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研究_第1页
甘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研究_第2页
甘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研究_第3页
甘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研究_第4页
甘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文化产业园区是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强,在专业领域影响、贡献较大,在内容、技术、模式、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企业(机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则是以民族特色为其主要特征,实现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并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商业实体。甘肃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有着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构成了其特有的人文景观,其中蕴藏着极高的经济价值,是甘肃发展文化生产力和塑造崭新形象的重要基础。发展好甘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对弘扬甘肃精神和传承悠久的陇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甘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历程1992年我国政府部门首次认可“文化产业”这个概念;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10年,“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此宏观政策背景下,甘肃省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也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点,笔者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2006~2010年——甘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由探路阶段转入初步收益阶段2006~2010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建设顺利推进,一批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效益开始显现。在这个阶段,文化部在甘肃省先后命名了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在全省命名了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2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园区涵盖了民俗文化旅游、民族文化创意、民族特色工艺品、民俗文化等众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领域。在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兰州、庆阳、临夏、甘南等地都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地方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各类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等一批各具民族特色、富有竞争力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并开始发挥效益。到2010年前后,庆阳的民俗特色香包产业年产值已达到1.5亿元,而5年前这一数字仅为6000万元。在这个阶段,甘肃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运营过程中的收益虽然多归功于投资拉动,属较低水平的情况,文化附加值毕竟有限,但呈现的整体态势积极向好,也奠定了今后的发展基础,为发展注入了强心针,鼓励了民间资本的进一步投资。(二)2011~2015年——甘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时期,甘肃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实现高位持续快速增长,由起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是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明确了以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尊重市场为前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建设原则,多家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迅速。2012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甘肃华源、天水汉唐、甘南羚城、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敦煌飞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原省杂技团)总资产达2.76亿元,实现收入2.6亿元,实现利润6000万元,年纳税额1500万元。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群拥有法人单位机构数401家,从业人数11789人。对外营销窗口48个,产品达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年生产900多万件,远销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庆阳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6亿元,占GDP比重为1.05%,小康指标实现程度为21%。在企业聚集方面,这一时期,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有入园企业70多家,为各类创意文化和科技人才提供就业岗位近1000个,2012年共实现经营收入2.02亿元,利润5057.42万元,上缴税金1262.5万元,产生了良好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敦煌文化产业园入驻各类企业53家,其中文化旅游企业37家。二是2011年7月省委宣传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签署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确保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资金到位。以这两点为基础,甘肃省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势头猛,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甘南文化旅游创意园区、裕固族特色文化产业园、中华始祖文化产业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甘肃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园、庆阳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等一批富有西域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重点文化项目工程着手建设。这一系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积聚,促进人力、科技资源整合,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已经成为甘肃省文化企业茁壮成长的孵化器和骨干文化企业壮大发展的助推器。(三)2016年以后——甘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迎来新一轮的机遇期2016年,新的经济社会形势对文化产业发展既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推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借助市场手段打造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更加紧迫,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甘肃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有着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民族特色文化为依托和挖掘点开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发挥比较优势、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二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进一步激活了民族地区建设发展的热情。2015年3月,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而“民心相通”要靠“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来实现,其核心是文化的交流,这为甘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是消费结构快速转型的必然趋势,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大有可为。