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信息系统_第1页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_第2页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_第3页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_第4页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1.信息的含义

信息的含义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从中国古人的“结绳记

事”“甲骨文”到“烽火驿站”“虎符令”“邮差书信”,揭

示了人们表达、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信息、”对应的英文

单词是"information”,它来源于拉丁文“informatio”,

意思是“观念、想法或概述”。现在,信息的概念已经逐步扩

展、渗透和运用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但广义上

的信息定义至今仍存在不同观点,可以说还没有定论。

1948年,信息论的奠基者——美国科学家香农(C.Shannon)

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的东西。控制论的创始人一

一美国科学家维纳(N.Wiener)则指出,信息就是人们对外

界进行调节,并使这种调节为外界所了解时,与外界交换来的

东西。在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信息普遍被定义为“信息是经过

加工、具有一定含义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而管理信息

则一般被定义为“管理信息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收集的数

据经过加工处理,给予分析解释、明确意义后,对企业经营管

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

2.系统的概念

“系统”对应的英文单词是“system”,它来源于拉丁文

"systerna",意思是“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论的奠基人

——著名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

把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而国际标准化

组织技术委员会(ISOTC)对系统的定义是“能完成一组特定

功能的,由人、机器及各种方法构成的有机集合体。”从系统

的结构来看,可以把系统分成五个基本要素输入、处理、输出、

反馈和控制。

按照组成系统的要素的性质来划分,现实世界中的系统可分

为以下三种。

(1)自然系统,是指由自然力而非人力所形成的系统,如

天体系统、气象系统、海洋系统、神经系统等。

(2)人工系统,是指经过人的劳动而建立起来的系统。一

般的人工系统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由一定的制度、组织、程序、

手续等所构成的管理系统二是由人们通过加工自然物获得的

人造物质系统,如工具、设施、建筑物等三是人造概念系统,

即由主观概念和逻辑关系等非物质组成的系统,如学科体系系

统、伦理道德系统、法律和政策等系统。

(3)复合系统,是指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相结合的系统,

如农业系统、环境系统、水利工程等。

从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系统中可以抽象出来系统的共性,这就

是系统的特性。

3.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MIS)一词最早出现于1970年,瓦尔特肯尼

万(WalterT.Kennevan)给它下了一个定义”以书面或口头

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

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

们进行决策。”在这个定义里强调了信息支持决策,用于管理,

没有提到计算机的应用。

在哈佛管理丛书《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管理信息系统的

定义为制作、处理及精炼资料,以便产生组织内各阶层为达成

管理目标(计划、指导、评估、协调、控制)所需信息的整体

体系。

在我国,管理信息系统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

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一个由人、

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加工、维护

和使用的系统。”

曾领导创办我国第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薛华成教授,将

管理信息系统定义为“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

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

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

为目的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

的人机系统。”这个定义强调管理信息系统中人的主导作用,

系统目的明确,用于支持不同管理层,是一个现代化工具,是

集成化人机系统。

综上所述,管理信息系统首先是一个信息系统,应当具备信

息系统的功能同时它又具备特有的计划、控制、处理和辅助决

策等功能,是一个可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所以管

理信息系统不只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还是一个包括人在内的

社会系统、管理系统,是用来解决组织所面临的问题的系统。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

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系统具有的目的性、相关性、层

次性、整体性等特点,还具有自身的特征。

1.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决策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实时和全面的数据,用数学模型分析数

据,为组织体内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提供有价值

的信息支持和辅助决策。

2.管理信息系统是集成化的系统

在实际运行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时,各部门会产生不同形式的

数据,要想实现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加工、更新和维护,

各部门必须共享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度,保证数据的兼容性、

一致性。具有集中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或数据仓库,是管理信息

系统成熟的重要标志。

3.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人们管理思想的集中表现,它的目的在于辅

助决策,而决策是由人来做的,因而管理信息系统必然是一个

人机结合的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级管理人员既是系统

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组成部分。

4.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

为了充分发挥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就必须将

其与先进的管理手段结合起来。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要从

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融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不同的管理信息系

