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八立体几何5空间向量及其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综合篇课件新人教A版_第1页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八立体几何5空间向量及其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综合篇课件新人教A版_第2页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八立体几何5空间向量及其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综合篇课件新人教A版_第3页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八立体几何5空间向量及其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综合篇课件新人教A版_第4页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八立体几何5空间向量及其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综合篇课件新人教A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一用向量法证明平行、垂直1.空间向量的有关定理(1)共线向量定理:共线向量定理可以分解为两个命题(a,b(b≠0)为空间内

任意两个向量):(i)a∥b⇒存在唯一实数λ,使得a=λb;(ii)若存在实数λ,使得

a=λb,则a∥b,其中命题(ii)是空间向量共线的判定定理.(2)四点共面的充要条件:a.空间一点P位于平面ABC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

有序实数对(x,y),使

=x

+y

成立;b.对空间任意一点O,有

=x

+y

+z

,若①

x+y+z=1

,则P,A,B,C四点共面,反之亦成立.(3)空间向量基本定理:a.空间任意三个不共面的向量都可以构成空间的

一组基底;b.基底选定后,空间的所有向量均可由基底唯一表示.考点清单设a=(a1,a2,a3),b=(b1,b2,b3).(1)a∥b⇔a=λb(b≠0)⇔②

a1=λb1,a2=λb2,a3=λb3

(λ∈R);(2)a⊥b⇔a·b=0⇔③

a1b1+a2b2+a3b3=0

;(3)|a|=

=

;(4)cos<a,b>=

=④

.3.与空间向量有关的问题(1)空间直角坐标系(i)一般建立右手直角坐标系;(ii)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必须满足三坐标

轴两两垂直,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到坐标轴上或第一卦限(第一卦限内点的2.与空间向量运算有关的结论坐标都为正).(2)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i)直线的方向向量是指和这条直线平行(或在这条直线上)的有向线段所

表示的向量,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可以有无数个.(ii)平面的法向量:a.一个平面的法向量是与平面垂直的直线的方向向量,因此一个平面的法

向量有无数个,其中任意两个都是共线向量,但零向量不能作为平面的法

向量.b.平面法向量的求法:首先要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然后用待定系数法求

解.具体的步骤为:设平面的法向量为n=(x,y,z),找出(求出)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b,根据法向量的定义得

由此可建立关于x、y、z的方程组,解方程组,并取其中的一组解,该组解可作为法向量的坐标.4.利用空间向量解决平行、垂直问题设不同直线l,m的方向向量分别为a,b,不同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u,v,则(1)l∥m⇔a∥b⇔a=kb,k∈R且k≠0;(2)l∥α⇔a⊥u⇔a·u=0;(3)α∥β⇔u∥v⇔u=λv,λ∈R且λ≠0;(4)l⊥m⇔a⊥b⇔a·b=0;(5)l⊥α⇔a∥u⇔a=ku,k∈R且k≠0;(6)α⊥β⇔u⊥v⇔u·v=0.考点二用向量法求空间角与距离1.空间角的计算(1)异面直线所成角公式:设a、b分别为异面直线l1、l2的方向向量,θ为l1、

l2所成的角,则cosθ=|cos<a,b>|=

.(2)线面所成角公式:设l为平面α的斜线,a为l的方向向量,n为平面α的法向

量,θ为l与α所成的角,则sinθ=⑤|cos<a,n>|=

.(3)二面角公式:设n1、n2分别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二面角为θ,则θ=<n1,n2>

或θ=π-<n1,n2>(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相等或互补),其中cos<n1,n2>=

.2.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P为平面α外一点,a、n分别为平面α过P点的斜向量、法向量,d为P到α的

距离,则d=|a|·|cos<a,n>|=

.注意线面、面面距离均可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用点到平面的距离

公式求解.3.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已知点A(x1,y1,z1),B(x2,y2,z2),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

|=⑥

.拓展延伸1.最小角定理:平面的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是

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的角中最小的角.2.三余弦公式:cosθ=cosθ1·cosθ2(如图所示,其中θ1是斜线OA与平面α所成

的角,θ2是斜线OA的射影AB与平面内的直线AC的夹角,θ是斜线OA与平面

内的直线AC的夹角).

考法一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方法知能拓展例1

(2018浙江,19,15分)如图,已知多面体ABCA1B1C1,A1A,B1B,C1C均垂直

于平面ABC,∠ABC=120°,A1A=4,C1C=1,AB=BC=B1B=2.(1)证明:AB1⊥平面A1B1C1;(2)求直线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解析解法一:(1)证明:如图,以AC的中点O为原点,分别以射线OB,OC为x,y轴的非负半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由题意知各点坐标如下:A(0,-

,0),B(1,0,0),A1(0,-

,4),B1(1,0,2),C1(0,

,1).因此

=(1,

,2),

=(1,

,-2),

=(0,2

,-3).由

·

=0得AB1⊥A1B1.由

·

=0得AB1⊥A1C1.又A1B1∩A1C1=A1,所以AB1⊥平面A1B1C1.(2)设直线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为θ.由(1)可知

