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例析_第1页
高考物理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例析_第2页
高考物理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例析_第3页
高考物理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例析_第4页
高考物理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例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物理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例析1:单选题和多选题的识别方法从1998年开始的高考物理试卷,单项选择题没有单独列出来,而是与多项选择题混编在一起作为一大题,以后的理科综合中又只有单选题而无多选题,在2005年开始又将单选题与多选题混编。因此,要能准确而又迅速地识别它们,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方法。在这里我们主要要谈如何判识单选题,一般说,凡是题中所给的所有答案在逻辑上是彼此互斥的,或从内容上看是唯一正确的就应是单选题,下面就来具体谈这个问题。1.在历届高考题中,若有设问“最大、最小”;“最先、最后”或设问“至少、至多”等方面的,均可判为单选题。因为这类题目的答案在逻辑上必定是彼此互斥的。例1.1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OB、C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l.l所示。其中OB是水平的,A揣、B端固定。若逐然增加C端所挂物体的质量,最先断的绳A.必定是OAB.必定是OBC.必定是OCD.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别识:由于最先断的绳只能是某一段,因此是单选题,答案为A。例2.1下面是四种亮度可调的台灯的电路示意图,它们所用的白炽灯泡相同,且都是“220V、40W”。当灯泡所消耗的功率都调至20W时,哪种台灯消耗的功率最小?判识:功率最小的只能是某一盏灯,因此是单选题,答案为C。例1.3市场上有种灯具俗称“冷光灯”,用它照射物品时能使被照物品处产生热效应大大降低,从而广泛地应用于博物馆、商店等处。这种灯降低热效应的原因之一是在灯泡后面放置的反光镜玻璃表面上镀一层薄膜(例如氟化镁),这种膜能消除不镀膜时玻璃表面反射回来的热效应最显著的红外线。以λ表示此红外线的波长,则所镀薄膜的厚度最小应为A.λ/8B.λ/4C.λ/2D.判识:厚度最小应是一个值,故是单选题,答案为B。例1.4下表给出了一些金属材料的逸出功。材料铯钙镁铍钛逸出功(10—3.04.35.96.26.619J)现用波长为400nm的单色光照射上述材料,能产生光电效应的材料最多有几种?(普朗克常量h=6.6×10-34J·s,光速c=3.0×108m/s)A.2种B.3种C.4种D.5种析与解:材料最多种数应为唯一值,故为单选题。利用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逸出功W<hc/λ=6.6×10-34×3.0×108/4.00×10-7J=4.95×10-19J,因此只有铯、钙符合条件,答案为A。2.不具周期性的但又不确定的物理量或事物的数值或情景都是唯—的,若诸答案是互不相容的,只涉及一种这样的物理量或事物的选择题是单选题。例2.1一太阳能电池板,测得它的开路电压为800mV,短路从流为4Ma.若将该电池板与一阻值为20的电阻器连成一闭合电路,则它的路端电压是A.0.10VB.0.20VC.0.30VD.0.40V判识:由于路端电压的数值是唯一的,因此四个答案是互斥的,该题必为单选题。答案为D。例2.2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某单色光来照射下,只能发出频率为ν1、ν2、ν3的三种光,且ν1<ν2<ν3,则该照射光的光子能量为A.hν1B.hν2C.hν3D.h(ν1+ν2+ν3)判识:光子的能量是唯一的,四个答案又互不相容,因此是单选题,答案为C.例2.3一电池外电路断开时的路端电压为3V,接上8Ω的负载电阻后路端电压降为2.4V,则可以判定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为A.E=2.4V,r=1ΩB.E=3V,r=2ΩC.E=2.4V,r=2ΩD.E=3V,r=1Ω判识: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是唯一的,四个答案又互不相容,因此是单选题,答案为B。例2.4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度大小为g/3,g为重力加速度。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为A.mg/3B.2mgC.mgD.4mg/3[05年全国高考理综14题]判识:人对电梯的压力大小是唯一的,四个答案又是互不相容,所以本题为单选题。通过受力分析并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可求得其答案为D。3.用图象来表示唯—的物理事实或运动规律,但各图象是互不相容的.例3.1.如图3.1所示,一宽为40cm的匀强磁场区域,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一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导线框位于纸面向;以垂直于磁场边界的恒定速度v=20cm/s通过磁场区域,在运动过程中,线框有一边始终与磁场区域的边界平行。取它刚进入磁场的时刻t=0,在下列图线中,正确反映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是判识;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唯一确定的,各图象是互不相容的,因此该题为单选题,答案为C。例3.2图中两条平行虚线之间存在匀强磁场,虚线间的距离为L,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abcd是位于纸面内的梯形线圈,ad和bc间的距离也为L。t=0时刻,bc边与磁场区域边界重合(如图3.2)。现令线圈以恒定的速度v沿垂直于磁场区域边界的方向穿过磁场区域。取沿a→b→c→d→a的感应电流为正,则在线圈穿越磁场区域的过程中,感应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可能是判识:这是直接选图象的题目,感应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是唯一的,各图象是互不相容的,所以是单选题,线圈无论是进或出磁场,切割磁感线的导线有效长都随时间均匀增大,电动势与电流也均匀增大,但方向相反,故答案为B。4.有的选择题所提供的答案从逻辑上分析都是彼此互斥的,有的是它们的前两项和后两项,是相对地互相否定,有的是相互否定的答案散乱排列,因此也是属于单选题.例4.1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上套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图4.1),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N和线绳上的拉力T的变化情况是A.N不变,T变大B.N不变,T变小C.N变大,T变大D.N变大,T变小判识:由于力N的不变与变大,力T的变大与变小彼此相互搭配后,使四个答案互不相容,因此是个单选题,本题答案为B.例4.2以下关于分子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间既存在引力也存在斥力B.液体难于被压缩表明液体中分子力总是引力C.气体分子之间总没有分子力的作用D.扩散现象表明分子间不存在引力[05年北京春季招生高考试题15题]判识:A、C对分子力的有或无相互否定;B、D对分子引力相互否定,因此是单选题,本题答案为A。例4.3一个氘核()与一个氚核()发生聚变,产生一个中子和一个新核,并出现质量亏损。聚变过程中A.吸收能量,生成的新核是C.吸收能量,生成的新核是B.放出能量,生成的新核是D.放出能量,生成的新核是判识:该题的前两项和后两项,是相对地互相否定,属单选题,本题答案为B。5.有的选择题,虽然四个答案并非都是互斥的,如有两个相容两个互斥.但相斥的两个不一定都正确,相容的两个虽然从不同的方面叙述,而从内容上看是也有正误之分,或者反之,这样就可能使其余三个答案都不正确,因此也属单选题。例5.1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由引力f引和斥力f斥两部分组成,则A.f引和f斥总是同时存在的B,f引总是大于f斥,其合力总表现为引力C.分子之间距离越小f引越小f斥越大D.分子之间距离越小f引越大f斥越小判识:根据分子力的性质,C、D两答虽然互斥,但从内容上看均是错误的,因为分子之间的距离越小,引力和斥力都越大。而A、B两答虽然相容,但从内容上看仅有一个A是对的。因此是单选题,答案选A。6.