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中国经济学60年学术话语体系的演变及其重建
从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国家的富强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知识的进步,而且需要社会科学知识的增长,需要经济学科的繁荣与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向中国的转移、国际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关注,决定了中国经济学科的建设势在必行。从新中国经济学60年的发展来看,中国经济学正处在一种新旧交替之中。因此,立足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演变,构建全新的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既是中国经济学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的必然趋势,更是促进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新中国60年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演变西方社会科学是在解决各个历史时期的西方“社会问题”中演进与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经济学起源于近代变法图强过程中的引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经济思想,但却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是西学东渐的结果”[1]。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演变是一种典型的外部植入型,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是外部植入的,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下列几方面。1.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理论基础的演变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学经历了从单一理论基础向多元理论基础的历史演变。与任何社会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它自己的“理论基础”,而且正是这些理论基础构成了作为经济学话语的概念体系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学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苏联学派,中国的经济学以单一的苏联范式的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学不断以“原本”的马克思经济学解释和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并逐步吸收和借鉴外国经济学说,实现了中国经济学的新发展。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实现了从以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向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马克思经济学、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转换,从而使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实现了从单一理论基础向多元理论基础的演变。2.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主题的演变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实现了从革命到建设,从建设到改革,从改革再到发展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初的过渡时期,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的主题是“革命”,也就是探讨如何改变旧政权下的经济制度,从而建立与新政权相适应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中国经济学的主题转向了“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本质是探索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因此中国经济学围绕这一主题,不断进行探索,以“建设”为主题,研究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与管理等。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经济学的主题转向了“改革”,中国经济学围绕经济改革和开放这一伟大实践,以“改革”为主题,研究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发展等。目前中国经济改革进入了“后改革时代”,随着改革任务的逐渐完成,中国经济学的主题将转向“发展”。3.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范式的演变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范式实现了从外部植入范式向多元融合范式的演变。改革开放前29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范式主要是以外部植入苏联范式为主,诠释经典著作,以苏联范式的经济学为框架进行经济学研究,并以这种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又从外部植入了西方经济学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学逐步摆脱了苏联范式,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以此为基础借鉴和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合理成分,实现了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融合创新。4.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主线的演变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主线实现了从计划经济理论到市场经济理论的转变。改革开放前29年,中国经济学研究以建立计划经济理论为主线,以马恩列斯经典著作及其理论为依据,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建设相结合,研究和探索计划经济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主线,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分析市场经济,将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市场化过程的特殊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2]5.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方法的演变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方法实现了从理论指导实践向从实践提升为理论的转换。改革开放前29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是以现成的苏联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主,分析中国经济建设实践问题,按照现有的苏联模式和理论进行经济学研究。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以及经济发展创造的“中国奇迹”,使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转换,开始注重从生动的经济改革实践中总结和提升经济学理论。这一研究方法的转换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和经验对已有经典理论进行检验,找到这些理论对中国经济的有用性和局限性;二是从中国的实践经验中发现新规律、概括新概念、提炼新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并反过来指导经济改革实践。6.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环境的演变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演变。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在闭关锁国的环境中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实现了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与此相适应,中国经济学的环境也实现了相应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学也是闭关锁国,在封闭的环境中孤立地进行研究,对经典著作进行诠释,从经典著作中寻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依据,缺乏与外部交流,也缺乏从外部吸收思想的机会。