统除了它特有的一些功能之外,都具有信息的收集、组织和存

储、处理、传递、提供等基本功能。

1.信息的收集

信息收集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必然要求。根据信息收集的不同

来源,信息可分为原始信息和二次信息、。原始信息是指在信息

发生的当时当地在信息描述的实体上直接取得的信息。信息收

集的关键是全面、完整、及时、准确、科学地把所有需要的信

息收集起来。二次信息是指已经被别人加工处理后记录在某种

介质上,与所描述的实体在时间空间上分离了的信息、。信息收

集的关键是有目的地选取所需要的信息,并正确地解释所取得

的信息在不同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指标含义等。

2.信息的组织和存储

信息的组织和存储的目的是处理信息、,便于检索。管理信息

系统的信息组织和存储功能,使得它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

制,发挥提供信息、支持决策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存储

及处理设备,在涉及信息存储问题时,需要考虑信息存储量、

格式、存取方式、存储时间、安全、保密等问题,以保证信息

能够准确、完整、及时和使用方便。

3.信息的处理

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将更加集中、更加精炼,更能反映本质。

为了满足对信息的各种需求,系统需要对已经收集到的信息进

行某些加工处理。加工本身可分为数值运算和非数值数据处理

两大类。数值运算包括各种算术代数运算。非数值数据处理包

括排序、归并、分类及字处理等。

4.信息的传递

信息传递的广义含义是信息在媒介体之间的转移。严格地

说,所有信息处理都是信息在组织内部的传递,也就是信息在

物理位置上的移动。信息传递是通过文字、语言、电码、图像、

色彩、光、气味等传播渠道进行的。信息传送方式有单向传送、

双向传送、半双向传送(每次传送只能有一个方向)、多道传

送(一个通道通过多个信号)等。

5.信息的提供

信息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释其性质和含义,最终向管

理者、决策者提供服务。提供信息的手段是人和计算机之间的

接口,人机接口将人以各种手段和形式向计算机提供的信息转

换为计算机能识别的信息、,并将计算机输出的信息转换为用户

容易识别的文字、图像、图形、声音等形式。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1.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这个阶段从企业引进第一台计算机开

始,一般都是先在财务、统计、物资等部门开始使用。随着对

计算机应用认识的深入,人们体会到计算机应用的价值,开始

学习、使用、维护计算机。

第二阶段是扩展阶段。随着计算机在一些部门的使用见到成

效,计算机的使用范围从最初的一些应用部门向其他部门扩

展,大量的人工数据处理转向计算机处理,人们对计算机的热

情增加,需求增长。但对于组织来说,还没有整体的管理信息

系统。这个阶段需要大量的投资。

第三阶段是控制阶段。由于人们对计算机信息处理需求的增

长,这方面支出大幅度上涨,企业领导不得不对其进行控制,

注重采用成本效益法去分析应用开发,并针对各项已开发的应

用项目之间的不协调和数据冗余等进行统一规划。控制阶段实

现从以计算机为主转向以数据管理为主。

第四阶段是集成阶段。在经过第三阶段的全面分析后,引进

数据库找术,进行企业网络建设,系统应用又进入一个高速发

展阶段,逐步改进原有系统,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开发一个

能为整个组织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的修理信息系统。这阶段的投

资和费用将再次迅速增长。

第五阶段是数据管理阶段。系统通过集成、综合之后才有可

能进行有效的数据管理,实现数据共享,这时的数据已成为企

业的重要资源。

第六阶段是成熟阶段。系统的成熟表现在它与组织的目标一

致,从组织的事务处理到高层的管理与决策,系统都能给予支

持,并能在一定时段内应管理和技术的变化。

2.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管理的革新、人才素质的提升、大数据的兴起和人工智能的

发展,给钱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呈现出智能

化、集成化、人本化的影势。

(1)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

工程等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产生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DSS)>各种专家系统(ES)、各个领域的智能管理系统和

智能工程系统,为计算机模仿人的智能和处理各种管理问题打

下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智能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少行思维模

拟活动,它具有很高的自学习、自组织和进化性,并具有知识

创新功能,可以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事务,智能化也一

直是管理信息系统追求的目标。

(2)集成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管理科学

的进步,管理信息系统已由单个系统功能的实现发展到多个系

统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共享数据资源的有机整体的集成化系

统。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子系统的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实现

资源共享,就要对要素进行整合和优势互补,使之成为一个有

机的整体。

(3)人本化。以人为本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在越来

越重视人文环境和人本管理的当今,管理信息系统将具有更加

友好的人机界面,易于人们操作,并从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出

发,对自身进行开发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人本化趋势是管理、

信息技术和时代发展的共同要求。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一)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1.计算机

硬件系统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由五大基本部分所组成,即运算器、控制

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运算器是计算机中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控制器是用来指挥计算机各部件按照指令功能的要求自动

协调地运行所需的各种操作,包括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

指令译码器和各种控制电路。

运算器和控制器共同组成了中央处理器,即我们常说的

“CPU”。存储器是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的记忆装置。存储器

分为两大类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输入设备的任务是将原始信息输入计算机内。常用的输入设