=(0,2

,1),

=(1,

,0),

=(0,0,2).设平面ABB1的法向量为n=(x,y,z).由

可取n=(-

,1,0).所以sinθ=|cos<

,n>|=

=

.因此,直线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

.解法二:(1)证明:由AB=2,AA1=4,BB1=2,AA1⊥AB,BB1⊥AB得AB1=A1B1=2

,所以A1

+A

=A

,故AB1⊥A1B1.由BC=2,BB1=2,CC1=1,BB1⊥BC,CC1⊥BC得B1C1=

,由AB=BC=2,∠ABC=120°得AC=2

,由CC1⊥AC,得AC1=

,所以A

+B1

=A

,故AB1⊥B1C1.又A1B1∩B1C1=B1,因此AB1⊥平面A1B1C1.(2)如图,过点C1作C1D⊥A1B1,交直线A1B1于点D,连接AD.由AB1⊥平面A1B1C1,AB1⊂平面ABB1得平面A1B1C1⊥平面ABB1,由C1D⊥A1B1得C1D⊥平面ABB1,所以∠C1AD是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由B1C1=

,A1B1=2

,A1C1=

得cos∠C1A1B1=

,则sin∠C1A1B1=

,所以C1D=

,故sin∠C1AD=

=

.因此,直线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

.方法总结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方法1.定义法(1)作:在斜线上选取恰当的点,过该点向平面引垂线,作出所求角,其中确

定垂足的位置是关键;(2)证:证明所作的角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3)求:

构造角所在的三角形,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求角.2.公式法sinθ=

(其中h为斜线上除斜足外的任一点到所给平面的距离,l为该点到斜足的距离,θ为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3.向量法sinθ=|cos<

,n>|=

(其中AB为平面α的斜线,n为平面α的法向量,θ为斜线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经典例题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例

(2018浙江杭州高三教学质检,19)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BAC=∠

BAD=∠DAC=60°,AC=AD=2,AB=3.(1)证明:AB⊥CD;(2)求CD与平面ABD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析(1)证明:∵AB=AB,∠BAC=∠BAD=60°,AC=AD,∴△ABC≌△ABD,∴BC=BD,

(2分)如图,取CD的中点E,连接AE,BE,则AE⊥CD,BE⊥CD,又AE∩BE=E,∴CD⊥平面ABE,

(5分)∵AB⊂平面ABE,∴AB⊥CD.

(7分)(2)解法一:在△ABD中,根据余弦定理得BD2=AB2+AD2-2AB·AD·cos60°=7,∴BD=

,∵DE=1,∴BE=

,AE=

,∴AB2=BE2+AE2,∴AE⊥BE.

(9分)以E点为坐标原点,以EB,EC,EA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和z轴建立空间直

角坐标系,如图.

则A(0,0,

),B(

,0,0),C(0,1,0),D(0,-1,0),∴

=(

,0,-

),

=(0,-2,0),

=(0,-1,-

).

(11分)设平面ABD的法向量为m=(x,y,z).

取m=(1,-

,

),

(13分)设CD与平面ABD所成的角为α,则sinα=|cos<

,m>|=

=

=

.故CD与平面AB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15分)解法二:在△ABD中,根据余弦定理得BD2=AB2+AD2-2AB·AD·cos60°=7,∴BD=

,∵DE=1,∴BE=

,AE=

,∴AB2=BE2+AE2,∴AE⊥BE.

(9分)设点C到平面ABD的距离为h,CD与平面ABD所成的角为α,∵VA-BCD=VC-ABD,即

CD·S△ABE=

h·S△ABD,

(11分)∴h=

=

=

,

(13分)∴sinα=

=

,故CD与平面AB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15分)例

(2019江西宜春12月大联考,18)如图,四边形ABCD为矩形,E为DC的

中点,AB=2AD=4,沿AE将△AED折起,使点D折到P点的位置,且PB=PC.(1)求证:平面PAE⊥平面ABCE;(2)求直线AP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析(1)证明:如图,取AE的中点O,BC的中点F,连接OP,OF,PF,则OF∥AB,∴OF⊥BC.∵PB=PC,∴PF⊥BC.又OF∩PF=F,∴BC⊥平面POF,则BC⊥PO.∵E为DC的中点,AB=2AD=4,∴PA=PE,则PO⊥AE.∵AE,BC是平面ABCE内的相交直线,∴PO⊥平面ABCE,又PO⊂平面PAE.∴平面PAE⊥平面ABCE.(2)在平面ABCE内,过点O作OM⊥OF,则以O为原点,以OM,OF,OP所在直

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由题设知,A(1,-1,0),P(0,0,

),B(1,3,0),C(-1,3,0),∴

=(1,3,-

),

=(-1,3,-

),设平面PBC的法向量为n=(x,y,z),由

得,

x=0,取z=

,则y=

,∴平面PBC的一个法向量为n=

.设直线AP与平面PBC所成角为θ,∵

=(-1,1,

),∴sinθ=|cos<n,

>|=

=

=

,即直线AP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考法二求二面角的方法例2

(2020山东日照、潍坊、临沂部分学校6月模拟,19)已知在四棱锥P-

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PAD是正三角形,CD^平面

PAD,E,F,G,O分别是PC,PD,BC,AD的中点.(1)求证:PO^平面ABCD;(2)求平面EFG与平面ABCD所成锐二面角的大小;(3)线段PA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直线GM与平面EFG所成角为

