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发达地区农村市场建设战略探讨
一农村市场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农业生产是一个由前后关联、多方密切配合的系统。从农业系统的输出输入图(图10-1)中可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环节都是靠市场联结的:图10-1农业系统输出输入关系图产前环节为一系列生产资料、交通运输、信息等“供”的环节,产后环节是一系列农产品销售、交通运输、信息等“销”的环节,这样,在农业系统的产、供、销系统中有两个属于流通环节,可见流通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重要作用。1.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很显然,要提高农民的收入,首先要帮助农民建设市场,能以合理的好价钱把他们的商品卖出去。现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卖难现象经常发生,销售成本也很高,既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农村市场建设。由于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市场化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因此绝不能孤立地谈农业的产业化,也不能孤立地谈农村市场建设。发展现代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就要以市场为核心,让乡镇企业和农村市场两条腿相辅相成地运转起来。既要做农业本身的文章即发展高效农业,更要做好农村经济的文章即充分发挥农村市场的结点和纽带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串联起系列乡镇企业并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目的是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活起来,让农业强起来。中国发达地区有着这样一个实证:建一处市场,可兴一串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这正是本文前述的以市场建设为核心,发展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产业,最终以丰富的农产品顺畅的流通,达到活跃经济、缩小城乡差别的思路。这里所说的农产品包括着直接的农产品和经加工转化的农产品,两者都需要有流通的支持,靠大流通连接产供销和农业结构的升级驱动。山东是农业大省,近年的发展很快,农业发展更引人注目,农村市场体系已初具规模,成为建设农业强省的强大推动力。山东的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市场的牵动,如寿光县利用本地种植蔬菜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市场的导向作用,集中扩大主导产品的生产规模,逐步形成以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的蔬菜生产、加工、储藏、运销一体化经营格局,以通畅的流通、较为低廉的销售成本占领了全国29个省区市的蔬菜市场,目前,寿光日均蔬菜成交额达300万公斤。而且,一业兴百业兴,大市场、大流通同时也带动了大生产,蔬菜的成功带动了寿光县围绕农业开发的其他项目如瓜果种植业、鸵鸟养殖业等也蓬勃发展起来,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寿光的成功经验在于,他们所赖以发展的蔬菜经营并非以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而是凭借发育的县级蔬菜销售公司、各级中介公司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市场的引导将自己的潜在与现实优势得以实现。以辣椒为专门化品种的陕西省岐山县青化乡正在自发地探索农村市场化的道路。以往,青化乡的农民总是丰收了辣椒等着好价钱才能卖出去,在缺乏必要的市场信息时,卖难现象时有发生。乡农协活动中心组织了辣椒协会,以会员制形式吸收辣椒生产大户直接参与销售,并根据市场价格及时调整营销战略,使该乡的辣椒可以远销至深圳,1996年销量(辣椒一项)5000吨,获益6500万元。青化乡正在探索着一条能将农民内在的生产积极性与现代生产方式的优越性有机结合起来的,既不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矛盾,又可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中国农业改革第三次创举的道路。以往的台湾,实行的是特色小农制经营体制,缺乏大农业企业化经营效率,在市场上竞争能力较差。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台湾逐渐推出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运销制度,采取农产品共同运销、农产品合作运销、农产品直接运销、农产品计划运销的各成分、各渠道、分散协作、几种运销的农产品市场化运销体系,基本解决了小农业与大市场的矛盾。2.农村市场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市场的牵引是引导农民发展经济的基础性机制,从而也是决定农村市场布局的基础。从农产品流通特点看,建立大市场的牵引,对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如下几个功能:建立区域性的地方特色市场——从本地区区际贸易结构升级和流通的特点以及特有的经济优势出发,开辟那些为本地所特有,而为外地所无或少的商品市场,以商品的稀有效应来拓展销路,形成专业性的规模市场,以专业性规模市场为纽带,建立起特色商品的批量生产基地,提高地方产品深度加工能力。建立乡镇企业产品专业市场——以这类市场所有的专业市场为乡镇企业的生产与销售之间“穿针引线”,为乡镇企业建立固定的销售渠道,以稳固的经济协作网络稳定生产,供需见面并通过市场获取市场信息。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以这一能够减少价格波动、分散价格波动风险的农村市场体系的尖端形式,帮助农民了解较长时期农副产品(主要是粮、棉、油)市场的发展动态,衔接产销合同,合理配置生产要素。3.农村市场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农产品,但如果没有交换,只能说生产了物质但没有生产财富;而中国的小农业是农民分散进行生产经营,难以获得准确及时的供求信息,一般是看当前什么利大下年就多生产什么,具有很大的生产趋同性和滞后性,中国2亿多农户,都多生产或少生产一点,加在一起就是一个相当大的增量或减量,就会对某类农产品的供需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当前广泛存在着农民的“买难”和“卖难”,其原因就在于市场的不完善和由此导致的市场进入的盲目性与价格信号微弱:不是以销定产,而是先生产出来再找市场,导致“麻风病”式起伏跌宕价格,如湖南的萱麻、北京的红果、各地的苹果等等。市场经济会自动调节价格,发育完善的市场会用价格信号告诉农民什么是他们的比较优势,农民知道了什么是自己的优势后,会以自己优势的产品去主动地换取自己不熟悉和非优势的产品,再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防止某种商品生产过多或过少。在比较优势原理的指导下,我们就没有理由要求每个地区都样样自给,甚至没有必要要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菜篮子”工程,因为香港,一个600多万人口的世界性大都市,是没有菜篮子的,它是凭借背靠大陆,靠地区专业化分工,既受到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又照样繁荣稳定。因此,在地区发展战略中,应强调:能卖出什么产品、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农民就生产什么。在中国,商人往往被人看不起。但是,商人云集的市场却是能够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唯一途径,因为市场能够通过其价格引导、信息引导、龙头引导对农村经济经营者产生正向影响。工业化、城市化是中国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从以农业为主向非农业为主转化的桥梁和催化剂。而且,从产业结构发展的总体趋势看,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以较少投资并在较短时间内增加收入水平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目前乡镇企业更应该在以大流通——交通通信、商品市场——为主的第三产业方面多下功夫。这一点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农村经济,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因为近9亿农民不进入市场,就意味着中国有3/4人口没有搞市场经济,中国搞市场经济的结论就无从谈起。中国的农村经济面临着几种约束:资源约束,使人增地减矛盾突出;资金约束,使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脆弱,缺乏发展后劲。各种约束无疑使中国的农业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甚至下降,极大地影响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场建设,这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因为目前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低,通过市场导向作用,以产业带动形成的新的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把分散的单个农户组织起来,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搭起小农户从事规模经营、进入大市场的桥梁。4.开拓和建设农村市场的迫切性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开拓和建设农村市场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从目前来看,开拓和建设农村市场已经势在必行。首先,开拓和建设农村市场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开拓和建设农村市场的基本前提是以市场为导向,在产品结构、质量和价格等方面下功夫,而这些方面的成功,要求各行各业应用先进技术。