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学目标:
能寻找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是我们的第一节音乐课,大家认真听一听,外面是不是还在下雨?
(是),同学们早上家长送你们来的时候,那时候是下的大雨还是小雨啊?(大
雨)。下大雨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声音啊?(哗哗哗哗)下小雨的时候呢?(学生
用很小的声音哗哗哗哗),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大雨也有小雨。同学们观察的
很仔细,那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叫大雨和小雨。
(二)学唱《大雨和小雨》
1.由教师范唱或听录音。
2.跟着教师学唱《大雨和小雨》。
3.讨论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4.学习四二拍子的指挥,掌握四二拍子的重拍在第一拍。
(三)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1.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都是生活中的声音。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些声音呢?
按教材提示创造出声音。
2.能不能自己创造一些与教材中不同的声音呢?
3.用几种声音连在一起表现一定的内容。
教学评价:
能积极参与声音的探索,听辨出两种以上的声音。会唱《大雨和小雨》。
学生能创造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
第二课时《布谷》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布谷》,理解四分休止符、二分音符,牢记第一段歌词。
2.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法学习知识,并参与表演加强记忆。
3.通过表演,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小燕子、布谷鸟的情感。
同时,让学生知道生活是有大自然的万物生灵才显得更美。
教学要点: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能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教具:琴、歌片、彩笔、动物头饰。
教法:听唱、故事、创编、表演、活动尝试。
教学过程:师生问好。
一、新学期教育与学生沟通,激励学生热爱音乐。
二、表演《小燕子》
提示:歌曲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你想和它交朋友吗?
那你该怎么做呢?
1.听歌曲《小燕子》,并为其自由创编舞蹈。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还可以
自由选舞伴来完成。
2.随琴声自由表演。
三、表演《布谷》
1.师边讲故事边在在黑板上进行绘画。将学生带进春天,带进大自然,带
进火热的生活。
2.站学生来模仿“布谷鸟”的叫声或者动作。而且边做边随老师记忆歌词,
体味歌词。
3.师范唱歌曲。让学生默声表演。看谁能把老师的歌表现的最好。
4.听琴,体会歌曲中的四分休止和二分音长,跟着音乐来拍手拍腿,感受歌
曲的节拍,可以随琴自由演唱。
5.请大家互相合作,讨论一下歌曲中唱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6.听唱学习歌曲。注意旋律的的确起伏,边学习边让学生分小组拉起手。听
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
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7.唱会歌曲,牢记歌曲的第一段歌词,并启发学生小鸟唱出的是第二段歌词,
我们唱出是第三段歌词。
8.动手操作,用彩笔标出休止符和长音的地方,看谁找的最准确。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来到了春天,来到了田野,让我们这些可爱的小鸟,
把春天装扮得更美。把生活装扮得更美。
五、板书设计:
布谷
歌词意境彩图
学生自己描绘的春天
第三课时:《声音的强弱》
一、教学内容:《声音的强弱》
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歌表演:《小动物唱歌》,并创编歌词进行表演。
二、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感受音乐的强弱,并能正确的进行运用到歌曲之中。通过歌
表演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力。
三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课件、小动物头饰、打击乐
四、教学过程:
1.学生伴着音乐《火车开了》开着小火车进教室,来到动物乐园。(幻灯片
动物乐园)。
2.师:动物乐园的小动物看到我们来了送给老师一样礼物,同学们闭上眼晴
听听是什么?(老师拿出鼓和碰铃)
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生:鼓和碰铃。师:这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哪种声音大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刚才听到的感受。
3.师:小动物们不仅给老师送礼物,给你们也准备了礼物,快到自己的凳子
底下找找吧。(凳子底下是老师准备好的各种打击乐)
快拿出来敲敲吧。(孩子们随意的敲)。老师想听听大一点的声音?老
师想听听小一点的声音?(学生按照老师的引导敲击大小不同声音)。
4.游戏:《找小兔》
动物园派小兔来招待我们,我们向小兔打个招呼吧。小兔这么友好我们
和它做个游戏吧。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一会我请一位同学上来蒙住他的眼晴,再
请一位同学把我们的小兔藏好,藏好后我们请刚刚蒙住眼睛的同学睁开眼睛来
找,其他同学用手中的打击乐提示他帮助他尽快找到小兔。如果他离藏的小兔越
近我们就将手中的打击乐敲得声音大一些,如果他离藏的小兔越远我们就将手中
的打击乐敲得声音小一些,直到找到小兔为止。
通过游戏感受声音的大小。小结:刚才我们说的声音大在音乐中把它称作
强用f来表示;声音小在音乐中把它称作弱用p来表示。(出示幻灯片强和
弱)
5.分组合作(两人一组)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强和弱
6.动物乐园的小动物真是好客,你们听他们唱着歌来欢迎我们来了。(幻灯
片放歌曲《小动物唱歌》的曲谱和音乐)
师:刚才听到那些小动物又来了(小猫、小狗)它们两次的叫声有区别吗?