?若存在,求线段PM的长度;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析(1)证明:因为△PAD是正三角形,O是AD的中点,所以PO⊥AD,又因为CD⊥平面PAD,PO⊂平面PAD,所以PO⊥CD.因为AD∩CD=D,AD,CD⊂平面ABCD,所以PO⊥平面ABCD.(2)解法一(向量法):如图,连接OG.以O点为原点,分别以OA、OG、OP所

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O(0,0,0),A(2,0,0),B(2,4,0),C(-2,4,0),D(-2,0,0),G(0,4,0),P(0,0,2

),E(-1,2,

),F(-1,0,

),则

=(0,-2,0),

=(1,2,-

).设平面EFG的法向量为m=(x,y,z).由

令z=1,则m=(

,0,1),易知n=(0,0,1)是平面ABCD的一个法向量,设平面EFG与平面ABCD所成锐二面角的大小为θ,所以cosθ=

=

=

.所以平面EFG与平面ABCD所成锐二面角为

.解法二(定义法):连接OF,OG,由于E,F,G,O分别是PC,PD,BC,AD的中点,所

以EF∥CD,又知CD∥OG,因此平面EFG也就是平面EFOG,平面EFG与平

面ABCD所成锐二面角为二面角E-OG-D,因为CD⊥平面PAD,OF⊂平面PAD,所以CD⊥OF,所以OG⊥OF.又OG⊥AD,所以∠FOD为二面角E-OG-D的平面角,又F,O分别是PD,AD的中点,所以OF∥PA,又因为△PAD是正三角形,所以∠FOD=∠PAD=

,所以平面EFG与平面ABCD所成锐二面角的大小为

.(3)假设线段PA上存在点M,使得直线GM与平面EFG所成角为

,即直线GM与平面EFG的法向量m所成的角为

.设

,λ∈[0,1],

=

+

=

,所以

=(2λ,-4,2

(1-λ)),所以cos

=|cos<

,m>|=

,整理得2λ2-3λ+2=0,Δ<0,方程无解,所以不存在这样的点M.方法总结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1.向量法:利用公式cos<n1,n2>=

(n1,n2分别为两平面的法向量)进行求解,注意<n1,n2>与二面角平面角大小的关系,是相等还是互补,需结合图

形进行判断.2.定义法:在二面角的棱上找一特殊点,过该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

直于棱的射线,如图(1),∠AOB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3.垂面法:过棱上一点作棱的垂直平面,该平面与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的

交线所形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2),∠AOB为二面角α-l-β的平

面角.4.垂线法(三垂线定理法):过二面角的一个半平面内一点作另一个半平面所在平面的垂线,从垂足出发向棱引垂线,利用三垂线定理(线面垂直的性

质)即可找到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或其补角.如图(3),∠ABO为二面角α-l-β

的平面角.

经典例题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例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

,且0<λ<1.(1)求证:A1F⊥平面C1DE;(2)当△BEF的面积取得最大值时,求λ的值,并求出此时二面角B1-EF-D的

余弦值.解析依题意,以D为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

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因为正方体的棱长为2,且

,

(0<λ<1),则D(0,0,0),A1(2,0,2),B1(2,2,2),C1(0,2,2),E(2,2λ,0),F(2-2λ,2,0).(1)证明:因为

=(-2λ,2,-2),

=(2,2λ-2,-2),

=(0,2,2),所以

·

=(-2λ,2,-2)·(2,2λ-2,-2)=0,

·

=(-2λ,2,-2)·(0,2,2)=0,所以A1F⊥C1E,A1F⊥DC1,又C1E∩DC1=C1,所以A1F⊥平面C1DE.(2)因为S△BEF=

(2-2λ)2λ=-2

+

,所以当λ=

时,即E,F分别是棱AB,BC的中点时,△BEF的面积取得最大值,此时点E,F的坐标分别为E(2,1,0),F(1,2,0),则

=(0,-1,-2),

=(-1,1,0),设平面B1EF的法向量m=(a,b,c),则

令a=2,得平面B1EF的一个法向量为m=(2,2,-1),显然底面ABCD的一个法向量为n=(0,0,1),设二面角B1-EF-D的平面角为θ,由题意知θ为钝角,因为cos<m,n>=

=-

,所以cosθ=-

,即二面角B1-EF-D的余弦值为-

.解后反思二面角的求解一般可直接利用空间向量求解,将二面角转化

为二面角的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但要注意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

与所求二面角之间的关系,转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时,要先根据几何体或

空间图形的结构特征判断二面角的取值范围,然后下结论.例

(2018北京西城二模,16)如图,梯形ABCD所在的平面与等腰梯形

AB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B∥CD∥EF,AB⊥AD,CD=DA=AF=FE=2,

AB=4.(1)求证:DF∥平面BCE;(2)求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