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差异_第1页
废名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差异_第2页
废名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差异_第3页
废名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差异_第4页
废名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差异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废名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差异废名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差异

了他原来嘲笑的教授们中的一份子,并骗了他的未婚妻说他小病,暂时不能回。沈从文通过这篇小说,展现了一批受过现代文明影响下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胆小、无能、虚伪的心理。

这种对现代文明的态度,使得废名和沈从文把生活的梦想寄托在远离现代文明的传统的田园式的生活。不论是鄂东的黄梅,还是湘西的凤凰,他们都在未受现代文明浸染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那片自足的土地上,他们发现了最自在的生活和最美丽的人性。

《浣衣母》中善良勤劳的李妈,《阿妹》中懂事而可怜的阿妹,《火神庙和尚》中可爱而有趣的金喜老和尚,《竹林的故事》中勤劳的老程和美丽的三姑娘,《桃园》中天真浪漫的阿毛等等。在这些人的身上,发现了人性的光辉,发现了真善美。这些人虽然生活都很贫穷,命运带给他们众多的苦难,让他们在生死线上挣扎,甚至是剥夺了他们生存的权利。但是,他们依然用善良和真诚来回报这个世界。这些生活在乡村最底层的人们,没有城市中的人那份的唯利是图和冷漠虚伪,没有小市民气,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人性中最纯真的部分。

在《柏子》中充满了野性气息的柏子,《丈夫》中委曲求全的可怜丈夫,《月下小景》中的一对小情侣,为了对抗女性的第一次和结婚必须是两个人的恶俗,双双服毒自杀,《龙朱》中象征着智慧与力量的美男子龙朱等等。比起城市人的那种虚伪、懦弱,这些生活在乡村边缘的人,拥有着来自于自然的野性,没有城市的一些陈规的压制,自然的展现着生命最初的血性与冲动,是一种更为健康更为健全的人性。

废名和沈从文的小说,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小说不同,但他们的小说在精神内核上,确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他们走出对现代文明的盲目崇拜,开始反思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真正的是什么,这是理性的光辉;他们开始反思现代文明中的喧嚣和虚伪,在某种意义上和后现代相符合;他们对传统文明与生活的描写,真正赞美的是生活的自由状态与人性的自由呈现,这种对人性的表现与赞颂,也是真正的现代主题。

二、从古典文学中吸取养分

如果说废名和沈从文的小说在描写内容上在传统文明靠拢的话,那么他们的小说在技巧上更多的向古典文学学习。

1)语言的诗化倾向

废名和沈从文的小说语言都有明显的诗化倾向。废名自己就曾经说过: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者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要长得多,实是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

在《浣衣母》这篇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傍晚,河的对岸以及宽阔的桥石上,可以看出三五成群的少年,有刚从教师的羁绊下逃脱的,有赶早做完了工作修饰得胜过一切念书相公的。桥下满是偷闲出来洗衣的妇人(倘若以洗衣为职业,那也同别的工作一样是在上午),有带孩子的,让他们坐在沙滩上;有的还很是年轻。一呼一笑,忽上忽下,仿佛是夕阳快要不见了,林鸟更是歌啭得热闹。”这段文字所描绘的场景,很容易让人想起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如诗一般的语言,简洁而让人联想。

在《月下小景》中:薄暮的空气极其温柔,微风摇荡,大气中有稻草的香味,有烂熟的山果香味,有甲虫类气味。一切在成熟,在开始结束一个夏天阳光雨露所及长养生成的一切。一切的光景都有一种节日的欢乐情调。沈从文的文字善于描绘事物,把事物的美尽情的展现出来。

2)意境性的环境描写

与一般的现代小说家穷尽其词来进行环境描写不同,废名和沈从文多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营造一种故事环境。他们的小说多用点染的方式,简单的描绘几种景物,让几个景物自由的组合成一个统一的环境。要么是对某个整体的环境进行层层的描绘,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在这点上,他们学习的是古代的散文特别是游记散文的环境描写的方法。

在废名的《菱荡》中有这样一段描绘: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泽,表示陶家村总是兴旺的。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潺潺流过。这里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一段正对了竹子临水而立。在这段文字中对于房屋的粗线条的描写,只是点出了它的数量和排列方式,然后在再眼光转向屋后的竹林和竹林后的河水,用短短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陶家村的大致环境。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