有的选择题,从逻辑上看,四个答案都是相容的,但从内容方面来分析是有正误的,如果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也属单选题。这种类型和上一种类型一样.都必须从逻辑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后才能知道。只能用穷举法来求解。例6.1如图6.1.一个盛水的容器底部有一小孔。静止时用手指堵住小孔不让它漏水,假设容器在下述几种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动,且忽略空气阻力,则A.容器自由下落时,小孔向下漏水B.将容器竖直向上抛出,容器向上运动时,小孔向下漏水;容器向下运动时,小孔不向下漏水;C.将容器水平抛出,容器在运动中小孔向下漏水;D.将容器斜向上抛出,容器在运动中小孔不向下漏水。析与解:这道题目中的四个答案都是相容的,但从内容看,我们只要抓住题中各答案所述的情况中,容器与里面的水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就可以很快地得出容器不会向下漏水的结论,因此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从而确定本题是单选题,其选出答案为D。例6.2一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周期为TA.若t时刻和(t+t)时刻振子运动位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t一定等于T的整数倍B.若t时刻和(t+t)时刻振子运动速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t一定等于T/2的整数倍C.若t=T,则在t时刻和(t+t)时刻振子运动加速度一定相等D.若t=T/2,则在t时刻和(t+t)时刻弹簧的长度一定相等判识:在A、B两答中,由于时刻t的任意性,我们取平衡位置的同侧的某一位置来看.振子从该位置开始背离平衡位置运动,再首次回到该位置,这两个位置对应的时间差就不是T或T/2的整数倍.因此肯定是错的,而C答是对的。对D答所述的内容,可利用实物图,找两个不在平衡位置的两点比较.它肯定也是错的.于是本题选C。高考物理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例析2:选择题的一般解法(一).直取法:对于比较简单的选择题,一般直接观察就能选取答案。例1.1.下面实验中,能证实光具有粒子性的是A.光电效应实验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C.光的圆孔衍射实验D.粒子散射实验析与解:在物理学史上,光电效应实验是证实光具有粒子性的著名实验.因此该题答案选A.例1.2.有关红、蓝两束单色光,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在空气中的波长λ红<λ蓝。B.在水中的光速v红<v蓝C.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n红>n蓝D.蓝光光子的能量大于红光光子的能量析与解:本题只要熟悉红光与兰光的有关知识,就可直接选得答案D。例1.3.在下面列举的物理量单位中,哪些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A.千克(kg)B.米(m)C.开尔文(K)D.牛顿(N)析与解:我们只要熟悉力学、热学等各分段中的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即可选出答案A、B、C。例1.4.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人玻璃中,则其A.频率不变,波长变长B.频率变大,波长不变C.频率不变,波长变短D.频率变小,波长不变[2003年理科综合17题]析与解:只要知道光的频率由光源决定,而光速与介质绝对折射率成反比就可选出答案C。例1.5.下面正确的说法是①β粒子和电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②红外线的波长比X射线的波长长③α粒子不同于氦原子核④γ射线的贯穿本领比α粒子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2000年理科综合15题]析与解:对于本题我们若能了解衰变现象放出的三种射线及电磁波谱就能选出答案C。例1.6.市场上有种灯具叫做“冷光灯”,用它照射物品时能使被照物品处产生的热效应大大降低,从而广泛地应用于博物馆、商店等处,这种灯降低热效应的原因之一是在灯泡后面放置的反光镜玻璃表面上镀一层薄膜(例如氟化镁),这种膜能消除不镀膜时玻璃表面反射回来的热效应最显著的红外线,以λ表示红外线在薄膜中传播的波长,则所镀薄膜的厚度最小应为A.λ/8B.λ/4C.λ/2D.λ析与解:利用光的薄膜干涉的应用之一即增透膜的知识,可知该题答案为B。(二)逻辑推理法1.利用极端法求解的集合:对于解为集合的题目,通常可使所讨论的变量取极端值来确定这个集合的大小。例2.1.1.在匀强磁场中,已知磁感强度B=1T,通电的直导线长为L=lm,通过的电流I=IA,则安培力的大小可能为A.2NB.1.5NC.1ND.0.5N析与解:由于通电导线在匀强磁场中所受自安培力的公式为F=BILSin,让分别取0和/2,可算出安培力的大小范围是:[ON,1N],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D。例2.1.2.有两只电阻R1、R2,它们申联后的电阻为R串,并联后的电阻为R并。若R串=kR并,则k值大小可能为A.K=2B.k=3C.k=4D.k=5析与解;由电阻的串并联公式:R串=R1+R2,R并=R1R2/(R1+R2),则由已知条件k=(R1+R2)2/R1R2,让R1=R2,则k=4;又若R1》R2或R1《R2,则k→∝,因此k的取植范围是从4开始到∝这一范围,于是C、D两答有可能取到而入选。例2.1.3.光滑曲线轨道的下端离地高度为H=0.8vm处放着一个质量为m的乙球,另一个质量也为m的甲球从轨道上端无初速地释放,滑到底端与乙球正碰。乙球碰后平抛的水平距离为S=0.8m(如图),则轨道上下端的高度差为h可能是A.1.0mB.0.6mC.0.2mD.0.1m析与解;乙球平抛的初速v=S/(2H/g)1/2=2m/s,在甲乙两球相碰中,完全非弹性碰撞与弹性正碰是甲球速度的上下限:4m/s为上限;2m/s为下限,因此甲球下滑的曲线轨道高度差h满足:0.2m≤h≤0.8m。于是答案为B、C。2.排除法:这种方法一般是根据题述内容的一个方面排除了几个答案,再根据题述内容的另一方面又除一个答案。这通常在单选题中碰到的比较多。例2.2.1.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波速为60m/s,在t=0时波的图像如图所示,则A.此波频率为40Hz,此时质元b的速度为零B.此波频率为40Hz,此时质元b的速度向着y轴负方向C.此波频率为20Hz,此时质元a的速度向着y轴正方向D.此波频率为20Hz,此时质元a的速度为零[05年北京春季招生高考试题19题]析与解:本题先由波速v=60m/s、波长λ=3.0m得频率f=20Hz排除了A、B两答案,再由波向x轴正方向传播质元a的速度向着y轴正方向排除答案D,因此本题答案选C。例2.2.2.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的电子由外层轨道跃迁到内层轨道后,A.原子的能量增加,电子的动能减少B.原子的能量增加,电子的动能增加C.原子的能量减少,电子的动能减少D.原子的能量减少,电子的动能增加[1996年高考试题第5题]析与解:在这一题中,我们先根据氢原子的电子能量公式En=E1/n2(E1为负值)随n的减少而减少排除了答案A、B,再根据电子的动能公式Ekn=Ke2/2rn及rn=n2r1随n的减少而增加排除了答案C,因此本题选D。3.因果法:这里的因果关系若是对的,就是正确的;若是错的,就不能作为正确项来选择。例2.3.1.如图2.3.1所示,有一固定的超导体圆环,在其右侧放着一条形磁铁,此时圆环中没有电流,当把磁铁向右方移走时,由于电磁感应,在超导体圆环中产生了一定的电流。A.这电流的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磁铁移走后,这电流很快消失B.这电流的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磁铁移走后,这电流继续维持C.这电流的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反,磁铁移走后,这电流很快消失D.这电流的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反,磁铁移走后,这电流继续维持析与解:磁铁向右移动时,从右向左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根据楞次定律,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磁场在线圈内部向左。由右手螺旋法则可知,感应电流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反。由于超导环的电阻为零,电流在超导体内流动时不损耗能量。所以磁铁移走后,线圈中的的感应电流继续能维持下去。答案选D。4.反证法:例2.4.1.如图2.4.1,电源电压不变,闭合电键S灯L正常发光,要使电键S断开后灯L仍正常发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A.