(第一声强,第二声弱)
7师生合作:老师唱许多小动物,你们唱小动物的叫声,注意第一声强,第
二声弱。
8.创编歌词。
师:同学们动物乐园有许多小动物你喜欢谁就和它做朋友并且模仿它的叫
声,一会我请同学带着你的伙伴上来表演《小动物唱歌》。(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头
饰,让孩子们去挑。
9.师生共舞
今天太高兴了,让我们和小动物一起跳起来吧。一会我们唱到强的声音大家
都向圈外叫,唱到弱的声音大家都向圈里叫。
五、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感受到音乐中的强和弱,并且和这么多的小动物成为了好朋友,
真开心,现在太阳已落山了,让我们和小动物再见,坐着小火车回家吧。
第四课时:《大鼓和小鼓》
教学内容:大鼓和小鼓
教学目标:
1、感受声音的强弱。
2、认识大鼓和小鼓,感受其音色,学会基本演奏方法,能积极参与各种音
乐活动。
3、学会《大鼓和小鼓》,并能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学会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2、学会演奏大鼓和小鼓。
教学难点:
1、歌曲不同乐句的力度处理。
2、器乐的演奏。
教学过程:
一、感受音的强弱:
1、(多媒体课件出示“森林之门”)导入:
师:(伴随着轻快、活泼的音乐)今天,我们来到森林进行探险,瞧!这有
一座通往森林之门。它中间是大门,两边是小门。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用两
种不同的声音,分别敲开这扇大门和小门。
2、教师启发,学生想象,用“强弱”两种不同的声音表现。
师:看见大门怎么敲?看见小门怎么敲?
3、师小结,引出“强、弱”。
师:这两种敲门声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声音响、声音大在音乐中称为“强”,声音轻、声音小在音乐中称为“弱”。
4、展开想象
师:生活中、森林中有许多的声音,哪些声音是强的?哪些声音是弱的?
5、画一画,声音的强弱。
(1)学生绘画图形。
师:生活中有的声音强,有的声音弱,你能用图形来表示吗?(声音强,用
大的图案来表示,声音弱,用小的图案来表示。)
(2)(课件出示:口口、00、△△)
师:老师也画了三组,你们看都对吗?哪里有错?应该怎样?
三、歌曲教学:
1、导入:
师:刚才小朋友回答得真棒。看!森林之门终于打开了。瞧!动物们正在欢
迎我们的到来呢。(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各种动物的森林图)
师:看!它们是怎样欢迎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熊敲大鼓,小猴敲
小鼓)
师: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怎么样?有什么不同?(听一听“鼓声”)
2、学歌词和演奏大小鼓。
(1)师:它们不仅敲锣打鼓欢迎我们,还唱着歌呢!我们听……(播放歌
曲)
(2)听后,师问:大鼓和小鼓在歌曲中,它们的声音是怎么样的?(课件
出示咚咚、哒哒哒。)学生模仿。
(3)引出歌词,指导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师:小朋友们,通过刚才读儿歌,你们知道了大鼓和小鼓是怎样演奏的吗?
