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LNG应急调峰储备站工程环评报告_第1页
铜川市LNG应急调峰储备站工程环评报告_第2页
铜川市LNG应急调峰储备站工程环评报告_第3页
铜川市LNG应急调峰储备站工程环评报告_第4页
铜川市LNG应急调峰储备站工程环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风险评价总则1.1评价原则环境风险评价应以突发性事故导致的危险物质环境急性损害防控为目标,对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环境风险预防、控制、减缓措施,明确环境风险监控及应急建议要求,为建设项目环境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1.2评价工作程序评价工作程序见图1。图1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程序见图1.3评价工作内容本次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调查、环境风险潜势初判、风险识别、风险事故情形分析、风险预测与评价、环境风险管理等。2、风险调查2.1项目风险源调查本项目为天然气调峰站项目,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本项目涉及的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危险物质主要为液化天然(主要成份为甲烷)。甲烷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准》(GB3690-92)中的气相爆炸物质,其爆炸极限范围为5~15%(体积比),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遇到火花和高温可引起爆炸。当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10%时,就使人感到氧气不足;当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精细动作障碍等;当空气中甲烷浓度达30%以上时可能会因缺氧窒息、昏迷等。2.2环境敏感目标调查项目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风险敏感目标见表1。表1环境风险保护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相对位置最近距离(m)规模神武村西南37548户(140人)崾岘村西32055户(155人)前齐小学东北638/前齐村东北98566户(185人)苏庄村东南127545户(135人)后齐村东北107080户(240人)窑科村东南131065户(190人)楼子村北2000100户(300人)西村北415050户(165人)郭家河村西北145060户(180人)党家塬西北258065户(195人)张村西北365040户(120人)南雷村西南2740105户(315人)济阳村东南3720160户(480人)梁塬村东北415075户(225人)柳湾村东北311580户(240人)3评价等级分析与环境风险潜势初判3.1风险潜势初判(1)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分级项目生产、使用、储存过程中不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1)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C,当存在多种危险物质时,按下式计算物质总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式中:q1,q2,…qn—每种危险物质的最大存在量,t;Q1,Q2,…Qn—每种危险物质的临界量,t。当Q<1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当Q≥1时,将Q值划分为:①1≤Q<10;②10≤Q<100;③Q≥100。本项目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计算结果见表2。表2项目Q值确定表名称性质CAS本项目储存量(t)临界储存量(t)Q值LNG(液化天然气)易燃液体74-82-8172010172项目Q值∑172由表5可知,本项目Q=172,属于Q>100的情况。2)行业及生产工艺(M)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C表C.1,项目行业及生产工艺M值评分结果见表3。表3项目M值确定表行业评估依据分值石油天然气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开采(含净化),气库(不含加气站的气库),油库(不含加气站的油库)、油气管线b(不含城镇燃气管线)10由表6可知,项目M=10,以M3表示。