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学发展的环境也出现了变化,思想禁区被取消,外来的西方经济学思潮逐渐登堂入室,经济学思潮逐渐多元化,中国经济学与外部交流的机会逐渐增多,逐步走向了多元化。二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面临的困境由于60年来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不断变化,传统经济学话语体系向现代经济学话语体系的逐渐转变,使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具体表现如下。1.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统一性的困境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形成统一的理论基础。但是,从新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现状来看,存在着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统一性的困境。发展趋势要求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但是现实却表现为理论基础的多元化,这种现状使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存在两种教条主义:一是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条主义,生搬硬套和神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论述,忽视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二是教条地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教条主义。盲目迷信、崇拜西方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学理论,把西方某些学派、某些理论或者西方国家的政策主张奉为教条。简单照搬西方经济学的范畴和理论,缺乏创新精神。这种困境使中国经济学遭受着来自“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冲击”[3]。2.传统方法与规范方法并存的困境方法论是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体现着经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方法要素来看,存在着传统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困境。传统方法的思路要么重视理论的推演,从理论到理论;要么进行简单归纳。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视经验实证,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并注重用实践中总结提升的理论指导实践。但中国经济学目前的学术话语体系中,传统方法与规范方法同时并存,使经济学统一的学术规范无法有效建立。3.传统概念范畴与国际概念范畴并存的困境概念与范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也是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过程中,一是存在着传统概念范畴与国际概念范畴并存的困境,大量陈旧的概念与范畴,如“自由竞争”、“商品经济”等,没有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变化而实现内涵创新;二是从外部引入了大量的新概念范畴,如“产权”、“交易费用”等,没有实现本土化。大量陈旧的概念范畴同现代新的经济学概念范畴相互混杂,既影响了经济学作为科学理论的解释力和自身逻辑体系的构建,同时又制约了经济学的政策效果。中国经济学界对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现象的解释乏力,就是有力的证明。4.丰富的实践与贫困的理论并存的困境实践是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土壤,离开了实践基础,经济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经济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大量现象需要通过经济理论给予解释。但是理论的贫困无法对丰富的实践给出满意的解释,导致经济政策方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的出现。例如,对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发表的研究成果车载斗量,但是真正有解释力与可操作性的成果并不多,理论上的贫困导致“三农”政策上的乏力。三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重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命题、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主线和特殊的概念系统,从而确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形成知识模式。它强调在特殊的语境中讨论理论问题,而不是推行非语境化的脱离实践的思维方式。作为社会科学的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必须以“话语体系”的建构为导向:一是在面向国际的“话语”过程中,能进行国际交流,提高本国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在面向政府、社会与学术界自身的“话语”过程中,去引导社会意识与社会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和提升所在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影响力。因此,针对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困境,必须进行重构。“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整个学术界的文化反思和文化复兴的大潮,不少学者开始揭露、摒弃话语学科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探索话语研究在中国发展的新领域和新路径”[4]。我们认为,在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重构中必须坚持以“我”为中心的原则,从以下方面进行建构。1.形成新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是指在人们分析问题时所使用的相关知识、智力和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知识模式。”[5]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迁,新经济的出现,“使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成了经济活动的新模式,网络经济成为新的经济运作方式”[6]。在这种变化面前,中国经济学面对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信息化;三是经济转型。这些大的变化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也产生了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在中国经济改革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往经济学所不曾认识的制度变迁形式,这些非驴非马的制度形式使传统经济学失去了解释力,然而却为经济学的新发展提供了新鲜营养”[7],亟待通过经济理论去解释。但是,“传统经济学的概念几乎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继承下来的,除了像把资本改造成资金之类的创造外,再没有什么独立的创造和概念”[8]。这样,就需要中国经济学在新的话语体系框架下形成新的概念框架。2.扩展研究范围传统经济学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在人类经济活动范围方面,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在实体经济领域;在空间范围方面,传统经济学主要局限在一国范围内,尽管也涉及国际问题,但是仅仅被当作外部环境来看待;在制度范围方面,传统经济学主要局限在一种制度范围内,反对其他性质的制度。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转型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重建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尽管“经济分析法原有的四要素——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仍然站得住脚,尽管由四个要素构成的不同部分是相互分离的”[9],但是中国经济学需要扩展研究范围。在人类经济活动范围方面,要由实体经济领域向网络虚拟经济领域转化;在空间范围方面,要由一国范围内向国际范围扩展;在制度范围方面,要由特定制度背景下的研究转向研究制度变迁和多种制度下的经济转型问题。3.采用规范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科学,不在于它的研究对象,而在于它的研究方法”[10]。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一般涉及三个层次:具体分析方法、一般分析方法和哲学分析方法。其中,一般分析方法是关键。