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通过对茶峒地方周围环境山、水、船、码头、房子的描写,勾勒出了茶峒地方的整体风貌。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两人的小说这很多方面都有共通之处,不论是描写的内容还是叙述的技巧和方式上都十分类似。但是,两个人的小说在实际的阅读接受过程中得到的反应,却有很大的差异。废名的小说的读者接受群比较狭窄,更多的专业人士在了解和研究他,一般的读者并不了解他。但沈从文的小说却获得了大众的亲睐,不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的读者,他的小说都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就是在这种影响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凤凰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而废名笔下的鄂西黄梅确实知之甚少。就是这种完全不同的文学接受现状,让我不得不去反思,在他们小说中存在了哪些差异才导致了这种现状,而又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异的存在。

虽说两个人在描写内容和表现技巧上都是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但是如果从传统文化内部的不同分支来看,他们所吸收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相同。从两人的生活经历和文本的具体呈现来看,废名及其小说多是以佛学具体来说是神宗作为基础,而沈从文及其小说则是以儒学具体来说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为基础。正是由于两人所受影响的观念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不同的文学观念和不同的创作方式。

出生于湘西凤凰的沈从文,在这片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度过了他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光。虽然其后因为战争,因为梦想,他最终的离开了这片土地。但是,当他真正的在大城市生活,他才发现那片他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与情,才是他心中最美的地方。

他常常自称为乡下人,他在有意识的把自己和城市人区别开,他在内心是很自豪他是一个乡下人,因为在他看来乡下人拥有着最美和最健康的人性。这片闭塞的小山村,几乎保留了传统农耕的生活方式,很少受到现代文明的侵扰,他们生活虽然艰辛,但也可以自给自足,自得其乐。他们与自然完全的融合,过着如同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后来也成为了他文思之泉,也形成了他对于人生人性等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形成之源。

废名出生在鄂东的黄梅,一个受佛教文化影响深厚的地方,特别是禅宗。在这里有著名的四祖寺和五祖寺,禅宗文化影响到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废名也是如此。甚至到了后来,废名本人禅宗造诣也很高,成为了一为研究禅宗的重要学者。所以,他也在有意识的把禅宗的一些思想和观念贯注到他的小说中。

正是由于两个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了两个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从而也影响到了他们的创作。在对两人的小说进行细致的分析时,可以发现两人的小说在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差异,就是这些差异使得两人的小说在接受的过程上不同的反应。

一、语言上:跳跃性的晦涩与直叙性的优美

沈从文曾将自己的小说和废名的小说作比较,指出自己的小说语言没有废名小说语言的概括性和跳跃性。从沈从文自己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废名小说语言的概括性和跳跃性显得十分突出。而废名小说语言的这种特点,和禅宗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一种宗教流派的禅宗,不主张繁琐的解经,排斥文字的解释,重视心灵的领悟。所以,对于废名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只是传达意义的一部分,字面之外的意义同样很重要,文字的意义不应阻拦文字之外意义的表达。因此,废名的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生发性,更多的意义在语言文字之外,而如果语言文字太过详尽,则会破坏字外的意义。废名语言文字的简洁,和对字外意义的追求,使得他的文字与文字之间有着很大的跳跃性,而跳跃性本身就是他的字外意义。就是因为这样,废名的文字相对晦涩,一般的读者这理解的过程中会出现困难,也就使得他的小说接受度不高。

在废名的《石勒的杀人》中引述了一个八十岁的老和尚讲的一个关于石勒的故事。故事中一共只出现了三个人:洛阳人,石勒,王衍。说的是晋朝末年一位洛阳人被朝中奸臣王衍所害,投奔到外族胡人石勒部下当兵。石勒后来杀了十几万晋人,洛阳人从死人堆里活捉了装死的王衍。石勒十分尊重洛阳人,因此要一刀杀掉王衍,洛阳人说:我们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死在刀下,不能用刀。石勒又说饿死王衍,洛阳人道:将军难道不知道伯夷、叔齐吗?那是饿死的!这样饿死两个字读起来没有力量了。石勒又想把王衍放逐到漠外,转念又一想不对,汉朝的苏武胡人谁个不晓?当下又建议投到水里淹死。洛阳人说:将军越发差了,屈

