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萨克族跨国文化特征及其影响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e1d34bcf9c18e675bb6cf8b7dda839f/4e1d34bcf9c18e675bb6cf8b7dda839f1.gif)
![新疆哈萨克族跨国文化特征及其影响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e1d34bcf9c18e675bb6cf8b7dda839f/4e1d34bcf9c18e675bb6cf8b7dda839f2.gif)
![新疆哈萨克族跨国文化特征及其影响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e1d34bcf9c18e675bb6cf8b7dda839f/4e1d34bcf9c18e675bb6cf8b7dda839f3.gif)
![新疆哈萨克族跨国文化特征及其影响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e1d34bcf9c18e675bb6cf8b7dda839f/4e1d34bcf9c18e675bb6cf8b7dda839f4.gif)
![新疆哈萨克族跨国文化特征及其影响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e1d34bcf9c18e675bb6cf8b7dda839f/4e1d34bcf9c18e675bb6cf8b7dda839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哈萨克族跨国文化特征及其影响
新疆哈萨克族与中亚国家的哈萨克族有同源关系。15世纪中叶,月即别部落联盟白帐发生分裂,一部分成为月即别——哈萨克人的部落脱离出来迁徙到楚河流域和塔拉斯河流域,尔后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政治实体——哈萨克汗国,到16世纪初哈萨克民族基本形成。16世纪60年代,哈萨克汗国分为三个玉兹,曾一度臣服于准噶尔部。18世纪中叶,清政府派遣大军平定准噶尔,使哈萨克三个玉兹先后归顺清朝管辖。19世纪中叶,沙俄侵占了哈萨克草原大片领土后开始向中国西北边境进犯,并迫使清政府于1864年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1882年签订《中俄伊犁界约》、1883年签订《中俄塔城界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原属中国的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强行划入沙俄版图。此后,不愿意归顺沙俄的哈萨克人纷纷迁入中国境内,他们落居于中国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山等地。十月革命后,约有20万哈萨克人相继逃入新疆境内的伊犁、喀什等地。由此,哈萨克族成为跨国民族。新疆哈萨克族与境外同胞有生命的遗传因子,这是生理性的联系,同时也有着文化遗传因子,文化上有多重联系,体现在语言、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一新疆哈萨克族跨国文化特征(一)语言上的互通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实践和文化交流的最基本信息载体。新疆哈萨克族与境外同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由于语言有巨大的稳定性,新疆哈萨克族与境外同胞对本民族语言恪守程度一直较高,本民族语言一般为第一使用语言。从我国看,政府为依法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受到社会尊重,并得到广泛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为了帮助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党和国家还创办了民族出版社,用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等民族文字出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门类书刊。各民族自治地方也有本民族的出版社,用本民族语文出版报刊。“2006年,我国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达5931种,6581万册,分别是1952年的9.6倍和10倍;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杂志有192种,651万份,分别是1952年的12.8倍和3.9倍;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有82种,1.18亿份,分别是1952年的4.1倍和4倍。”[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过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对少数民族地区广播,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形成了对外覆盖能力,“2006年,民族自治地方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88.2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2.35%。”[1]新疆长期以来实行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民族语言政策。《新疆日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机关报,是全国唯一的一家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4种文字出版的省级党报。目前,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有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4种。2009年底全疆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4.4%,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4.78%。