指出大鼓和小鼓的演奏方法不同,歌词中:“擂”和“敲二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敲敲大鼓和小鼓。
课件出示演奏大鼓小鼓的图片,学生模仿,指名上台演奏。
师:大鼓的声音强,小鼓的声音弱,那我们也用相应的力度再来读一读这首
儿歌。
(4)寻找音源,进行创编:
师:看看你的身边有什么物体可以模仿大鼓或小鼓的声音。
(如:让我们用自己的椅子来当作乐器,把大鼓和小鼓的节奏敲一敲。引导
学生用椅子拍出强弱不同的鼓声。又如:身体律动,咚一一跺脚,哒一一拍腿)
3、为歌曲伴奏:
播放歌曲,学生在鼓声处伴奏。
4、学唱歌曲:
师:你们也能像小熊、小猴那样,边敲鼓边演唱吗?
(1)指导学生随琴跟唱。
(2)指导学生唱出歌曲的力度变化。
师问:这首歌哪一句要唱得强?哪一句要唱得弱?
用“咚”“哒”哼唱。
(3)指导学生唱出力点,声音有弹性,不能太连。
(4)随伴奏轻声演唱。
(5)加入大鼓和小鼓,或用身边的音源,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拓展:
1、师:这首歌加入了大鼓小鼓的伴奏,你觉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说歌曲
情绪)
你平时还在什么场合或者什么音乐中听到过鼓的声音?(引导学生结合气氛
和情绪说)
2、小结:不知不觉,快要天黑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回家了。它们要跟
小朋友们再见了。让我们在音乐中结束今天的课。
课件:播放《春节序曲》片段,《喜洋洋》片段。
学生自创节奏来伴奏,随音乐边演奏边出教室。
教学评价:
1.能认识一种以上的乐器并说出它的名称。
2.会敲击一种打击乐器。
3.会唱《布娃娃弹琴》和《大鼓和小鼓》中的一首。
第五课时:《青蛙音乐会》
《青蛙音乐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聆听《青蛙音乐会》,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生动鲜明的青蛙形象。
二、愿意用肢体动作和演唱等形式来表现青蛙的模样。
三、喜欢并乐意参加音乐会。
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感受并表现音乐中的青蛙形象。
教学用具:
音乐、头饰、青蛙相关动画等
教材分析:
《青蛙音乐会》是一首具有趣味性的通俗音乐作品。乐曲为3/4拍,蛙鸣声
伴随着乐声响起,好像夏季池塘边的青蛙在暮色中的合唱开始了。前面一段是抒
情的慢板,好像青蛙的优美舞蹈伴着起伏的旋律;接着乐曲再现了一遍,蛙鸣声、
流水声在乐声中渐弱,消失在暮色中。
教学过程:
一、唱歌的青蛙来了。
1.引用《动物说话》伴奏音乐唱几遍,“青蛙唱歌咕咕儿呱(拍手),青蛙唱
歌咕咕儿呱(拍手),咕咕儿呱(耸肩)咕儿呱咕儿呱咕咕儿呱”并出示唱歌的
青蛙形象。
2.播放《青蛙音乐会》开头部分,跟音乐模拟青蛙唱歌。“呱一一呱一一呱
呱一一呱呱一一呱呱呱呱一一呱——"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情绪用嘴型有表情地
演唱。
二、跳舞的青蛙来了。
播放《青蛙音乐会》慢板的片段,教师戴上头饰用典型的三拍子舞步跟着音
乐邀请小朋友参加跳舞,没受邀请的小朋友在座位上跟着老师动身体。结束后出
示跳舞的青蛙形象。
三、演奏的青蛙来了。
1.可用你们的音乐书、笔、课桌等东西编创一些简单的节奏模拟流水声、
鸟叫声、鼓声等加入到音乐中来,看谁最厉害。
2.小组讨论创编。
3.合着音乐展示。出示演奏的青蛙。
四、青蛙指挥家也来了,举行青蛙音乐会咯。
1.夏季暮色中的池塘里,来了一群会唱会跳会奏的青蛙们,看,他们多热
闹啊!(出示课件)
2.播放完整的《青蛙音乐会》,青蛙指挥家(老师扮演)领着这帮青蛙们开
始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3.学生自由选角色,在音乐中跟着指挥表演了。演后选出最出色的歌手,
舞手,奏手,并给予奖励。
五、动物音乐会。
音乐会吸引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有老虎、狮子、鸟儿、松鼠……他们也要参
加,播放《青蛙音乐会》音乐,让更多的动物也来表演。
六、动物狂欢。
课件出示动物狂欢节情景,播放《动物狂欢节》音乐一起在歌声笑声中结束
课堂。
本堂课以审美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引导学生唱歌、跳舞、演奏、狂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单元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目标:
1.能安静地聆听音乐,并知道在什么场合下要唱、奏国歌。
2.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人声和器乐不同的音色。
3.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唱歌。
教学过程:
(-)听赏《国歌》
1.引入新课。
教师简单介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歌。国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反映
该国家人民的精神风貌。因此,在唱、奏国歌时一定要起立。面部表情要庄重、
肃穆,身体不能乱动。介绍完后,请学生起立,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
录音,让学生完整地听赏一遍。
2.可向学生提问:在什么场合、情景下唱、奏国歌?然后播放有关唱、奏
国歌的VCD、录像带或幻灯片及有关图片,再请一至两位学生补充。