向右移动B.不动C.向左移动D.无法确定析与解:我们假设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不动,则电键S闭合后,电灯和电阻R的并联值减小,它获得的分压也减小,电灯将变暗;因此为使电灯正常发光,应使上述并联组的分压增大,于是要求电阻Rˊ与电源内阻的分压减小,即使电阻Rˊ减小,所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向左移动。答案选C。(三)物理分析法1.整体法与隔离法:这种方法通常指两种前情况,一种情况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另一种情况是从全过程来考虑问题.例3.1.1.用轻质细绳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起来,如图3.1.1.所示.今对小球a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的恒力,并对小球b持续施加一个向右偏上30°的同样大恒力,最后达到平衡,下面四张图中,表示平衡状态的图可能是析与解:在这题中,先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它们只受重力和上面一根丝线的拉力,因此上而这根丝线应坚直,于是B、C、D三答均错.因此三答均被排除而选A。例3.1.2.质量为1.0kg的小球从高20m处自由下落到软垫上,反弹后上升的最大高度为5.0m。小球与软垫接触的时间为1.OS,在接触时间内小球受到合力的冲量大小为(空气阻力不计,g取10m/s2)A.10NsB.20NSC.30NsD.40NS析与解:取小球从开始下落到接触软垫而停下这整段时间来研究,接触软垫之前小球下落时间为t1==2s,重力的冲量为20NS,方向向下;类似地,小球反弹上升过程中受到的冲量为向下的10Ns。在全过程中小球的动量变化为零,假设向上为正,由动量定理,小球接触软垫时受到的冲量I应满足:I-20NS-10NS=0,即I=30Ns,答案选C。2.等效法(等量代换法):在这种情况中,通常用已知的代替未知的、用简单的代替复杂的。例3.2.1.一金属球,原来不带电,现沿球的直径延长线放置一均匀带电的细杆MN,如图3.2.1所示,金属球上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在球内直径上三点a、b、C的强场大小分别为Ea、Eb、Ec,三者相比A.Ea最大B.Eb最大C.Ec最大D.Ea=Eb=Ec析与解:感应电荷的电场我们无法知道,但根据金属球内合电场为零及细杆所带电荷产生的电场大小,我们可用施感电场来代替感应电场进行考虑,显然最靠近MN的C点施感电场最强,因此感应电场也最大,答案选C。例3.2.2.如图3.2.2示的电路中,六个电阻的阻值都相同,由于对称性,电阻R2上无电流通过,已知电阻R6所消耗的功率为1瓦,则六个电阻所消耗的总功率为A.6瓦B.5瓦C.3瓦D.2瓦析与解:由于电阻R2无电流通过,该支路相当于断路,于是电阻R1与R3串联R4与R5串联,再两支并联,其附值与R4相同,它们消耗的功率也应为1瓦,因此总功率为2瓦,答案选D。例3.2.3.一个边长为6cm的正方形金属线框置于匀强磁场中,线框平面与磁场垂直,电阻为0.36Ω。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3.2.3所示,则线框中感应电流的有效值为A.×10-5AB.×10-5AC.(/2)×10-5AD.(3/2)×10-5A析与解:交流电的有效值是利用与直流电有相同的热效应来定义的:Q=I2Rt。因此我们只要按图算出在一个周期内,两段时间内的热量的平均值,再开平就可以了。由图与题目条件可知,线框的感应电动势在前3s为7.2×10-6V,感应电流为2×10-5A;后内的感应电流为3×10-5A,在一个周期内,电流平方5s的平均值为(12+18)A2/5,开平方即得电流的有效值等于×10-5A,答案为B。2s例3.2.4.如图3.2.4.所示,DC是水平面,AB是斜面。初速为V0的物体从D点出发沿DBA滑到顶点A时速度刚好为零。如果斜面改为AC,让该物体从D点出发沿DCA滑到点A点且速度刚好为零,则物体具有的初速度(已知物体与路面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且不为零。)A.大于V0B.等于V0C.小于V0D.处决于斜面的倾角析与解:我们在平时练习中已经做过这样的题目,如果物体与(水平与倾斜)路面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且不为零,则物体从D点出发先后经过平面与斜面到A达点的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都等于物体从D点出发直接到达O点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因此本题答案选B。例3.2.5.如图3.2.5.所示,两块同样的玻璃直角三棱镜ABC,两者的AC面是平行放置的,在它们之间是均匀的未知透明介质,一单色细光束O垂直于AB面人射,在图示的出射光线中A.1、2、3(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B.4、5、6(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C.7、8、9(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D.只能是4、6中的某一条析与解:在两块玻璃直角三棱镜之间的未知透明介质可以视为另一种玻璃材料制作的平行玻璃砖,细光束O通过第一块玻璃直角三棱镜过程中仍垂直于AB面,而光线通过上述平行玻璃砖会发生平行侧移,因此光束通过第二块玻璃直角三棱镜仍垂直于AB面,所以最后的出射光线也与AB面垂直,即可能是4、5、6光线,选B。3.量纲分析法:利用字母表示的物理量作选项时,有时利用单位是否合理也可排除明显的错误。例3.3.1.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从t=0开始,将一个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作用在该木块上,在t=t1时刻力F的功率是:A.F2t1/2mB.Ft/2mC.F2t1/mD.Ft/m.222211析与解:只要注意一下单位,即可排除BD,再比较AC知A为平均功率而选C。例3.3.2.声音在某种气体中的速度表达式可以只用气体的压强p、密度ρ和无单位的数值k表示。试根据上面所述的情况,判断下列声音在所研究的气体中速度v的表达式中可能正确的是A.v=kB.v=kC.v=kpρD.v=kp/ρ析与解:只要注意一下速度单位是m/s,而此只有A答提供的表达式才对。4.正交分解法(勒密原理):有的物体的运动若按正交分解的方法分别研究它们的分运动会更方便些。例3.4.1.一架飞机水平地匀速飞行,从飞机上每隔ls释放一个铁球,先后共释放四个。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四个球A.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排成抛物线;它们的落地点是等间距的B.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排成抛物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C.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在飞机正下方排成竖直的直线;它们的落地点是等间距的D,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在飞机正下方排成竖直的直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析与解:利用正交分解的方法把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由于相隔的时间相等,因此在空中它们在水平方向的位移都是相等的。这样就可判断出它们在空中只能排成一直线,且落地点是等间距的。答案选C。例3.4.2.如图3.4.2所示,一个半球形的碗放在桌面上,碗口水平,O点为球心,碗的内表面及碗口是光滑的。一根细线跨在碗口上,线的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m1和m2的小球,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质量为m1的小球与O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α=600。两小球的质量比m2/m1为A./3B./3C./2D./2析与解:对m1作受力分析,它受到重力m1g、线拉力m2g和指向圆心的碗面弹力N,三力之间的夹角依次为1500、600、1500,由勒密原理,m1g/Sin600=m2g/Sin1500=N/Sin1500,因此答案为A。5.变换法:这里是指利用变换物理模型的方法来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例3.5.1.一带电负油滴以初速v0从P点斜向上进入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为E。