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工资分配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引言工资分配是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十二五”期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我国对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但我国工资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需要通过改革不断解决。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纲要》对进一步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到2020年要实现工资收入翻番,缩小工资收入分配差距,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秩序,是实现收入分配目标的重要基础。为此,要认真做好2016年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为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创造条件。一工资收入分配发展现状(一)“十二五”期间工资收入分配取得重大成效“十二五”期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先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等重要文件中,以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求,前所未有地对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五年来,收入分配制度按照“坚持发展,坚持共享”的原则,通过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分配宏观指导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调整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结构和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同时,中央还陆续出台了与改善收入分配相配套的强化民生的若干政策措施,使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的收入明显增加。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虽有放缓,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战略目标,五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14551元增加到2015年的21966元,年均实际增长8.9%(见图1),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其中,2011~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10.8%,剔除消费物价影响,实际收入年均增长7.7%,与GDP增长保持同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12.7%,剔除消费物价影响,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9.6%,快于GDP增长近2个百分点,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7%的目标(见表1)。2015年在GDP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不仅没有受到太多影响,且超过同期GDP增长6.9%的速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28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221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894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20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9438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4544元[2]。同时,居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为12459元、3956元、1740元、3812元;较2014年分别上涨了9.1%、6%、9.6%、11.2%[3]。财产净收入及转移净收入增速快于工资性收入及经营净收入,显示出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进一步提升。2.职工工资水平稳步增长工资作为收入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间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由2011年的42452元增加到2014年的57361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1.5%,扣除消费物价指数影响,2011~2014年在岗职工实际工资水平年均增长率为8.1%。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由2011年的24556元增加到2014年的36390元,年均名义增长速度高达15.1%,比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名义工资增长速度高出3.6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工资月收入水平由2011年的每月2049元增加到2015年的每月3072元,货币工资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14.1%,比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名义工资增长率高出2.6个百分点。此外,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2011~2015年,根据经济发展、物价变动等因素,全国每年有20个左右省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五”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的目标基本完成。图12011~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表1“十二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状况图2“十二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状况表2“十二五”期间各类型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情况图3“十二五”期间各类型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情况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十二五”期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所优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在限高和提低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工资明显向低收入普通劳动者倾斜,收入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010年的2.99倍缩小到2015年的2.73倍。比2014年缩小0.02。作为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从2010年的0.481下降到2013年的0.473,2014年为0.469,2015年进一步回落到0.462,是自2009年以来连续7年下降,延续了自2008年以来基尼系数不断收窄的趋势,也创出自2003年以来的新低值。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其经济含义是指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占的比例。在现实生活中,基尼系数一般是0到1之间的值,值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平衡,值越小,说明居民贫富差距越小。基尼系数“七连降”表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呈逐步缩小态势,也表明政府大力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取得一定成果。4.行业间工资分配差距呈缩小趋势在19个行业门类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工资倍数继续呈逐步缩小趋势。由“十一五”末期2010年的4.2倍,降到2014年的3.82倍,下降幅度比较明显。从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看,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工资倍数也呈逐步缩小趋势。“十一五”末期2010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工资倍数为3.51倍,2011~2014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工资倍数分别为3.03倍、3.64倍、1.79倍和1.91倍。中间虽然有波动,但总的看是呈下降趋势。5.地区间工资分配差距有所下降“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全国31个地区中,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水平最高省份为最低省份的2.47倍,2011年下降到2.35倍,2012年进一步下降到2.27倍,2013年和2014年虽然又有所扩大,达到2.42倍,但仍然比2010年低,总体呈降低趋势。