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晋江教育事业
十几年来,晋江教育工作在历届县(市)委、县(市)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得到落实,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县市”、“全国电化教育综合实验市”、“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市”、“全国青少年学雷锋先进市”、“福建省‘两基’先进(县)市”、“福建省德育先进市”等称号。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区”,2003年成为福建省首批通过“双高普九”的县市。第一节教育发展现状一小学全市1000名学生以上规模的学校16所,500~1000名学生规模的学校59所。300名学生以下的学校105所(其中200名学生以下的学校14所),占全市小学数的35%,学生数占全市小学生数的17%,校均215人。这些学校大都条件简陋,基本作为撤并对象纳入镇的规划。各镇设中心校1~4所,全市有中心小学29所。中心校大都规模较大,办学条件基本通过晋江市一级达标小学评估。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99.97%,年辍学率0.03%。由于大量非晋江籍学生在晋江就读,全市小学生人数较多,平均每班人数为48.2人。晋江市实验小学、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以及金井、陈埭、青阳、梅岭、深沪、安海、英林等镇,平均每班学生超过50人,个别学校甚至超过60人。达标情况:全市一级达标以上小学47所,其中有2所省示范小学、6所泉州市示范小学、16所省级农村示范小学(目前泉州市共有省级示范小学25所,泉州市示范小学18所,省农村示范小学104所)。达标校数占晋江小学总校数15.9%,在校生数4万多人,占小学生数33.2%,校均生数近900人。从整个泉州市来看,晋江达标校比例除省示范小学数相对较少以外,其他的比例都很高。从达标校的水平来看,晋江硬件略高于泉州市的同等达标校。全市有7个乡镇通过泉州市“小学十配套”达标镇验收(泉州市有37个乡镇通过此验收)。这些学校仪器设备按国家Ⅰ类标准配备,基本配备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教育、体育、音乐、美术、自然实验、图书阅览、少先队、劳技室等10个以上专用教室,部分学校还配备电子备课室、校园低音广播系统、视频系统、班级多媒体、校园网、仪器室等。此外,这些学校学生规模在400人以上,管理较规范、办学质量较高。民办小学:晋江共有6所民办小学,大都在2002年前后建立起来的,这些学校大都起点不是很高,收费包括交通费、伙食费,每学期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主要适应外来工子女就学。有的学校为适应部分无暇照顾孩子以及无文化的家长的需要,采用住宿制、汽车接送,如明江小学;适应培养学生特长需要,如和森道学校。二初中1988年,晋江市每万人口初中在校生197人,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为54%,中学校数38所(其中14所为附中)。到2004年,晋江市每万人口初中在校生604人,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为97%,中学校数54所。以上数据说明晋江市初中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晋江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晋江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晋江历届党委、政府重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并予以正确领导的结果。1988年以来,晋江县以义务教育六项督导为契机,积极实施义务教育法,在1991年12月全县14个乡镇全部实施实行教育,并于1992年3月被泉州市推荐接受省政府首批实施义务教育六项督导评估的县,以优秀成绩通过省检查验收。1994年底成立市“两基”工作领导组,向全市人民发出“举全市之力,攻‘两基’之坚”号召,为保证小学毕业生能全部升入初中,大打初中翻身仗,仅1995年和1996年两年全市就新建13所独立初中校,同时采取一切措施,加大义务教育执法力度,切实做好巩固生额工作,并对溜入社会的适龄人员进行补课。1996年11月晋江市以较高水平通过省“两基”评估验收。在接受省“两基”跟踪复查后,市委、市府就在1998年印发《晋江市建设教育强市规划纲要》,并积极做好迎接“双高普九”检查工作,成为全省7个首批接受检查验收唯一的市(其他6个都是老城区的区)。1988~1995年晋江市初中入学率较低,都在90%以下,每万人口初中在校生都在450人以下,其原因除了校舍容量不够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学生流生严重。为了做好巩固生额工作,晋江市建立学校流生情况报告制度,每学期学校分两次报送当地镇政府和教育局,并于1995年起实行中学不留级制度,在1998年秋取消初中招生考试,小学毕业生全部按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升入初中。因此,1996年以来,初中辍学率明显降低,年辍学率都控制在3%以内,真正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2年秋晋江市成为23个省级课改实验区之一,初中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晋江市确立“上下互动、左右联动、重心下移”的课改机制,开展对课改核心督查工作,充分发挥课改核心校龙头作用,促进课改深入开展。2003年11月省教委对晋江课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三高中1988年晋江市高中学校只有6所,在校生2497人,每万人口高中在校生只有28人,高中升学率(指普高招生)只有24%,1988~1995年高中招生数和职高招生数比都达不到1∶1,这些状况远远适应不了晋江市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要。1995年以来,晋江市从两个方面加大高中教育建设:一是创办更多高中学校;二是建设更多优质高中学校。目前晋江市有17所高中校,其中公办高中校14所,民办高中校3所,1998年、1999年两年就新办7所高中。2000年3所一级达标中学停招初中,成立专办独立高中校,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以满足社会需要。同时晋江市积极开展高中达标升级竞赛,并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晋江市14所公办高中就有13所三级达标中学(重点中学),其中一级达标中学4所,二级达标中学3所,三级达标中学6所。普及高中教育也取得巨大进步,2004年晋江市高中在校生21574人,每万人口高中在校生212人,高中升学率(指普高招生)59%。四职业教育晋江市现有职业学校9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泉州市重点职业学校2所,在校生7085人,每万人口职专(高)生70人,先后开设40多个专业,为各行业输送了22000多名中初级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指标名列全省前列。