随着国内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消费扩大,文化产业发展潜力也十分巨大。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是社会大众文化消费大幅提升的阶段,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6年达到53974元,约合8126美元。文化消费将成为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甘肃省以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必将成为甘肃省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四是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增多,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产业的集聚效益也逐渐凸显,其中逐渐发展成长出一批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在甘肃各地尤其是民族地区中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二对甘肃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水平的客观认识(一)甘肃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偏低根据智妍咨询提供的相关数据,2015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园区共有19家,对比排名第一的山东省(有343家),差距巨大;对比西北五省区,除了陕西省有44家,其他四省区的整体水平都偏低。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社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园区100强名单》,甘肃入围4家,分别是第67名敦煌文化产业园;第68名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第92名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连玉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第100名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对比中国文化产业园区100强中西北五省区的数据信息,可以发现,囿于甘肃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无法与东南省区比肩,差距明显;比较西北五省区,陕西省共有6家,排名第一,甘肃有4家,排名第二,从入围园区的排名上看,整体的排名水平也属于中游水平(见表1)。拘囿于甘肃省文化产业园区的整体发展格局,甘肃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而言,整体水平亦是偏低的。表1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园区100强中西北五省区信息汇总单位:家,名省区甘肃陕西新疆宁夏青海数量46223排名67,68,92,10032,41,57,83,98,9946,5155,9637,45,56资料来源:根据《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园区100强名单》整理。表1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园区100强中西北五省区信息汇总(二)甘肃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总体规模偏小根据甘肃省文化厅发布的数据,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国家动漫企业认定企业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5个、示范园区3个。其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展现民俗文化的产业园区有8家,分别是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甘南羚城藏族文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以上三家属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庆阳市(民俗文化类),环县(皮影艺术类)、甘谷县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民俗文化类),庆阳市凌云服饰有限公司(民俗文化类)、积石关黄河文化民族(保安族、撒拉族)风情游览苑(文化旅游类)(以上5家属于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其余的包括敦煌文化产业园、兰州实业发展总公司(文化娱乐类)、嘉峪关市文物景区管理委员会(文化旅游类)、景泰大敦煌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影视拍摄类)、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有限公司(文物复仿类)、天水三星有限公司(工艺品开发类)、通渭县(书画艺术类)、临宝斋文化商务总社(彩陶艺术类)、临夏能成古建筑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砖雕艺术类)等多家园区(基地)都或多或少地蕴含着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总体来看,甘肃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初具规模,但总体规模偏小。(三)甘肃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挥了一定的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建成和发展,给地方经济注入了强心针,发挥了一定的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目前,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集聚了3万多农户、15万多农民,拥有30多个基地和110多家企业,年生产香包500万件以上。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现有入园企业百余家,为各类民族民俗创意文化人才提供就业岗位,2012年共实现经营收入2.02亿元,利润5057.42万元,上缴税金1262.5万元,在甘肃具有良好的感召力和影响力。2015年,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入园企业已达360家,从业人员5731人,企业总资产24.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4.63亿元。园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收益明显——以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景区、阳关景区、雅丹景区以及老城区为主的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中外游人达到500万人次,进一步带动影视、演艺、文化休闲、文化会展等多类文化产业。三甘肃省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所面临的主要短板(一)以民族特色为商业噱头的园区数量多,但规模小且重复建设严重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使各地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园的热情高涨,但一些地方不依据本地实际进行建设,致使产出效益很低,研发活力不强,如果不靠政府在地租、房租、贷款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二)规划论证不充分,对于发展什么类型的民族特色产业园区的定位不准确一些民族特色产业园区对市场和周边环境研究不够,论证不充分,选址不合理,缺乏市场支撑。园区布局混乱,缺乏长远规划,对园区本身文化内涵立意与性质的定位不准确。在形成文化资源永续利用上的考虑还不成熟,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三)融资渠道不畅,投融资方式单一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企业开发资金主要源于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而甘肃省文化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没有充分的资本积累,也没有充足的固定资产用于抵押。尽管金融机构表现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愿,但未在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真正破题,未建立金融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四)宣传力度和现代营销理念缺乏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核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认为市场需求引起供给,每个企业必须依照消费者的需要与愿望组织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然而,随着消费需求的多元性、多变性和求异性特征的出现,需求表现出模糊不定的“无主流化”趋势,甘肃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企业对市场需求及走向常感捉捕不准,适应需求难度加大;另外,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都偏小,应该有立足甘肃、面向全国的民族特色文化自信,加大推广,以商业价值产生的经济效益助力园区的发展,最终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四聚焦甘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如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一定规模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吃透政策,依托“3355”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各地区应主动寻找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契机各市州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依托“3355”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有重点地支持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性较好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加快培育生成一批龙头文化企业。