若油滴到达最高点的速率仍为v0,则油滴最高点的位置在P点的A.左上方B.右上方C.正上方D.上述位置均有可能。析与解:将本题从运用“运动学、动力学”知识转换成运用“动能定理”来求解就很方便。从P点到最高点,油滴动能增量为零,重力做负功,电场力必做正功,又油滴带负电,电场力向左,所以油滴必在P点的左上方,答案选A。例3.5.2.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A和B两物体,系在一条轻绳的两端,开始时绳松弛。A和B反向相背运动将绳拉断。绳断后A和B不可能出现A.同时停止运动C.一个停,一个反向运动析与解:本题不能应用“碰撞”这一物理模型;若对关键字“绳”进行分析,B.各按原方向运动D.同方向运动由于其张力要发生突变,也不适用于进行具体分析。如将其突变“放慢”,改用“轻弹簧”来代替“绳”来进行分析,则较适宜。若A、B两者动量大小相等,则可选A答案;若A的动量大于B的动量,则A一直减速而B则先正向减速,直至速度为零,接下又反向加速,在其速度达到与A相同之前,B反向加速过程的速度一直小于A的速度,所以在这一全过程中,弹簧的长度一直在伸长,弹簧的弹力也逐步增大,弹簧在B正向减速、减至速度为零和反向加速这三个阶段都有可能断。因此B、C、D三答都是可能的。(若A的动量小于B的动量,类似的讨论也可得出相同的结论),这样答案应选A、B、C、D。例3.5.3.在水平面上有两根相距为L的平行长直导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竖直向下,另有两根相距较远的金属直导线1、2搁置在导轨上,每根质量为m,电阻为R,导线与导轨垂直。在某一瞬间给导线1以向右速度v0,并释放被固定的导线2,试问两导线在最后缩短的距离S为A.mv0R/B2L2B.2mv0R/B2L2C.mv0R/2B2L2D.4mv0R/B2L2析与解:由于两导线的运动是非匀变速运动,本题不能用运动学知识求解,若从安培力的冲量引起的动量变化出发,先由两导线的动量守恒求出它们的共同速v=v0/2,则可知道每根导线的动量变化为mv0/2,安培力冲量I=mv0/2,又I=Ft=BILt=BLq=BL△Φ/R=B2L2S/R,缩短的距离S=2mv0R/B2L2,答案选B。6.守恒法:在物理学中有许多守恒定律,如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量守恒等,有些选择题就可以利用上述守恒定律进行判断。例3.6.1.光子的能量为hν,动量大小为hν/c。如果一个静止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发生γ衰变时只放出一个γ光子,则衰变很的原子核A.仍然静止B.沿着与光子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运动C.沿着与光子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D.可能向任何方向运动析与解:动量守恒定理在微观粒子中仍然适用,由于系统在衰变前后动量守恒,且动量是矢量,所以很显然,答案应选C。例3.6.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两个相同的弹性小球A、B,质量都为m。现B球静止,A球向B球运动,发生正碰,已知碰撞过程中总机械能守恒,两球压缩最紧时的弹性势能为EP,则碰前A球的速度等于A.B.C.2D.2析与解:压缩最紧时两球具有共同速,根据系统的动量守恒与动能守恒列出的两个式子,可以算出答案为C。例3.6.3.下面列出的是一些核反应方程其中A.X是质子,Y是中子,Z是正电子B.X是正电子,Y是质子,Z是中子C.X是中子,Y是正电子,Z是质子D.X是正电子,Y是中子,Z是质子析与解:根据原子核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电量守恒可知答案为D。例3.6.4.图中虚线所示为静电场中的等势面1、2、3、4,相邻的等势面之间的电势差相等,其中等势面3的电势为0。一带正电的点电荷在静电力的作用下运动,经过a、b点时的动能分别为26eV和5eV。当这一点电荷运动到某一位置,其电势能变为-8eV时,它的动能应为A.8eVB.13eVC.20eVD.34eV析与解:只受静电力作用的点电荷的电势能和动能之和守恒,a、b两点分别在等势面1、4上,由此知道相邻等势面间的电势差为7eV,所以在等势面3的动能应为12eV,电势能和动能之和也为12eV,因此当在某一位置电势能为-8eV时,动能为20eV。答案为C。例3.6.5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夸克带电量为2e/3,d夸克带电量为-e/3,e为元电荷。下列论断可能正确的是A.质子是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是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B.质子是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是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C.质子是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是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D.质子是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是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析与解:由电量守恒,即可判得答案为B。例3.6.6已知π+介子、π-介子都是由一个夸克(夸克μ或夸克d)和一个反夸克(反夸克或反夸克)组成的,它们的带电量如下表所示,表中e为元电荷。UD带电量+e-e+2e/3-e/3-2e/3+e/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u和组成B.D.由d和和组成C.由u和组成由d和组成[05年全国高考理综15题]析与解:由电量守恒,即可判得答案A、D正确。(四)求解判断法:当选项是数值或字母表达的代数式等定量的答案时,就需要根据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利用列式推理计算来得出结果,然后加以判断。1.精确求解法:例4.1.1.一个带正电的质点,电量q=2.0×10-9C,在静电场中由a点移动到b点。在这过程中,除电场力外,其它力作的功为6.0×10-5j,质点的动能增加了8.0×10-5j,则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Ub为A.3×104VB.1×104VC.4×104VD.7×104V析与解:利用动能定理即可算得Ua-Ub=1×104V。答案选B。2.估值法:有些选择题的数据答案,可以根据估算来决定它所处的范围或约略的数值来选取。例4.2.1.两个定值电阻R1、R2串联后接在输出电压U稳定于12伏的直流电源上,有人把—个内阻不是远大于R1、R2的电压表接在R1两端(图4.2.1),电压表的示数为8伏。如果把此电压表改接在R2两端,则电压表的示数将A.小于4伏B.等于4伏C.大于4伏小于8伏D.等于或大于8伏析与解:在这一题中的电压表读数就是它与电阻R1或R2并联时的电压,已知电压表与电阻R1并联时的示数为8伏,则电阻R2的分压为4伏。当电压表与电阻R2并联时,由于并联后的总电阻要比原值小,而电阻R1单独的阻值比与原来它与电压表并联时的阻值大,因此与电阻R2并联的电压表的示数要小于4伏。答案选A。例4.2.2.已知铜的密度为8.93kg/m3,原子量为64。通过估算可知铜中每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A.710-26m3B.110-29m3C.110-28m3D.810-24m3析与解:本题可由公式v=M/N0可知,每个钢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6.410-2/(8.91036.01023)m3,通过估算可知,其值约为10-29m3,答案选B.例4.2.3.一只普通的家用照明白炽灯正常发光时;通工它的电流强度与下面哪一数值较为接近?A.20AB.2AC.0.2AD.0.02A析与解;照明电路的电压为220V;按四个答案提供的数据可求得灯泡电功率依次为4400W、440W、44W、4.4W,根据我们家用的白灼灯的一般功率,答案应选C最为接近。例4.2.4.水平传送带长20m,以2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已知某物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0.10,则静止地放在传送带的一端的物体开始运动至到达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为A.10sB.11sC.8.3sD.7.4s析与解:物体在传送带上的运动是先加速后匀速,若按一直是匀速运动来估算,则所需的时间为10s,而实际运动的速度要比2m/s小,因此实际上所需的时间要比10s长,所以答案选B。例4.2.5.某同学身高1.8米,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米高度的横杆,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为(取g=10米/秒2)A.2m/sB.4m/sC.6m/sD.8m/s析与解:估计该人重心在高度1米处,因此他跳高过程中重心升高0.8米,由机械能守恒可得其初速为4m/s,答案为B。