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十篇_第1页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十篇_第2页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十篇_第3页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十篇_第4页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十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第第页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十篇五班级数学说课稿篇1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抽象的计算概念。组合图形是具有普遍特点的平面几何图形,是平面几何初步学问的总结与延长。尤其是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不同于简洁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蕴含叠加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同学今后计算冗杂图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意义。听了黄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由于黄老师能深化钻研教材,精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

的改革,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同学素养和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与实践力量具有肯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转变老师角色,改善教学行为。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在“以进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如今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学问,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索。。。。。。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看法的参与者,一位关心发觉冲突论点而不是拿消失成真理的人。他必需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制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商量、激励、了解、鼓舞”。本课教学中,黄老师更多地表达为:引导者——给同学的学习供应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为同学供应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同学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关注同学的学习,参加同学的学习活动,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同学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二、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同学主体性。

同学主动参加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同学主动猎取学问,促进学问的意义建构,更能培育同学的参加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黄老师先让同学跟老师一起画一个图形,然后留给同学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同学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再引导同学沟通、验证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没想到的方法有哪些,依据自己的力量有选择地学习其它方法。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进展了同学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同学的素养。

三、注意爱好的激发,找准新旧链接。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需要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黄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先组织同学从自己制作的七巧板图形中找出2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并给它取个名字,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又能表达从同学已有的阅历和已有的学问背景动身,找准新知的最正确切入点,为学问的迁移做好铺垫。

四、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黄老师紧密联系同学的实际阅历,创设了让同学自由拼凑图形这一情境,向同学展现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当地引出新课,最终又让同学计算家里楼房挑梁的侧面面积,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同学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关心同学更好地应用所学的学问。这样,不仅使同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同学从生活中查找数学问题的爱好,也培育了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总之,这节课充分表达了黄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超群的教学艺术,充分表达黄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黄老师能否在以下几方面再连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1、能否在课堂评价方面加以改良。评价作为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育同学的情感和看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主动的互相作用中,才能产生一个完好的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全方位参加的课堂才会产生心理共鸣,布满激情,布满活力。由于同学很在乎别人,尤其是同伴对自己的确定。本节课中我感觉在这方面略微欠缺了一点点。

2、我觉得同学的练习偏少了一点,是否需要增加。〔可能由于课件消失了问题,黄老师临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后,造成了时间紧急,才削减了练习〕。

五班级数学说课稿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县一小的一名数学老师,名叫赵振华。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熟悉》。

一、说课标:

长方体的熟悉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中“空间与图形”的一个内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育同学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空间与图形”主要讨论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样子、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的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创造制造,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熟悉空间观念的特点、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对培育同学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本节课的内容是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一个过渡,所以本节课的内容非常重要。

二、说教材:

长方体的熟悉这节课,是学校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五班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同学把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熟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化讨论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但在以前同学只是直观形象的熟悉。本节课是同学讨论立体图形的开头,是同学进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要上升到理性熟悉还有肯定难度。本节课就是要在同学初步熟悉长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把握长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连续学习长方体的外表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把握长方体的特征。难点是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会画长方体。建立空间观念。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三、说学情:

同学在学校低班级已初步熟悉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学问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同学已有肯定的观看、操作、合作、沟通的力量,探究学习的力量和思维力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本课时学习供应了阅历支持。但是由于同学是初次较深化地讨论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关心同学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同学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究中猎取胜利的体验。教学中注意同学的学习体验,让同学在探究活动中把握学问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老师适时加以引导,充分表达了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

四、说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1.使同学理解和把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受长长方体的熟悉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看思索、探究发觉的学习方法。

情感看法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问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培育观看、操作和思维力量,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把握长方体的特征,熟悉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会画长方体。

五、说教法:

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引导同学怎样有序观看、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育同学动手、动口、动脑的力量,使同学的观看力量、操作力量、抽象概括力量逐步提高,教会同学学习。

六、说学法:

针对几何学问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校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准备主要采纳讲授法、观看发觉法、以及操作实践、思索沟通、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帮助教学,让同学在观看、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商量、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准时验证结论。实行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同学动手操作、观看、试验得出结论,表达了教学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各种样子的物体,如:讲桌、文具盒等,我们一起来先来观赏几组图片。〔课件演示〕从图中,你发觉了那些样子?边看边想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长方体。

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有了肯定的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样子也是长方体?〔生举例〕

师: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的目光来观看长方体。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熟悉”。〔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熟悉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拿出你们预备的长方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有什么发觉?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角。

师:长方体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两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点叫顶点。

2、熟悉长方体的特征。

〔1〕师:长

方体的面、棱、顶点有哪些特征呢?同学们从长方体入手,去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觉在小组内互相沟通、商量。

〔2〕老师巡察指导。

〔3〕汇报沟通。

预设:生1:我们发觉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生3:长方体有八个顶点。生4:…生5:…生…

3、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师:刚刚大家发觉了长方体的特征,你能运用所学解决课本28页的这7个问题吗?〔视频展现台出示书28页的表格。同学分别回答这7个问题。〕

4、熟悉长方体的立体图。

师:〔出示课件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这个长方体的几个面?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上面、前面、右面〕

师:我们把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依据透视原理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媒体演示)这就是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师:大家会认了吗?试一试。

师小结:以后,我们要推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依据长方体的特征去分析。

5、画长方体

师:同学们都学得特别仔细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会画长方体吗?

