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物系统行政资源的投入状况_第1页
我国文物系统行政资源的投入状况_第2页
我国文物系统行政资源的投入状况_第3页
我国文物系统行政资源的投入状况_第4页
我国文物系统行政资源的投入状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文物系统行政资源的投入状况

围绕文化遗产强国这个主题,我们在主题报告第一章中,以故宫为例总结了其与一流水平的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相比还存在“影响范围有局限、管理水平有差距、公众参与缺平台、信息公开无制度、经营机制有漏洞”等问题,并在主题报告第二章中从工作成果和自身建设两个方面对我国与文化遗产强国的差距进行了归纳。从理论上讲,本章应该基于文化遗产事业国际比较的各项指标,将全国文物系统行政资源的投入状况与文化遗产强国进行定量的对比分析[1],但因为数据来源和口径可比方面的问题,暂时无法进行国际范围的精确比较。目前,只能根据我国文化遗产事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比较各省文物系统行政资源的投入状况,以期找出“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改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为了保持与以往蓝皮书文物系统行政资源的投入状况分析的可比性,我们在行政资源投入状况分析时仍延续以往的处理方法,将各省的文物系统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宏观层面考察文物系统总体投入状况的变化情况。在之后的GAP分析和DEA分析时再对文物系统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分别进行分析和比较。1文物系统行政资源投入的总体状况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逐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物部门主要负责、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大幅增加,“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文物支出累计达183亿元,年增长40%;全国公共财政文物支出累计达572.5亿元,年增长38%。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核定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万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50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3项,各类博物馆数量已达3589座。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陈列展览近万个。从2008年博物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以来,观众成倍增长,年接待观众达到5.2亿人次。由于文博单位是文化遗产的管理主体,且文物系统有统一的统计体系和基础数据支持,我们在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时仅以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文物系统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反映各省文物系统行政资源投入状况的差异,因此这种简单处理并不影响分析的科学性。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文物系统博物馆在2011年的总收入约为111.17亿元,比2010年增长22.15%;年度总支出约为107.44亿元。其中,全国文物系统博物馆在2011年获得财政拨款93.33亿元,比2010年增长33.31%;约占年度总收入的83.95%,远高于2010年的76.93%,表明国家对文物系统博物馆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全国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在2011年的总收入约为46.36亿元,总支出约为41.94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26.70%和26.81%。其中,全国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全年获得财政拨款18.80亿元,约占年度总收入的51.81%,比2010年财政拨款额增加了27.79%,这表明国家财政对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在逐渐增强[2]。根据技术报告第二章的结论(如表评3-1所示),2006年文物系统可支配财政资金为48.50亿元,2010年达到197.80亿元,“十一五”期间的年平均增速约为38.39%。2011年,文物系统可支配财政资金达到242.20亿元,比2010年增长22.45%。从文物系统资金收入的纵向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文物系统收入总体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国家财政拨款的数量和比例也在逐年增长。表评3-12001~2011年文物系统财政拨款、业内经济增加值及对国民经济贡献测算值*从投入的增速来看,如表评3-1所示,2006~2007年、2007~2008年、2008~2009年、2009~2010年、2010~2011年文物系统可支配财政资金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9.18%、50.37%、50.05%、29.88%和22.45%,虽然年均增幅存在波动,但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这更加表明政府对发展文化遗产事业的大力支持以及力求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决心。图评3-12002~2011年文物系统财政拨款、业内经济增加值及对国民经济贡献环比增长率通过评价各级政府对文物系统的行政资源投入状况,不仅能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反映各级政府对文物系统的主观重视程度,也便于今后进行国际比较,以判断中国的文化遗产事业是否“强”。如图评3-1所示,从2006~2011年,我国对文物系统投入的增速已经超过了业内增加值的增速。根据经济学的收益最大化原理,在行政资源总体仍然短缺的情况下,各级政府似乎应减少投入以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才是最优选择。然而,正如2009年蓝皮书评估报告中分析的那样,随着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免费开放,为民众提供更多免费优质的公共服务已成为文化遗产事业的主要任务,这样以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业内增加值难免暂时下降。但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未来其经济功能将更多地体现在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服务业发展等方面。而且,如图评3-1所示,文物系统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增速经几次波动反复之后仍然呈现出上升趋势,特别是2011年业内增加值的增速(25.18%)在近年来首次超过了对文物系统投入的增速(22.45%),文物系统对国民经济贡献约为同期文物系统可支配财政资金的1.86倍,文物系统发展的后发优势正在随着投入的增加逐渐显现。2以文物系统机构数为基准的财力投入状况为了增强地区之间的财力投入可比性,我们基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和拥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量的大小,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31个省进行类别上的划分,将在这两个维度上情况比较相近的地区放在同一类别中进行比较。我们分别选取2011年各省GDP总量和文物系统的机构数[3]作为对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量的衡量指标,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固定划分为四类,并总结出每一类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方面的共性特征。