备有键盘、鼠标、光笔、扫描仪等。

输出设备的任务是将计算机的处理结果以人或其他机器所

接受的形式输出。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

等。

2.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和有关的文档,一般由系统软件

和应用软件组成。

(二)数据管理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

要基础,它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地组织和储存数据,如何

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

1.数据库的相关概念

(1)数据库。数据库是将数据按一定格式存储在计算机内

的数据的仓库,即存储在计算机内的相关数据的集合。数据库

是有组织、可共享的各类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一

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和较高的

数据独立性、易维护性与扩展性。更主要的是数据库中的数据

可以为各种用户共享使用,一经存储,数据库中的数据若不做

删除或修改等操作,就不会被损耗。

(2)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数据库

系统的核心,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

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对数据进行组织、存储、获取和维护,

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提供了科学的管理,

并对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保密性、并发性等进行统一的控

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

库的运行管理和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等。

目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绝大多数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

系统,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

1)以微机系统为运行环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这类系统,

如MicrosoftAccess主要作为支持一般事务处理需要的数据

库环境,强调使用的方便性和操作的简便性,所以又被称为桌

面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2)以Oracle、MicrosoftSQLServer、IBMDB2为代表的

数据库管理系统。这类系统强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完备性,

具有更强大的数据存储和管理能力,提供了比桌面型数据库管

理系统更全面的数据保护和恢复能力,更有利于支持全局性和

关键性的数据管理工作,因此也被称为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

3)以MySQL为代表的开源数据库管理系统。这类系统可以

免费获取,安装配置方便,性能优越,使用成本低,可根据应

用需要进行定制和扩展,因此在网站开发中成为使用最多的数

据库管理系统。

(3)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是指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

共享数据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

其应用开发工具)、硬件和软件支持系统、应用程序、用户(最

终用户、应用程序设计员和数据库管理员)五个要素组成。

2.大数据管理

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大数据(bigdata)一词越来越频

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被广泛传播,并成为研究热点。大

数据与传统数据库领域的超大规模数据及海量数据虽然具有

近似的含义,但是前者需要管理的数据规模更大,处理数据类

型更加丰富,因此对存储、管理和处理数据的计算机技术提出

了很高的要求。对大数据的内涵一般的定义是,大数据是指ZB

(1ZB=23OTB)、YB(1YB=2TB)或更高数量级的数据集合,包

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其规模大到在获取、

存储、管理、分析方面超出了传统数据库和软件技术所能管理

和处理的能力范围。

人们对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力增长

和科技发展浪潮的到来。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各行各业都

在努力应用大数据。大数据正在孕育新的学科一一数据科学。

大数据的理论、系统和应用都还没有成熟,必将随着时间的推

移不断更新发展。

(三)数据通信和网络技术

1.数据通信概述

通信是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如果一

个通信系统传输的是数据,则称这种通信为数据通信,实现这

种通信的系统是数据通信系统。

2.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

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在网络软

件的支持下实现彼此之间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1)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

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上所形成的几何结构,主要有星型、

总线型、环型、树型和网型网络等。星型、总线型和环型结构

在局域网中应用较多,树型和网型结构在广域网中应用较多。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根据通信距离或地域

覆盖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局域网(LAN)是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它在一个适中的地理

范围内,把若干独立的设备连接起来,通过物理通信信道,以

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实现各独立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通常一个

局域网的覆盖范围在一个房间、一个建筑物、一个大院或一个

校园内,作用距离可以是十公里之内。

当要连接的计算机超过局域网的范围后,城域网(MAN)就

出现了。城域网的范围可以覆盖一个城市中相连的几个小城

市,物理距离在百公里之内。连接一个组织内的不同建筑,如

校园内的各个建筑,是城域网常见的应用。一般的城域网以

100Mb/s的速度传输数据,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

广域网(WAN)的范围可从数十公里到数千公里,它可以连

接若干个城市、地区,甚至跨越国界,是遍及全球的一种计算

机网络。网络之间也可通过特定方式进行互联。Internet是现

今世界上最大的广域计算机网络。

(3)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通信协议是使计算机能够顺

利识别网络传输的信息,保证传输的正确性而建立的一些软硬

件标准或规则。我们都知道邮政信函的传递有一套关于邮局、

邮箱、邮车等设施的要求,以及邮政与交通部门合作的组织规

定,还有各种邮资、信封、地址、邮政编码、信件包装等的详

细规则。与其相比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各种规则的复杂性不亚

于邮政系统。例如,以太网采用CSMA/CD协议,令牌环网采用

令牌环协议,In-ternet采用TCP/IP协议。

3.网络应用模式的发展

当前互联网正处于向新一代互联网过渡发展的阶段,计算机

网络应用模式体系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发展阶段具体

如下。

(1)文件服务器/工作站。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网络应用主要是集中式的,采用主机一一终端模式,数据处理