3.介绍国歌的来历,并听齐唱和铜管乐演奏的国歌,使学生感受人声与乐
器的不同音色。
4.教师启发学生简单谈谈,用乐器演奏和人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给他们的不同感受。
5.播放奏国歌、升国旗的画面,让学生知道奏国歌、升国旗的联系。
(二)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1.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国旗的形状、颜色、五星的排列、象征意义
等国旗知识。
2.教师播放歌曲录音或范唱一遍,以引起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
3.教师带领学生将歌词按语言节奏朗读一遍。
4.学生跟着教师分句模唱歌曲数遍。
5.教师引导学生,以接唱方式熟唱歌曲,如教师唱“国旗国旗”,学生接唱
“真美丽”……
教学评价:
1.是否能安静地听音乐。
2.是否知道在什么场合下,唱、奏国歌。
3.是否能用自然的声音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而不喊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认识常用课堂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3.听赏歌曲《吹芦笙》。
教学目标:
1.能有兴趣地听喜乐,并知道《吹芦笙》是表现哪个民族的儿童歌曲。
2.能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3.认识碰铃与响板,并知道正确的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1.教师挂出中国地图和长江、黄河风景图,介绍长江、黄河,并请学生指
出长江和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2.教师将歌曲范唱一遍,或播放童声独唱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歌
词、节奏和情感。
3.跟着教师有表情地分句轻声学唱。
4.请几级学生集体演唱,并评出有表情且音色较美的小组进行表扬。
(二)听赏《吹芦笙》
1.教师播放歌曲《吹芦笙》,引导学生欣赏,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教师简单介绍侗族及其吹奏乐器芦笠的主要特点。
3.引导学生在听赏时接唱歌曲中的衬词。
4.在听赏几遍以后,可让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哼唱。
(三)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1.教师向学生展示乐器实物,演示基本的演奏方式,并让学生识别两种打
击乐器的不同音色。
2.教师将乐器发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敲击方法。如乐器数
量不够,可轮换进行。
3.教师出示卡片
碰铃dangdangdangdang
dadadadadadadada
响板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习演奏。可分组交换练习,每两人为一组作乐器交换。
教学评价
1.能否区别碰铃与响板的音色,并能正确演奏。
2.是否知道《吹芦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儿童歌曲。
3.能否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第三课时:《草原就是我的家》
1、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蒙古舞蹈基本动作
3、综合练习:双声部节奏练习及双响筒及多种伴奏乐器。
4、音乐游戏“赛马会”、大型粘贴图画创作。
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提倡音乐与姊妹艺术综合为指导思想,将音乐与舞
蹈、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从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培
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及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养他们的
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学习,指导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即
兴的为歌曲创编动作表演。和对不同音乐意境的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有关蒙古舞的基本动
作,及对音响的探索能力。
3、通过“意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唱、聆听、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表
演。
2、通过对草原赛马情景的表现,对的马蹄声,及加油声的模仿,掌握双声部
的节奏。
教学难点:“赛马会”音乐游戏的挖掘,及游戏中孩子们的合作,配合与创新意
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放“马跑”的律动的音乐。
学生:随“骑马”律动进入教室。
老师:孩子们,看!我们骑着马儿来到哪里了?