3.比值法:例4.3.1.两颗人造卫星A、B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周期之比为TA:TB=1:8,则轨道半径之比和运动速率之比分别为A.RA:RB=4:1,VA:VB=1:2B.RA:RB=4:1,VA:VB=2:1C.RA:RB=1:4,VA:VB=1:2D.RA:RB=1:4,VA:VB=2:1析与解:由于人造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因此可以根据AB2/3=1/4,GMm/R2=42mR/T2,得RT2/3,又V=(2R/T)T-1/3,因此RA/RB=(T/T)VA/VB=2/1,答案选D.例4.3.2把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视为圆周,由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之比可求得A.火星和地球的质量之比B火星和太阳的质量之比C.火星和地球到太阳的的距离之比D.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速度大小之比析与解:由于行星绕太阳旋转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因此可以根据GMm/R2=42mR/T2,得RT2/3,又V=(2R/T)T-1/3,于是可以由周期之比求得轨道半径之比和运行速度之比,答案应选C、D.4.作图法:有的题目需要用作图的方法来进行求解。有借示意图解题(如例4.4.1、4.4.7、例4.4.8、例4.4.9、例4.4.10)、有利用图象解题(如例4.4.2、4.4.3)、有应用相似形解题(如例4.4.4)、也有是直接选择图象来答题的。(如例4.4.5、4.4.6)。例4.4.1.三个相同的支座上分别搁着三个质量和直径都相等的光滑圆球a、b、c,支点P、Q在同一水平面上,a球的重心Qa位于球心,b球和c球的重心Qb和Qc分别位于球心的正上方和球心的正下方,如图4.4.1所示,三球均处于平衡伏态。支点P对a球的弹力为Na,对b球和c球的弹力分别为Nb和Nc,则A.Na=Nb=NcB.Nb>Na>NcC.Nb<Na<NcD.Na>Nb>Nc析与解:由于小球光滑,P、Q两点对小球的弹力的方向都通过球心、,又重力的作用线也通过球心,利用作图的方法,可以看到三个球的受力图都是一样的,于是答案选A。例4.4.2.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行驶的速度均为V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的距离为S,若要保证两车在上述情况中由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度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应为SA.SB.2SC.3SD.4S析与解: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上作出两车的V—t图(如图4.4.2).图线I表示前车运动的V—t图.图线Ⅱ表示后车运动的v—t图。由于刹车后两车运动加速度相同,图线上直线AD//BC,两车运动的路程之差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S=BD·AB=V0t1,而前车刹车过程中通过的路程是OAD的面积S=V0t1/2.则ABCD的面积S=2S.答案选B。例4.4.3.两相同汽缸A、B固定在水平面上,缸内装有相等质量、温度相同的同种气体,两汽缸内活塞质量相等,且分别通过一个定滑轮各挂一个重物mA、mB(mA〈mB〉,不计一切摩擦,两者都处平衡状态(如图4.4.3),当两汽缸内气体都升高相同温度时,重物mA,mB哪个下降大?A.物A下降大B.物B下降大C.两者一样大D.无法判断析与解:我们在同一张V—T图上作出A、B两汽缸内的气体的等压变化的图线,由于mA〈mB,A内气体的压强较大,其图线的斜率较小,它们升高相同温度后,气体膨胀的多少可从图线的纵坐标变化的大小来比较。显然重物B的下降大,答案选B。例4.4.4.在坚直绝缘墙壁上固定点电荷A,在其正上方0处用绝缘细线吊住另一点电荷B,B的质量为m。A、B带上同号电荷后,细线BO与竖直墙壁间的夹角为θ。A、B漏了部分电荷后,夹角θ减小,则(如图4.4.4)A.A、B间的库仑力减小B.细线BO的张力增大C.细线BO的张力不变D.细线BO的张力减小析与解:以B为研究对象画出它的受力图,并将几个力的图示进行平移.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就与实际三角形ABO相似,于是根据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就可得到F/AB=T/OB=G/OA于是就有F=GT=G在夹角θ减小时,线段AB的长度缩短,而线段OA、OB的长度不变,因此库仑力F变小,细线OB的张力T不变,答案为A.C。例4.4.5.如图4.4.5所示,竖直放置的螺线管与导线abcd构成回路,导线所围区域内有一垂直纸面向里的变化的匀强磁场,螺线管下方水平桌面上有一导线圆环。导线abcd所围区域内磁场的磁感强度按下列哪一图线所表示的方式随时间变化时,导体圆环将受到向上的磁场作用力?析与解:导体圆环受到向上的磁场作用力,说明导体圆环中的感应电流的磁场与线圈中的电流磁场方向相同,这样线圈中的电流磁场的变化就应越来越慢,因此导线abcd所围区域内的磁场的变化率要越来越小,所以答案选A。例4.4.6.图4.4.6中A是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框,电阻为R0,今维持线框以恒定的速度V沿x轴运动,并通过图中所示的匀强磁场B区域。若以x轴正方向作为作用力的正方向,线框在图示位置的时刻为时间的零点,则磁场对线框的作用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线为析与解:由干线圈匀速穿过磁场,在它进入磁场和从磁场出去过程中都能产生恒定的电动势,因此产生的感应电流以及它所受的安培力也是恒定不变的。再由正方向的规定及楞次定律,可以看出其答案为B。例4.4.7.如图4.4.7.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a、b、c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a和c带正电,b带负电,a所带的电量大小比b的小。已知c受到a和b的静电力的合力可用图中四条有向线段中的一条来表示,它应是A.F1B.F2C.F3D.F4析与解:作c球的受力图,它受到的a球的斥力沿ac延长线方向,受到b球的吸力沿cb方向,且后者比前者大,因此其合力有向右分量且有向上分量应为F2,答案选B。例4.4.8.如图所示,圆O在匀强电场中,场强方向与圆O所在平面平行,带正电的微粒以相同的初动能沿着各个方向从A点进入圆形区域中,只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从圆周上不同的点离开圆形区域,其中从C点离开圆形区域的带电微粒的动能最大,图中O是圆心,AB是圆的直径,AC是与AB成θ角的弦,则匀强电场的方向为A.沿AB方向B.沿AC方向C.沿OC方向D.沿BC方向析与解:如图4.4.8',由于从C点出来的微粒动能最大,电场力做功必最多,且电场方向必定从A一侧指向C一侧,C点电势最低。可以过C点作切线,为使圆周上其余各点电势都高于C点,则电场方向应在OC方向。于是答案应选C。例4.4.9图4.4.9所示为一直角棱镜的横截面∠bac=900,∠abc=600。一平行细光束从O点沿垂直于bc面上的方向射入棱镜。已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n=,若不考虑原人射光在bc面上的反射光,则有光线A.从ab面上射出B.从ac面上射出C.从bc面射出,且与bc面斜交D.从与bc面垂直bc面射出,且析与解: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几何作图,光线垂直进入棱镜后,再从棱镜射向空气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450,因此在ab面上入射角600大于临界角而发生全反射,而在ac面上入射角300小于临界角有光线向空气折射、又有部分光线被反射后垂直射向bc面而射出如图4.4.9',所以答案为C、D。例4.4.10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周期为0.50s。某一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都相等的各质元依次为P1、P2、P3、……。已知P1和P2之间的距离为20cm,P2和P3之间的距离为80cm,则P1的振动传到P2所需的时间为A.0.50sB.0.13sC.0.10sD.0.20s析与解:我们可以不仿假设各点位移为正,先画出示意图4.4.10,由于图中有“依次”二字,因此质元P3的位置是唯一的。由图可知,该波的波长为100cm,传播20cm即传播1/5波长的时间为T/5=0.10s,答案为C。5.求解讨论法:例4.5.1.