和数据库应用全部集中在主机上,终端没有处理能力。当终端

用户太多时,主机负担过重,处理性能显著下降,造成“主机

瓶颈”。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件服务器/工作站结构的计算

机网络开始兴起,这种结构把数据库管理系统安装在文件服务

器上,而数据处理和应用程序分布在工作站上,文件服务器仅

提供对数据的共享访问和文件管理,没有协同处理能力。这种

方式可充分发挥工作站的处理能力,但网络负担较重,严重时

会造成“传输瓶颈”。

(2)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客户机/服

务器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应用模式,这种模式把数据

库管理系统安装在数据库服务器上,数据处理可以从应用程序

中分离出来,形成前后台任务客户机运行应用程序,完成屏幕

交互和输入、输出等前台任务服务器则运行数据库管理系统,

完成大量的数据处理及存储等后台任务。由于共享能力和前台

的自治能力,后台处理的数据不需要在前后台间频繁传输,从

而有效解决了文件服务器/工作站模式下的“传输瓶颈”问题。

(3)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浏览器/

服务器是Internet上一个典型的分布式计算模式。浏览器是

一个用于文档检索和显示的客户应用程序,并通过超文本传输

协议HTTP与Web服务器相连。客户端通过Web服务器去访问

数据库,以获取必要的信息,而Web服务器与特定数据库系统

的连接可以通过专用软件实现。从客户端看,整个系统有两层

服务器,因此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三

层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对于较简单的应用,可将Web服务

器与数据库服务器合并,则BS模式就变成二层结构模式对于

较复杂的应用,可将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增加一层

应用服务器,则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就变成了四层结构模式。

因此,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一种特定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使用方便、界面友好、低成本的浏览器节省了两层结构的客户

机/服务器模式客户端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费用。

(4)云计算(cloudcomputing)。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

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

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被所有云计算的用户共享并且可

以方便地通过网络访问。用户无须掌握云计算的找术,只需要

按照个人或者团体的需要租赁云计算的资源。

继个人计算机变革、互联网变革之后,云计算被看作第三次

信息技术派潮,它将带来生活、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

改变,因此已成为当前多社会关注的热点。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概述

1.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内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一项耗资

巨大、技术复杂、开发周期长的系统工程,所以,科学合理地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

重大影响。系统规划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的第一步,是系

统开发的必要准备和总体部署。

信息系统规划是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发展战略、信息系统建设

的客观规律以及组织的内外环境,科学地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

战略、实施策略和总体方案,确定子系统的开发顺序,规划信

息资源,从而合理地安排系统建设的进程。

好的系统规划可帮助组织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及其潜能来规

范组织内部管理,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实现组织的目标和战

略。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主要解决如下四个问题。

(1)如何保证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与它所服务的组织及其总

体战略保持一致

(2)怎样为该组织设计出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并

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应用系统

(3)对相互竞争资源的应用系统,应如何拟订优先开发计

划和运营资源的分配计划

(4)面对前三个阶段的工作,应怎样选择并应用行之有效

的方法论

2.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任务

(1)制定发展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应与企业的

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需要依据

企业的战略目标,评价现行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应用状况,在此

基础上,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

(2)制定总体方案。根据企业信息需求的实际情况,制定

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方案,确定系统项目的开发时间安排,

并对系统开发所需要的投入、产生的效益及需要的信息技术进

行可行性分析。

(3)制订资源分配计划。制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所需要的

人员、资金、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及服务等相关资源分配计戈限

3.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特点

(1)全局性。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是面向全局的、未来的、

长远的关键问题,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非架构化程度较高。

(2)高层管理者为主。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是高层次的系统

分析,高层管理人员(包括高层信息管理人员)是工作的主体。

(3)指导性。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目的是为整个系统的建

设确定发展战略、总体结构和资源分配计划,因此规划不宜过

细。

(4)适应性。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是企业总体发展规划的一

部分,要服从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并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发展

而变化。

4.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组织与步骤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需要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并进行有关的人

员培训I,同时要明确规划工作的进度。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既要考虑各项规划内容,也要对规划所提

出的方方面面之间的相互关联作出规划。为了实现规划目标,

首先必须组织一支强有力的规划队伍,通常称为“信息系统规

划领导小组”。这个小组要在最高层管理者的直接领导之下,

由一名负责全面规划工作的管理信息系统规划负责人和企业

中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并通过一批用户分析员和广大

的最终用户相联系。其中,企业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包括

数据处理负责人、系统分析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各业务经理

等。管理信息系统规划负责人应掌握一套成熟的科学规划方

法。这样的负责人最好来自企业内的最高层管理人员,也可以

是外来的顾问,但将全部规划工作都交由外来顾问处理是不合

适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是那些直接使用计算机应用系

统的各层管理人员,包括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

管理人员。要从这些人员中抽出一部分人在系统规划期间代表

其所在的部门参加规划工作。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完成以后,信息系统规划领导小组实