1.大力发展陇东南文化历史产业区依托庆阳农耕文化资源、岐黄中医药文化资源、农耕文化产业园和香包、刺绣等民间民俗工艺品基础,建设农耕与岐黄文化产业群。依托天水雕漆、陶艺、鸳鸯玉、古琴、竹雕、木雕、砖雕、脊兽、丝毯、庞公石等品牌工艺品生产企业,打造旅游商品加工产业群。在甘南重点依托拉卜楞寺、卓尼禅定寺、郎木寺等百余处佛教寺庙,重点发展以藏传佛教的宗教节日、民间歌会等为主的群众性传统藏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促进与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甘肃段,要加快发展一批民族手工艺品生产、民族服饰生产、民族特需文化产品生产及相关衍生产品开发等特色产业群,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业、民族演艺娱乐业。2.大力发展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重点发展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区五泉山、白塔山历史文化景观恢复项目,以在五泉山恢复重建13座兰州历史名人祠堂为重点,整合白塔山、兰州碑林等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建设五泉山白塔山历史文化景区。依托皋兰县现有的太平鼓制作、表演、工艺品开发体系,在皋兰黑石川乡建设太平鼓基地,发展文化旅游及民间工艺品制作产业。保护修缮河口乡古民宅、古祠堂、古城墙等遗址,建成历史文化街区,并发展成为集旅游、接待、商贸于一体的生态型山水文化古镇。3.大力发展河西走廊文化生态产业区可重点围绕敦煌国际旅游圈,将以嘉峪关长城遗址为代表的“长城文化”,以“大漠孤烟”“七一冰川”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与酒泉境内以魏晋壁画墓为代表的魏晋文化、西凉文化,以西汉酒泉胜迹为代表的汉唐文化、酒文化和“航天文化”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条“黄金旅游线”,带动两地旅游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酒泉肃北西安党河峡谷民族文化风情园、那达慕民族风情旅游节暨孟赫嘎拉艺术节、“中国西部那达慕”等民族节会。(二)寻找比较优势,准确界定不同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避免形成省内同质同业的园区竞争1.寻找比较优势,在省内不同的区块进行发展重点的分工从集约发展、节省经济成本的角度出发,建议甘肃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找准比较优势,在省内不同的区块进行发展重点的分工,避免同质竞争,争取在特定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方面做到“一枝独秀”,避免“百花齐放”。强化各园区企业的分工协作与规模,减少园区竞争内耗,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比如,在甘南重点依托拉卜楞寺、卓尼禅定寺、郎木寺等百余处佛教寺庙,重点发展群众性传统藏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将这一民族特色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挖掘到极致,形成品牌效应;比如,发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医药产业,依托州医药研究院和甘南佛阁藏药有限公司,以科学的藏医理论和医理系统为特点,发展药浴、养生等服务业;再比如,临夏市作为甘肃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清真食品产业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可以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以餐饮服务业为依托,发展民族特色食品,以此为核心竞争力,形成拳头产品。2.重视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从侧面加粗甘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符号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竞争力的核心之一就在于一个地区培养、吸纳、留住创造性人才的能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文化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政府应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廉洁高效的治理环境、透明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上树立起尊重创意、尊重知识的风气。(三)民族特色文化和其他文化类产业融合发展,打出园区发展“组合拳”1.以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业为主题的园区注重提升内涵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发展以历史、民族、民俗等文化体验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甘肃特色文化旅游,在文化旅游过程中注重民族、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以提升产业内涵。重点发展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五市精品丝路游、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沿黄四市(州)黄河风情游、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四市华夏祖脉游。以夏河藏族民俗文化为特色,依托藏地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藏族歌舞演艺,扩大民族服饰制作、唐卡制作等民族文化艺术品生产,打造藏族民俗文化产业群。2.以民族特色工艺美术产品为主题的园区注重产业化开发以民族特色工艺美术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需要注重产业化开发。一是要充分发挥甘肃省民间民俗工艺美术资源优势,用现代经营理念、创意设计、时尚元素、营销手段、资本运作方式和互联网技术提升传统民间民俗工艺品生产能力,创新生产运营模式,加大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民俗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开发。二是鼓励民间民俗工艺美术能工巧匠、传承人和艺人走市场化道路,扶持发展一批民间民俗手工艺专业村、合作社。三是大力发展书画产业,打造敦煌画派,加快现代工艺美术业发展,提升文化集市建设水平。依托万博金城古玩城及周边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和兰州古玩城等,重点建设兰州文化艺术商贸产业群;依托庆阳农耕文化资源、岐黄中医药文化资源、农耕文化产业园和香包、刺绣等民间民俗工艺品基础,重点建设农耕与岐黄文化产业群;依托天水雕漆、陶艺、鸳鸯玉、古琴、竹雕、木雕、砖雕、脊兽、丝毯、庞公石等品牌工艺品生产企业,打造旅游商品加工产业群,重点建设天水民间工艺品生产加工产业;围绕临夏砖雕、木雕、雕刻葫芦、地毯、民间刺绣、穆斯林特需文化产品等,打造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群。3.以民族特色体育赛事为主题的园区建设注重进一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挥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优势,助推体育产业发展,重点开发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竞赛表演、体育纪念品等新型业态。依托甘肃省体育馆、临洮体育训练基地,打造集体育训练、健身休闲娱乐、体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文化体育产业链条。发挥少数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优势,开发民族特色体育赛事。加快“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充分利用甘肃省沙漠、戈壁等特殊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户外、极限、康体等新型体育休闲项目。重点依托西和县丰富多彩的乞巧文化,建设乞巧文化特色村,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和活动,打造乞巧文化产业群。(四)加大甘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宣传力度,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多角度地进行展示和宣传1.可以借助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