3)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分级根据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和行业及生产工艺M,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C表C.2确定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P),具体见表4。表4项目P值判定表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行业及生产工艺(M)M1M2M3M4Q≥100P1P1P2P310≤Q<100P1P2P3P41≤Q<10P2P3P4P4本项目Q>100,M3本项目Q>100,行业及生产工艺M值评分结果为M3,因此项目P值判定结果为P2。2、环境敏感程度(E)依据环境敏感目标环境敏感性及人口密度划分环境风险受体的敏感性,共分为三种类型,E1为高度敏感区,E2为环境中度敏感区,E3为环境低度敏感区,分级原则见表5。表5大气环境敏感程度分级分级大气环境敏感性E1周边5km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数总数大于5万人,或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区域;或周边500m范围内人数总数大于1000人;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管段周边200m范围内,每千米管段人口数大于200人E2周边5km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数总数大于1万人,小于5万人;或周边500m范围内人数总数大于500人,小于1000人;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管段周边200m范围内,每千米管段人口数大于100人,小于200人E3周边5km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数总数小于1万人;或周边500m范围内人数总数小于500人;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管段周边200m范围内,每千米管段人口数小于100人本项目周边500m范围内居民为200人,满足E3中周边500m范围内人数总数小于500人条件。因此,本项目大气环境敏感程度为E3。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判断根据建设项目涉及的物质和工艺系统的危险性及其所在地的环境敏感程度,结合事故情形下环境影响途径,确定项目环境风险潜势见表6。表6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划分环境敏感程度(E)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极高危害(P1)高度危害(P2)中度危害(P3)轻度危害(P4)环境高度敏感区(E1)IV+IVIIIIII环境中度敏感区(E2)IVIIIIIIII环境低度敏感区(E3)IIIIIIIII本项目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值判定结果为P2;环境风险潜势为III;大气环境敏感程度均为E3,项目环境风险潜势综合等级确定为III。注:IV+为极高环境风险3.2风险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1)风险评价等级根据环境风险潜势划分结果,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判定见表10。表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划分一览表环境风险潜势IV、IV+IIIIII评价工作等级一二三简单分析本项目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III,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确定为二级(2)评价范围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中的规定,环境风险评价范围为距项目边界5km范围。3.3环境风险识别3.3.1风险识别项目各生产单元可能发生的事故有设备中的管道、连接器、阀门、压力容器或反应器、泵、压缩机、储罐等损坏裂口,引起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质释放,将会导致火灾、爆炸、泄漏及中毒事故。本项目风险设施为工艺装置和液化天然气储罐。3.3.2物质危险性识别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中附录B以及查阅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相关资料,对该建设项目液化天然气(LNG)的特性进行辨识分析,特性表分别见表8。