际上就转成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小组,由它来决定开发哪些管理

信息系统的应用项目,并组织有关人员完成系统规划所提出的

要求。在信息系统技术不断深入到社会各领域的今天,企业中

的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应该成为一种长期性的组织机构。

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步骤主要包括:

(1)确定总体规划的性质,明确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

年限及具体的方法

(2)收集相关信息

(3)进行总体战略分析,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开发方

法、功能结构、计划活动、信息部门的情况、财务情况、风险

度和政策等进行分析;

(4)定义约束条件,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源、人力及物力等

方面的限制,定义管理信息系统的约束条件和政策

(5)明确规划目标,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明确

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的功能、服务范围和质量等;

(6)明确管理信息系统的初步框架

(7)选择开发方案,提出实施进度

(8)通过总体规划。

5.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技术成果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阶段的技术成果主要包括系统立项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系统建设计划书等技术文档。

(1)系统立项报告。系统立项报告是对新系统构建的初步

设想。主要内容包括现行系统的描述及存在的问题、新系统的

期望目标和需求、项目经费预算及来源、建设进度和计划完成

期限、项目验收标准和方法、可行性研究的组织及预算、有关

文档和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2)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所立项系统的

建设可能性与必要性作出的研究结果。主要内容包括新系统的

预期目标、要求和约束,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则,对现行

系统分析的描述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新系统对现行系统或业务

的影响,系统建设的投资效益分析,各种可选建设方案及比较,

可行性研究的有关结论等。

(3)系统建设计划书或系统建设方案。系统建设计划书是

对正式批准立项的系统所制订的详细系统建设计划。主要内容

包括对新系统建设的目标、基本方针、人员组织、开发阶段等

的描述,各主要阶段的任务、人员分工及负责人、时间分配、

资金设备投入计划,以及各项工作任务的验收方法和标准等。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是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对现行系统进行

全面详细的调查,并分析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目标

系统逻辑模型,并为下一阶段的系统设计工作提供依据。

1.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

系统分析是要解决“系统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做”的问

题。系统分析的结果是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基础,是整个管

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

务和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分析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是分析用户在系统功能、

性能、硬件配置等方面的需求,了解用户在开发周期、处理方

式等方面的意向与打算。

(2)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是对现行

系统做详细、充分和全面的调查,弄清现行系统的边界,组织

机构,人员分工,业务流程,各种计划、单据和报表的格式、

处理过程,企业资源及约束情况等,使系统开发人员对现行系

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为新系统开发做好原始资料的准备工

作。

(3)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分析。详细了解组织各层级的职

能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决策内容对新系统的要求、业务流

程各环节的处理业务及信息的来龙去脉,把系统的内在关系分

析清楚。

(4)系统数据流程分析。在业务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

数据的流动、

传递、处理与存储过程,用数据流程图进行描述,建立数据

字典。

(5)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采用一组图表工具来表达和

描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使新系统的概貌清晰地呈现在用户面

前,方便分析人员和用户针对模型进行交流讨论,在与用户充

分交流的基础上使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得到完善。

(6)提出系统分析报告。对前面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编

制系统分析报告。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和总

结,也是下一阶段系统设计的工作依据。

分析阶段工作的质量是系统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务必扎实

做好分析阶段的工作,为系统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2.系统

详细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系统的详细调查是对现行系统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弄清

楚现行系统的运行状况,发现其薄弱环节。系统分析阶段的详

细调查,涉及企业各个部门的各个方面,是一项深入、细致、

详尽的调查,必须自上而下、从粗到细、由表及里地对现行系

统的基本功能和信息流程进行详细调查。

(1)系统详细调查的内容。系统详细调查的内容大致包括

以下五个方面。

1)组织结构调查

2)管理功能调查

3)业务流程调查

4)数据流程调查

5)其他情况调查。

(2)系统详细调查的方法。系统详细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

五种。

1)问卷调查

2)个别访谈

3)跟班作业

4)开调查会

5)查阅资料。

3.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

组织机构与功能分析的工作内容是通过调查了解企业各机

构间的内在联系,绘出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对机构的职能进行分

析,分析各机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真正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基于计算机管理的要求,提出调整机构设

置的意见。

(1)组织结构图。组织结构图主要用来描述组织的总体结

构以及组织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它把企业组织分成若干部

分,按级别、分层次构成,并以树型结构显示,是一张反映组

织内部之间隶属关系的树状结构图。

(2)功能结构图。系统功能结构调查的任务,就是要了解

或确定系统的目标、系统功能的结构以及它们的关系。

功能是指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每个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功

