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3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0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必修1)_第1页
(浙江选考)2023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0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必修1)_第2页
(浙江选考)2023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0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必修1)_第3页
(浙江选考)2023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0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必修1)_第4页
(浙江选考)2023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0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10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考试内容必考要求考查点拨(1)大气的垂直分层(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abbb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导致大气传递过程的变化。光照(太阳辐射)强弱、昼夜温差差异原因分析是简答题的潜在考点1.大气的垂直分层垂直分层气温变化与人类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最密切平流层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存在假设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但干洁空气对于太阳辐射近乎“完全透明〞。经过大气层时发生的情况紫外光波长较短的局部几乎完全被高层大气吸收;波长较长的局部绝大局部被臭氧层吸收可见光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局部可见光,绝大局部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红外光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近地面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辐射名称辐射类型辐射方向作用①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射向地面地面的直接热源②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射向大气和宇宙空间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③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④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要因素eq\b\lc\\rc\}(\a\vs4\al\co1(云层:增厚,温度:升高))大气逆辐射都会加强(增强)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2)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3)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1.大气受热过程图示中过程1,即为“太阳暖大地〞,是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的增温现象。图示中过程2,即为“大地暖大气〞,是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的增温现象。图示中过程3,即为“大气还大地〞,是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大气辐射中向下的局部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局部热量返还给地面。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A.①强B.②弱C.③强D.④强答案D解析结合诗词内容知,此时天气阴霾,地面不易结霜。根据图示及大气受热过程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大小稳定;②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能力增强;③为地面辐射,此时为阴雨天气,能力减弱;④为大气逆辐射,能力增强。2.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1)图中A表示________辐射,B表示________辐射,C表示________辐射。(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________而增温,同时又以________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的缘故。(3)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相对而言,辐射波长较长的是________。(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秸秆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答案(1)太阳地面大气逆(2)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3)地面辐射(4)燃烧秸秆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局部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地面辐射的热量大局部被大气吸收,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局部热量返还地面,从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天空中有云或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其保温作用增强。等温线图相关因素分析气温的影响因素气温的分布规律应用纬度因素(太阳辐射)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等温线根本与纬线平行等温线定半球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等温线一月向南凸,七月向北凸等温线定季节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等温线定洋流地形海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等温线与等高线几乎平行;海拔高的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拔低的地区等温线向高纬弯曲等温线定地形坡向(太阳辐射、焚风效应)相同海拔,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背风坡的气温高于迎风坡等温线定坡向阻挡作用(结合大气环流)同纬度地区,有地形阻挡地区的冬季气温高于无地形阻挡地区大气环流(冬季风降温)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工业区)出现闭合等温线等温线判读城市功能区以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答复1~2题。1.最可能出现图示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为()A.8月22时 B.8月13时C.1月22时 D.1月13时2.影响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大气环流 B.海陆分布、地形C.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D.地形、洋流思维过程三步读图找:由图名知本图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图例看出海陆分布和等温线分布。析:答:1.A2.B课时训练读“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完成1~2题。1.关于图中内容的正确表达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大致是20℃~-60℃2.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表达是()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答案1.D2.C解析第1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随高度的变化;不同大气层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10。第2题,对流层大气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2022·金华模拟)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读图完成3~5题。3.甲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A.25℃B.12℃C.10℃D.8℃4.青藏高原地区温度低主要是____辐射弱所导致的()A.①B.②C.③D.④5.乙图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3.B4.D5.B解析第3题,10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要比瓶外的温度高一点,过高不符合实际,约12℃。第4题,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所以温度低;在四个箭头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是④。第5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蒸发量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云雨天气增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6.(2022·广东文综)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外表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答案D解析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中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说明地表温度升高;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使地表温度下降。(2022·四川文综)以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答复7~8题。7.该城市可能位于()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B.40°N附近大陆西岸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D.40°N附近大陆东岸8.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答案7.D8.A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该城市冬季气温低于0℃。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40°N附近大陆西岸以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南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气温均高于0℃,A、B、C项错误;40°N附近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低于0℃,D项正确。第8题,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该城市中心气温比郊区的气温高,空气对流更旺盛,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A项正确;此时市区气温较高,降雪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城市热力环流的存在,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大气污染物较易扩散至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导致城市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B、C、D项错误。(2022·浙江文综)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以下图为该小组屡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9~10题。9.以下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到达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9.A10.C解析第9题,仔细读图,根据逆温层上界和强逆温层上界的高度的不同,可以看出,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项正确。图中显示日出前后逆温强度最大,B项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消失,C项错;读图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有段时间仍是增速,日出后快速下降,D项排除。第10题,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逆温层上界高于强逆温层上界,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C项正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些与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无关,A、B、D项错。(2022·杭州质检)以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答复第11题。11.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答案A解析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规律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下高上低的大气结构有利于对流的发生,假设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或气温的变化小于垂直递减率,那么出现了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的对流,大气较稳定。读图可知,5时、20时出现逆温,大气稳定,12时逆温消失。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逆温从下而上逐渐消失,也说明这一问题。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各气温曲线之间的气温差判断,下部明显大于上部。12.(2022·湖州期中)济南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答复以下问题。(1)A、B两条曲线中,表示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下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________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利用所学原理分析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答案(1)A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比阴天时较低(2)B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气温低,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高;再加上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大,升温、降温慢,所以昼夜温差小(3)新疆多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糖分的积累。解析第(1)题,晴天时,白天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比阴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比阴天低。第(2)题,晴天与阴天相比,阴天时昼夜温差小;陆地与海洋相比,海洋昼夜温差小。第(3)题,新疆多晴朗的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糖分的积累。13.结合图文材料,答复以下问题。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开展的重要途径。(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