表8液化天然气(LNG)特性表项目性质分类特性LNG的一般性质组成LNG是以甲烷为主要组分的烃类混合物,其中含有通常存在于天然气中少量的乙烷、丙烷、氮等其他组分。密度LNG的密度取决于其组分,通常在430kg/m3~470kg/m3之间,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达520kg/m3。密度还是液体温度的函数,其变化梯度约为1.35kg/m3·℃。温度LNG的沸腾温度取决于其组分,在大气压力下通常在-166℃到-157℃之间。沸腾温度随蒸气压力的变化梯度约为1.25×10-4℃/Pa。LNG蒸发气的物理性质LNG作为一种沸腾液体大量的储存于绝热储罐中。任何传导至储罐中的热量都会导致一些液体蒸发为气体,这种气体称为蒸发气。其组分与液体的组分有关。一般情况下,蒸发气包括20%的氮,80%的甲烷和微量的乙烷。其含氮量是液体LNG中含氮量的20倍。当LNG蒸发时,氮和甲烷首先从液体中气化,剩余的液体中较高相对分子质量的烃类组分增大。对于蒸发气体,不论是温度低于-113℃的纯甲烷,还是温度低于-85℃含20%氮的甲烷,它们都比周围的空气重。在标准条件下,这些蒸发气体的密度大约是空气的0.6倍。LNG的溢出特征当LNG倾倒至地面上时(例如事故溢出),最初会猛烈沸腾,然后蒸发速率将迅速衰减至一个固定值,该值取决于地面的热性质和周围空气供热情况。当溢出发生时,少量液体能产生大量气体,通常条件下1个体积的液体将产生600个体积的气体。当溢出发生在水上时,水中的对流非常强烈,足以使所涉及范围内的蒸发速率保持不变。LNG的溢出范围将不断扩展,直到气体的蒸发总量等于泄漏产生的液态气体总量。着火和爆炸对于天然气/空气的云团,当天然气的体积浓度为5%-15%时就可以被引燃和引爆。包容天然气在常温下不能通过加压液化,实际上,必须将温度降低到约-80℃以下才能在任意压力下液化。这意味着包容任何数量的LNG,例如在两个阀门之间或无孔容器中,都有可能随着温度的提高使压力增加,直到导致包容系统遭到破坏。因此,成套装置和设备都应设计有适当尺寸的排放孔或泄压阀。其他物理现象翻滚在储存LNG的容器中可能存在两个稳定的分层或单元,这是由于新注入的LNG与密度不同的底部LNG混合不充分造成的。在每个单元内部密度是均匀的,但是底部单元液体的密度不大于上部单元液体的密度。随后,由于热量输入到容器中而产生单元间的传热、传质及液体表面的蒸发,单元之间的密度将达到均衡并且最终混为一体。这种自发的混合称之为翻滚,而且与经常出现的情况一样,如果底部单元液体的温度过高(相对于容器蒸汽空间的压力而言),翻滚将伴随着蒸汽逸出的增加,有时这种增加速度快且量大。在有些情况下,容器内部的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将引起泄压阀的开启。快速相变当温度不同的两种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接触时,可产生爆炸力。当LNG与水接触时,这种称为快速相变的现象就会发生。尽管不发生燃烧,但是这种现象具有爆炸的所有其他特征。沸腾液体膨胀蒸气爆炸沸腾液体膨胀蒸气爆炸在LNG装置上发生的可能性极小。这是由于储存LNG的容器将在低压下发生破坏,而且蒸气产生速率很低;或者是由于LNG是在绝热的压力容器和管道中储存和输送,这类容器和管道具有内在的防火保护能力。健康危害窒息天然气是一种窒息剂。氧气通常占空气体积的20.9%。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低于18%时,会引起窒息。在空气中含高浓度天然气时由于缺氧会产生恶心和头晕。然而一旦从暴露环境中撤离,则症状会很快消失。冷灼伤LNG接触到皮肤时,可造成与烧伤类似的起疱灼伤。从LNG中漏出的气体也非常冷,并且能致灼伤。如暴露于这种寒冷气体中,即使时间很短,不足以影响面部和手部的皮肤,但是,象眼睛一类脆弱的组织仍会受到伤害。人体未受保护的部分不允许接触装有LNG而未经隔离的管道和容器,这种极冷的金属会粘住皮肉而且拉开时将会将其撕裂。冻伤严重或长时间地暴露在寒冷的蒸气和气体中能引起冻伤。局部疼痛经常给出冻伤的警示,但有时会感觉不到疼痛。3.3.3环境风险类型及危害分析本项目环境风险类型主要为天然气(CH4)泄漏,及由泄漏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引发的伴生/次生污染事故,见表9。表9本项目环境风险类型一览表事故源事故诱因环境风险类型影响途径LNG储罐小孔径泄漏天然气泄漏天然气泄漏至大气环境储罐超压爆裂火灾爆炸事故引发的伴生/次生污染事故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排放至大气环境3.3.4事故案例分析本次评价收集的同行业事故资料见表10。表10同行业事故统计分析时间地点事故单元事故原由事故损失情况2018年豫东液化气有限公司液化站天然气罐车装车在卸液化气过程中发生泄漏,操作人员处置不当,引起爆炸事故共造成2人死亡,4人轻伤3.3.5事故伴生/次生污染及有毒有害物质扩散途径识别拟建项目涉及物料为天然气,泄露后遇明火会引发火灾事故。化学品不完全燃烧过程释放CO及CO2,事故处理过程,会产生消防废水、液体废物料等。