学生:大草原!
老师介绍大草原
老师: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像一幅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美极
了!
二、新课引入
1、老师舞蹈引入(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老师:有没有谁知道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学生:蒙古族
老师:(出课件)介绍蒙古族族的穿着服饰、蒙古包。
老师:(出课件)非常正确,看这就是蒙古族的小朋友。蒙古族是我国的56个
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长年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
的马靴。他们最常的打扮是在头上栓一条美丽的头带,非常的神气。
老师:(出蒙古包图)看这是什么?这是他们的房屋,由于他们长年在草原上生
活,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
的顶组合成的帐顶的四周用厚厚的毛毡子覆盖着用毛绳固定。房屋可以移动。
这就是蒙古包。
2、学习几个蒙古舞蹈动作,一边学习一边思考蒙古人的生活
老师做蒙古舞的马跑步,挤奶,雄鹰展翅的动作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学生学习蒙古舞基本动作
三、学习歌曲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学生念一次歌词
a、为歌词加上动作。
b、孩子们一起表演,选出一个做得特别好的孩子再带着大家做一遍。老师请一
个孩子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来一次。
3、听。
a、老师范唱
b、学生听磁带
c、学生跟琴有感情的演唱,老师做提示让孩子唱得更有感情。
d、用动作表演歌曲
四、扩展歌曲
1、表现欢乐的草原。
a、老师提供彩纸和孩子们一起把自己打扮成蒙古人
老师:(出赛马图)
老师拿出两样乐器,问哪一个发出的声音更象马蹄声。(演示双响筒,和手串铃)
学生:双响筒
b、老师将乐器发给一些同学,拿到手串铃的孩子想想怎样用它为赛马的选手加
油,拿到双响筒的孩子用他来模仿马蹄声。
没拿到乐器的孩子,动动脑筋想一想还可以用身边的音响来模仿马蹄声。或用
怎样的动作表情来加油!
c、将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加油,一组模仿马蹄声。(各队选一个拉拉队长。)
2、一起跟着音乐制造热烈的赛马场面。(请几个孩子表演赛马的场面。)
3、粘贴图画
a、老师放变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
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b、老师拿出为孩子们准备好的粘贴画,让孩子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图画表现
美丽的大草原。
打起手鼓娃哈哈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欢乐的、热情的情绪演唱歌曲,学会用简单的新疆动作跳舞。
2、知道维吾尔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了解维吾尔族的一些民族风
情。
3、通过打击乐器的伴奏,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新疆歌曲的基本风格和特点。
2、歌曲中多处出现前八后十六音符,学生演唱时能吐字清晰。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磁带,图片、打击乐器、头饰等。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候
师:小朋公们,上课前先让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来模仿模仿农场里的动物是怎
样说话的。学生唱《农场里的动物》。
(三)、导入
师:今天啊,老师从远方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想认识她吗?
生:想
师: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她的到来。
(娃哈哈的录音机伴奏音乐起)(课件出示)
巴哈古丽:大家好!很高兴认识你们,我的名字叫巴哈古丽。你们知道我的家
乡在哪吗?我呀,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我们那里盛产的水果特别多,不信,你
们看(点击各种各样的水果图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是哈密盛产的哈密瓜,
还有吐鲁番的葡萄。(指着老师事前贴好的葡萄)看,秋天到了,葡萄熟了,
让我带你们一起去摘葡萄吧。
师:非常感谢巴哈古丽给我们的介绍,那大家想不想去摘葡萄啊?但是,葡萄
园里面的葡萄不是让人随便摘的,请你根据老师所拍的节奏,你把相应的摘下来
好吗?
(四)、学习节奏:
XXXXXXXXX
1、先跟老师一小节一小节读
2、学生先别碰乐器,老师现在用不同的乐器示范,请小朋友空手模仿,待老师
示范完了,再让全体学生拿手上的乐器一起敲这个节奏。
师:刚才我们在葡萄园里摘了各种各样的葡萄,心里感到特别的快乐。听说你们
新疆人个个能歌善舞,你能唱唱你们那边的歌曲给我们听听吗?
