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专家讲座_第1页
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专家讲座_第2页
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专家讲座_第3页
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专家讲座_第4页
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专家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检测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1页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到有食品检测方面,主要是针对一些有害微生物核酸进行研究经过核酸杂交和核酸合成等反应快速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特定有害微生物,并深入确定其含量,其中最主要技术包含PCR技术、DNA探针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2页1.聚合酶链反应(PCR)

(1)传统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tion,PCR)是1985年诞生一项体外扩增DNA方法,是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条件下,依赖于DNA聚合酶酶促合成反应,体外扩增特异DNA片段技术。经过对人工难以培养微生物对应DNA或RNA片段扩增,检测扩增产物含量,从而快速对饲料中致病菌含量进行检测。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3页李秀娟等(年)对1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nuc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焦磷酸测序,结果显示所建立PCR方法能对117株金葡菌进行准确检测,焦磷酸测序结果一致性深入验证了PCR扩增结果特异性,说明该方法针对当前所用研究菌株而言,还未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含有较高特异性。

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4页传统PCR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一些缺点,比如只能定性而不能定量地检测,且在有死细菌存在情况下轻易产生假阳性、不能检测致毒微生物产生毒素等。伴随各项新技术出现以及与PCR技术有机结合,发展起来了一系列改进PCR技术。当前应用方法主要有实时荧光定量PCR、多重PCR以及PCR联合技术等。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5页实时荧光定量PCR实时定量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检测整个PCR进程,最终经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方法。该方法能够对GMO进行定量分析,当前已被一些国家政府试验室采取。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6页杨柳等(年)依据沙门氏菌fimY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采取基因重组技术构建用于沙门氏菌检测定量标准品,成功构建了沙门氏菌重组质粒标准品和沙门氏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含有很好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7页多重PCR多重PCR是常规PCR方法改进,它是在同一个反应中同时扩增两个或多个目标基因序列。这种方法含有更大可靠性和适应性,而且能降低检测成本。徐伟等(年)针对单增李斯特菌转录调整子基因prfA和志贺氏菌侵袭性质粒抗原H基因ipaH设计引物,采取多重PCR对两种致病菌进行同时判定,提供了一个快速且特异性高同时检测单增李斯特菌和志贺氏菌方法。

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8页PCR联合技术传统PCR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一些缺点,采取一些新技术与PCR结合,对PCR技术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并应用在致病菌检测中。王永等(年)探讨以16SrDNA保守区段为PCR扩增对象,利用SSCP技术对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判定提供方法依据。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9页刘成志等(年)依据志贺氏菌ipaH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筛选适当DNA模板制备方法,采取快速常规PCR和定量实时PCR结合,对培养液中及乳饮料阳性样品中志贺氏菌进行检测,建立乳饮料中快速检测志贺氏菌有效方法。杨大伟等(年)应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以A型肉毒梭菌A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作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产物经DHPLC技术进行快速检测,最低检出限可到达为111ng/tube,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检测A型肉毒梭菌。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10页2.核酸探针技术依据核酸探针中核苷酸成份不一样,可将其分为DNA探针、RNA探针和寡核苷酸探针,其中DNA探针是最惯用核酸探针。DNA探针技术又称分子杂交技术,是利用DNA分子变性、复性以及碱基互补配正确高度准确性,对某一特异性DNA序列进行探查新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11页微生物经过处理后固定于另一固相表面上,经洗涤变性后加入DNA探针进行杂交,DNA探针能够与同源性靶DNA进行互补性结合,依据指示剂选取适当方法进行检测。当前,DNA探针技术已经在沙门氏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及乙型肝炎病毒等检测中得到了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12页续文彬(年)针对单增李斯特氏菌hly部分基因设计探针,对肠炎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绿脓假单抱病菌,空肠/结肠弯曲杆菌等非单增李斯特氏菌经杂交保护分析后,只有单增李斯特氏菌为阳性结果,含有很好特异性。薛力刚等(年)经过吖啶酯标识核酸探针方法检测病原菌,核酸探针与待检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rRNA序列进行杂交,形成稳定DNA:RNA杂交体,使用碱液破坏未杂交探针,在碱性过氧化氢中检测发光。核酸探针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大大缩短了检测周期,且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判定提供了一个新方法。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13页3.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主要原理是指将各种基因寡核苷酸点样于芯片表面,微生物样品DNA经PCR扩增后制备荧光标识探针,然后再与芯片上寡核苷酸点杂交,最终经过检测杂交信号强度及分布确定检测样品中特定微生物存在。与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基因芯片技术先进性主要表达在高通量检测、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等方面,是食品安全方面重大技术突破。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14页

陈昱等(年)利用芯片技术对志贺氏菌等26株食源性微生物进行检测,最终成功建立了检测和判定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方法,为3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和判定提供了准确、快速、灵敏方法。贺晨等(年)筛选志贺氏菌、肠炎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等11种特异基因作为目标基因,建立了一个利用多重PCR方法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快速、准确检测11种常见致病菌方法,为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性疾病早期诊疗和判定提供了一个有效检测伎俩。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15页

陆长勇(年)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8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建立了基于单碱基延伸标签反应原理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其灵敏度可到达0.1pg,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单一检测对象细菌纯培养物灵敏度可到达5×102CFU/mL。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16页结语生物技术因其低成本、高效、高通量和高特异性等特点已经渗透着食品检测领域,其优越性日趋显著,成为未来食品安全检测中主力军。但每种方法难免有其不足,在应用中需依详细需要进行选择或搭配使用,也期待各种方法优化和新技术新方法问世,从而为人们赖以生活食品提供安全和营养可靠保障。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17页参考文件[1]李秀娟,徐保红,田会方等.基于PCR金葡菌准确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5(5):442-445.[2]杨柳,苏明权,马越云等.荧光定量RT-PCR检测沙门氏菌方法建立[J].中国试验诊疗学,,15(1),17-20.[3]徐伟,刘军,李素芳.单增李斯特菌与志贺氏菌多重PCR检测技术建立[J].中国食品学报,,9(1):201-207.[4]王永,赵新,兰青阔,朱珠,程奕.4种食源性致病菌PCR-SSCP检测技术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15(1):13-15.[5]刘成志,钱凯,李洁莉等.乳饮料中志贺氏菌快速PCR检测技术研究[J].研究汇报,(1):1-5.生物技术在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18页[6]杨大伟,刘云国,谭乐义.食品中A型肉毒梭菌PCR-DHPLC检测方法建立[J].食品工业科技,(6):398-400.[7]续文彬.单增李斯特氏菌液相核酸探针检测方法建立与初步应用.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8-31.[8]薛力刚,刘金华,王全凯.金黄葡萄球菌核酸探针检测方法建立[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3(1):91-94.[9]陈昱,潘迎捷,赵勇等.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方法建立[J].微生物学通报,,36(2):285-291.[10]贺晨,孙鸿燕,邵丽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