(1)火灾爆炸事故中的次生危险性分析拟建项目涉及易燃/可燃物质为天然气,一旦泄漏物料发生火灾,主要燃烧产物为CO及CO2,将对环境空气造成一定污染;在事故应急救援中产生的消防水和喷淋冷却水可能伴有一定的物料和未完全燃烧的物质,若事故废水收集系统未及时启动或者失效,事故废水可能进入污水管网或者清净下水管网,将对污水处理站造成冲击或者受纳水体产生严重污染;灭火过程中可能产生大量的废泡沫、干粉、沙土等固体废物,若事故排放后随意丢弃、排放,将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2)泄漏事故中的次生危险性分析拟建项目在泄漏事故中向空气中散发的烷烃进入环境后,或在空气中迁移、或进入水体、或进入土壤。泄漏事故源附近局部区域会因少量物料沉积或渗透降至土壤或地下水,可能污染地下水。总体而言,拟建项目在事故状态下存在次生污染的危险性,但影响范围是局部的,小范围的,短期的,并且是可恢复的。3.4风险事故情形分析3.4.1风险事故情形设定据国内外同类装置事故资料类比调查可知,生产中设备泄漏或燃爆是最具代表性,是需重点防范的风险事故。本评价采用国家环保局出版的“工业危险评价指南”推荐的事件树方法,对项目生产中潜在事故的事件树(ETA)分析见图2;储罐区的污染事故树分析,见图3。图2储罐系统事件树示意图图3储罐外泄造成事故树由图2、图3事件树分析表明:储罐设备物料泄漏,燃爆性物料可能引发燃爆危害事故;反应系统失常(设备破裂或温控异常)也有可能引发爆炸燃烧和扩散污染环境事故。风险事故对环境的影响与泄漏时间及各种应急处理措施的有效性密切相关。从环境风险的角度,对火灾事故,应考虑火灾伴生/次生的二次污染的影响;对燃烧爆炸事故,环境风险重点防止事故状态引发的泄漏物料和消防废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4.2最大可信事故类型及概率(1)最大可信事故类型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不为零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项目最大可信事故及类型为:LNG储罐泄漏及火灾、爆炸事故。(2)最大可信事故概率根据《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胡二邦主编),设备容器一般破裂泄漏、爆炸的事故概率在1×10-5次/a左右,石油化工行业的风险统计值为8.3×10-5。评价综合考虑本项目技术水平、管理规范、安全防范措施等,给出拟建项目的事故发生概率取值为1×10-6次/a。3.4.3源项分析全厂共设置了1个LNG储罐(5000m3),根据事故统计,罐泄漏事故大多数集中在罐与进出料管道连接处(接头),典型的损坏类型是贮罐与其输送管道的连接处(接头)泄漏,损坏尺寸按100%或10%管径计。因LNG储罐连接管径较大,100%管径断裂可能性极小。本评价按10%管径接头泄漏情况估算LNG的泄漏量,则泄漏孔径为20mm。其它参数分别为:温度T=20℃,大气压力P0=101.325kPa,储罐工作压力P=150kPa,天然气的绝热指数k=1.36。采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附录F中气体泄漏速率公式计算可得,项目LNG事故泄漏速度为0.04kg/s。根据项目事故应急响应时间设定,事故发生后安全系统报警,采取应急措施在10min内泄漏得到控制,10min内LNG泄漏量为24kg。3.5风险预测与评价3.5.1液化天然气泄漏后果分析(1)源项分析LNG泄漏时,起初会发生猛烈沸腾蒸发,随后蒸发率将迅速衰减至一个固定值,蒸气沿地面形成一个层流,从环境中吸收热量并逐渐上升和扩散,同时将周围的空气冷却至露点以下,形成一个可见云团。当没有点火源时,溢出的LNG可能会形成蒸气云。蒸气云团扩散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具体范围取决于溢出位置和现场气象条件。风和湍流是决定蒸气扩散稀释的最直接原因,风速越大,湍流越强,蒸气的扩散速度越快,气体浓度就越低,危险消除的就快。扩散源项分析参数见表11。表11扩散源项分析参数序号源强参数装卸时,LNG储罐接头泄漏1气体的绝热指数K1.362裂口面积(m2)0.00033分子量M(kg/mol)0.0164气体温度TG(℃)205泄漏速率QG(kg/s)0.046泄漏持续时间(min)107大气毒性终点浓度-1(mg/m3)2600008大气毒性终点浓度-2(mg/m3)150000LNG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其性质与纯甲烷相似,属“单纯窒息性”气体,泄漏时会对周围大气造成一定影响。当LNG泄露至地面上时,最初会猛烈沸腾,然后蒸发速率将迅速衰减至一个固定值,该值取决于地面的热性质和周围空气供热情况。当溢出发生时,少量液体能产生大量气体,通常条件下1个体积的液体将产生600个体积的气体。天然气属于轻气体,必将立刻上升,随风飘散,不会长时间弥漫在泄漏原地,不会对周围人群造成致命伤害。如果没有遇到点火源,则空气中甲烷的浓度可能会非常高,从而对溢出区附近人员、应急人员或者其他可能暴露于正在膨胀扩散的LNG气团中的人员造成窒息危害。