画长方体步骤:1、画一个平行四边形。2、画出长方体的高。3、连线。

6、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同学们刚画出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特点?

师课件展现后,同学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亲自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呢?把你思索的结果和大家共享共享。

生汇报。

〔三〕、联系比较,生活拓展

1、量一量墨水盒〔教科书、铅笔盒〕的长、宽、高

2、练习五第4题.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今日这堂课讨论了长方体。带着今日的学习,下课自己再讨论一下好吗?

(五)、作业做一个长方体模型。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熟悉

面:6个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棱:12条,相互平行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五班级数学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班级下册《数学与购物》中的第2课时内容。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同学学习和把握了“解决分数乘法问题”、“购物搭配”、“估量费用”和“折扣”等学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已经具备了肯定的基础力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学习《购物策略》,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依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待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2〕、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比较力量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3〕、体会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4、教学重难点:引导同学讨论与商量,依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购物策略。

二、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同学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看生活,能用数学的学问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教学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同学供应了大量主动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创设同学平常比较常见的买饮料、酸奶等情境,有意识地为同学创设了良好的数学沟通活动情景并关心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数学学问来分析不怜悯况下各个商店的优待策略,主动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注意同学的情感与看法,学问与技能的形成和进展。课堂中,让同学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观看、分析,学会应用,使每个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胜利的体验,始终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在动态生成中让同学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对同学进行拓展引导,鼓舞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激励同学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同学在多种方法中进行选择,这是一种决策意识。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六一儿童节立刻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进行一些活动来庆祝呀?在进行庆祝活动时确定需要一些糖果和饮料,今年超市进行了许多的优待活动,连老师都看花了眼,不知哪家廉价,大家愿不愿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就来讨论怎样买饮料的数学问题。板书揭示课题:购物策略。

[设计意图:抓住同学宠爱的六一儿童节,为同学创设轻松的学习气氛,奇妙地引入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购物策略。

1、买果粒橙

〔1〕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平常最喜爱喝的果粒橙,你能读懂什么?

〔2〕买1小瓶

a、那我们就一起走进福州的三大购物超市〔课件〕,看看聪慧的商家是怎样开展推销饮料的活动。从情境图中你读懂了什么?

同学可能这样想:

永辉超市买1大瓶送1小瓶,也就是说,只要买一大瓶就免费送一小瓶。买小瓶没有优待。

好又多一律九折,我举个例子说:10元钱的饮料打九折后是9元。

曙光超市30元以上打八折,就是说不满30元不优待。

b、商家为了扩大自己的销售量真是绞尽脑汁,我们一起去买饮料吧!先买1小瓶,怎样买合算呢?

同学思索后回答

〔3〕再买1大瓶1小瓶怎么买合算?

同学可能这样想:我去永辉超市买,我想永辉超市买一大瓶送一小瓶,只花10元。在沃尔玛超市不满30元不廉价,在好又多打九折,花10.8元。

〔4〕买3大瓶3小瓶

a、看来我们买东西时还真得动动脑筋,认真辨别,才能买到比较合算的饮料。那么调皮也有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他想买3大瓶3小瓶饮料,能帮他解决去哪家买比较合算吗?

同学通过计算知道

b、你用的是计算的方法,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同学可能这样想:比较折扣多少的方法解决问题

c、假如你是消费者,依据自己的需要,你预备去哪家买?

同学依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受提出情境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都是聪慧的消费者。

〔5〕为每人预备约200ML饮料

六一就要到了,老师想为我们班同学每人预备约200ML,去哪个超市买比较合算?我们班有多少名同学?〔35人〕我们一共约需要多少饮料?〔200×35=7000ML〕这7000ML饮料我们到哪个超市买比较合算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吧!

同学商量,先在小组沟通,在全班沟通

师:同学们真聪慧,想出这么多种购置方案,最终我们全都认为去沃尔玛超市买5大瓶和5小瓶〔10×5+2×5〕×0.8=48元比较合算。

〔6〕总结购物策略

师:我们刚刚一起经受了如何买更合算的饮料这样的活动,你有哪些体验或感受想对大家说?〔老师总结购置饮料30元以下去永辉或好又多超市,30元以上去沃尔玛超市买比较合算。〕

[设计意图:在同学熟识的情境中,通过组织同学对以上题目商量与沟通,逐步启发同学如何依据详细状况,选择恰当的购物策略,进展同学的发散思维,提高同学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2、购置酸奶

〔1〕出示酸奶情境图

师:大家爱喝酸奶吗?老师在超市中还发觉这样同一品牌的酸牛奶。请看——〔课件出示〕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假如你自己喝的话你会选择哪种?假如再为你的家人带点,你会选择哪种?〔同学自由说想法。〕

〔2〕解决买1升,1.5升酸奶分别有几种买法的问题。

师:要买1升有几种买法?你知道1升有多少吗?