大搞名、优、特、新产品的开发和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来大幅度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整个产业和产品的竞争能力。其次,开拓和建设农村市场可以加快和促进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和升级。缺乏市场导向使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化,农户的经营品种又过于多样性。农村市场开拓后,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畅通了,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了,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者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系起来,农业产业结构必然会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进行生产的调整和优化,农村资源才能得以合理配置,使农业生产趋于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再次,开拓和建设农村市场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的农业增产不增收,主要原因是中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流通渠道严重不畅,农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交易方式落后,中间环节多,流通费用过高。而有组织的农村市场将使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尽可能减少生产的风险,将产品顺利转化为商品;同时,还可通过联结农民生产与城市消费或出口的中介组织,实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使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减少流通费用的利润。这是目前条件下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为近捷的途径。总而言之,开拓和建设农村市场可以提高诸如农村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等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提升农村经济的结构水平,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减轻城市的压力,为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创造条件。二不发达地区农村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中国的农村市场发展存在着时空不平衡。从空间看,不同地区之间的农村市场发展相差悬殊,同一地区内不同城乡农村市场的发展也不一样,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好的地方市场发育,布局也较为合理,而偏远地区农村市场增长的幅度显得慢一些,有些地区的农村市场还是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地方性市场,影响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程。从时间看,一方面由于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农业产业化和追求政绩,不可避免地在没有农产品交易人和交换活动的地方超前设“市”;而相反的,在一些已具备一定规模的买卖者和交换活动的地方,又没有能顺应商品经济发展规律及时设市。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目前的中国农村市场体系存在着较多问题:市场均衡的脆弱性(供给量微小变化对价格之间的波动)。其因:一为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使供求关系变化对价格产生大起大落;二为市场发育不全使市场的逆向吞吐调节不足(价低时吞进、价高时吐出)。市场交易的封闭性。利益分割使地区封闭、部门封闭,导致各种农产品价格大战。农村市场单体空间扩展过渡,交易半径小,辐射能力弱,与相邻农村市场和中心城市联系不紧密。市场进入的盲目性。不是以销定产,而是先生产出来再找市场,导致“麻风病”式价格大起大落。如湖南的萱麻、北京的红果、各地的苹果等等。虽然从全国总体看,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流是好的、健康的。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1.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农产品市场设备简陋,仅仅有一个交易场所,信息服务、交通、通讯、金融、仓储、加工、保鲜等设施十分薄弱。有的仅停留在占道、棚台式经营的低层次上,甚至连客商饮食、住宿也不能保证,如此功能单一的市场,如不加以管理与完善,长此以往,注定其维持难以为继。而中国绝大多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市场交易的必要设施与辅助手段落后,能力不足,有的设施不配套,限制了市场营运的效率。批发场地、货物保管存放场所、仓库设施、停车场、场内主要道路、铁路专用线、竞卖用设备、显示设备、通信设备、供排水设备、空调设备、卫生、灭火、搬运、加工、计量,以及金融、保险、食宿、商店、会计、检疫等等,或能力不足,或残缺不全。相当的区域市场规模小、功能尚不完善。全国性的上档次、上规模、具有强辐射力、高知名度的中央市场还不多,具备现代化交易手段与方式的多功能市场更有待于组建与发展。这一状况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农村、农产品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的发挥。大部分地方的领导认识上存在问题,误认为农产品批发市场仅仅是集贸市场的放大,其地位作用及对搞好大流通如何还有待观察,因此难以下决心、想办法向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投资,以致已经建成的批发市场,大多场地狭窄、设备简陋、亟待扩建。如四川省绵阳市粮食专业批发市场1991年7月建立到当年11月底,仅4个月粮食成交额即达7430054公斤,成效显著。但基础设施落后,部分粮食成交额在露天场地,灭火设备也不足,场地狭小,致使粮食无法入市交易。又如全国闻名的甘肃省武威南关批发市场只有492平方米小型防日晒防雨棚,运输工具需由交易者自行解决,无固定储藏场所及专用通讯设施,场内亦无生活网点。2.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布局不甚合理从总体而言,中国目前农村市场、尤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不足,而且很多地方与部门的市场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在建设中存在相当大的盲目性。自1992年以来,中国出现了一股兴办农村市场的热潮,这本身是很好的事情,但问题是一些地方与部门误认为发展农村经济等同于多建各种各样的市场,不按市场建设本身的规律办事。有的地方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一哄而上,在不足1公里的街上建成了3家批发市场。有的批发市场建设地址存在严重问题,如将市场设在地势低洼易涝区,市场建设施工遇雨季都要被迫停止,建成后交易就更加不便。还有的批发市场出入口设在交通干道上,车辆出入造成交通阻塞,严重影响了交易效率。这样的结果造成一方面市场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理想的市场用地被其他项目挤占;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盲目“造市”,重复建设,以致一些地方有场无市,逐步萎缩为“空壳市场”,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还有,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层次不是十分鲜明,中央批发市场不甚明确,地方批发市场和其他批发市场建设的随意性就更大,难以形成以中央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批发市场体系。这些与中国目前市场建设缺乏全国统一的布局规划以及市场建设的投资、用地,也没有统一、明确的政策有关。目前物资部门、粮食部门、供销社、农民、甚至工商部门都在建市场,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部门行使职能。这样,市场建设中总量不足与局部过剩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了。3.交通设施严重不足交通运输依然是中国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以铁路运输为例,一般而言,其弹性系数以1∶0.5比较合适,但中国1986年为1∶0.32,1987年为1∶0.20,1988年为1∶0.13,差距十分悬殊。由于铁路运输大量超负荷运行,中国每公里铁路单位里程负担的货物周转量已经由1984年的1402万吨/公里,提高到“七五”期间运输负荷为2475万吨/公里,到1994年已达到3006万吨/公里,已远远超过俄罗斯的铁路负荷,为其他发达国家铁路负荷的若干倍,如1993年,中国铁路的货运密度是日本的7.4倍,美国的9.2倍;公路货运密度是日本1970年的2.9倍,美国1960年的5.3倍。如此强大的运输负荷,使得铁路不得不拼设备、吃老本,并以降低服务质量为代价。中国铁路498个区段中能达到或超过饱和的区段已占55%以上。目前,中国铁路运力只能满足70%的需要,而几条干线和铁路枢纽运力缺口有的达到60%。交通运输设施不足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瓶颈。如全国闻名的西海固地方某县的土地上种麦子几乎颗粒不收,但每公顷土地却高产15000公斤的马铃薯,于是农民普遍种马铃薯,但由于运输设施跟不上,大多数农民在路边要排队等一个星期左右才可挪到运马铃薯的车前,有的甚至等到车前时马铃薯已腐烂,更有一部分人只能等着好端端的马铃薯坏在地里。这也许是个极端的例子,但从一个侧面表明交通运输设施落后对发展农村市场及农村经济的制约,一项保守的估算表明,在过去几年里,中国每年因交通运输设施不足而增加的市场交易成本大约相当于全国GNP的1%。