原是投水死的,人类有孤独者,要看重屈原的“独”字。石勒大笑,说那就“羞死他”。洛阳人听到这话痛哭。结果,王衍看到石勒便跪下求饶,石勒霹雳一声大吼,身边的一堵墙被震倒,砸死了王衍,而洛阳人在一旁号啕大哭道:这便是我的国人。

这整段的对话,语言很简洁,语言本身的内容也很好理解,而文章的真正的内涵确实在文字之外。死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用死来羞辱你。王衍这样的人不会被羞死,倒是洛阳人为整个国人感到羞耻绝望。就是在这种羞辱中,人类的悲哀之感油然而生。

相比废名的文字,沈从文的文字要直接得多。如果说废名的文字展现的是古拙的特点的话,那么沈从文的文字则是尽情展现了它的优美。

在他的文字展现了清新自然的风格,很有湘西的泥土气息。在《边城》里乡下男女的打趣,老水手和夭夭的谈天说地,《萧萧》中乡下人谈论城里的女学生,所有的这些预言语言都回荡着湘西特有的乡音,让人觉得很亲切。另外,他的语言为人营造了一种很美的意境。在《边城》中对于翠翠这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个情窦初开的湘西少女,对于爱情羞涩的态度,在的笔下展露无遗,也让这个人物变得十分可爱。当爷爷问他对向她说媒的大老的看法,可是心里却是喜欢的二老时,她“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用通过对翠翠的表情和动作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初恋少女的心态由羞涩到从容的转变。

二、视角选择上:童年视角和青年心态

废名的大部分小说,都是通过童年的视角来叙述的。他的小说中满是童年的想象,童年的心态,童年语言,他用童年的眼光来呈现了一个黄梅的世界。

在《桃园》中,以第三人称小孩阿毛的视角,描绘了桃园这一家的日常生活。阿毛把西山的落日成为红日头,当秋天的风吹落了桃树的树叶时,桃树看起来毫无精神,她以为桃树像她一样生病了,她以自己生病了没有精神来反观桃树,才会认为桃树也生病了。她自己病了,家里贫穷无钱医治,她并没有怨言,反而还同情父亲没有钱买酒喝。她静静地看着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带着她这个年纪少有的懂事,平静等待着自己生命的消失。而其他的小说中,很多都是以

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这个我也是童年的我。在《浣衣母》中,以我的视角,来描写浣衣母李妈悲苦的一生;在《阿妹》中描写阿妹的死;在《桥》中描写了小林和琴子的日常生活,通过他们的眼看到了他们两小无猜的生活和当地的风俗和人情,在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在无忧无虑生活的背景下的世事的艰苦。

废名的这种叙述的选择和偏好,一方面是他写的内容多为回忆性的故事,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在两一方面,也与禅宗有关。禅宗对于“本心”的提倡,摒弃外界的影响,要求回归到最初的心性,而童年的心态则是体现“本心”的最好状态。通过童年的眼光,来看黄梅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展现这片土地最本真的状态。

而沈从文的小说更多的则是选用青年视角,青年的自由追求。在《边城》中是关于少女翠翠爱情梦破碎的故事,在《柏子》是关于青年水手柏子与妇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在《丈夫》中是关于丈夫和他迫于生计而为娼的妻子的故事,在《月下小景》中时关于青年人小砦主和他女朋友为爱殉情的故事,在《龙朱》中是关于青年龙朱的传奇故事。从以上可以发现,沈从文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多为青少年。他们要么初涉情事,要么为爱不顾一切,要么在生活的困苦中挣扎,总之他写的都是青年的眼光和青年的故事。

比较两者可以发现这两种不同视角的选择,产生量完全不同的叙事效果。废名因为产用的是童年的视角,他们都是天真无邪的,所以他们会用以一种相对平静地眼光来看待世界,他们看到只是现象。所以,废名的小说多是平静的描绘某种现象,并不过多掺杂自己的主观感情,只是客观的描绘事情的本来面目。而沈从文选用的青年的视角,则是拥有这明显的对抗性因素。青年会不满,懂得反抗,正是因为反抗使得故事有着更强的戏剧性,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情节结构上:相对松散和严谨缜密

废名的小说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相对松散。每篇小说几乎都是由几个类似短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都只用几句话描绘,很少有一个整体故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