生:有三种:1大盒,2中盒,5小盒。

师:大家同意吗?要买1.5升,有几种买法?

生:也是三种。

〔3〕小组合作解决怎样买2.4升酸奶合算的问题:

师:调皮要买2.4升酸奶怎么买合算呢?

①同学小组合作沟通并作好记录

大盒

中盒

小盒

买2.4升酸奶所需钱数

1000ML/9.7元

500ML/5元

200ML/2.6元

②同学分组汇报,投影展现不同买法。

③引导思索:还有没有更廉价的买法?

〔4〕总结策略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就按你们喜爱的方法买吧!你建议别人怎样买同一包装不同容量的酸奶?〔在满意所需酸奶的前提下,同一食品,大包装要比小包装廉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同学平常常见的情境,引导同学沟通最省钱的购置方法,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通过填表格,启发同学有序思索,渗透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培育同学的决策意识。]

〔三〕、机动练习。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打折让利的现象:你能利用这节课所学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我要买一件上衣260元,如今有4家折扣店销售,A店:8折销售;B店:满100元减30元;C店:满100元返30元购物券。我去哪家店买合适?

[设计意图:亲密联系同学生活实际,拓展购物中打折、让利现象,引导同学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全课小结:

师:今日我们学习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总结

师:在购物中有很多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信任同学们今后更能聪慧、理智的购物。老师最终祝福同学们六一儿童节欢乐!

五班级数学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班级下册第88~90页的《最小公倍数》一课。最小公倍数是在同学把握了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以后学习通分做预备。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义和作用,这节课是一节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学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概念;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尝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表达算法的多样化。

二、学情分析:

在不同的学校、班级进行前测,直接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同学,用模拟的小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在动手操作中,由于受密铺的影响,横拼竖摆,不但耗时过长,而且很难有效的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因此在设计操作环节时,我搭建“脚手架”。通过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和构建公倍数体系两个环节进行有效教学。胜利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同学求知心理之间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

(1)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会用集合图表示。把握求100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思索、合作探究、合作沟通等方式,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培育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3)学会用数学的目光观看生活、思索问题。主动参加到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真真实切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欢乐和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把握求100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预备:

嬉戏卡片一套,模拟墙壁的平面图、模拟长方形墙砖多套,作业纸多张和多媒体课件一套。

五、教法和学法:

加点理念课堂上我采纳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

同学通过动手操作、思索、合作探究、合作沟通等方法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根据下面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动手操作,建立概念;自主探究,归纳方法;实际应用,回来生活;全课总结,延长课外。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首先我从嬉戏中引入,我把枯燥的倍数复习设计成“抢倍数的嬉戏”。让同学初步感悟公倍数。(预设5-6分钟)

详细操作:

首先我手里拿着数字卡片,给同学说,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风靡我们全班的嬉戏—抢倍数嬉戏。面对全体同学讲一下规章:找两个同学上来,一个负责抢3的倍数,一个负责抢2的倍数。老师把卡片放到黑板上,过了抢的时间老师会把卡片收起来。最终抢的多的同学获胜。

然后把全班分成两大组,要求每组快速派一名代表上来。当两名同学上台进行嬉戏,其他同学做裁判共同参加。

接下来嬉戏,当第7张卡片出来的时候,两个同学会同时抢6这个数字。假如没有消失抢的局面。我会再出示12这个数字。同学很简单发觉并说出:数字6是确定嬉戏胜败的关键,由于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紧跟着追问:“为什么都来抢6这张卡片”。先让这两个代表说说,再让其他同学说说。

然后揭示出公倍数的概念。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6是3和2公有的倍数,我们把6叫做3和2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及概念。)

引导同学想想:那你还知道哪个数是3和2的公倍数?

同学答出12、18、24等数,并用这些数完好的表述出公倍数的概念。

准时表扬说的对,说的完好的同学。多让几个同学说说,并让同桌说说,强化公倍数的概念。

【设计理念:布鲁纳说过:“获得的学问假如没有完好的结构把他们连在一起,那是多半会遗忘的学问。”学习一个概念,需要组织起适当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内部学问网络的一部分。所以复习倍数的学问是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意义的关键。为了创设同学乐学的气氛,让同学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关注6是3和2的公倍数,建立公倍数的概念。表达了认知的由浅入深的过程。】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这一大环节是深刻理解公倍数,建立最小公倍数的重点内容,为此我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1)固定的正方形边长,选择长方形墙砖。(预设6-7分)

首先在前面通过嬉戏感悟公倍数的基础上,过渡到生活中。让同学体验公倍数能在生活中帮我们做什么。

(出示生活情境,课件显示。)

当同学明白题意后,要求同学利用模拟的长方形墙砖和墙壁正方形平面图,

分小组活动进行动手操作。同学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得到不同的方案。

然后让同学汇报想法,谁来说说:你们小组选择的是长几分米,宽几分米的墙砖,怎样铺的?

