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单元训练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高三历史复习单元训练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高三历史复习单元训练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3页
高三历史复习单元训练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4页
高三历史复习单元训练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复习单元训练: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二第七单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48分)11918年9月2日,苏维埃中央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呼吁,宣布在战争形势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必须无条件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都必须服务于战争的需要。这一信息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应国内战争的需要而产生C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

B从开始实施就是错误的D无法真正建成社会主义2、1920年左右,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据此推知当时苏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C集体农庄吸引大量劳动力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D政府重视日用商品生产3、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苏俄全面对外开放C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B恢复商品贸易D禁止私人贸易4、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C征收固定粮食税

B建立集体农庄D允许自由贸易5、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的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

B受特殊的国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D对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起到阻碍作用6、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别具特色,如西方的某史学著作中这样描述它:从乌克兰到西伯利亚,无数工业城市拔地而起,其基础就是五年计划,在这个计划中,由国家具体规定生产的物品、时间、地点、厂家、质量和价格。这一描述反映出当时苏联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是A工业生产技术先进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管理高度集D所有制单一化7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A打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C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B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16

高三历史复习单元训练: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定数量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9、某书在评价一位苏联领导人时提到:在他的统治时期却算是整个苏联近70年历史中最清明承平的时光,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和清洗,国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力强盛堪与美国相提并论,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材料中的他是指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列夫10、1970年5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由原来的四一六级体制改为部--工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这一做法反映了A苏联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新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D对斯大林体制的部调整11、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戈尔巴乔20世纪年代中期自己推行的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件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C后者的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D后者对前革措施进行了模仿12、普京说过: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普京此语主要是为了表达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无法克服C应理性对待苏的功过得失

B苏联改革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D不应全盘否定本民族的历史13、截止1926年,苏联全国共65家外资企业,主要是开采北方森林的木材厂和采掘东部矿藏的稀有金属公司。著名的有德国的莫洛加木材公司、美国的哈里曼锰矿公司、瑞典的哥德堡滚珠轴承有限公司等。这表明当时苏联A借助外国资本建立重工业体系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重工业

B采用租借形式建设发展重工业D运用国家资本主发展经济14、赫鲁晓夫在《忆录》里说: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有担心,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引起了社会动荡C.面临巨大的阻力

B.只能在旧体制内徘徊D.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151959以来,苏联的工业产量逐年从两位数逐步降低,70年代后期已落到每年%—4%,而且仍在下降。造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工业体系比例衡,影响业发展C.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刺激经济的增长

B.调整经济政策,缓解经济问题D.与当时同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26

高三历史复习单元训练: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6、戈尔巴乔夫在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之处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模仿17、年,有苏联经济学专家建议: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激。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符合这一建议的是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C.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B.鼓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D.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18、年,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文章,主张利用经济手段刺激生产发展。当时与其主张相符合的措施是()A.政府强化了部门管理体制C.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企业可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D.地方强化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19、分析因果关系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原因和结果搭配正确的是)A.宋朝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政府放弃商业监管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垄断组织始出现

B.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僚资本迅速膨胀D.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改革→斯大林模式被废止20、年,赫鲁晓夫决定在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各自成立自己的一套领导机构,以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这一措施A.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混淆了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

B.使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D.有助于实现扩大企业自主权21、到1925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粮食税的面推行C.农业走集体化道路

B.许工农自由贸易D.提高了农民的地位22、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这反映了)A.战争局势阻碍政策推行C.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B.新经济政策阻力重斯大林模式完全确立23、据统计,联制定“二五”计划时,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倍、1倍、0.54倍。这说明)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B.苏联实现工业的愿望强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24、1970年苏联著名学者萨哈洛夫公开发表呼吁书认为“(我们)所处的困境的根源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于反民主的传统和36

高三历史复习单元训练: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于斯大林时期已制定,今仍未被废除的公共行为的准则此可知,学者()A.对斯大林持完全否定观点C.对困境根源没有清晰认识二、材料题(52分)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B.呼吁中央实行民主决策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材料一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1)根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出世纪上半期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分(2)根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不同方式及影响。分(1)苏():由新经济政策转到斯大林体制。原:外部环境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国家落后需要发展重工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没有转变思想观念。美国:由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原因: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由放任的政策难以应对经济危机。(2)美: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法保障长期实施。影响:美国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令性计划),具有强制性。影: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本实现了工业化。同,也带来了发展不均衡、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压制了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经济的盛衰……绝非外在的“干扰因素”所,而是工商界自身的规律。……理论意义上的萧,的是产量、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长期显著下降种情况只能用经济体系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来解释……历史经验似乎表,使在没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趋势的地方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46

高三历史复习单元训练: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结合材料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经济体制与经济危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科学阐述需史论结合,从史出)示例一

观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固有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阐述: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工业革命后不久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贫富差距日益扩,19世纪20年代后,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呈现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资主义经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固有的矛盾终于导致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总之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就不会消亡。示例二

观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必然会导致苏联的经济危机。阐述: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计划性行政性指令性是其鲜明特点,着经济的发展,僵化的模式必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与货币关,以行政力量驱动经济发,符合经济发展的本质规,视经济规律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斯大林模式以集体化的形式完成资本积,期牺牲农民的利,然会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进而酿成粮食危机和社会危机。总之,大林模式的内在弊端是苏联经济危机的根源。(以上示例任选其一作答,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69年,勃兰特成为联邦德国总理,开始推行“新东方政策政策发端于1961年的柏林墙事件,他曾在回忆录中说,建立柏林墙“这一天的经历对我以后岁月中的政治考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时任西柏林市长的勃兰特,深切地感受到在核时代坚持对抗的严重危险性,因此,他提出了“两个德国,一个民族”的理论,主张首先应该缓和两德的关系,开展人民之间的接触,然后才能考虑德国的重新统一问题。1963年该政策初具雏形,1970年8月日,联邦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莫斯科条约约规定:两国同意互相放弃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并承担义务,只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西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