学们在下面的学习中会更好。有信心吗?(有)真棒!下面老师要提问了:(1)什么是信用?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2)谁能勇敢的、声音响亮的读出这些词语。(指名读词语)师:同学们认识了字、词。老师相信把这些字词放回课文中,你一定能把课文读的跟流利。现在老师想找同学站起来读课文,希望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且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说明了什么?(指名读文)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那谁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生:回答。三、精读课文,探究新知。(一)、学习2--7自然段。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这篇课文讲了(出示课件)。师:故事发生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下面老师想找同学扮演文中的人物朗读2--7自然段的对话,谁愿意扮演爸爸、宋庆龄及作者。(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爸爸让宋庆龄去李伯伯家,宋庆龄不去。师:是宋庆龄生气了吗?是她不愿意去吗?生:没生气,她愿意去。师:从哪句话能够看出她愿意去?请同学们用笔画一画。生:(指名读句子)是课件演示。师:谁能读出她愿意去的语气呢?(指名读一读)师:正因为她愿意去,所以宋庆龄穿好衣服准备出发,突然她想起了什么?转身对爸爸说:”今天上午,我哪也不去了。”师:爸爸听了宋庆龄的回答惊讶的问:“为什么”(指名读)师:小珍怎么回答的呢?(指女同学读)师:爸爸又是怎么说的呢?(指名回答)师:爸爸又是怎么说的呢?(指名回答)师:听了爸爸的话后,宋庆龄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指名读文)师强调读书时的语气。可以范读。师:读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宋庆龄决定干什么呀?(板书:决定等)师:那句话最能表现出她决定等。(怎么能是信呢)(二)、学习8自然段。师:范读课文。语速慢些。师:9点、10点、11点表现了时间长还是短?(生:长)为了信守约定,小宋庆龄一直在等,没有离开半步,整个上午过去了,难道她一点也不着急吗?(生:着急)是啊!小宋庆龄一定非常着急,但她仍然耐心等(板书耐心等)文中哪里能过看出时间长(9点、10点、11点)(三)、学习9--14自然段。师:尽管小宋庆龄非常着急,但是她始终坚信,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失足,你可以马上站起来,失信,也许永远无法挽回。所以一直等到11点多。11点多发生了什么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表演9--14自然段的对话,看到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那么棒,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表演可以吗?(可以)师:我来扮演作者,指名扮演其他人物。同学们一起读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