在汇报方案时,同学都会选择长3分米,宽2分米的墙砖。让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适时进行追问:“正方形墙面墙壁的边长所用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让同学自主发觉:根据要求进行,所铺成的正方形边长必需是小长方形长和宽的公倍数这一结论。

这个时候多让几个同学说说这一结论。

其次我再追问:“大家为什么都不选择长5分米,宽3分米的墙砖?”

同学很简单答出,由于12不是5和3的公倍数。

最终我作课堂小结:“看来所铺正方形墙壁的边长必需是长方形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搭建的“脚手架”过程,让同学直观的感受到公倍数的意义,这样由实际生活抽象出概念,既有利于培育同学的数学抽象力量,也有利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关心同学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现实意义。】

(2)用固定的长方形墙砖,铺多个的正方形。(预设6-7分)

从上个环节直接过渡到问题中。“同学们,真了不得,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很有价值的发觉。(课件出示情境)用这种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整块整块的铺,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

然后先让同学思索。当有的同学有想法后,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填写完好。

让同学填出表格,空间想象力量好的同学能直接想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都是2和3的公倍数,想象不出来的,允许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其次把两个同学的表格用实物投影仪打出。让同学沟通这样填的想法。

同学有可能答出:发觉这些正方形的边长必需是所铺长方形墙砖长和宽的公倍数。准时表扬:“你能用今日所学的公倍数学问解决问题,这了不得”

还可能发觉:其他公倍数都是6的倍数;最小的公倍数;公倍数是有许多个…

假如没有同学说出来,准时追问:“察这些公倍数,最小的是几?”同学很简单

说出6是公倍数中最小的。揭示出: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3和2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

准时强化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让多个同学说说6是3和2的什么数?同桌也相互说说。

再次追问:3和2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这些公倍数能写完吗?让同学说出公倍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同学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同学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决不能是简洁“告知”的过程,以概念为本的学习需要经受一些阅历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同学亲自操作和体验,在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制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3)用集合圈表示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预设4-5分)

首先让同学用数学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3的倍数和2的倍数。并把3和2的公倍数画出来。(课件出示两个空白的集合圈)。同学写完后,汇报结果。同时课件显示出答案。

然后利用课件使集合圈重叠一部分。给同学问题:假如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在一起,该怎样填呢?(课件出示空白的交叉的集合圈)

让同学思索、沟通。明白各部分填什么,怎样填。让同学在作业纸上

完成后汇报结果。(课件出示答案)并让同学说说3和2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再次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依据弗赖登塔尔“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观点,从同学熟识的生活开头,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详细到抽象概念,从特别关系到一般规章,逐步通过同学自己的发觉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预设7-8分钟)

这一环节是让同学自主探究出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直接出示问题:那给你两个数6和8,怎样求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这时候给同学思索的时间。当同学有了想法后,让同学拿出作业纸,把过程写出来。

然后让同学小组可以相互沟通一下。

接下来让同学进行汇报。(找几个不同的方法,用实物投影仪展现出来。)

在展现过程中,让同学沟通、争论,在沟通各种方法的同时,可能发觉:两个数相乘方法和倍数关系时找最大数的局限性。熟悉到列举法的普遍性。

在同学沟通各自的方法后。我会说:老师特别观赏大家的方法。我这也

有个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在有方向的直线上表示出来。上面表示6的倍数,下面表示8的倍数。所圈重叠的线段是6和8的公倍数。

(教材中消失了数轴上表示倍数的方法,考虑到同学想不到这种方法,我参加活动中,最终展现这种图形结合的方法。)

【设计理念:探究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讨论的情境,通过同学自主发觉问题,获得力量进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表达方法的多样化,独特化。】

(四)、实际应用,回来生活。(预设3-4分钟)

做一个课堂小结,转到同学解决问题中。“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熟悉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把握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信任大家肯定有很深的收获。让我们带着收获进行下面的练习。信任你肯定没有问题。”

课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题)

2、同学沟通汇报得出:全班可能有48人或24人,最少为24人。

【教学理念:数学教育的动身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同学熟识的现实生活。同学得到抽象化的数学学问之后,应准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五)、全课总结,延长课外。(预设3分钟)

告知同学在天文学中也有最小公倍数的学问,让同学边听边看屏幕:

(随着音乐的响起,播放图片。)。

我朗诵:中国人对日食现象的记载,已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在汉代就发觉日食消失具有肯定的周期。月球从月初到下一次月初是一个朔望月,平均约长30天。太阳从月球轨道的升交点再回到升交点是一交点年,平均约长347天。朔望月与交点年的最小公倍数就和日食的周期有关。

课堂结语:“奇异吧!假如大家还想连续了解,回去可以上网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让我们带着收获,下课!”