在质量为M的小车中挂有一单摆,摆球的质量为m0,小车(和单摆)以恒定的速度v沿水平地面运动,与位于正对面的质量为m的静止木块发生碰撞,碰撞的时间极短,在此碰撞过程中,下列哪个或哪些说法是可能发生的A.小车、木块、摆球的速度都发生变化,分别变为v1、v2、v3,满足(M+m)v=Mv1+mv2+m0v3B.摆球的速度不变,小车和木块的速度变为v1、v2,满足Mv=mv1+mv2C.摆球的速度不变,小车和木块的速度变为v,满足Mv=(M+m)vD.小车和摆球的速度都变为v1,木块的速度变为v2,满足(M+m0)v=(M+m0)v1+mv2[1993年全国高考第(18)题]析与解:此题有多种可能性,需要讨论。此题包括三个碰撞过程,碰撞时间极短是关键,这意味着车与木块碰撞瞬间,小球的运动状态还来不及发生变化,故排除AD,而木块与小车的碰撞可以是弹性的,也可是非弹性的,因此选BC。例4.5.2.如图4.5.2,细杆的一端与小球相连,可绕过O点的水平轴自由转动。现给小球一初速度,使它做圆周运动,图中a、b分别表示小球轨道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则杆对球的作用力可能是A.a处为拉力,b处为拉力B.a处为拉力,b处为推力C.a处为推力,b处为拉力D.a处为推力,b处为推力析与解:在最低点a处,小球受到向下的重力,但是合力(向心力)向上,因此必定受到杆向上的拉力;但在b处,小球受到的重力狠和合力都向下,因此两者的大小不等就可能是由于杆的作用力可能是向上的推力,也可能是向下的拉力。答案为A、B。例4.5.3.一列简谐横波向右传播,速度为v。沿波传播方向上有相距为L的P、Q两质点,如图4.5.3.所示。某时刻P、Q两质点都处于平衡位置,且P、Q间仅有一个波峰。经过时间t,Q质点第一次运动到波谷。则t的可能值A.1个B.2个C.3个D.4个析与解:P、Q两点在平衡位置且其间只有一个波峰,就有下面四个甲、乙、丙、丁可能情况,对应的波长为λ甲=2L、λ乙=L、λ丙=L、λ丁=2L/3,经过时间t,Q首次到达波谷,在甲丙两种情况中,T=4t/3,t=3T/4=3λ/4v,分别为3L/2v、3L/4v;在乙丁两种情况中,t=T/4=λ/4v,分别为L/4v、λ/6v。所以答案为D。例4.5.4.两个带电微粒在同一点垂直射入一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在磁场中微粒2的半径大于微粒1的半径,那么这两个带电微粒的速度v、动量p与荷质比q/m之间的关系可以肯定的是A.如果q1/m1=q2/m2,则有v1<v2B.如果q1/m1>q2/m2,则有可能v1=v2D.若p1=p2,则q1>q2,C.若q1=q2,则p1=p2,析与解:由qvB=mv2/R得v=BRm/q由此可以知道AB均对;又由知道p=mv=BRq答案C错D对。故选ABD。(五)过程分析法:高中物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中,分析和掌握变化的规律:对一些不求值只判断物理量变化的题目,可采用对物理量变化关系进行因素分析的简单方法进行判断;对有变化的物理量,要找住不变量,还要注意物理量发生质变时的临界点。1.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例5.1.1.设空间存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和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如图所示,已知一离子在电场力和洛仑兹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自A点沿曲线ACB运动,到达B点时速度为零。C点是运动的最低点。忽略重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这离子必带正电荷;B.A点和B点位于同一高度;C.离子在C点时速度最大;D.离子到达B点后,将沿原曲线返回A点。析与解:离子沿ACB运动,开始时刻速度为零,只受电场力作用而向负极板运动,说明离子带正电荷;仅电场力做功,洛仑兹力不作功,因此AB等高且离子在C点速度最大;在离子到达B点后,其受力情况与在A点一样,所以不会沿原路返回而继续沿类似于ACB这样的轨道运动。答案:ABC。例5.1.2.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的情况相比A.将提前B.将延后C.在某些地区将提前,在另一些地区将延后D.不变析与解:由于太阳发出的光线经过地球大气层要产生“蒙气差”现象,所以在存在大气层的情况下,当我们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刚刚升起时,实际上看到的是它处在地平线上的下方时发出的光,只是由于空气的折射,才看到太阳处于地平线的上方,因此不存在大气层时,日出将延后,选B。例5.1.3.图5.1.3.中a、b为竖直向上的电场线上的两点,一带电质点在a点由静止释放,沿电场线向上运动,到b点恰好速度为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带电质点在a、b两点所受的电场力都是贤直向上的。B.a点的电势比b点的高。C.带电质点在a点的电势能比在b点的电势能小。D.a点的电场强度比b点的电场强度大。析与解:质点从a点静止开始向上运动到b点速度又恰好为零,说明质点先向上加速接着向上减速,向上的电场力开始时比重力大,以后比重力小,因此电场强度开始时较大,且向上运动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所以答案为ABD。2.定量分析(公式推理法):这种方法通常是针对题目内容选用公式,并按题意推导出一个计算式.再由所求的物理量与已知物理量的关系进行选择.例5.2.1.有两个物体a、b,质量ma>mb,它们的初动能相同,若a,b分别受不变的阻力作用,经过相同的时间停下来,它们的位移分别为SA、SB,则A.Fa>Fb,Sa<SbC.Fa<Fb,Sa>SbB.Fa>Fb,Sa>SbD.Fa<Fb,Sa<Sb析与解:假设时间为t,初速为V,则由ma>mb得F=mv/t=(/t),S=Vt/2=所以由mA>mB可知FA>FB,SA<SB,,答案选A.例5.2.2.质量为m的小球被系在轻经的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设某一时刻小球通过轨道的最低点,此时绳子的张力为7mg,此后小球继续做圆周运动。经过半个圆周恰能通过最高点,则在此过程中小球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为A.Mg/4RB.mgR/3C.mgR/2D.mgR析与解:分析小球在最低点的受力情况及绳的张力为7mg的条件,由算式7mg-mg=mv2/R=2Ek/R,可知小球的动能为Ek=3mgR,而由题意小球在最高点的动能为mgR/2,在此过程中,小球克服重力做功为2mgR,利用动能定理,小球克服空气阻力做功Wf=3mgR-mgR/2–2mgR=mgR/2,于是答案选C.例5.2.3.电磁流量计广泛应用于测量可导电流体(如污水)在管中的流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管内横截面的流体的体积)。为了简化,假设流量计是如图5.2.3所示的横截面为长方形的管道,其中空部分的长、宽、高分别为图中的a、b、c。流量计的两端与输送流体的管道相连接(图中虚线)。图中流量计的上下两面是金属材料,前后两面是绝缘材料。现于流量计所在处加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前后两面。当导电流体稳定地流经流量计时,在管外将流量计上下两表面分别与一串联了电阻R的电流表的两端连接,I表示测得的电流值。已知流体的电阻率为ρ,不计电流表的内阻,则可求得流量为A.I(bR+ρc/a)/BC.I(cR+ρa/b)/BB.I(aR+ρb/c)/BD.I(R+ρbc/a)/B[2001年理科综合24题]析与解:流体稳定流经流量计时,带电粒子所受电场力等于洛仑兹力:Eq/c=qvBE=cvB又流体电阻r=ρc/ab,所以电流I=E/(R+r),因此流体速率v=E/cB,流量Q=bcvt/t=bcv=bcE/cB=Ib(R+r)/B=I(bR+ρc/a)/B.答案为A。例5.2.4.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长木板质量为M,在其粗糙的上表面的中间放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可视为质点),它们一起以速度v0向右运动,现在突然给m一水平向左的冲量I,但做功为零,使小木块不滑出长木板,且最后相对静止并停下,则m与M的关系是:A.M>mB.M=mC.M<mD.无法判断。析与解:由于突然给m以向左的冲量时作功为零,木板M的速度来不及变化而小木块m的速度反向,但大小不变。又两者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时间相等,两者相互作用的力分别给对方以大小相等的冲量,因此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木板与小木块的动量变化大小相等,又它们的初速均为v0,所以两者质量相等,答案为B。(六)利用特殊数值1.巧用特殊值:就是利用我们物理中学过的一些特殊值来进行判断并选择答案。例6.1.1如图6.1.1,在一水平放置的平板MN的上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许多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以相同的速率v沿位于纸面内的各个方向,由小孔O射人磁场区域。