20世纪3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和数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一般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逻辑实证主义成了规范和主流的研究方法,这种分析方法从可证实的前提出发,分析人们的经济活动,预测人们的行为后果。这种方法成了全球化语境下当前国际通用的一般分析方法。在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重建过程中,要采用这种规范的方法,以中国经济问题为素材,采用国际规范的分析方法,进行中国问题的国际化研究。“中国经济学只有走向了国际化,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才能完成本土化的工作。”[11]4.确立新主线任何社会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在其逻辑体系中都有一条贯穿理论体系的主线。主线是贯穿一个学科始终,并把学科的概念、范畴贯穿起来,形成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所有的理论和范畴都以它为核心。“新中国经济学60年中国经济学发展始终围绕着两条主线及其交替过渡进行研究,即由计划经济主线向市场经济主线的转变。”[1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主线转变主要集中在经济性质、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调节方式及政企关系等四个方面。今后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围绕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实现社会和谐这一主线,抓住以下“三个核心关系”:一是在宏观上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主要通过宏观结构平衡、价值平衡及其调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形式,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二是在微观上的企业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强调效率,在微观上促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的公平;三是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实现和谐发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促进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5.形成新的体系“科学知识必须组成相互联系的逻辑体系,这种体系应当是相互开放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和转化的。”[13]总结新中国60年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中国经济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方面的多元分裂;研究内容方面的宏观与微观分裂;研究方法方面的传统与现代的分裂;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分裂;知识体系上的新旧分裂。在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从国际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角度来有效解决这些分裂,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建立新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借鉴经济学说史上萨伊三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的四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以及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的四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为指导,建立中国经济学的新体系。6.转型经济学范式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nn)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中系统阐述的,是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经济学学科范式是指在经济学学科或其他领域研究中阐述一个理论、概念或其他事物所借助的一定模式或载体,经济学理论范式侧重于经济学理论模式的研究。经过新中国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现实和经济理论发生了巨大变化,程恩富先生将其概括为三点:“一是多元化的理论范式存在,二是经济学学科的细分,三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适应”[14]。中国经济学要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加快中国经济学范式的现代转型。四新学术话语体系背景下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传统政治经济学过于老化,而西方经济学过于形式化。新学术话语体系背景下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应当是融合创新,实现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融合。在经济思想史上,经济学的重大进步都是通过融合来实现创新的,亚当·斯密通过对他之前经济学思想的融合,建立了近代第一个经济学的体系,使经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约翰·穆勒通过对斯密之后经济学的融合,促进了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马歇尔通过对约翰·穆勒之后和边际主义经济学之前的理论进行融合,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萨缪尔森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的融合建立了新古典综合体系,并成为当前经济学的主流。所以,在新的学术话语体系背景下,中国经济学未来的发展取向在于融合创新。具体说,融合创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实践的融合创新在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融合创新方面,经济学界已经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观点,例如,樊纲先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15]的比较与综合方法;程恩富先生提出“马学为体,西学为用”[16],即以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体,现代西方经济学为用的融合创新;杨承训先生强调“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7],即以马克思经济学为魂,中国特色的现代政治经济学为体,现代西方经济学为用的观点。这些观点实际上只强调了两个融合,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我们认为这是不够的,应该在两个融合的基础上强调“三因素”的融合,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实践的融合创新。两大融合表现了经济理论之间的融合,但是经济学理论不可能脱离现实,还应该在理论融合的基础上,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产生的丰富实践相融合。由于中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转型国家,中国遇到的问题,“既有西方国家多年前曾经遇到的经济问题,又有发达国家现在碰到的带有普遍性经济问题乃至社会问题,还有体制转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世界地球日课件下载
- 《门店目标管理》课件
- 2024年度设备租赁合同:医疗设备的租赁与维护服务
- 《中英文翻译服务》课件
- 粮油购销合同协议书范本
- 个人消费贷款合同
- 消防材料采购合同范本
- 天然气管道安装合同
- 2024年国际贸易实务:创新与实践教案
- 样板间装修合同样板间装修合同范本
- 压力容器年度自查报告
- 人工智能导论 课件 第6、7章 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
- 触电急救及防火防雷设备使用操作
- GB/T 19812.3-2017塑料节水灌溉器材第3部分:内镶式滴灌管及滴灌带
- GB/T 18852-2020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测量接触探头声束特性的参考试块和方法
- 饲料厂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试卷试题(生产操作工)
- 大坝坝基开挖与支护施工方案清楚明了
- 中医师承考试试卷
- 正规的公司报案材料范文共8篇
- 合理安排时间 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七年级上册 教科版
- DB32T 3916-2020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