【教学理念:数学与生活有着亲密的联系。利用收集到的生活资料,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同学整体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同学是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又将带着问号走出课堂?这样的数学教学带给同学的是才智的行囊,生命的启迪。】

五班级数学说课稿篇5

教材内容: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折纸》是北师大版学校数学五班级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同学已学会同分母数加减法和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同学直观地熟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教材支配折纸的活动,通过两个小伴侣折纸的所用纸数量,提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必要性。对于异分母分数的减法,教材则直接呈现了计算的方法,主要是让同学运用学问迁移的方法,能直接进行减法的计算。在“试一试”的练习后,教材支配对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归纳,以便同学能用简洁的算理直接进行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学问起点,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技能目标:使同学经受学问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培育同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动手操作、合作沟通的力量。

〔3〕情感目标:使同学感受数学学问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学问的探究性,激发同学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探究并把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关键: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原理。

教法学法:

1、教法:坚持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依据同学的心理进展规律,采纳参加度高的学导式商量教学法,让同学探究体验、参加合作、互动商量。

2、学法:鉴于同学已经把握了简洁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分等学问,为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做足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同学直观操作的基础上,以同学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合作沟通,查找概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同学在体验中感悟情感、看法、价值观,在活动中归纳学问,在参加中培育力量,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稳固应用,内化提高——回顾总结,完善认知。接下来我重点说一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生谈话:同学们喜爱折纸吗?今日我们就来讨论折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折纸〕

师:老师今日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新伴侣,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小明和小红在手工课上折纸〕让同学观看。

师:你能从小明和小红的折纸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老师结合同学提出的问题,相机板书:小明和小红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要解答这些问题,你会怎样列出算式呢?

生说算式,师板书:1/2+1/4=1/2-1/4=

师:这两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揭示课题:我们把分母不同的分数称为“异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到底该怎样计算呢?今日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此环节抓住切入点生本钱节课的问题,用比较新旧算式的方法揭示课题,让同学明确学习目标,使本来较为单调的计算课生动好玩起来,为同学的主动学习制造了充分条件,为课堂教学供应了探究素材。让同学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同学剧烈的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1、初步感知,猜想结果。

师:首先我们来讨论1/2与1/4的和,请你估量一下,它们的和也许有多大?

猜测是进行探究学习的起步,支配同学先初步感知,直觉猜想结果,把他们的这种起始认知放大,然后在质疑中,让他们惊现这时不能直接相加,接着进行深层的体验探究。

2、自主探究,揭示算理。

〔1〕思索:在同学猜想1/2+1/4得多少后,让他们思索,再在思索的基础上通过画图、折纸等不同的方法探究计算的算法。

〔2〕合作沟通:算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展现自己的操作过程。

〔3〕汇报沟通:小组说完后,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还有别的不同想法吗?

引导同学说出计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状况

1/2+1/4=1/6

1/2+1/4=2/61/2+1/4=2/4+1/4=3/4

不管是哪种想法,我都不会急于表态,而是把问题抛回去:请同学们想想,你同意那种看法?为什么?

重点引导同学不仅说出得多少,更应结合图形、画图说明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直观演示,验证算理。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同学直观、精确看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过程,关心同学理清思路,突破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1/2+1/4=2/4+1/4=3/4的全过程,同学看到了“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需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同学清楚地理解算理,真正体会到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4、学问迁移,探究减法。

同学把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老师出示其次个问题:你能计算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让同学运用学问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在尝试计算后绽开沟通,并用图说明自己的思索过程,关心学困生形象地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出示试一试两题,让同学解答,集体订正。

5、观看思索,归纳算法

观看算式,小组商量,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让同学思索、沟通、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优化,重点引导同学说出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

此环节抓住问题的的着力点商量,让同学探究有实效,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汇报沟通时抓住学问的突破点,以求到达由“投石问路——曲径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稳固应用,内化提高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第1题“看图填一填”这一层练习,旨在展现计算过程,使同学结合图形来完成计算,给学困生供应“拐仗”。

第2题“小小神算手”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等学问点,目的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第3题“火眼金睛判对错”使同学进一步稳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重点学问的理解和把握。

2、综合练习:五班级〔1〕班全体同学参与大扫除劳动,2/5的同学清扫教室,1/3的同学清扫室外卫生区,其余的同学去清扫阅览室,清扫教室和卫生区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清扫阅览室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让同学先看清题意,再思索,自主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关注有什么不一样的或是不对的?此环节抓住盲点练习,让同学自觉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经受学问的建构后,让同学谈收获,在汇报、沟通中对学问进行回顾和总结,形成条理。“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你想告知大家在计算的时候要留意什么?”,这不仅使同学主动总结学到的学问和学习方法,而且适时沟通了新旧学问的联系,这一环节使课堂有始有终,浑然一体。