纵观改革开放一来中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历次经济增长中较大的波动除体制原因以外,交通供给不足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就中国交通运输的总体而言,其发育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产品市场建设的重要瓶颈。据报道,中国铁路55%的区段能力达到或接近饱和,旅客列车超负荷严重,公路干道50%的交通量超过了设计能力,飞机总体数量少且分布不合理。而且,这一状况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发育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北煤南运占去了南运能力中相当大的部分,而小麦的主要销区又是东南沿海省份。郑州批发市场成交的粮油,80%要走京广线南下,这与中国铁路运输格局形成了尖锐的冲突,而郑州粮食市场自开业以来,铁路部门实际批准的车皮数,只相当于郑州市场计划申报数的26%,已成交的粮食中,有50%由于没有车皮而不能如期如数交割。4.市场信息不流通,传播范围小批发市场的信息中心功能,正在日益显示出来。首先是价格信息。尽管价格形成仍需进一步规范,但由于批发市场的成交量大、辐射面广,代表着一定区域内的农产品价格水平,因而对产需双方的影响都较大。伴随价格的,是成交品种的结构、产品的规格、质量等信息,也通过批发市场在有效地集散。精明的市场开办者,会十分重视信息的传播,舍得在信息手段上投资,以便增加市场的凝聚力。目前,尽管中国许多大中城市和一些大型批发市场开始建立信息网络,但传播范围小,信息质量差,能够覆盖全国、具有分析处理功能和较强时效性的批发市场信息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在一些地方性的批发市场中,不但信息不灵通,而且经常出现信息失真,对广大农户的生产行为起了误导作用,导致农业生产时起时落,放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给农民带来了严重损失。5.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较分散,国家财政投资的作用很小表10-1反映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与基本建设总投资的资金来源比较。从中可以发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以自筹资金为主,其次是国内贷款,它们的比重分别占42.06%和25.45%,合计占67.51%,占了2/3以上。居于第三位的是其他投资。外资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占11.2%左右;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特别低,不到5.65%;债券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所占比重非常低,不到1%。表10-1中国基本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构成(2002)在交通运输业中,以自筹资金与国内贷款为主,其次是其他投资与利用外资,预算内资金的作用非常小。各部门内部又有差异。铁路运输以国内贷款与自筹资金为主,两者所占比重几乎相当。公路运输投资中,自筹资金占绝对多数,外资、国内贷款、其他投资相当,预算内投资居第五位。而且公路是交通运输各部门中外资利用最多的。航空运输业中,自筹与国内贷款相近,两者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利用外资。水上运输投资以国内贷款为主,再辅以自筹资金和一定的外资。由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比较分散,国家财政投资的作用非常小;以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为主,通过债券、股票等方式直接融资不够;外资利用也不多。这种投资格局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目前投资计划管理政出多门、项目多头审批、造成投资结构失衡、资金分散;另外,造成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资金短缺、维护资金不足,造成市场建设的技术状况低,通行条件恶化等。6.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存在中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基本矛盾依然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中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要是由2亿3000多万户农户进行的。农户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零星分散、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商品率低、缺乏强有力的营销组织,加上交通、信息等条件的制约,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很难适应全国性的大市场的需求,一有风吹草动,生产的农产品供求矛盾就比较突出,经常引致各种“买难”、“卖难”问题,造成流通不畅、甚至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受挫。各地曾一度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某种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一紧俏,各地便很快地大批量发展起来,而一旦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又很快跌进了卖难低谷。前几年出现的这个那个大战,也对农民进入市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每当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许多部门就抬价收购,造成过旺的虚假需求,诱使农民盲目扩大再生产,造成来年的供过于求,产品过剩,价格下跌。这种误导导致了农产品生产时起时落,放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7.流通领域中间环节过多,流通费用大,提高了交易成本近年来,国家虽然较大幅度地多次提高了定购粮棉的收购价格,但由于总体物价水平的上涨和粮棉油菜种植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植粮棉油菜的名义收入虽有所增加,但实际收入增加却不多。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农民以及城镇居民都反映流通环节获利太多。如果把流通环节所列支的各项费用支出研究一下,就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状况,从产品收购价到销地零售价之间差距很大,获利很厚。但在每个经营环节的企业又因购销差太低而难以经营,有的则采取各种方法进行避税。由此可见,问题的症结在于流通不畅增加了许多不合理的经营环节。从国有粮食企业的购销差价(购进原粮、销售成品粮)看,企业获利不薄,而购销差价过大对市场发育不利也难以发挥价格的市场调节作用。蔬菜流通环节的问题也较复杂,从产地到销地差价很大。随着近几年蔬菜批发市场的成批建立,流通领域的问题改善了好多,但生产者得不到应得利益、消费者购买蔬菜的价格很高。如距北京几十公里之遥的霸州,春节前后菜农就地出售黄瓜每500克约0.5~0.6元,经过城乡菜贩运销者之手,北京消费者购价每500克2.5元到2.8元,流通环节获利太多。可见,中国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流通环节交易成本过大,使经营农产品成为投机性较强的行业,这样会增加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被动性,影响农村市场的健康发展。8.主要农产品国家定价和统一经营比重过大,酿成价格机制漏洞目前在农产品收购价格中,属于国家定价的品种有5种。有些品种的定价权上放下不放,明放实不放,中央放了省管,省放了市管,定价的性质并无根本改变。如到1993年全国已有28个省市放开粮食收购价格,但实际上粮食的收购价格仍按国家规定的最低保护价来执行,并没有真正根据市场供求进行上下浮动。棉花、烤烟的定价权目前还掌握在国家手中。此外,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差价并没有真正拉开,不能真正体现优质优价、劣质劣价的定价原则,不利于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另外,价格运行机制漏洞较大突出反映在部分农产品价格的双轨制上。当农产品市场价高于国家收购价时,不仅农民把这两者的差额看作隐性负担,不愿意完成定购任务,而且一些收购部门和经营单位,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也压级压价、克扣农民,把计划内外的物资倒来倒去,从而加剧了流通领域的混乱状态。据对1985年以来11年统派购粮的统计,市场价低于定购价的有两年,市场价高于定购价的有九年,高的年份价差少则20%左右,多则1倍左右。如1995年,许多地区每公斤粮食平均价差在0.60~1元,即使按0.60元计算,全国农民每年交500亿公斤定购粮即损失300亿元。定购价与市场价价差大,还加大了国有粮食企业收定购粮的交易成本,从而加剧了地方干群关系的紧张程度。同时,这还促使相当一部分国有粮食企业产生大量不规范的“寻租行为”,最典型的方式是经营上的“平转议”(把平价粮当议价粮卖),费用上的“议转平”(把经营议价粮的费用转到平价粮上);当粮食市场价低于定购价时,农民又会遇到议价粮(数量常年也在500亿公斤左右)“卖难”和定购粮被压级压价的问题。更为有害的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双轨制”中死的一块(定购粮)往往影响了“活”的一块(议购粮),即活不起来,因为为保证定购粮的完成,各地几乎一致规定在完成定购任务之前不准放开粮食市场,而由于中国粮食生产分夏秋两季,结果一年实际放开的时间往往不足一个季度。这样,在粮食产销中真正以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的机制实际并不存在,进而真正的粮食市场并未形成。9.代表农民利益,把农户与市场联系在一起的流通中介组织严重不足前面提及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流通环节交易费用过高等问题,都与中国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的改革大大滞后于生产经营制度的改革、消费结构的转换和农产品流通体制中,价格体制和购销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密切相连。