晋江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关键在于立足晋江实际,走出了一条服务经济建设、独具侨乡特色的发展道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通过政策保证、资金扶持和发动全社会重视、关心职业技术教育等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五学前教育全市共有幼儿园334所,独立设置幼儿园116所,小学附设学前班218所。全市学前一年入园率99%,学前三个月入园率85.02%。全市有19个镇(街道),其中15个镇(街道)设独立设置中心幼儿园。尚有4个镇(街道)的中心幼儿园未建设好。全市有省优质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706人;泉州市优质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5926人。上述幼儿总数8008人,占32.72%。此外,晋江市特教学校也办有培智学前班、聋童语言康复训练班共19个班级,在校生187人。2003年3月起,陈埭、东石、内坑、磁灶设立5个特教辅读班,共招收学生70人。第二节教育结构调整晋江市现有中学54所(其中民办4所),独立职校2所,小学296所(其中民办6所),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幼儿园334所。幼儿园在园学生31933人(其中外来生7046人)、小学在校生132134人(其中外来生41942人)、初中在校生63698人(其中外来生217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1574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7085人,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共25人,教职工10375人。构建起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对各类不同层次教育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但由于教育资源总量的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多年来,晋江市采取了多项有效的措施:一推动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一是加快小学布局调整步伐。按照4000~5000人口布设一所小学的原则,结合危房改造和消除薄弱校的情况进行小学布局调整,公办小学由1997年的375所减为2004年的290所(另有6所民办小学),公办校平均学生数由335人增至443人。二是积极配置教育资源。根据原青阳、罗山两镇撤镇设立6个街道办事处的新情况,2004年初,对相关区域初中生源、校舍容量进行调研,针对局部区域初中生人数增多、校舍容量不足的紧迫问题,对部分服务区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生源分配更加合理,对部分中学调整教学用房。同时,高度重视学校的现代化设施配备,对配备电脑室的学校,每室给予3万元补贴,对配备自然、数学教具的,给予奖励,并开展达标创校、创建“小学+配套”乡镇活动。此外,充分发挥华侨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作用,扩充了教育资源。三是未雨绸缪,进行学制改革。在泉州市范围内率先实行六三年制,使义务教育真正实现“普九”,同时延缓初中入学高峰期的到来。二加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为进一步丰富“双高普九”内涵,晋江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步伐。一是扶持民办普高。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引导下,2004年,晋江辖区3所民办学校——子江中学(普高)、嘉辉中学、泉一高中分校异军突起,共招收高一新生1045人;二是增加普高招生数。2004年,英林中学、平山中学等完校,按照“初中部减肥,高中部增胖”的思路,分别适当调整缩小初中服务区,腾出容量增加普高招生。三是抓紧扩容建设,拓展办学规模。2003年以来,有11所承担高中阶段招生任务的学校新建20个基建项目,建筑面积68183平方米,投资6145万元。四是实行双轨招生,鼓励学校办大。对省达标高中和重点职校,在完成招生计划的同时,允许按“三限政策”(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招收择校生,有效调动其招生积极性。五是采取奖助办法,确保职教生源。对为晋江市中职输送新生的普通中学,给原毕业学校以每生100元奖励,对就读本市中职的晋江户籍经济困难学生,按个人申请由市财政支付学费补助(人均2000元)。三积极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晋江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工子弟就学问题的通知》,提出“以公办学校为主”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及不增加收费的原则。在泉州范围内率先创办外来工子弟学校——陈埭霞村小学,目前晋江已有3所外来工子弟小学。据初步统计,2004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外来生39892人,比2003年多12147人,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达20.37%。外来生就读公办学校37750人,占外来生总数的94.63%。晋江对外来工子女就学实行本地待遇,是泉州地区最早实行这一政策的县区。一是保证外来民工子女享受教育的权利。凡是外来工子女的父母或其监护人持有暂住证、计生审核证、务工证或聘用合同的,晋江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其服务企业所在地学校),无条件接纳外来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如果生源已满,接受外来民工子女暂时有困难的,由当地镇政府协调,引导外来民工子女到附近学校就读。二是坚持外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读不增加收费原则。凡是在晋江市办理有关证件的外来民工子女就学的收费标准与本地学生相同,按照《晋江市人民政府批转〈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收费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晋政文[2002]144号)执行,不准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对个别情况特殊的贫困外来生给予适当扶持。三是鼓励、支持创办外来工子弟学校。针对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晋江市认真执行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政策,切实做到“四个落实”。一是落实公用经费。市财政对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工子女就学,在学生公用经费拨付上等同于本地生标准;二是落实教师编制。