板书设计:

最终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力争表达数学的简洁美,又使板书设计能突出本课重点、提示方法过程。

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2/4+1/4=3/4

1/2-1/4=2/4-1/4=1/4

先通分,再加减

五班级数学说课稿篇6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是青岛版教材五班级下册第三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内容。在四班级〔下册〕教材里,同学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连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学问,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预备。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同学“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到达下面的教学目标:

1、经受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究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详细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育同学有序思索的力量,让同学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索习惯。

3、培育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觉,擅长发觉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发挥“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的作用,激发同学爱好、引导同学自己探究。同学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同学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沟通中学、学后合作沟通并依据同学原有的熟悉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同学的进展为本“的理念,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同学在做中学。

2、采纳小组合作学习,让同学在交往互动中学。

3、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阅历,在迁移中学。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校生认知规律和进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支配了四个环节:

一、活动探究,熟悉公因数

分为五个步骤:

1、动手操作:在教学公因数的概念时,让同学经受操作思索的过程,熟悉公因数。首先让同学用事先预备好的小长方形纸片,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满一个长18厘米、宽12浪漫的的长方形操作活动。通过同学的操作,引导同学观看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同学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来说明为什么?

2、想象延长:接下来让同学思索还有那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同学思索后,回答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引导同学说出只要边长“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就能铺满大长方形。从而引出公因数的概念,再强调由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让同学在自主参加、发觉、归纳的基础上熟悉并建立公因数的概念的过程。

3、归纳总结: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这样的正方形就能铺满大长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

4、依据同学的总结我准时板书课题,让同学的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

5、反例教学:让同学说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同学通过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学总结出:公因数要同时是两个数的因数。

为了准时稳固,完成练一练:先让同学在图上画一画,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因数,填写在书上。

〔设计目的:通过详细的操作和沟通活动,关心同学理解公因数,使学问不在枯燥无味。让同学感受胜利的喜悦。〕

二、自主探究,求最大公因数:

同学在已经把握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让同学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以致用。教学例题时,让同学思索,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沟通。通过详细的运用,稳固公因数的概念。让同学说说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数,同学可能说三种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数,从12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2的因数,三是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相同的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同学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明确集合图中省略号的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同学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关心同学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表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设计关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推断题,进一步让同学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熟悉。做到学问和技能融为一体。

接着让同学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同学完成后沟通。

然后分别完成课本自主练习2、3题。小组沟通。

〔练习的设计是从熟悉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培育同学抽象概括力量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到课外延长,增加运用实践机会。〕

四、全课小结、过程回顾

这节课我们熟悉了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说你把握的方法。

同学回忆整堂课所学学问。同学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肯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学问的理解记忆。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所教学的主要内容写在黑板的中间位置,这样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再看板书时,使同学能够连贯的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做到一目了然。

五班级数学说课稿篇7

一、本节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设计理念:

数学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它需要运用“对话式”的学习方式,实行多种教学策略,使同学在合作、探究、沟通中进展力量。新课程中对同学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以及猎取学问的渠道都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正是老师在新课程中查找新的教学方式的着眼点。应当说,新的教学方式将伴随着老师对新课程的渐渐透视而形成新的路径。要破除原有教学活动的框架,建立适应师生互相沟通的教学活动体系;满意同学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鸣;给同学体验胜利的机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认为老师角色的转变肯定会促进同学的进展、促进教育的长足进展,在将来的教学过程里,老师要做的是:关心同学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到达目标的最正确途径;指导同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制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培育同学的学习爱好,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为同学供应各种便利,为同学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加者,与同学共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同学一道查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学情境的营造是老师走进新课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情境不是文本中的商定,也不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探究、讨论、发觉、形成。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揭示了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此外,它的证明中引入了帮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也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表达。

三、同学分析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同学有力量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究、思索、沟通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力量,他们渴望体验胜利感和骄傲感。因此老师有必要给同学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留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四、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在情境教学中,通过探究与沟通,逐步发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同学亲身经受学问的发生过程,并能进行简洁应用。能够探究详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改变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通过有效措施让同学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阅历,进行富有独特的学习。

2.力量目标:通过拼图实践、问题思索、合作探究、组内及组间沟通,培育同学的的规律推理、大胆猜测、动手实践等力量。

3.德育目标:通过添置帮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看法、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增添自信念,在合作学习中增添集体责任感。

五、重难点确实立:

1.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探究与证明。

2.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帮助线)的商量

六、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采纳“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绽开教学。

采纳对话式、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到达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悬念引入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老师与同学交往活动的开头,是同学学习新学问的心理铺垫,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破除疑难心理、乏味心理的关键。一个胜利的引入,是让同学感觉到他熟知的生活,可使同学快速投入到课堂中来,对学问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极大的爱好和求知欲,接下来教学活动将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快事了。