2010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最高省份为最低省份的1.92倍,2011年和2012年均为2.05倍,2013年为2.01倍,2014年为2.02倍。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地区间工资差距比城镇单位在岗职工要小得多。总体看,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地区工资分配关系得到进一步调整和改善,地区间工资差距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图4我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图5城镇就业人员行业工资差距图6各地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差距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职工工资水平明显提高,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分配格局继续优化,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工资分配秩序得到规范,能够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正在形成。企业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有所缓解,工资分配秩序逐步规范,劳动者权益保障得到加强。这些都为“十三五”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工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中低收入群体和一线劳动者收入长期偏低,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手段缺乏,工资法律法规不健全。这些都需要在“十三五”时期,继续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优化分配结构,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贫富悬殊,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二)2015年工资收入分配的主要进展2015年,在经济下行和多重挑战的困难形势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工作又取得新的进展。首先,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稳步推进。针对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总体偏高、薪酬结构不尽合理、监管体制不够健全等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按照企业负责人分类管理的要求,在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结构和水平、完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规范薪酬支付和管理、统筹规范福利性待遇以及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要求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基本年薪根据上年度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倍数确定(其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基本年薪依据其岗位责任和承担风险等因素,按本企业主要负责人基本年薪的合理比例确定),绩效年薪根据年度考核评价结果在不超过负责人基本年薪的一定倍数内确定,任期激励收入根据任期考核评价结果在不超过负责人任期内年薪总水平的一定比例内确定。与改革前的政策相比,改革后多数央企负责人薪酬水平有所下降或有较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结构得到优化,薪酬水平趋于合理,考核机制更加完善。《意见》从2015年1月正式实施后,在规范中央管理企业及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秩序,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切实解决分配不公,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格局,社会反响较好。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对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大示范效应。按照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快了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推进步伐。各地区启动地方国企负责人薪酬改革,已先后公布实施方案。方案调整了国企负责人的薪酬结构。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结构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中长期激励构成,以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为主,但在实际运行中,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主要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两部分构成。此次负责人薪酬改革,各地区的方案都改为负责人年薪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构成。其中,对于基本年薪,各省份的方案规定企业负责人基本年薪按照上年度本地区所属国有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倍或者2倍以内确定。副职负责人的基本年薪,依据其岗位责任和承担风险等因素,按本企业主要负责人基本年薪的一定比例确定。广东、浙江等省还进一步明确,基本年薪原则上每年核定一次,考核年度企业发生经营性亏损的,其企业负责人基本年薪应适当下调。对于绩效年薪,各省份根据中央精神,规定“绩效年薪以基本年薪为基数”,并根据年度考核评价结果并结合绩效年薪调节系数确定。如浙江、广东、山西等省规定,省属企业负责人年度考核评价系数最高不超过2;浙江、山西等省方案规定省属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调节系数最高不超过1.5;湖北、山西等省方案规定当年本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未增长的,企业负责人的绩效年薪不得增长。任期激励收入部分是此次改革方案的创新,各省份方案普遍规定,任期激励收入不超过年薪总水平的30%,同时,此部分收入与任期考核评价结果挂钩。各省份的方案还加大了考核评价的力度,建立了执行追索、扣回制度。对于企业负责人任期内出现重大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提出要根据企业负责人承担的责任,追索扣回部分或全部已发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如广东、湖北、山西等地提出,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考核评价为不胜任的,不得领取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任期内出现重大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索、扣回部分或全部已发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随着各地方案的先后实施,高管与职工之间的薪酬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据测算,通过此次薪酬改革,广东省内国企负责人薪酬下降超过20%,与职工平均薪酬差距将缩小到6.5倍左右;浙江省国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将下调31.5%[4]。通过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国有企业部分负责人薪酬水平偏高、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监管体制不够健全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其次,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完善。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5],意见提出要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对象,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形成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要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供参考。推动企业与职工就工作条件、劳动定额、女职工特殊保护等开展集体协商,订立集体合同。加强集体协商代表能力建设,提高协商水平。加强对集体协商过程的指导,督促企业和职工认真履行集体合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精神加大了工资集体协商的推进力度。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的指导意见》,开展导游劳动报酬集体协商和指导性标准制定工作。2015年7月30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辽宁省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正式进入有法可依阶段。