市编办、人事部等部门按本地生标准为外来生配备教师编制;三是落实减免措施。对具备“三证”的外来生免收借读费,对无“三证”的外来生减收借读费,04年秋季享受减免优待的外来中小学生21962人,为外来工减轻负担540万元。不少学校对家庭特别贫困的外来生,在住宿费、餐费、交通费等方面还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助。四是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尽可能保证外来生就近到公办学校入学。全市公办学校共接收外来生4.22万人,占外来生总数的95.7%。四继续加强特殊教育面向全市城乡招生的特教学校,在校生逐年增加。教育局多次对在5个镇举办的特教辅读班进行跟踪指导,坚持特教辅读班与特教学校专业教师挂钩制度,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教育系统各中小学、社会各界主动与特教学校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仅2004年第14个全国助残日期间,特校和辅读班共收到捐款27万多元。农村残疾少儿“三级补助”也普遍得以落实。五积极发展高等教育2004年晋江全市有7588个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毕业生报考普通高校和高职,5579人被录取,录取率79.43%,比2003年提高3.04个百分点,比泉州市平均录取率高出2.59个百分点。如果把电大、党校函授、成人高校、高教自考、网络教育等种种开放式学历教育的招生人数计算在内,晋江市18~22周岁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已接近大众化水平。晋江高教发展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并完成最后审定;区内建筑物拆迁和住户、企业安置正在进行;主干路网立项、勘探、设计基本完成;首期占地460亩的菲莉学院筹建办公室已挂牌办公,用地和建设手续正在办理,未来晋江辖区兴建大学的美好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现实。第三节教育质量管理20世纪80年代晋江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创办职业教育;率先实现小学“一无、两有、十配套”,率先实行分级管理和小学“两聘一制”,多次获得省、地两级“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表彰。90年代以来,在泉州市范围内率先通过“全省实验教学普及市验收”;1991年12月全县14个乡镇全部实施义务教育,1992年3月省政府列入首批实施义务教育六项督导评估的县,并以优秀成绩通过福建省检查验收。1996年通过省“两基”验收;还先后获得“全国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县市”、“全省电化教育综合实验市”、“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市”、“全省青少年学雷锋先进市”等称号。2000年以来,晋江市被评为福建省“两基”先进县(市)、“全省德育先进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区”。2003年成为福建省首批通过“双高普九”的县(市)。在教育质量管理方面,晋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四项。一强化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第一,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全市青少年心教专业委员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业务指导;各校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讨论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如晋江一中等12个学校成为泉州市心教实验校。第二,切实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中小学认真学习宣传《全国青少年文明上网公约》。通过开展网页制作竞赛、网上征文比赛、网上知识竞赛等活动,全面增强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通过鼓励开辟校园网吧,有效减少学生接触有害网络信息的机会;通过开办计算机特色班及兴趣活动,进一步丰富课余生活,满足学生信息技术爱好。同时,校园网普遍配有专人负责,对有害信息进行信时清除,对学生上网进行严格管理。第三,充分发挥劳动基地的作用。2003~2004年,全市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接纳35期15000名学生,培训内容有军事训练、果园管理、园艺技术、生态环保、乡土历史等等。基地与交警、司法、武装等单位联办共建,交通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劳动教育兼容并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第四,大力开展特色活动。通过开展法制宣传周、禁毒教育系列活动、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推进课程改革实验一是加大义务教育课改力度。教育局干部和进修学校教师按片区实行挂钩联系制度。加强上下沟通,掌握基层动态,发现典型,指导一般。《晋江课改》刊物展示出一大批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智慧和创造力。二是启动高中课改。教育局组织编写高中课改材料并分发到各高中校,各校组织教师培训,同时还开展高中课改交流研讨会。三是督促制度不断强化。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教育局先后下发《关于开展第二轮素质教育督导检查的通知》、《关于对课改核心校进行督导检查的通知》、《关于组织实施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性评价指导意见(试行)及福建省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意见(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第二轮督导将课改与教学常规管理列为重点。为壮大督查队伍力量,专门聘请30名兼职特约督学,并把教育局、督导室、进修学校、各片区骨干人员组成“强势联军”,对片区核心校逐一督查。四是课题不断深入。2004年,中学有泉州市级课题17个,省级课题21个,国家级课题17个;9所小学课题接受泉州中期验收,其中4个课题(分别由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安海中心小学、池店中心小学、陈埭教委办承担)列为泉州市重点课题。三严格教育常规管理认真贯彻省新颁布的教学常规管理若干意见,市镇逐级组织督查指导。各校普遍根据新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对如何进一步执行课程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