详细做法:抛出问题:“学校后勤部折叠长梯(电脑显示图形)打开时顶端的角是多少度呢?一名同学测出了两个梯腿与地面的成角后,马上说出了答案,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待同学思索片刻后,我因势利导,指出学习了本节课你便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动手实践,尝试发觉:要求同学将事先预备好的三角形纸板按线剪开,然后用剪下的∠A、∠B与完好的三角形纸板中的∠C拼图,使三者顶点重合,问能发觉怎样的现象?有的同学会发觉,三者拼成一个平角。此时让同学相互观看拼图,验证结果。从观看沟通中,互学方法,到达生生互动。待沟通充分,分小组张贴所拼图形,老师点评,总结分类,将所拼图形分为∠A、∠B分别在∠C同侧和两侧两种状况。对有合作精神的小组给与表扬。

(将拼图展现在黑板上)

2.尝试猜测:老师提问,从活动中你有怎样的发觉?实行组内沟通的方式,产生思维碰撞。此时我走到同学中去,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与适当的引导。之后由同学汇报组内的发觉。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3.证明猜测:先关心同学回忆命题证明的基本步骤,然后让同学完成画图、写出已知、求证的步骤,其他同学补充完善。下面让同学对比刚刚的动手实践,分小组探求证明方法。此环节应留给同学充分的思索、商量、发觉、体验的时间,让同学在沟通中互取所长,合作探究,找到证明的切入点,体验胜利。对有困难的同学要多加关注和指导,不放弃任何一个同学,借此增进老师与学有困难同学之间的关系,为连续学习奠定基础。合作探究后,汇报证明方法,留意规范证明格式。此处自然的引入帮助线的概念。但要说明,添加帮助线不是盲目的,而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需要引用某个定义、公理、定理,但原图形不具备直接使用它们的条件,这时就需要添帮助线制造条件,以到达证明的目的。

4.学以致用,反馈练习

(1)在△ABC中,已知∠A=80°,能否知∠B+∠C的度数?

解:∵∠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B+∠C=100°在△ABC中,

(2)已知:∠A=80°,∠B=52°,则∠C=?

解:∵∠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又∵∠A=80°∠B=52°(已知)

∴∠C=48°

(3)在△ABC中,已知∠A=80°,∠B-∠C=40°,则∠C=?

(4)已知∠A+∠B=100°,∠C=2∠A,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5)在△ABC中,已知∠A:∠B:∠C=1:3:5,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解:设∠A=x°,则∠B=3x°,∠C=5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x+3x+5x=180

解得,x=20

∴∠A=20°∠B=60°∠C=100°

(6)已知在△ABC中,∠C=∠ABC=2∠A,求(1)∠B的度数?(2)若BD是AC边上的高,∠DBC的度数?

第(6)题是书中例题的改用,此题由帮助线帮助课件打出,给同学以图形由简洁到繁的直观演示。

通过这组练习渗透把图形简洁化的思想,连续渗透统一思想,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5.稳固提高,以生为本

(1)如图:B、C、D在一条直线上,∠ACD=105°,且∠A=∠ACB,则∠B=——度。

(2)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且∠B=70°,∠C=25°,则∠ADB=——度,∠ADC=——度。

本组练习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平角定义及角平分线等学问的综合应用.能较好的培育同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有助于获得一些阅历。

6.思维拓展,开放发散

如图,已知△PAD中,∠APD=120°,B、C为AD上的点,△PBC为等边三角形。试尽可能多地找出各几何量之间的互相关系。

此题旨在激发同学思索和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进展独特思维。

三、归纳总结,同化顺应

1.同学谈体会

2.老师总结,出示本节学问要点

3.老师点评,对同学在课堂上的主动合作,大胆思索给与确定,提出盼望。

四、作业:

1。必做题:习题3.1第10、11、12题

2.选做题:习题3.1第13、14题

五班级数学说课稿篇8

敬重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学校数学西师版第九册其次单元的内容:《轴对称图形》。

本节内容是同学在三班级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学对对称现象有了肯定的熟悉。而且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很多事物为同学的认知供应了肯定的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非常注意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关心同学在原有的感性熟悉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学问打下基础。并在同学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同学去发觉和制造生活的美。依据课标的要求和五班级同学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熟悉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精确推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力量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动手操作力量和创新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育审美意识;激发同学学数学,爱数学的主动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意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同学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同学把握学问目标,还要在同学的学习过程中进展各方面的力量,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熟悉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精确推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同学的实际状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彩色纸,几何图片,剪刀,尺子等是这节课要预备的教具和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引导者,依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细心设计嬉戏,诱导同学思索、操作。鼓舞同学沟通,并让同学运用学问去大胆创新。

同学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加状态和参加度,是确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表达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沟通中学,学后沟通合作的思想。这节课,为了表达同学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同学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发爱好。