聚类分析是依据研究对象的数值特征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假定我们所研究的样本或变量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依据一批样本的多个观测指标,将一些彼此之间相似程度较大、关系较密切的类聚集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然后逐步扩大,使得样品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所有的样品(或者变量)都聚集完毕,形成一个表示亲疏关系的谱系图。聚类分析通常依据是对样本还是对变量进行聚类而分为Q型和R型。在文物系统投入产出效率评估时,显然需要的是对样本的聚类分析,即Q型聚类。主要方法是将样本看成是N维空间中的点[4],定义点与点之间的距离[5],然后根据距离大小进行样本点之间的聚合使其形成小类,小类与小类之间再通过一定方法[6]进行聚类,最后形成大类。我们分别选取2011年各省GDP总量和文物系统机构数作为对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量的衡量指标,通过SPSS软件中Classify-K-meansCluster的操作平台进行快速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如表评3-2所示。表评3-2按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量的聚类分析结果续表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对分类情况进行整理和归纳,如表评3-3所示。表评3-3聚类分析结果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用文物系统财力投入总量(财政投入和固定资产增值的总和)除以各省文物系统机构数得到平均经济投入。通过与“十一五”期间经济投入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各省对文化遗产事业重视程度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按照聚类分析得到的地区分类结果分别绘图,可以直观地展现“十一五”以来各省文物系统平均经济投入的变化。表评3-4分省按机构数平均的经济投入续表从各省情况来看,与“十一五”期间的平均水平相比,全国29个省份2011年的财力投入有增长,其中,陕西、重庆、辽宁、天津、内蒙古、海南的平均经济投入比“十一五”期间平均水平增加1倍以上,平均每个文物机构所得财政投入约是“十一五”期间平均值的1.61倍。相对而言,新疆、西藏的平均经济投入相比“十一五”期间平均水平有所减少,主要是与文物系统机构数的基数以及之前年份的投入力度有关。根据聚类分析的地区分类结果分别绘图,可以直观地展现“十一五”期间和2011年各省文物系统平均经济投入的变动情况(如图评3-2至图评3-4所示)。图评3-2第一类省按机构数平均的经济投入变动情况图评3-3第二类省按机构数平均的经济投入变动情况图评3-4第三、四类省按机构数平均的经济投入变动情况鉴于绝对数值因各省经济水平发展差距较大而可比性不强,因此我们用各省按机构数平均的财政投入占当地GDP比例,来考察各省对文物系统的相对重视程度(如表评3-5)。从对文物事业的财力投入占当地GDP的比例来看,2011年比2010年有较大增幅,由2.67PPM上升到了3.77PPM。由于“十一五”期间各省按机构数平均的财政投入占当地GDP比例较高,因此,虽然与2010年相比总体的财政投入占当地GDP比例有上升趋势,但是2011年各省的投入情况相对于该指标“十一五”期间的平均水平而言普遍还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天津、海南、上海、宁夏、重庆、青海、辽宁、北京8个省份有所增长。表评3-5分省按机构数平均的财政投入占当地GDP比例根据聚类分析的地区分类结果分别绘图,可以直观地展现2011年与“十一五”期间各省文物系统平均财政投入占当地GDP比例的变动情况(如图评3-5至图评3-7所示)。图评3-5第一类省平均财政投入占当地GDP比例变动情况图评3-6第二类省平均财政投入占当地GDP比例变动情况图评3-7第三、四类省平均财政投入占当地GDP比例变动情况接下来,通过对比“十一五”以来各省财力投入增速、文物事业规模增速、当地经济发展增速三项指标,进一步分析各省对文物系统的资金投入力度(如表评3-6所示)。如表评3-6所示,近年来,各省对文物系统的发展都给予更多经济支持,无论是财政拨款还是固定资产增加值,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在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速。从2011年的整体情况来看,文物系统财政投入比2010年增长了35.03%,显著高于各省平均经济增长速度(21.24%)。但从文物系统财政投入的变动情况来看,除了浙江、云南、四川、宁夏以外,其余省2011年的文物系统财政投入均高于2010年的投入水平;并且,西藏、陕西、河南、河北、甘肃、北京等21个省份在2010~2011年期间的文物系统财政投入增幅高于同期的地区经济增速。3以文物系统机构数为基准的人力投入状况《文物“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文物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文物博物馆人才队伍更加优化,高级人才脱颖而出,紧缺人才得到补充,青年人才稳步成长。”为评估对这一规划目标的落实情况,蓝皮书将加强对从业人员队伍规模和结构状况的比较和分析。然而,在目前的文物统计体系下,只能获得从业人员总量、职称结构的基础数据,无法量化分析《文物“十二五”规划》提到的“紧缺人才”“青年人才”等情况。因此,在有限的数据条件下,我们选用“平均从业人数”“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两项指标大致反映文物系统人力投入的基本状况。用各省文物系统从业人员数量除以相应地区的文物系统机构数得到“平均从业人数”,我们可以根据该项指标的排名来考察各省文物系统从业人员数量的相对变化情况。表评3-6分省文物系统投入增长率、机构数量增长率及地区GDP增长率比对表续表表评3-7各省按机构数平均从业人员情况续表如表评3-7所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文物系统机构按机构数平均的从业人员数约为21.24人,2011年的平均数约为18.70人,虽然比2010年的平均水平有略微增长,但还低于“十一五”期间的平均水平。从各省按机构数平均的从业人员情况来看,“十五”以来文物系统人才队伍规模在各年间均有较大变动,但是增减的趋势并不一致。根据聚类分析的地区分类结果分别绘图,可以直观地展现近年来各省文物系统机构平均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动情况(如图评3-8至图评3-10所示)。图评3-8第一类省平均从业人员数量变动情况图评3-9第二类省平均从业人员数量变动情况图评3-10第三、四类省平均从业人员数量变动情况通常来讲,考察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除了要考察人员规模以外,人员素质也是重要的指标。我们注意到,李长春同志在2010年文化遗产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对人才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深切的期望,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工作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知识渊博、品质优秀、甘于奉献的专门型人才,一批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一批熟悉和掌握古代科技知识和传统工艺的专业型人才,一批善于运用现代科技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科技型人才,一批熟悉文化遗产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外语的外向型人才”。然而,由于数据所限,我们只能将从业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视为文物系统里的专业型人才,以此来衡量文物系统的人才队伍素质情况。根据2011年《全国文物业统计资料》的基础数据,我们用各省文物系统具有中高级职称人员数量除以相应地区的文物系统从业人员数,即为“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据此分析各省文物系统从业人员的职称结构。表评3-8分省中高级职称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续表如表评3-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