而且超低温的LNG可能会对溢出区域附近的人员和设备产生威胁。液态LNG接触到皮肤会造成低温灼伤。(2)预测模式大气环境风险后果预测主要采用导则推荐的模型。重质气体排放的扩散模选用SLAB模型,中性气体和轻质气体排放以及液池蒸发气体的扩散模拟选用AFTOX模型。重质气体和轻质气体采用理查德森数进行判定。本项目中最近的受体点为厂界西南侧神武村,距厂界375m,T=250,Td=10min,T>Td,事故源为瞬时排放,其理查德森数Ri计算公式为:式中:ρrel—排放物质进入大气的初始密度,kg/m3;ρa—环境空气密度,kg/m3Qt—瞬时排放的物质质量,kg;Ur—10m高处风速,m/s。当Ri>0.04为重质气体,Ri≤0.04为轻质气体。(3)气象条件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的要求,选取最不利气象条件进行后果预测。最不利气象条件取F类稳定度,1.5m/s风速,温度25℃,相对湿度50%。(4)预测结果预测结果如下:表12预测结果一览表序号风速[m/s]稳定度预测时刻[min]最大落地浓度[mg/m3]出现距离[m]大气毒性终点浓度-1距离[m]大气毒性终点浓度-2距离[m]11.5F553939.797.5————21.5F1053939.797.5————31.5F154367.53145.6————41.5F202365.63375.8————51.5F25745.87645.3————61.5F30256.36843.0————根据上述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本项目泄漏30min后的最大落地浓度256.36mg/m3,出现距离为下方向843m等,所有时刻预测的最大落地浓度均未超出大气毒性终点浓度-1(260000mg/m3)与大气毒性终点浓度-2(150000mg/m3),说明扩散对项目周边的环境保护目标不会产生死亡伤害影响。3.5.2火灾爆炸引发伴生污染物影响分析火灾发生时,由于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当一氧化碳浓度较高时,会使人中毒,严重时使人死亡。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中附录H,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大气毒性终点浓度-1为380mg/m3,一氧化碳的大气毒性终点浓度-2为95mg/m3。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中附录F,火灾伴生/次生中一氧化碳产生量计算公式如下:GCO=2330qCQ式中:GCO—一氧化碳的产生量,kg/s;C—物质中碳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取85%;q—化学不完全燃烧值,%,取1.5%-6%;Q——参与燃烧的物质量,t/s。化学不完全燃烧值取1.5%,查阅资料,LNG质量燃烧速率为0.106kg/m2·s,围堰面积约3794m2,则LNG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排放速率为11.95kg/s。伴生一氧化碳影响预测结果见表13。表13伴生一氧化碳影响范围序号风速[m/s]稳定度预测时刻[min]最大落地浓度[mg/m3]出现距离[m]大气毒性终点浓度-1距离[m]大气毒性终点浓度-2距离[m]11.5F54577.4419.6598.9646.221.5F104577.4419.61122.31248.631.5F154577.4419.61343.01831.641.5F204577.4419.61343.02398.751.5F254577.4419.61343.02949.961.5F304577.4419.61343.03483.1印台区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和周围环境情况,LNG储罐区距南厂界138m,距西厂界157m,距东厂界最近处100m;距下风向最近的居民约375m。由上面预测结果可知,当LNG泄露引发火灾时,在风速1.5m/s,大气稳定度为F的气象条件下,发生火灾事故时30min内燃烧产生的CO落地浓度均会超过其大气毒性终点浓度-1(380mg/m3)与大气毒性终点浓度-2(95mg/m3),大气毒性终点浓度-1对应的影响范围最大为1343.0m,大气毒性终点浓度-2对应的影响范围最大为3483.1m,项目LNG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会对附近居民产生短时影响。因此,本项目一旦发生火灾,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建设单位应加强安全防范措施,杜绝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同时企业应编制各村委会联络人,联系电话,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和村委会,组织大家往远离泄漏源方向上风向撤离。