这种滞后集中地表现在真正能代表农民利益的、把农户和市场连接在一起的流通中介组织严重不足。近几年,中国已经发展了一批农产品现货批发或期货市场,但从实践经验来看,其引导农村经济的作用发挥得比较有限。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这些相对集中的现代化市场与分散的农户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性市场主体。因为分散的农户不可能直接参与这样的市场交易,而真正参与交易的主体又不代表农民的利益。因此,如何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代表农民利益的市场组织体系,在分散的农户与现代化的交易市场之间搭起桥梁,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来,承担这一职能的应是供销社,但是,目前供销社处于困境之中,无法真正担当起解决农产品产销矛盾主渠道的重任。供销社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其发展过程中最具特色的,是它与国营商业的三分三合。三次合并分别发生在1958年、1968年、和1982年,三次分开分别发生在1962年、1975年、和1988年。第一次合并主要是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受“左”倾思想的指导,急于搞所有制的过渡。第二次合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进行的。经过这两次合并,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关系越来越疏远,逐渐被农民看成是“二官商”。第三次合并是以政企分开为背景的,但是却忽略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这些合并的过程中,供销合作社的业务经营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三次分开的历史背景虽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在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充分利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这两支主要组织力量来搞活流通的目的而进行的;在对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分开的认识上应该说是逐次深入的,但都是要利用供销合作社这支特殊的商业力量,搞活农村的商品流通,其中既包括要搞活农产品的收购工作,也包括要搞活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就这种分合过程对供销社组织发展的影响来看,有部分商品经营业务的流失,有部分业务关系的削弱甚至中断,进而对供销社的商品流通造成损害。然而,最主要的还是农民对供销社的态度发生变化,使供销社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发生动摇。这是供销社组织发展的最大损失。尽管1995年5月的第二次社员大会使供销社步入新的轨道,然而,在供销社与农民之间的购销关系上,还远远没有恢复供销社的传统,即给农民社员代购代销商品。而且,供销社的地位日益下降。据统计,供销社的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76%下降到1995年的11.7%,农产品收购额供销社占社会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32%下降到1995年的13.%,只有农资的销售有国家政策的保护仍维持42%以上的比重。供销社本身面临着生存的威胁。1994年,全国供销社亏损面为34%,亏损额为40亿元,其中基层社亏损面为40%,亏损额15亿元。这几年农民自办及联办的各种专业农协发展很快。据农业部的统计,到1994年底,全国农村共有各类专业农协148.8万个,平均每个农协拥有固定资产8.5万元,平均销售额28万元。这些专业性服务组织,具有机制灵活、适应性强、与农民利益直接的特点,是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有比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但是,这类组织中农产品的销售实体仅占23%。由此看来,目前,中国很大程度上还得靠农民自己去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像这样的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参与市场流通,不仅增加了平均交易成本,而且由于农民本身在信息、素质、经营能力和经验方面的限制,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农业生产本身所具有的生产相对分散、信息不灵、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对其生产经营的被动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的这些农民自愿结成合作组织尽管对活跃流通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两点:一是专业协会大多组织规模小,承担风险的能力较低。如遵化市创办于1994年的中草药协会是一位有着中草药栽培技术的农民发起的,共有会员20人。协会为会员提供中草药栽培技术,并收购中草药,但由于缺乏实力和协调能力,产品卖出后货款难收回,致使协会仅存在一年就夭折了。二是一些专业农协短期行为严重,经营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还没有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遵化市1993年12月创办的食用菌协会是农民自发组建的,它以农户独资兴办的食用菌厂为龙头,吸收会员20多人。协会为会员提供菌苗、食用菌栽培技术,并收购产品。但是由于发起人(食用菌厂主)信誉较低,拖欠会员资金,影响了会员的积极性,目前该协会维持活动已很艰难。另外,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出现了经纪商和产销一体化组织。中国目前的农产品经纪商主要集中在产地批发市场上。如1992年,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上共有72家经纪商,该批发市场上成交的蔬菜,90%是贩运商委托经纪商代购的。作为流通中介组织经纪商包括划价、司磅、会计等一套人马,可代替购方客商履行同地农民洽谈购买、质量检查、议价、过磅、组织装卸、结算等职能。这种组织的产生,方便了客商采购,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但是,目前中国的农产品经纪商不是代表农民的利益,不是按照农户的意图或受农户的委托服务于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也就没有赢得农民的欢迎,从而使经纪商在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大打折扣。产销一体化组织目前在中国方兴未艾。从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国营商业企业牵头,采取贸工农一体化形式经营农产品的经济实体。产销之间的合作靠契约来维系,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在这种产销联合体中,国有企业的任何一个独力核算的基层经济实体都可作为联合体中运销一方的主体。这样,在一个区域内,就会有若干个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彼此竞争。哪一个联合体都很难直接操纵市场价格,所占市场份额大小,完全取决于各自经济实力和生产能力的强弱以及经营方式的优劣。另一种是由原来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演变而来的贸工农一体化农产品经营联合体。它们不是不同所有制的联合,而是同一所有制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联合体。在这种贸农工公司内,完成从农产品原料到制成品的全部生产、加工过程,把制成品原料到制成品的全部生产、加工过程,把制成品推向市场。这种组织实质上是集一产、二产、三产业于一体的乡镇或村办企业。目前中国各地在发展农产品一体化组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把这项工作简单化。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实现“贸工农一体化”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如农产品商品率高、规模经营程度高、商品特点适宜一体化经营等。有的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用行政办法强行向“贸工农一体化”过渡,结果造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的鱼目混珠,还有的地方忽视了与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相配套的中介环节建设,由于贸工农一体化组织难以与为数众多的农户直接打交道,使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的功能难以发挥。10.农资价格上涨快,抑制农民的购买需求受需求拉动、成本推动、交易混乱等因素的作用,中国农资价格近几年连年以较大的幅度上涨。1994年,中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21.6%,在此基础上,1995年又上涨了27.4%,其中最主要的农资化肥上涨势头更猛,这两年里分别上涨24.9%和35.4%。虽然1996年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下跌至8.4%(其中化肥上涨9.9%,小农具上涨13.2%),但其涨幅仍高于当年的通货膨胀率。加上农民负担仍然较重,各种摊派、乱收费有增无减(1996年全国农民人均纳税、上交集体承包任务、集体提留和摊派等三项达107元,比1995年增长21.1%,而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26元),处于高价位上的农资直接影响了农民的购买力。因而造成农资销售不旺,库存增加,这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民实际可得到的收入。11.