不计重力,不计粒子间的相互影响。下列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带电粒子可能经过的区域,其中R=mv/Bq。哪个图是正确的?[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20题]析与解:对带电粒子速度方向取向上、向左、向右几个特殊方向进行试画,可以得出答案为A。例6.1.2.图6.1.2为万用表欧姆挡原理图,其中电流表满偏电流为300μA,内阻rg=100,调零电阻最大值R=50k,串联固定电阻R0=50,电动势E=1.5V,用它测电阻Rx,能准确测量的阻值范围是A.30k~80kC.300~800B.3k~8kD.30~80析与解:欧姆表表盘的正中位置的电阻值等于欧姆表的总内阻,这是一个特殊值,它等于电动势与满偏电流的比值:R总=E/Ig=1.5V/300μA=5kΩ,而欧姆表的准确测量范围在这一阻值的左右,因此答案选B.2.赋值法:这种方法与上面的巧取特殊值的方法不同,这个赋值不是题目中所具有的,而是我们根据题目的意思,人为地取一个简单的数据代人进行计算,再来确定选答的。例6.2.1.质量为M的木块位于粗糙的水平桌面上,若用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拉木块其加速度为a。当拉力方向不变,大小变为2F时,木块的加速度为aˊ,则A.aˊ=aB.aˊ<2aC.aˊ>2aD.aˊ=2a析与解:假设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为f,由牛顿第二定律,F-f=ma,2F-f=maˊ,不妨假设f=F/2,则a=F/2m,aˊ=3F/2m=3a,因此答案选C。例6.2.2.如图6.2.2,物快A的右端有一个光滑的圆环O,一细线一端系在墙上的一点B,OB呈水平方向,另一端穿过圆环后受到一个恒定的拉力F,力F始终与OB成角。在力F作用下,物块沿水平地面移动距离S,则描述拉力做功的下列各个表达式中,哪一式是错的?A.FSB.FSCosC.2FSCosD.FS(1+Cos)析与解:取=0,则拉力做功为2FS,此时A,B两答都错;再取=/2,则拉力做功为FS,此时C,D两答中D答正确,因此A、B、C三答案都错而入选.(七)其它方法:1.穷举法:这种方法就是把提供的答案逐个进行分析,看哪个能够满足题意就选哪一个。这通常是针对各答案彼此无联系的题目。例7.1.1.在图7.1.1所示电路中,电键S1、S2、S3、S4均闭合,C是极板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板间悬浮着一油滴P,断开哪一个电键P会向下运动?A.S1B.S2C.S3D.S4析与解:原来的油液悬浮,说明它受到的重力等于向上的电场力,为使油滴向下运动,向上的电场力应变得小于重力,因而电容器两极之间的电压也应减小。为此我们先分析电路中的结构及电流的流向,从图2—8可以看出,电容器的电压等于电阻R3两端的电压,R1与R2这一部分对电容器的电压毫无影响,下面我们逐个分析四个答案,打开电键S1,对由电源和各电阻组成的电路无影响,不选;打开电键S2,则电容器的两板电压增大,与要求相反,也不选;打开电键S3,则电容器的两板电荷中和而电压为零,合乎题目意思,可选;打开电键S4,电容器不能放电,维持原状也不能选。因此本题答案为C。2.对称法:所谓对称法就是根据某些物理问题具有对称这一特殊条件,将较复杂的问题简化而迅速得解的方法。例7.2.1.P、Q是两块相同的均匀长方砖,长为L,叠放在一起,P砖相对于Q砖右端伸出1/4的长度。Q砖放在水平桌面上,砖的端面与桌边平行。为保持两砖都不翻倒,Q砖伸出桌边的长度X的最大值是A.L/8B.L/4C.3L/8D.L/2析与解:依题意作图27.2.1,取通过桌边的竖直线OOˊ为P、Q两者整体的对称轴,则它们的合重心一定在该轴上。整体的重心通过桌边是两砖都不翻倒的临界条件,由对称性可知,P、Q整体重心在其重叠部分的中点,即3L/4的中点,故X=3L/4.答案选C.3.假设法:这种方法经常是通过假设来简化题目,从而使解题的过程变难以落手为比较容易例7.3.1.如图7.3.1所示,密封的U形管中装有水银,左右两端都封有空气,两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把U形管竖直浸设在热水中,高度差h将A.增大B.减小C.不变D.两侧空气柱的长度未知,不能判断析与解:我们先假设两空气柱长度不变,则可由等容条件下的查理定理知道,在升温时,其压强的增量为△p=p△T/T原来空气柱2的压强比较大,因此其压强的增量也比较大,空气柱的长度不可能保持不变,于是,原设不对,空气柱2长度变长,空气往1的长度变短,高度差h变大。答案选A。4.列表法:对有些问题若头绪较多,利用列表法,也可帮助我们理清头绪,使问题的解答变得方便、简捷。例7.4.1.某原子核的衰变过程如下(符号表示放射出一个粒子,符号表示放射出一个粒子)AA.核A的中子数减去核C的中子数等于2B.核A的质量数减去该C的质量数等于5C.原子核为A的中性原子中的电子数比原子核为B的中性原子中的电子数多lD.核C的质子数比核A的质子数少1析与解:我们将衰变过程列成一表来进行分析,设原子核A的质量较为m,核电荷数为z,则由衰变的位移规律可知A、B、C三者的质量数、核电荷数(也等于中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如下表所示:原子核质量数mm质子数zz+1z–1中子数m-zm-z–1m-z-3ABCm-4根据该表我们可以看出:核A的中子数减去核C的中子数等于3,说法A错;核A的质量数减去核C的质量数等于4,说法B错;原子核A的性原子中的电子数比B的中性原子中的电子数少1,说法B错核C的质子数比该A的质子数少1,说法D正确,答案选D。5.比较法:这种方法通常通过对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过程、物理情景的比较来选择答案。例7.5.1.如图7.5.1所示,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Q点滑下.通过粗糙的水平传送带后滑至地面,当传送带静止时,物块落在地面上的P点;若传送带在做下面两种运动时,物块落在地面上的哪一位置?(1)传送带做逆时针方向的转动;(2)传送带做顺时针方向的转动。A.仍在P点B.在P点右侧C.在P点左侧D.在P点及其右侧都有可能析与解:我们将传送带的两种运动情况与该带静止这一情况作比较,在第(1)种情况中物块的受力情况与物块静止时一样,落点没有改变,因此仍落在P点;在第(2)种情况中,若在物块通过传送带的全过程中,传送带的速度一直没有超过物块的速度,则物块的受力情况与传送带静止时的一样;而若存在有传送带的速度超过物块的速度的过程,则在该过程中物块受到传送带的摩擦力就由阻力变为动力,那么物块的落地点就在P点的右侧。因此,这两题的答案分别为A和D。例7.5.2.有一个小球作竖直上抛运动,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定,其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0m,在上升过程中,当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相等时,其高度为A.上升时高于10m,下降时低于10mB.上升时低于10m,下降时高于10mC.都高于10mD.都低于10m析与解:我们以10m这一高度作为比较对象。在这一高度,小球的重力势能为在最高点势能的一半,又小球上升过程中受到的合力不变,小球在这一高度的动能也为它在开始位置时动能的一半,但在上升过程中小球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因此其最大动能要大于最大势能,于是小球在10m这一高度的动能大于势能,所以小球的动能与势能相等的位置应在高于10m处,类似地分析小球在下降时的情况可知小球在下降时其动能和势能相等的位置应在低于10m处。答案选A。6.夸张法:有时将题目所给的过程给以适当的夸张,就能较快地选出答案。例7.6.1.如图7.6.1,已知杠杆左边BO比右边AO短,它在力F1、F2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现保持两力大小和方向不变而作用点同时向O点移动相同的距离L,则杠杆将A.B端下沉B.A端下沉C.仍平衡D.无法判断其平衡情况析与解:我们不妨假设取L=BO,则力F1的作用点已移到O点而力F2的作用点仍离点O有一定的距离,显然此时杠杆右端将下沉,答案选B。7.间接求解法:有些题目用常规方法直接求解较麻烦而采用间接方法则简捷迅速。例7.7.1.如图7.7.1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A与倾角为θ的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力F拉着物体A从斜面底端匀速地运动到顶端。要使力F做功最少,则力F与斜面间的夹角应是A.0B.π/2C.(π/2-θ)D.θ析与解:对该题若先列出力F做功的表达式,然后讨论出现极值的条件,比较烦难,如果从能的转化与守恒这一角度考虑,则拉力做功为W=EP+Q=mgh+Q要使拉力做功W最小,应使产生的热量Q最小,即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力f=0。因此物体只受重力与拉力的作用做匀速运动,此时F=mg,=-θ,故答案选C。三.选择题的内容结构在上面所讲的选择题的各种解法中,既适用于单选题也适用于多选题的情况,如直取法、排除法、公式推理法、穷举法、极端法等在各类选择题中都可使用。