能,以组织结构图为背景,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出企业

的部门与业务层次的功能,用树状图的形式描绘出来,就是功

能结构图。功能要依靠组织中的各个机构来具体实现。因此,

在理想情况下,功能和组织应该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客观情况

的复杂性,在现行系统中,功能结构和组织结构并不能一一对

应,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调查时要认真分析,加以划分。

在组织结构图、功能结构图都清晰后,还要弄清这些职能是

如何在有关部门具体完成的,以及在完成这些职能时信息处理

工作的具体情况。

4.业务流程分析

(1)业务流程调查的任务及方法。业务流程调查的主要任

务是调查系统中各环节的业务活动,掌握业务的内容、作用及

信息的输入、输出,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方法及过程等,对原

系统业务处理过程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用流程图的方式把具

体管理活动和业务处理过程绘制出来。

业务流程调查一般是顺着原系统信息流动的过程逐步进行

的。由于业务流程调查的工作量很大,而且非常烦琐,因此在

系统调查过程中,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需要进行良好的沟

通,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系统开发人员才

能真正掌握现行系统的业务活动状况。通常用业务流程图反映

现实的业务活动。

(2)业务流程图。业务流程图是业务流程的描述工具,一

般使用规定的符号及连线来表示某个具体业务处理过程。绘制

业务流程图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分析业务处理过程的

一个重要步骤。业务流程图按照业务的实际处理步骤和过程进

行绘制。

业务流程图的画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基本大同小

异,只是在一些具体的规定和所用的图形符号方面有所不同。

不管采用什么标准和什么符号,其目的都是为了准确明了地反

映业务流程。在同一个系统开发过程中,要采用统一的图形符

号和标准来描述系统业务处理的具体方法与过程。

(3)业务流程分析。要对业务流程进行认真分析,目的是

发现现行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合理的地方,优化业务处理过

程,以便在新系统建设中对问题或不足予以克服或改进。业务

流程分析过程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对现行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对现行系统业务流程的各

种处理过程进行分析讨论,看看原有的业务流程是否合理,产

生不合理的业务流程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其次,对现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在现行业务流程中看看有

哪些过程可以按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要求进行优化,改进措施有

哪些,改进会涉及哪些方面,流程的优化会带来什么利弊。

最后,确定新的业务流程,画出确定的业务流程图。

5.数据流程分析

(1)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没有明显的

界线。数据收集经常伴随着数据分析,而数据分析又常需要补

充收集数据。

数据收集的主要渠道有现行的组织机构,现行系统的业务流

程记录,现行的决策记录,内部各种报表、报告、图示等。

收集上来的数据是“原材料”,其中有些数据不能用作系统

设计的依据。要把这些材料加工成系统设计可用的资料,就必

须进行数据分析工作。数据分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围绕系统目标进行分析。先从业务处理角度来看,为了

满足正常的信息处理业务需要,需要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冗

余的,哪些信息暂缺。再从管理角度来看,为了满足科学管理

的需要,应该分析这些信息的精度如何,能否满足管理的需要。

2)弄清信息源周围的环境。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就必须分

清这些信息是从现行组织结构中哪个部门来的,目前用途如

何,受周围哪些环境影响较大。

3)围绕现行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分析现有报表的数据是

否全面,是否满足管理的需要,是否正确反映业务的实物流。

4)数据特征分析。数据特征分析是下一步设计工作的准备

工作。数据特征分析包括数据的类型、长度、合理取值范围,

以及数据业务量、重要性和保密程度等。

(2)数据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系统数

据流程的工具。它用一组符号来描述整个系统中数据的全貌,

综合地反映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数据流程图有两个特征抽象性和概括性。抽象性是指数据流

程图把具体的组织机构、工作场所、实物流都去掉,只剩下数

据和数据存储、流动、使用以及加工情况。概括性则是指数据

流程图把系统对各种业务的处理过程联系起来考虑,形成一个

总体。

(3)数据字典。数据流程图用形象直观、容易理解的简单

符号表示了相关的系统用“什么数据”去“做什么”,但并没

有表明数据的具体内容。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不同的人员

对同一数据的理解是否相同为了避免理解偏差,有必要对数据

流程图的所有数据建立一个共同词汇表来表述这些数据的名

称和组成,这就是数据字典(datadictionary)。

数据字典是在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

元素进行详细的定义与描述,起到对数据流程图进行补充说明

的作用。数据字典的内容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

数据存储、处理逻辑和外部实体等。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与开发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1.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

系统设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逻辑模型的要求,科学

合理地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系统设计应遵循系统

性、灵活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原则。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