3.5.3地表水环境风险分析由于项目距离地表水体较远,且储罐置于围堰内,厂区地面均采取硬化措施,且项目储存物料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一旦泄漏至环境中会立即发生气化,因此项目污染水环境的概率几乎为零。3.6环境风险管理3.6.1环境风险管理目标环境风险管理目标是采用最低合理可行原则(aslowasreasonablepracticable,ALARP)管控环境风险。采取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与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对环境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监控、响应。3.6.2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1)防爆区域的划分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对下列区域考虑防爆要求: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及特点,主要原料为天然气,各生产单位区属爆炸危险Ⅳ级区。项目低压变配电室布置必须严格遵照《爆炸危险区域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要求,低压变配电室与危险源的距离控制在15m以上。(2)电气设备的选择及防范措施本项目所有电气设备和材料均按满足动、热稳定及满足环境特征的要求来选择:①爆炸性场所均选用防爆型操作设备和材料(防爆灯,防爆照明配电箱等)。②动力电缆根据敷设环境特征选用铜芯硅橡胶绝缘和交联聚乙烯绝缘阻燃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③爆炸危险区域内的电气设备和控制仪表符合周围环境内化学的、机械的、热的等不同环境条件对电气设备的要求,电气设备结构满足电气设备在规定运行条件下不降低防爆性能的要求。④在爆炸危险区域内,所有电缆采用阻燃电缆,且电缆不允许有中间接头。⑤敷设电气线路的沟道、电缆或钢管所穿过的不同区域之间墙或楼板外孔洞处、电缆沟至电缆室,电缆室至配电室开关柜、电气盘的开孔部位,电缆贯穿隔墙、楼板的孔洞采用非燃烧性材料严密堵塞。泄压、防火、防爆安全设施①设备泄压、防火、防爆安全设施本项目在易产生超压的设备、管道处设置安全阀、防爆膜、紧急泄放阀等。本评价要求在生产装置区及罐区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探头,并设有1台控制器,一旦探测到可燃气体泄漏,控制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操作人员启动相应的保护设施,切断有关设备的进出物料阀门。本评价要求设置一套火灾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由火灾报警控制柜、现场手动报警按钮和火灾报警探测器组成,其中反应区使用防爆型火灾报警探测器。采用总线式系统,通过总线接受来自现场的报警信号并将报警信号发送到DCS控制室,以便进行火灾扑救工作。②泄压、防火、防爆措施对设备和管道设计、制造和安装时,加强设备、管道、阀门、法兰、机泵、压缩机的密封措施,防止物料泄漏而引起火灾爆炸事故。严格控制厂区内的点火源,禁止一切明火,严禁吸烟,严格控制作业区内的焊接、切割等动火作业。合理布置变配电、中央控制室等可能产生火花的部位,避免电火花成为点火源。防雷、防静电设施①防雷措施防雷设计应满足《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15)、《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的要求。防雷接地设施安装完毕后,必须按规范要求对其进行测试,以检测其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电阻值的要求。运行中,也应加强对防雷接地设施的定期检测。②防静电措施储罐区装卸、储存设施的防静电设施的设计,应满足《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2006)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15)、《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的要求。静电接地设施安装完毕后,必须按规范要求对其进行测试,以检测其是否能满足规范规定的电阻值的要求。运行中,也应加强对静电接地设施的定期检测。储运工程风险防范措施(1)储罐液态产品储罐是储运系统的关键设备,也是事故多发部位,如罐体选材、制造、安装不当可能导致罐体变形、腐蚀穿孔、焊缝开裂,引发甲烷泄漏甚至中毒、爆炸事故,进而污染环境。