我先设计了一个同学喜爱的折纸嬉戏,我用彩色纸折了同学比较喜爱的简洁图形,让同学认真观看我折的方法。让同学说发觉了什么?生边汇报,师边演示对折,既形象又生动地让同学体会到轴对称的含义。然后让同学自己动手折出对称图形,从而引出课题【板书】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爱好,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嬉戏中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其次个环节主动参加,探究新知

为了让同学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给每个小组预备了蝴蝶、蜻蜓,奖杯、枫叶等图片。首先让同学找出里面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找的方法,然后让同学想想,这些图形有什么规律?让同学通过刚刚的感知和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并能感悟和理解“对折”、“完全重合”、“折痕”等关键词,有的同学归纳得出:这些图形都要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图形的两侧叠起来是完全一样的。而我,则引导同学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概念,都要沿着直线对折,[板书]两侧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而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画〕就是对称轴〔写〕。通过对称和非对称的直观比较,同学的动手操作、和我的适时引导。把美术图形和数学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有利于培育同学的动手操作力量和观看概括力量。

为了关心同学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再一次让同学动起手来,让同学拿出自己的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画一画,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它们的对称轴,而我,则主动参加到同学的活动中,重点指导简单推断错误的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折,你发觉了什么,圆的对称轴,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多试几次,你又发觉了什么?通过同学的动手操作,动眼观看,动脑思索和动口归纳充分调动了同学的各种感官参加学习,即发挥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又培育了同学的发散性思维。

第三个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表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我支配的直观推断题把一些同学明天大量运用的字母,数字。汉子写在卡片上,只让同学观看,推断,进一步熟悉轴对称图形特点的熟悉。同学推断后我又引导同学品尝中国文字的对称美,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表达了数学课堂的德育成效。

接着,我又让同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制造性地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先让同学制造一个从正面看身体的左右两侧是轴对称图形的姿态,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制造性思维,摆出了各种呈轴对称图形的姿态。

而后,我又大胆建议让两位同学或三位同学共同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并鼓舞其他同学做个小裁裁判,大胆的提出质疑。这样做,即激发了同学的合作意识,又培育了同学的空间想象力量和大胆质疑的品质。

最终,我开展了一个小小设计家的活动,我先利用网络资源向同学展现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各种建筑,天安门城楼、清真寺的门楼,汕头海湾大桥的门楼等等,通过信息网络,美术鉴赏和数学教学的3科整合,教会了同学猎取信息的途径,引导同学学会观赏美,然后,又利用同学喜爱学校的情感,鼓舞同学主动参与新校门的设计,做到学以致用!

练习的设计,从加深熟悉到体验制造再到拓展参加,逐层加深,培育了同学的制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长增加了同学应用实践的机会。

五班级数学说课稿篇9

一、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说教材: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学校数学第九册中“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中的其次课时内容,新课标中把这一学问作为学校阶段学习几何图形的重要内容,是在熟悉了三角形的特征,把握了正方形,长方形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为以后学习圆形面积与复合图形面积计算起到铺垫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我依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新课标中数学课程要促进同学全面,持续,和谐地进展的教学理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同学理解并把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娴熟正确地进行计算。

力量目标:通过图形的拼摆,培育同学的操作力量,空间想象力量和规律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思想,培育同学主动动脑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把让同学经受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让同学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教学关键在于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五、课前预备: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本钱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同学人人参加其中,我让同学课前预备样子,大小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六、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在新理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而进行教学,所以本节课中由老师设疑激发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并向同学供应充分参加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与空间,然后再从旁帮助与点拨,而由同学去主动探究发觉,合作沟通。且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数学学问与技能。真正做到让同学做学习的仆人,老师做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七、说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学问阅历基础上,所以我为本节课支配了如下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新课的导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要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使同学进入学习状态,那么我在开课时首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接下来的新课做好铺垫。接着给出同学最常见的一种三角形的物品红领巾,提出疑问:假如我想知道这条红领巾的面积该怎么办呢?设疑并引出课题:,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如何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2)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同学学问的形成过程,此过程我依据同学的认知规律让同学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分组合作,通过动眼观看,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动口讲解并描述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①操作过程中我引导同学以不同的三角形去拼摆,怎样才能把三角转化成我们已知的能够求出面积的图形呢?在同学的分组合作过程中,老师巡察对有困难的同学赐予关心。

②小组合作拼摆过后,请小组内沟通一下自己的想法。

③请同学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通过拼摆你发觉了什么?可能有同学会这样回答: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四边形。(这时老师赐予鼓舞,真棒!)。然后就会有同学说:老师,老师,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学一下子变得热忱高涨)(我接着鼓舞他们:拼得太好了,做的真不错等等)。那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呢?

④让同学通过这种拼摆形式,以不同的三角形拼摆得出相同的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都知道了是底×高,你觉得三角形应当如何计算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