下面我们将按照选择题的内容进行分类叙述。这里主要是针对多选题来叙述的。(一).选择题诸答案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叙述同一内容1.从各个侧面叙述同一物理概念或现象或事实:特别是容易差错的地方,如忘了矢量的方向、路程与位移的差别、作减速运动的质点能否返回、速度与加速度的区别、振动中的振动图线和位移图线、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力的关系、静电场中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电场力做功有初速度的关系、透镜的凹凸、透镜成像有虚实等。这里通常可用直取法。例1.1.1若以μ表示水的摩尔质量,v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ρ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m、Δ分别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面是四个关系式:①NA=vρ/m②ρ=μ/NAΔ③m=μ/NA④Δ=v/NAB①和③都是正确的D①和②都是正确的其中A①和④都是正确的C③和④都是正确的析与解:在这一题中,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阿佛加德罗常数NA出现在四个不同的算式中,考虑到水蒸汽的摩尔体积远大于所有水分子体积总和,所以②④是错的,答案为B。例1.1.2.在静电场中A.电场强度处处为零的区域内,电势也一定处处为零B.电场强度处处相同的区域内,电势也一定处处相同C.电场强度方向总是根等势面垂直的D.沿着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势总是不断降低的析与解:在此只要熟悉静电场中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就可排除A、B两答而选C、D。例1.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液体中悬浮微粒的布郎运动是做无规则运动的液体分子撞击微粒而引起的B.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C.物体里所有分子的动能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D.只有热传递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析与解:这里讲到的是分子动理论及物体内能的内容,如果理解了布朗运动的成因和物体内能及变化的知识,即可选得A、B两答。2.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物理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物理时,要养成多角度分析各个物理过程的习惯。如在一个质点的运动过程中可从力的瞬时效应、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力的位移积累效应的几方面来进行分析;作曲线运动的质点可从其速度、加速度和受力情况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在碰撞的过程中要从动量和动能两个方面来考虑;在自感的演示实验中,应比较电键断开与闭合这两种情况;在电场强度和磁感强度的定义式中,应该明确电场强度或磁感强度与什么量有关与什么量无关等等。例1.2.1.连接在电池两极上的平行板电容器,当两极板间的距离减小时A.电容器的电容C变大B.电容器极板的带电量Q变大C.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变大D.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变大析与解: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容器,其两极上的电势差U不变,排除C答。再由平行板电容器的计算式及公式Q=CU可以知道,在电容器两极间的距离减小时,其电容C增大,带电量Q也增大。最后利用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其间的电场强度E也变大。答案为A、B、D。例1.2.2.一粒钢珠从静止状态开始自由下落,然后陷入泥潭中,若把在空中下落的过程称为过程Ⅰ,进入泥潭直到停止的过程称为过程Ⅱ,则A.过程Ⅰ中钢珠动量的改变量等于重力的冲量B.过程Ⅱ中阻力的冲量的大小等于过程Ⅰ中重力冲量的大小C.过程Ⅱ中钢珠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等于过程Ⅰ与过程Ⅱ中钢珠所减小的重力势能之和D.过程Ⅱ中损失的机械能等于过程Ⅰ中钢珠所增加的动能析与解:该题从动量和能量两个角度来分析Ⅰ、Ⅱ两个过程或全过程,从动量这方面看,A对B错;从能量方面看,C对D错。因此选A、C。例1.2.3.一物体静止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在升降机加速上升的过程中,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的功等于A.物体势能的增加量B.物体动能的增加量C.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物体势能的增加量D.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析与解:这是从物体的势能、动能和克服重力做功等几方面来描述支持力所做的功。对物体作受力分析,并利用动能定理,可以知道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增加量之和,而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的势能的增加量,因此A、B错而C、D对。3.用不同的工具、方法来实现同一目的:这种题目通常是要达到某一要求应采取什么措施,这里通常根据题述的物理规律或物理事实而采用穷举法、等效法等方法来达到选择的目的。例1.3.1.为了增大LC震荡电路的固有频率,下列办法中可采取的是A.增大电容器两极板的正对面积并在线圈中放入铁心B.减小电容器两极板的距离并增加线圈的匝数C.减小电容器两极板的距离并在线圈中放入铁心D.减小电容器两极板的正对面积并减小线圈的匝数析与解:由LC震荡电路的固有频率公式f=1/(2π),以及决定电容器电容大小和线圈自感系大小的相关因素,可以看出,为增大f,应使乘积LC减小。而A、B、C三种办法都使乘积LC增大,只有办法D才能使乘积LC减小,所以答案选D。例1.3.2.如图1.3.2.所示一金属直杆MN两端接有导线,悬挂于线圈上方,MN与线圈轴均处于竖直平面内,为使MN垂直纸面向外运动,可以A.将a、c端接在电源正极,b、d端接在电源负极B.将b、d端接在电源正极,a、c端接在电源负极C.将a、d端接在电源正极,b、c端接在电源负极D.将a、c端接在交流电源的一端,b、d端接在交流电源的另一端析与解:为使导线MN向纸外运动,应使它受到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安培力。我们采用穷举法来分析各个答案,若通过导线MN的电流从M到N,即a正b负,则所处位置的磁场方向应竖直向上,通人线圈的电流应该是从c到d,即c正d负;而若a和b、c和d电极对调,产生的效果一样。因此a、c应接同种电极,b、d应接同种电极,于是答案应选A、B、D。4.用不同的数学方法(等式或不等式)或不同的图象表示某一过程或某一事实:这里要求我们应用推理的方法找出它们的等价关系,千万不能在找到一个答案后就忽视了其余答案。例1.4.1.一个标有“220V、60W”的白灼灯泡,加上的电压U由零逐然增大到220V。在此过程中电压(U)和电流(I)的关系可用图象表示。题中给出的四个图象中,肯定不符合实际的是析与解:这里强调的是“实际”两字,而在实际情况中,随电压的升高灯丝的电阻率逐然增大电阻也逐然增大,由欧姆定律U=RI可以看出,U—I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R)也随着增大,于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答案应选A、C、D。例1.4.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动能为E0、动量大小为p0的小钢球1与静止小钢球2发生碰撞,碰撞前后球1的运动方向相反,将碰撞后球1的动能和动量大小分别记为E1、p1,球2的动能和动量大小分别记为E2、p2,则必有A.E1<E0B.p1<p0C.E2>E0D.p2>p0析与解:两球相碰,其系统的动能不会增加而动量守恒,从动能方面分析:E0≥E1+E2,于是答案A对C错;又对球1来讲,动能比原来小,动量也必定比原来小,这样答案B也对。再从系统的动量来分析,球1的动量变化大小大于原动量的大小,而球2的动量变化大小等于球1的动量变化的大小,因此答案D也对。于是答案为A、B、D。(二).各种情况下的多解1.数学方程多解,且有特定的物理意义:例如对矢量有两个可能的方向、同一电源对外供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