宏观调控手段缺乏经过十几年的价格及流通体制改革,到目前为止,在社会零售总额中,放开价格的比重达到90%左右。在农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指导价与市场调节价已超过75%以上。从今后国家农产品价格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家定价的比重将会进一步缩小,市场调节价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扩大,最后走向全面放开价格。但从目前来看,国家对市场价格的宏观间接调控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宏观调控缺乏手段。实践证明,调控不能仅靠行政手段与政策,还必须要有财力、物资做后盾。在1994年的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中,政府调控手段的缺乏显而易见,依靠国营粮店、菜店发挥主渠道与蓄水池作用在实践中效果不明显。这是因为国营粮店作为一个经营实体,也要以盈利为目的。国家给粮店的补贴取消了,粮店执行国家政策所发生的亏损就无法弥补。于是硬性规定粮店不准涨价的结果,只能是粮店有价无货,消费者还得到自由市场上去购买。据报道,在该次粮价波动中本应起平抑物价作用的国营粮店,特别是粮食储备部门,非但未能坚决果断采取措施,在一些地方反而是国营粮店率先涨价。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调控手段。12.市场体系不健全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半径太小,市场功能发挥作用受到严重限制,买难卖难交替出现,价格大起大落,农民的交换地位和贸易条件恶化,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大幅度上升,价格风险集中在农民与国家身上。三加快不发达地区农村市场建设的对策思考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及完善。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初级市场、期货市场协同作用来构造中国农产品市场体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量以小规模和分散经营为主,同时,消费农村产品的企业与城镇居民数量庞大,需求量多,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农副产品的产季、品种等差别也很突出,需要组织农产品的大规模流通和组建大型的批发市场、甚至期货市场。因此,过去那种传统的、低档次的以零售市场、综合市场(有的甚至是露天市场)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市场形式,早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的需要。建立以国家级与区际级市场为核心、且与初级市场、期货市场协同作用,以致逐步发展期货市场和高层次、高度规范化的市场所组成的市场体系,并加强市场建设的力度,促使农村市场体系的快速发育与完善已十分必要。1.将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同等重要的位置农村市场基础设施是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载体,对发展农村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建设农村市场对农村经济带来的巨大活力和好处,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农民都意识到了建设农村市场的重要性,农民和政府都积极参与了建设农村市场经济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各级政府与农民群众并没有意识到建设农村市场基础设施是与建设交通、电力、通信同等重要的事情,并没有意识到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对发展农村经济,以至中国国民经济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为了尽快开拓中国的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各级政府一定要将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2.将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大、专业性强和涉及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统筹规划。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应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应统一规划,逐步形成沟通全国大中城市和主要产区的批发市场网络,以逐步实现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与流通设施的现代化。统筹规划主要表现在:(1)商务部总局统一管理,指导全国各类商品市场,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按商务部“批发市场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报批,因为商务部要对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与区域批发市场建设的规划、布局、专业门类及未来发展等作出统一决策,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或分散雷同等事件的发生。在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到地区之间、产品门类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使每个市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形成区域内全部市场的整体效应,而且还应该考虑与毗邻地区市场建设相呼应,避免重叠而相互抵消力量。对市场规模的设计,应近期与远期结合,形成合理的辐射圈和聚散相连的合力。(2)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中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城市化进程、城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并协调好建设部门同有关综合部门、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产品市场建设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使用规划,使市场建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防止形成马路市场,影响环境与交通,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向规范化、高级化方向发展与演进,并保证市场建设的顺利进行。(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应与客观需求一致。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形成有其客观需要和经济规律,一般是先有市后有场。(4)市场不是建得越大越多才好。市场建设既要考虑农产品资源状况,农产品流通特性,也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一致,切不可凭主观臆断盲目发展,以免造成重复建设和有场无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合理布局是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①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使其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由于资源条件往往能决定当地的生产结构,没有生产作为市场的强大后盾,农产品批发市场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②与历史传统相衔接,充分注意并发挥历史传统的优势。历史上商品集散地的形成,是商流、物流、信息流长时间作用发展形成的结果,有其内在的一般规律性。如果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选址及专业门类能与历史传统优势相衔接,则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成效。无锡三里桥大米批发市场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快的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该地历史上就是江苏著名的粮食集散地。③要与毗邻地区相协调。即筹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注意研究毗邻地区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的同类市场的辐射和影响,扬己之长,避己之短,着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否则,只是一味跟在别人后边跑,就难以站稳脚跟并求得发展。山东寿光县5个批发市场“一兴四衰”的事实表明,批发市场同一定区域的供需总量存在着某种关系,与兴建一般的生产企业完全不同。日本政府颁布的批发市场法中,只允许每20万人口以上的地区建立一个中心批发市场,的确有道理。诚然,批发市场的兴建应考虑相互间的层次配合关系。除了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批发市场以外,还应有产地的集贸市场与销地的几级再批发市场相配合,才能使批发市场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并使价格形成更加合理。3.设立农村市场建设基金,同时以各种方式筹集资金市场是一种公共产品,建设市场是一项公益事业。因为市场是买卖双方交易的场所,它只是一种促进交易达成的媒介,具有很强的非排他性,因此,对市场中的交易行为进行规范及其对市场的建设,都是政府的事情,是政府应行使的职责。同时市场建设关系到每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应由政府来办,应突出非盈利性,搞好服务。但现在实际的情况是,市场的建设者的动机偏离了这个方向。