2015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2015年12月14日,中国海员建设工会与中国船东协会在北京开展集体协商。经过双方平等协商,决定自2016年1月1日起,AB的最低基薪提高至614美元,其他普通船员工资按比例相应提高;高级船员最低基薪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提高1%和4%。截至目前,全国已签订集体合同245.6万份,实现了已建工会组织企业80%以上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目标。再次,最低工资标准有序调整。2015年全国有26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4.5%。虽然受经济下行影响,2015年的调增幅度在“十二五”期间并不算高,但调整省份却是“十二五”期间最多的。从水平看,最高的为广东省的深圳市,从2015年5月1日起提高到2030元/月,最低工资标准首次超过两千元大关,成为2015年度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地区,上海以2020元/月排在第2位。表32015年各省份最低工资标准水平续表最后,农民工欠薪保障力度不断加强。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欠薪保障工作。2015年1月1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0部门联合召开做好2015年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对做好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尹蔚民部长、住房城乡建设部王宁副部长等领导做了重要讲话。2015年1月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查处衔接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切实加强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违法犯罪案件查处工作,切实规范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移送工作,切实完善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2015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中发〔2015〕10号),明确提出要切实保障职工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完善并落实工资支付规定,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工资保证金和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探索建立欠薪保障金制度,落实清偿欠薪的施工总承包企业负责制,依法惩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按时足额领到工资报酬。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6]。2015年8月份,全国总工会就2015年上半年我国劳动关系领域的劳动违法案件进行了梳理,并从中挑选出10起拖欠劳动报酬典型案件予以集中发布。其中建筑施工、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仍为欠薪主体。2015年10月2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人社部明电〔2015〕4号),要求切实保障职工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的要求,确保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资,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检查重点是使用农民工的各类用人单位,特别是招用农民工较多的建筑施工、加工制造、餐饮服务及其他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专项检查内容为用人单位按照工资支付有关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遵守最低工资规定及依法支付加班工资情况;企业经营者拖欠农民工工资逃匿的情况;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等。通过专项检查,要确保春节前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基本结案、群体性事件得到妥善处理、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及时移交司法处理,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权益。同时要建立和推广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等,积极推行农民工工资实名制发放和通过银行发放,结合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落实监管责任,及时发现和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进一步健全完善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建设[7]。这些措施有力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工资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1.工资收入差距过大我国工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表现为行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不同人群之间。近年来,政府一直把调节行业分配关系,整顿行业工资分配秩序作为工资宏观调控的工作重点之一,虽然行业工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行业差距仍然偏大,特别是部分垄断行业企业,工资水平仍然偏高,工资收入与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不相符。企业内部不同群体间主要表现为少数高管人员同与普通职工间工资收入差距过大。2.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不健全目前,企业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主要是通过劳资双方平等协商方式,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效益的增长机制。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流于形式,工会难以发挥对企业方的制衡作用,职工对薪酬的合理诉求难以实现,只能采取辞职或“跳槽”的方式来表达,“用脚投票”作用明显大过“用手投票”。同时,现有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政策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有效剔除垄断因素的影响,在工资总额的核定中难以真正体现效益。3.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与此相匹配的调控手段少,体系不健全,在“控高、扩中、提低”中的作用发挥得比较有限。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预测预警等调控手段对市场的引导作用不强。工资分配宏观预测与信息指导职能发挥尚不到位。在对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宏观调控方面,原有的管理方式、方法改革后,新的管理方式还不成熟,少数国有企业存在工资分配无序等问题。4.工资收入分配的立法滞后目前我国工资收入分配立法滞后,首先是工资分配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专项法律,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工资分配正常运行和合理规范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工资分配的有效调控和不断推进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已有的工资分配相关立法层级比较低,有的以部门规章形成发布,有的以部门文件或试行形式出台,对分配主体的约束力不强。最后是工资分配方面的法规规章不健全,有关加班工资基数、工资支付、工资协商、欠薪保障、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管理等方面的工资立法尚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因此需要加快工资收入分配立法步伐。二“十三五”时期工资收入分配的目标和任务“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必须进一步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8]。据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目标和任务是,“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9]具体内容包括:一要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健全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薪酬分配的分类监管。注重发挥收入分配政策激励作用,扩展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途径。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二要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将一些高档消费品和高消费行为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完善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健全针对困难群体的动态社会保障兜底机制。