巴哈古丽:可以啊。(用录音机响起伴奏音乐)(小朋友也会跟着唱起来)
师:你们怎么也会唱啊?那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生:《娃哈哈》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请大家打开书本(同时打开课件显示歌谱《娃哈哈》。)
(五)、学习歌词
师:下面请听老师读一遍歌词,(点着歌词读)
师:好,现在该轮到你们咯,请跟老师来读,注意模仿老师读。(老师用双响
筒边敲边读)
注意提醒小朋友们不要动身边的乐器,老师用双响筒敲就可以了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能把你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生:我觉得。。。
师:噢,大家都那么开心,让我们把它唱出来吧。
师:老师弹,我们先唱第一段的。(二次)
师:愉悦的歌声能带给别人快乐,我们一起来唱吧。(跟光盘唱)
老师带动学生做动作。(唱完后,老师指出不足的,如:声音乐不响亮,不整齐,
节奏有快有慢,没感情,音不准等)
师:小朋友们真会学习,发现了那么的问题,那你觉得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唱得更
好呢?
生:我觉得。。。
师:谢谢小朋友们给老师那么好的建议,请大家跟老师来唱唱这个地方。
师:让我们再来一次,看看谁进步得最快。
(六)、学习第二段歌词
师:噢!老师发现了原来我们班有那么爱唱歌的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第二段的
歌词也唱给我听听啊,好,我们开始吧!(跟光盘唱)
师:小朋友们棒极了(可以纠正不好的)再来一次。
师:老师才第一次跟你们见面,但是我好想知道你们当中谁唱歌最好听,能给老
师介绍一下吗?
轮流推荐男和女同学(唱第二段就行了)
(七)、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唱
师:刚才我们摘了那么多葡萄,让我们把那种愉快的,轻松的心情加上你的小乐
器完整地伴唱这首歌好吗?先看看老师是怎样敲的。
(这环节清唱,也或者加小声的《娃哈哈》伴奏,突出小乐器的伴声)。
(八)、学跳新疆舞并进行歌表演
师:小朋友合作得真好,让我们学跳新疆舞吧。
(音乐起,全体学生站起来学)
师:小朋友们,在下课前我们为现场的老师表演个节目好吗?好,那想当伴奏手
的请带上你们的小乐器,(大家围起圈来)其他同学坐着唱歌音乐起,让我们尽
情地唱起来,跳起来吧。
(九)、德育渗透
师:今天我们很幸运地认识了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小朋友巴哈古丽,她不但给我
们介绍她的家乡,还盛情地请我们吃葡萄,教我们唱歌跳舞,那你们要怎么感谢
她啊?
生:不如我们一起来唱首歌送给她吧。
20xx-20xx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过来,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五线谱的识别、欣
赏能力的鉴别还比较陌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老师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着重
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爱唱、爱跳、爱动,对音乐有着一定的兴趣。但由于年龄小、
组织纪律性较差,学生的音乐素质存在个别差异,对学生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
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不断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基本内容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重点内容)。教材的曲目选
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
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一年级采用图谱为主。在创造与活动中,
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
多彩了。教材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
陶冶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乐必要
的审美能力。
三、本期教学目的要求:
学段目标:
1、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3、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4、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具体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用声音或打击乐器模仿;
2、听长短音;
3、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
4、聆听进行曲、舞曲、儿歌不同风格作出相应动作;
5、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片段,初步感受
风格。
(二)表现
1、歌唱的正确姿势;
2、每学年背唱4--6首歌曲;
3、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能作简单的律动、歌表演;
5、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三)创造
1、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歌词的创作活动;
3、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乐于与他人参与活动;
2、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
3、声音与生活的探索。
四、具体措施:
1、把每个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多唱、多
听、多动、多想、多说,在音乐实践中获得学习音乐的愉悦和能力。
2、要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音乐学习的良好氛围,让
他们在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要善于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