许多市场的建设者过分追求利益,或通过多种方式、多环节乱收费,但收费部分并未用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国家与各级政府部门在将市场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建立市场基金,这一基金由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和市场工商管理费中而来,要使其制度化,并用于市场的建设和改造。鉴于中国财政预算内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不断下降,设立的市场建设基金肯定满足不了市场建设的需要。因此,为了促使中国市场体系的尽快发育,可以继续沿用“谁投资,谁受益”的投资原则,同时要注意对市场的管理与监督。但对于中央级及区域批发市场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独资或至少控股。在这样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金作用、克服趋利行为的前提下,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市场建设的资金。4.加快农村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市场基本交易设施建设而言,既要立足当前实际,量力而行,又要考虑长远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选择大方实用的建筑设计。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要优先发展直接为服务的洽谈接待、信息咨询、物资寄存、车辆租赁、食宿服务等必需的设施与手段,有条件的还要积极发展金融、邮电、储存、娱乐等配套设施,以创造良好的交易条件与交易环境。诚然,从全国来讲,应建立以初级市场为基础,以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以全国性规范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大中小相结合、各种经济形式与经营方式并存、功能完备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但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看,要区别不同情况建设与发展农产品基础设施。东部地区已有数量较多、布局较合理的农产品零售与批发市场,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基础,今后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完善设施,使其上档次,同时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建设规范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规模与基础设施水平均赶不上东部地区,当务之急是按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现有市场基础设施的水准,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适时地建立批发市场。在具体的市场建设中要遵从这么两个原则:一是重点抓好现有市场的改造与完善,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提高,向多功能、高档次、规范化这么一个总的方向发展;二是要注意研究与尊重客观需要与经济规律,一般是先有市后有场。市场不是建得越大、越多才越好。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切不可凭主观臆断盲目发展,以免造成重复建设和有场无市。5.建立统一的信息监测与发布网络高效率的市场体系要有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来支撑。信息虽然可以变为商品,可以用市场机制来调节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但考虑到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量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收费制的交易费用太高,信息产出的排他性太差,因此应将农产品市场信息视为一种公共产品,由政府投资建设信息网络,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同时,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完善与发展,批发市场与各种中介组织及大型企业集团的联系将会越来越紧密,建立统一而权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发布中心,可以有效的引导中介组织的行为,通过衔接产销,优化资源配置。6.加块农产品自由流通进程,加强对农产品的宏观管理与调控(1)加快所有农产品放开经营步伐。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农产品的流通体制仍然存在三种体制:棉花、烟叶、蚕茧等完全由国家控制购销;粮食实行流通双轨制;油料、生猪及绝大多数农产品实行自由流通。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完全放开经营的农产品,由于实现了生产与市场需求直接联系,其产量一直持续上升,并跃上新台阶。水果是较早实行全面放开的品种,近十年来产量增加了近3倍,且品质、品种趋于优化;1990年、1991年中国肉蛋总产量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而一些未放开的农产品,本来产销就缺乏联系,加上国家计划价格不合理,造成生产的大起大落。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棉花与羊毛。以棉花为例,中国棉花向来收购价格定得较低,尽管1987年以来国家曾连续5次提高了棉花价格,但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太快,种棉花的比较收益不断下降,十年来棉花供不应求的矛盾一直很尖锐,国家定价的方式使农民对于棉花价格提高的要求刚性化,而国家不可能年年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因此加大了国家与农民利益之间的摩擦与矛盾。再拿羊毛来说,1988年以前,国家收购价格定得过低,使得生产连年下降,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而1989年以后则因购销价格高于市价,使市场过量供应又引起羊毛大量积压而滞销。可见,棉花、羊毛由供销社独家经营的格局,既不利于调节生产、又不利于协调需求。当然,由于棉花、羊毛收购技术性较强,有一定的特殊性。只有放开农产品的经营,才能有准确的市场信号(价格信号与数量信号),政府才能调控好市场,生产者农民才能安排好生产,生产才得以引导消费而消费信息才得以反馈给生产者。农产品只有真正放开经营才能还农业再生产的本来面目,避免农业生产的大起大落。作为国家目前尚统购统销的大宗农产品的棉花,其经营体制的改革已势在必然。我们进行的是市场取向的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依据市场信号使得各种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据农业部1996年河南、湖北、山东、陕西调查组的调查结果,“每年棉花供需是否平衡及产量高低,与棉花价格调整及大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在影响棉花产销的各种因素中,行政干预的做法事倍功半。”可见,棉花的经营体制改革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大有裨益的。在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下棉花放开经营应是情理之中的事,政府在成熟的时机尽快放开棉花的经营。(2)进一步加强对放开农产品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工作。进一步规范农产品的市场行为,努力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规范与管理,用法律手段管理和整顿市场秩序。通过每年定期制定与公布主要农产品的指导性计划,预测市场行情,在每年农民安排生产前,及时公布指导性价格与商品的供求信息,正确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规范农产品交易行为,提倡平等竞争,防治故意哄抬物价、欺行霸市、独家垄断的行为。(3)改革国有流动企业的管理体制。国有流通企业的现有体制,是在多年来粮食等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形式下形成的,其特点是政企不分、经营不自主、产权不明晰。实行市场经济后,既要求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又不允许摆脱政府的直接控制,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由于产权界定不清和政府的干预,使其依赖性和无责任性较其他行业更为严重。另外,由于其具备政府职能性质,使它在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容易形成垄断经营,排挤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延缓市场主体发育。改革的具体思路是:政企职责分开。在新体制下,国家与企业主要通过市场这一中间环节发生间接联系,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但国家作为所有者,可运用各种法律与经济手段,从维护和增值国有资产出发,责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照企业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情况,重新界定国有企业的范围与经济权利,通过市场调整产权关系,从而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中国国有商业流通企业,比如:粮食、商业等企业,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包袱沉重,老、弱、病、离、退休职工较多,在转变机制中,国家应尽快完成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并在形成独立实体的过程中,应实行较宽轻的政策,给予其部分启动资金,以使平稳过渡,不致出现不安定的因素。以明晰产权为目的,完善经营承包制并逐步过渡到股份制。