增加财政民生支出、公共资源支出,让收益更多用于民生保障,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三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严格规范工资外收入和非货币性福利。全面推行非现金结算,建立健全自然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完善收入统计调查和监测体系[9]。按照“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目前工资收入分配重点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主要是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工资水平与市场供求关系、企业效益、物价水平变动等指标紧密联系起来,让全体劳动者能够及时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加强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体制、制度、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快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劳动用工更加规范,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劳动条件不断改善,职工安全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保险全面覆盖,人文关怀日益加强,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10]。四是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管,加大反腐力度,加强信息公开,实行社会监督,加强基础工作,提升技术保障,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三2016年工资收入分配的主要任务2016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和转型期的关键之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工资分配工作既要应对经济下行的挑战,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加快转型。具体任务主要是:一是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要按照中央部署,抓紧推动政策落地,做好各级行政任命的国有企业负责人基本年薪核定和绩效年薪的考核工作。加强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的分类监管,建立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同时探索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薪酬改革试点。二是要健全企业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以非国有企业为重点,加大工资集体协商范围,提高协商质量,积极探索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新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工资管理改革,根据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分类改革国有企业工资管理方式。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工资宏观调控指导制度。健全工资指导线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不断提高薪酬调查质量。加强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建立最低工资标准评估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工资支付保障立法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加大工资拖欠治理力度。四深化工资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建议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面对经济下行和经济转型升级,我国工资收入分配面临一系列新的形势和特点。为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科学施策,通过进一步推进深化改革,逐步形成调控有力、秩序规范、结构合理、法制健全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一)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涉及利益主体多,做好工资收入分配工资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深入研究工资收入分配领域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的基础上,把握前瞻性,注重着眼长远,设计好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路线图,找准改革的重点和切入点,扎实推进,不断深化,积极促进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同时在改革中要注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前提,只有不断提高效率,把“蛋糕”做大,实现公平分配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如果只关注效率,而忽视公平,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则会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同样会影响效率或没有效率。为此,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坚持效率优先,但也要遵循规则公平;在二次分配过程中,则更多关注公平,加强政府再分配功能,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再分配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二)加强机制建设要积极推进企业工资正常增长和工资决定机制建设。要将工资集体协商作为机制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巩固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特点和企业发展阶段的工资集体协商方式。重点是在非公有制规模以上企业中提高工会建会率,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协商主体。在规模以下企业中探索多种方式的工资集体协商方式,包括加大区域性、行业性协商工作力度,探索委托代理协商制度等,将有协商意愿但没有能力开展协商的劳动者群体纳入进来,为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创造条件。同时,要进一步改革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在对国有企业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不同性质类别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分类施策,形成与市场工资价位水平、国家公职人员薪酬水平等不同参照系挂钩的薪酬决定和增长机制。(三)加强能力建设面对经济转型新形势,必须加强政府能力建设。首先是预判能力。要加强对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就业、物价等与工资关系密切的宏观指标的研究和分析研判,对下一年度及中长期工资收入分配增长情况进行科学预测,用以指导工资分配政策的制定。其次是实时反应能力。探索建立月度或季度的工资水平变动监测体系,加强对地区、行业、城乡、不同群体之间工资分配关系监督,提高决策的针对性与快速反应能力。再次是服务能力。要加强公共信息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 下学期 地理 商务星球版《俄罗斯》合作探究学案(第1课时)
- 2025年防城港普通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5年西藏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考试题库
- 2025年黑龙江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系统
- 企业级实验中的微生物泄露应对措施研究
- 以目标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设计
- 创意设计的文字排版法则
- 企业培训中的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 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设计-基于不同行业的创业者经验分享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 商铺交接清单
- 摊铺机使用说明rp953e-903e操作手册
- 高边坡监控量测方案
- 编写童话故事三年级400字
- 呼吸科拍背排痰流程图
- PEP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4 My home 教学反思
- 首都博物馆参观汇报参考课件
- 《中级微观经济学》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原理》形考作业1-5参考答案
-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记录
- 《生于华夏何其有幸》演讲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