①储罐材料的物理特性应适应在低温条件下工作,如低温条件下的抗拉抗压强度、低温冲击韧性、热胀系数等;②储罐的充注管路设计应考虑在顶部和底部均能充灌,防止及消除分层现象;③储罐的地基应牢固并能经受液态天然气直接接触的低温;④绝热材料必须是不可燃,并有足够的强度,能承受消防水的冲击,当火蔓延到容器外壳时,绝热层不应出现熔化或沉降,绝热效果不应迅速下降;(2)汽车运输拟建项目涉及的物料及产品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中因各种原因发生泄漏、扩散危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具有不确定性,评价从宏观角度提出风险防范对策措施。a.危险化学品装卸前后,必须对车辆和仓库进行必要的通风、清扫干净,装卸作业使用的工具必须能防止产生火花,必须有各种防护装置。每次运输前应准确告诉司机和押运人员有关运输物质的性质和事故应急处理方法,确保在事故发生情况下仍能事故应急,减缓影响。b.物料在包装过程中,应按照《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危险货物包装标志》、《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执行,运输包装件严格按规定印制提醒符号,标明危险品类别、名称及尺寸、颜色。c.承运方必须有道路危险货物准运证,运输人员(驾驶员、押运员)必须持公安部门颁发的化学危险品专业人员运输证。d.对有关驾驶员、押运装卸工、保管员等,进行化学危险品安全运输与装卸的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包括事故发生后的个人防护,向有关应急部门和主管单位报告的方法、警告事故地点周围人群的方法、封堵泄漏部位的方法、现场灭火的方法等。同时,应加大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的宣传力度,把事故的危害减避到最低限度。e.运输车辆必须是危险品货物专业运输车辆。从事运输的车辆、容器、设备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罐(槽)外部的附件应有可靠的防护设施,必须保证所装物料不发生“跑、冒、滴、漏”,并在阀门口装置积漏器。各种装卸机械、工具要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必须有消除火花的措施。运输车辆必须在车辆易见处悬挂《危险品》和《禁止烟火》的标志,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安全。车上备有防毒面具、消防器材及应急工具(配备快速封堵胶等堵漏物品,手机、高音喇叭等社会报知装置)。事故连锁反应防范措施对于拟建项目而言,由于某一设备发生火灾事故时,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引发装置区内其它相邻的含易燃、易爆设施的连锁火灾爆炸事故,从而造成更大影响范围的环境风险事故。为避免此类环境风险事故的发生,拟采取以下措施:①设计上首先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根据安全评价的结论,罐区与周边建筑设施的距离满足相关要求,有一定的风险防范能力。②与周边企业建设有效的联动应急系统。同时规定若发生重大事故,第一时间内其它周边企业应根据请求并提供人力、物力帮助。通过以上措施确保火灾事故发生时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警、及时隔离、及时处理,将事故控制在最小区域范围内,避免造成相邻设施的连锁事故。3.6.3应急预案企业成立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由企业法人代表、有关副职领导及生产、安全环保、设备、保卫、卫生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一旦发生事故时的全厂应急救援的组织和指挥,企业法人代表任总指挥,若法人代表不在时,应明确有关副职领导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包括应急处置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救护组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见表14。表14事故紧急应变组织职责应变组织职责现场指挥者总指挥全面组织指挥企业的应急救援;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安技部门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事故处置等工作。保卫部门负责灭火、警戒、治安保卫、人员疏散、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道路管制。设备、生产部门负责事故时的开停车调度、事故现场的联络等工作。卫生部门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等工作。环保部门负责事故现场的环境监测及毒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