务包括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和编制系统设计报告或说明书等。

(1)总体设计。系统的总体设计主要包括功能结构设计和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功能结构设计将整个系统划分为若干

具有相对单一性的独立功能模块,这样更易于设计实现。系统

物理配置方案设计是构建一个信息系统实现及运行的物理平

台。

(2)详细设计。系统的详细设计是对总体设计中的具体任

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详细设计主要包括代码设

计、数据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制定设计规

范等。

(3)编制系统设计报告或说明书。系统设计报告或说明书

是系统设计阶段的成果,用以说明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采用

的技术方法和设计成果,是系统实施阶段工作的主要依据。

2.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的选择、计算机

软件的选择以及网络的设计和选择。

(1)计算机硬件的选择包括客户端计算机、服务器、打印

机等设备机型和数量的选配。当前的信息系统大多是基于服务

器的客户机/服务器或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网络系统,客户端

计算机和服务器因技术已相当成熟而选择比较简单,一般的大

型计算机制造企业的品牌个人微型计算机和服务器都适用。硬

件的采购可以通过招标方式进行。

(2)计算机软件的选择包括操作系统的选择、数据库管理

系统的选择、开发工具的选择等。操作系统是统一管理计算机

软、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常见的操作系统有UNIX、MacOS、

Windows系列等。选择数据库管理系统时应考虑硬件条件、应

用需求和系统规模,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0「a-cle、DB2、

Sybase>SQLServer>VisualFoxPro和Access等。开发工具

的选择首先要依据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当前基于结构的

开发工具有PowerBuilder>VisualBasicsDelphi>C++Builder

等,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开发工具有ASP、ASP.NET、JSP、

PHP等,具体使用哪一种工具主要取决于开发人员对这些工具

的熟悉程度。

(3)网络的设计和选择主要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网

络逻辑设计、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

1)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上的通信

线路以及各个计算间相互连接的几何排列或物理布局形式。目

前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环型、混合型等。网络拓扑

结构的设计应根据应用系统的地域分布、信息流量等综合考

虑°

2)网络逻辑设计。通常要先按部门职能将系统从逻辑上分

为各个分系统或子系统,然后按需要配备主服务器、主交换机、

分系统交换机、子系统集线器、通信服务器、路由器和调制解

调器等。

3)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服务器上的操作系统一般选择

多用户网络操作系统。

3.代码设计

代码是用来表示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代码设计

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归类和处理,是为数据模

型逻辑设计做准备。代码设计在系统分析阶段就应该开始。由

于代码的编制需要仔细调查和多方协调,是一项很费事的工

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系统设计阶段才能最后确定。

代码一般用数字、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表示。

(1)代码的功能。

1)标识。代码是鉴别编码对象的唯一标志。

2)分类。当将编码对象按其属性或特征(如工艺、材料、

用途等)分类,并向其赋予不同的类别代码时,代码可作为区

分编码对象类别的标志。

3)排序。当将编码对象按其产生的时间、所占有的空间或

其他方面的顺序关系分类,并向其赋予不同的代码时,代码可

作为编码对象排序的标志。

4)特定含义。由于某种客观需要采用一些专用符号时、此

代码又可提供一定的特殊含义。

5)代码是人和计算机的共同语言,是两者交换信息的工具。

(2)代码设计的原则。代码设计时应遵循唯一性、规律性、

简洁性、通用性、合理性、稳定性、灵活性的原则,做到唯一、

有逻辑规律、短小简洁,符合通用标准,符合编码对象的实际

情况和特征,稳定持久,可随系统的发展而扩充或变化。

(3)代码的种类。

1)顺序码。顺序码(或称系列码),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

表项目名的编码。例如,00学校、01数学系、02物理系。这

种编码的特点是码的位数少,一个项目一个连续号,处理容易,

设计和管理也容易。如果要追加编码,只需要在连续号的最后

添加一个号即可。但这种编码缺乏分类组织,在项目比较多的

时候,编码的组织和体系性较差。除了起序列作用之外,顺序

码本身并无意义。

2)区间码。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

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固定的含义。典型的区间码

的例子是我国的行政区代码和邮政编码。区间码的特点是信息

处理比较可靠,检索、分类和排序都很方便。但这种码的长度

与它的分类属性有关,有时可能会出现代码很长的情况,同时

维护也较困难。

3)表意码。表意码(或称助记码)是把直接或间接表示编

码化对象属性的某些文字、数字、记号原封不动地作为编码。

例如,CM厘米、MM毫米、KG千克。这种编码的特点是见码知

意,易记、易理解。但随着编码数量的增加,其位数亦需增力口,

从而给处理带来了不便。表意码适用于物质的性能、尺码、重

量、容积、面积和距离等。

4)合成码。合成码是把编码对象用两种以上编码进行组合,