近几年的一些国有粮食企业,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如天津市粮食企业的平价、议价两条线运行机制和河南商丘地区粮食企业的“四分设”(平价、议价、仓储、多种经营分设“四条线”,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可把流通企业实行利润承包改为资产承包。使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资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确保从国有资产完整和增值两方面构造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产权制度改革就是要逐步实行股份制,由国家股、集体股和社会股组成,所有权由股东所有,真正实现产权分离,以追求产权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参与以市场形成价格的公平竞争。原有国有流通企业承担政府对市场调控的职能要彻底独立出来。成立国家主要农产品储备局的机构和系统,以社会效益为己任,不参与市场竞争,并核实政策性亏损费用,由主要农产品风险基金中支付。但其主要农产品要限定基本品种,实行目标储备,比如只限定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即粮食储备目标上也只是保证市场吞吐、战备粮、贫困地区、灾荒年和低收入等几方面的需要。品种也只是保证生活需要的基本粮食品种。至于优质粮食品种与其他农产品基本上是统统放开。7.强化供销合作机构职能,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扩大流通规模在继续壮大供销社职能的同时,着力培育代表农民利益的规范化的其他市场中介组织,扩大流通规模。比照当代各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和组织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凡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健康运行、能让产供销几大环节有机衔接的国家,必然有发达、规范、上档次、上规模的市场流通组织,如美国有商业公司和销售合作社、连锁店、超级市场,日本有农协,德国有果菜合作社、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和生产者联合体,意大利有合作社与大型商业公司,法国有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和农业销售合作社,泰国有合作社与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印度现在也有了农业销售合作社,中国台湾地区有合作社和农会等。这些组织既可以帮助农民出售农副产品,又可以供应农民所需的生产资料与生活用品,还可以提供其他服务,如对农产品分级、包装、甚至加工和贮藏等,这使整个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有效地降低了流通环节的交易费用,并发展了规模经济。中国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流通主体)的选择,要从保护农民利益、解决大市场与小市场的矛盾、有效降低流通环节的交易费用和促进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程度等要求出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体现中国的国情与特色。据此,我们认为近期中国应主要继续对供销合作社进行改革、继续发展农民合作社以及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1)供销合作社。尽管中国的农村供销合作社由计划经济时代的控制农村市场和农产品经营的垄断地位,已演化到除仍控制重要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经营外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地位,也尽管农民与供销社的地位已经疏远,大多数农民视供销社不为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但不容忽视的是,尽管自市场取向的改革以来供销社的经营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即使到1995年,供销社消费品零售额还占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1.7%、农产品收购额的比重也还占13.1%,目前还没有那一个市场流通组织在农村市场可与它匹敌。而且,尽管供销社在农产品流通的新格局下除对棉花等重要农资的收购和调拨负全部责任外,还远远没有恢复合作社的传统,即替农民社员代购代销商品,但如果供销社适时地按照合作制的规范进行改革,以真正为农民生产流通消费为宗旨,则其极有可能逐渐收复它已丧失掉的一些地盘,成为农村市场流通主体中举足轻重、为广大农民所欢迎的组织,并有效解决中国农村市场流通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不适应市场规模经济与农产品市场发育的要求等矛盾。供销社的改革如果搞好了,它就可以集上述三种组织于一任,形成大系统大集团的优势。毋庸置疑,历经1982年、1984年、1986年、1988年和1995年等几次重要改革,供销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如社员股金由1982年改革时的3.82亿元猛增到现在的100亿元,农民社员已达1.6亿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0%,其年购销额已达9000亿元,比改革前增长5倍多。但是,供销社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也面临愈来愈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两点:一是其以前在农村经济中的主渠道地位已经丧失;二是亏损严重,很多企业资不抵债。据统计,1994年,全国供销社亏损面为34%,亏损额40亿元,其中基层社亏损面40%,亏损额15亿元。这两方面已严重地影响了供销社的发展、甚至生存,也影响了供销社作为目前中国农村中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大、信誉最良好的市场中介组织作用的发挥,供销社的作用发挥不好,也影响了农村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要真正发挥供销社的作用,真正的出路还在改革,通过改革,理顺了各种关系,供销社的发展才会迎来它真正的春天。对于供销社的改革,目前谈得很多,大多数人已形成这样的共识:供销社的生命力在于其要真正成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但如何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则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了。我们认为,供销社的改革方向,不仅仅要在合作、服务上做文章,更要在产权上做文章。仅仅持有供销社股金14%的农民不敢奢望供销社为自己服务,也不敢将其视为自己完全的组织。扩大农民股金的份额,对活跃供销合作组织至关重要。只有当供销社的服务真正作为合作社为自身社员的服务时才能获得它无与伦比的优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所有者归位,即理论所有者与实际所有者合一后,它才能真正成为农民的合作组织,这就需要产权的明晰和进一步界定,以完善农民的产权。这一改革的思路,无疑应将供销社现有的自有资产进行分细划类,量化到农民社员。这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尝试。(2)农民合作社组织。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代表农民利益、替农民运销农产品的销售合作社或类似的合作经济组织。这类组织的存在,对帮助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解决分散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增强农产品整体上的市场竞争和讨价还价能力,降低交易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这种合作组织通过市场信息网络获得的较全面、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要安排农业生产,避免因盲目生产而带来的损失。所以,从国外的经验看,农民合作销售组织是市场经济下保护农民利益的最好形式。如前所述,目前中国农民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的组织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还缺乏较规范的、真正能代表农民利益的农产品销售合作经济组织。中国大部分农民还是几家临时凑在一起出售自己的产品,或者坐等贩运批发商上门或在田边、地头收购。这样,众多的只代表个人利益出售产品的农民面对相对少数的批发商贩运商,因而使农民在议价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会损伤农民的利益。因此,我们应吸取国外的经验,大力倡导、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鉴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教训,应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以现有的成功典型作示范,帮助农民认识到合作社的好处。各级政府在这方面不能搞强制性干预,而应着眼于宣传、引导、指导和服务。(3)代理批发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接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农户委托代理批发销售农产品的代理批发商起着关键作用。他们将农民委托出售的农产品按种类和质量等级处理排序,陈列样品,借助拍卖、投标或根据样品认购等方式出售给中间批发商。代理批发商在产品售出后,按事先与农民约定的比例扣除代理费,其余部分返回农民。代理批发商将产品的销售收入与自己的所得挂钩,产品卖价越高,自己所得越多,从而激励了代理商在交易谈判中的积极性,使代理商与农民在利益上密切相关。代理批发商所销售的产品,虽然也是在产地集中形成批量然后运到批发市场,但是在集货过程中并不形成价格,并不买断完成产品所有权的转移;代理批发商完全是受农民之托进行批发交易,农民所得到的价格是批发市场充分竞争形成的价格,这样能使农民避免或减少生产利润的流失。