可以从两个以上的角度来识别、处理的一种编码。它可以由多

个数据项或字段构成,每个数据项或字段分别表示分类体系中

的一种类别。这种编码的特点是容易进行大分类、增加编码层

次,可以从多方面去识别,做各种分类统计非常容易,但位数

和数据项个数较多。

(4)代码的校验。为了保证重要代码被正确输入,人们常

常有意识地在编码设计结构中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另外加上一

个校验位,使它事实上变成代码的一个组成部分。校验位通过

事先规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代码一旦输入,计算机会用同

样的数学运算方法按输入的代码数字计算出校验位,并将它与

输入的校验位进行比较,以证实输入是否有错。比较典型的校

验代码示例是身份证号码的最后一位校验码。

4.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在某一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

统上,设计数据库的结构和建立数据库的过程。数据库设计包

括需求和约束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

设计四个阶段。

5.用户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是人、机交互的重要界面,其设计应该遵循可靠性、

简单性、易学与易用性、立即反馈性等原则,在设计中,要树

立用户第一的观念,实现界面友好的理念必须融入系统开发的

全过程,同时采用软件开发技术改善界面友好性。主要设计内

容包括四个方面。

(1)菜单。菜单是传统的系统功能选择操作方式,使用菜

单方式可使整个界面清晰、简洁。菜单主要有下拉菜单、弹出

菜单等形式。

(2)图像。在用户界面中,加入丰富多彩的画面能够更加

形象地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达到可视化的目的。

(3)对话框。在系统必要时,通过在屏幕上显示出的一个

矩形区域内的图形和正文信息、,即对话框实现用户和系统之间

的联系。

(4)窗口。通过窗口可显示观察业务操作的全部或一部分

内容,并可对所显示的内容进行规定的文本和图形操作。

6.系统设计报告

系统设计阶段的最终成果是写出系统设计报告或设计方案。

系统设计报告既是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也是下一阶段系

统实施的基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摘要系统的目标名称和功能等的说明。

(2)背景、项目开发者用户、本项目和其他系统或机构的

关系和联系。

(3)系统环境与限制硬件、软件和运行环境方面的限制,

保密和安全的限制,有关系统软件文本,有关网络协议标准文

本。

(4)物理系统配置方案报告硬件配置设计、通信与网络配

置设计、软件配置设计、机房配置设计。

(5)代码设计各类代码的类型、名称、功能、使用范围和

使用要求,代码校验位等的设计说明书。

(6)输入输出设计及人机对话设计输入项目、输入要求,

输出项目、输出要求,对话界面风格、对话类型等。

(7)文件(数据库)设计说明概述、需求规定、运行环境

要求、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

(8)安全保密设计。

(9)系统实施计划及说明。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开发

1.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实施的任务繁杂,占用时间较长。对系统实施的负责人来讲,

主要是做好组织、计划与协调工作。

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任务主要包括硬件的购置及其安装连

接、软件的购置及其安装调试、程序设计、测试与优化、人员

培训、数据准备与录人、系统切换等。

2.系统环境的准备与实施

任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都离不开特定的系统环境,这个环

境一般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根据系统建设目

标,完整的系统环境配置方案最好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完成,在

实施阶段付诸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的准备包括硬件设备的

购置(租赁)、安装与连接,以及系统软件的购置、安装及调

试等。

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发结果

受到数据库设计、应对业务、项目控制、人员管理和计算机技

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系统开发常常遇到一些问题做出来的

系统不符合要求,需要大量修改开发工作进度难以控制,工期

一拖再拖有些通过了验收的项目也难逃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搁浅而被束之高阁的厄运。这些充分说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

成功不仅需要技术的保证,更需要项目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1)制定开发规范。为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协调性、统一

性和连贯性,在开发之前必须制定与系统开发方法相配套的、

严格而详细的开发规范。系统开发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设

计规范、程序编写规范和项目管理规范等。

1)系统设计规范规定了数据库文件、字段、变量、函数以

及文档命名所采用的规则,软件界面的标准和风格,各类报表

的输出格式等。尤其要强调的是对公共部分的约定,如数据库

文件名、库内字段数量、公用函数等,一旦确定,组内任何人

员都不得随意增加、删除或修改。若确实需要修改,须书面报

经项目组负责人审批同意,并建立文件存档,同时要把修改结

果及时通知项目开发相关人员,不能遗漏。

2)程序编写规范既要约定程序、变量、函数的命名规则,

还要对应用程序进行分类,如可将程序分成代码维护类、业务

处理类、业务查询类和统计报表类等,并给出各类应用程序的

标准程序流程,必要时可编制出标准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