所以,实行代理批发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的。由前述的分析可知,在中国目前的部分农产品流通中,经纪商主要是在单方面为买方客户从事代购业务,几乎还没有那种常驻批发市场内的替农民代理农产品批发交易业务的真正规范的批发商。而为解决分散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避免因农民一家一户地参与市场交易所带来的流通、交易费用的增加和规模不经济,提高交易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中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上应逐步培育委托代理批发商队伍,逐步建立委托代理交易制。鉴于中国目前因农产品的非规格化难于进行同质性认定,以及包装、贮存、分级等技术落后和设备缺乏的现状,立即在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普遍推行拍卖制是不可能的,但是应把实行拍卖制作为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方向,并为此作出努力。因为根据国外经验,实行拍卖制毕竟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逐步培育委托代理批发商队伍,正是为今后实行拍卖制所应做的准备之一。委托代理批发商应从目前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上现有的经营规模较大、素质较好、常年稳定经营的运销批发坐商中产生。应有意识地培植和引导这支队伍。另外,也可由现在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来充当批发代理商。(4)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所谓贸工农一体化,大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农业经济自身由商业、加工业、农业构成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有机产业结构;二是实行商业、加工业、农业及供产销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三是与农村地域以外的商业、加工业、农业三者建立某种经济联系,开展联合经营。我们这里所指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显然是第二层含义。目前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组织改革的世界性趋势。如在美国,采取农工商联合形式的农业公司,将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加工、贮存、销售以及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横向或纵向衔接起来,使整个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农业公司以经营水果、蔬菜、禽蛋、饮用鲜奶和种子为最多。1970年,美国农业公司的产品量已占全国产量的22%,到1980年时已达30%以上。在贸工农一体化这种联合体中,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通过农民合作社组织进行农产品专业化商品生产,进而把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农用投入物供应以及有关服务,通过横向或纵向联合形式衔接协调,系统地提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制成品。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的联合,把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面对市场的分散经营的小农组合为互相协调、互惠互利的共同体,以市场销售为龙头,反向延伸,用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来调节农产品加工,靠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来带动分散生产的农户组成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使生产、加工、销售一脉相承,形成良好循环。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一是对于由原国有农场或集体经济组织转化而成的“农工商公司”,重在转换经营机制。二是继续大力扶持发展新型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8.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建立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1)加大农产品统一市场的形成,完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完善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要进一步加快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包括集贸市场、中央和区域性批发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相互配套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做到货畅其流、物尽其用。当务之急要下大力气发展批发市场,促使其扩大营业额,上规模、上档次,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具有权威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全国性和跨区域的大市场发展。另外,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本质需要出发,发展期货市场,这是解决目前农产品买难卖难、价格波动和生产起伏过大等问题,实现政府有效调控农产品市场、稳定供求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基础上随即改造成为以农产品交易为主的郑州期货交易所的创建和上海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期货交易开始进入中国农产品流通领域。这对建成中国农产品统一市场而言,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目前大户操纵过甚,投机过度。行政和事业,尤其是金融结构自身的投资期货交易者的存在,致使期货交易市场不规范,某些品种期货价格大起大落,间或又出现交易不活跃现象。这是由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尚未健全和行政区域封锁不同程度地存在因素的作用,使进场交易主体缺乏积极性或受到妨碍所致。1995年,国务院证券委第五次会议提出了发展中国期货市场的原则——宁肯慢,务求好,在稳定中求发展。那么,怎样才能从稳定中求发展?我们认为,今后,要做好以下工作:要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期货的试点工作;加强交易场所通讯、仓储等设施建设;在现有交易所规则条例的基础上,制订期货交易法规,并建立健全职能机构及交易争议裁决程序等一整套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加速风险管理,并以法制裁不规范行为。(2)打破行业垄断和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全国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至少应包括这么几层含义:企业有生产与营销的自由,生产者有权决定生产的品种、数量、时间与地点;企业有进入与退出市场的自由;消费者有购买选择的自由;供需双方有议价的自由。国家应尽量避免对市场进行带有垄断性质的行政干预,保护自由竞争、合同定购价格应由供需双方自由议价,以真正体现双方的平等地位。拆除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使农产品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取消对生产者生产经营的行政干预,给生产者以充分的自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头颈CT低剂量》课件
-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程(第二版)课件 毛平第五章 仰望星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第六章 安全至上:劳动安全教育;第七章 心有敬畏:劳动规范、劳动权益及劳动法律法规
- 疝气的外科护理常规
- 冬季物业安全管理培训
- 中医怎治疗便秘
- 怎么做作文课件教学课件教学课件教学
- 打破思维定势课件
- 石油化工行业研究报告:中国沙特伊朗
- 老年友善管理培训
- 《科技企业模板》课件
- 2029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民法学(2)》期末试题及答案
-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教学课件
- 统编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9.2《提高防护能力》教案
- “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人力资源服务职业技能竞赛考试题库(高频600题)
-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练习100题及答案
- 幼儿教师体态语训练(教师普通话训练课件)
- 江苏市场监督管理局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4
- 2023安徽亳州市蒙城县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相关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答案带详解
- 贵州省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附真题答案】
- LTC与铁三角从线索到回款-读书笔记
- QCT1177-2022汽车空调用冷凝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