在新疆各类教育中均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其中,基础教育阶段采用了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等7种语言进行教学。对民族语言的保护,使哈萨克族既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力,保护了语言的多样性,也使哈萨克族与境外同胞在语言使用上有一致性。从中亚语言使用情况看,早期本民族语言与俄语并用情况较为突出。沙皇俄国征服中亚之后,进而对居住在边疆地区的非俄罗斯民族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沙俄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统治,制定了‘义务国语制’,强制推行俄语,歧视和排挤少数民族语言,对非俄罗斯民族实行俄罗斯化”。[2]苏维埃时期为了发展中亚和哈萨克草原地区的工业化,成千上万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族工人、农民和工程技术人员迁居中亚,开垦土地及创建工厂企业。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中亚地区的居民流动增强,这不仅改变了中亚的人口结构,加速了这里的民族多样化,同时也出现了语言的复杂化。由于多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联系的日趋频繁,俄语作为当时苏联国内通用语言,在其社会中担负着重要的语言功能,成为多民族交往的媒介。各民族深受俄罗斯语的影响,并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本民族语和俄语进行交际。中亚各国独立之后,新的国家着力于复兴主体民族文化、语言,主体民族的语言相继成为国语,并开始大力推广和普及国语的活动。如“哈萨克斯坦还把是否掌握哈萨克语作为晋职晋级的条件和标准,在全国推行;在大中小学开设哈语课程,规定学生必须掌握哈语,用哈萨克语取代俄语命名的居民点、街道和企业名称。”[3]中亚哈萨克语尽管受到俄语的强大辐射,但是哈萨克语并没有削弱,主要原因是:第一,语言的自身生命力。如“同声相应”的原理,一定的语言社团成员对于自己从小学到的母语总有一种强烈的偏爱心理,这种偏爱心理在社团内泛化就成为语言感情。因此中亚哈萨克族虽然学习掌握俄语,使俄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成为交流的第二语言,但是只要有可能,他们总是力求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来交谈,他们通过语言认同,彼此有一种归属感,语言在他们之间形成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第二,中亚哈萨克族人口多居住在农村,这一特点使其民族语言特质得到巩固。他们生活的大环境是语言多元化,但是居住的小环境却多为操突厥语的居民,语言相对比较单纯,因此中亚哈萨克语仍然保留了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新疆哈萨克族和境外同胞现在分属于不同的国家,经历着不同的语言使用和语言变化历程,但是语言本身的原因和语言存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新疆哈萨克族和境外同胞在语言上保持着互通。(二)宗教信仰相同,民俗文化相近自古以来,中亚不仅是多民族迁徙的十字路口,而且是多种宗教的交汇处和多种文化的荟萃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文化互为影响的重要内容,在各民族社会生活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公元8世纪伴随着伊斯兰教步入中亚,由于操突厥语民族相继皈依,中亚形成伊斯兰教的主要分布区域。新疆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与境外同胞保持着相同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于10世纪初传入新疆后,至16世纪时已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宗教政策和宪法、法律的保护下,伊斯兰教团体和穆斯林的权益极其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得到了充分保障。公元8世纪初,不断向外扩张的阿拉伯人开始致力于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的传播。在以后几个世纪里,伊斯兰教逐渐被中亚民族所接受。沙皇时期,沙俄殖民当局曾采取残酷的手段强迫“非俄罗斯”的宗教信奉者皈依东正教,对不服从的地区和居民则下令焚毁清真寺,强行没收宗教财产。叶卡捷琳娜女皇统治时期,为妥善解决在扩张过程中遇到的宗教问题,于1788年在奥伦堡成立了“穆斯林宗教管理局”(后迁至乌法)。当整个中亚地区在1865~1884年期间沦为沙俄帝国属地时,沙俄殖民当局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穆斯林管理方法。苏联时期,1917年11月20日颁布了列宁签署的《告东方全体穆斯林劳动人民书》,明确宣布苏维埃政府对穆斯林的态度和立场。1918年1月23日又颁布了《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和学校同教会分离的法令》,正式规定了苏维埃国家与宗教团体之间的关系。1925年后,中亚地区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同时也开始了对伊斯兰教的强制世俗化过程。1928年底,中亚各国全面废除了宗教学校,从此结束了中亚地区多年来宗教对教育的垄断。1941年后,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苏联政府暂停反宗教政策,号召穆斯林群众积极投入卫国战争。中亚各国宗教团体配合政府鼓励青年参军上前线,清真寺为战争胜利捐钱、捐物、帮助军人家属,并集资组建坦克部队。苏联政府及时肯定了宗教界的爱国行动,放宽了对伊斯兰教活动的限制,允许中亚各国重新开放清真寺。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又开始推行过激的宗教政策。1954年苏共中央通过《关于科学无神论宣传中重大缺点及其改进措施》的决议,掀起了战后无神论宣传的高潮。大量的教职人员返俗,许多清真寺被关闭。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以改革和新思维为旗号,放松了延续几十年的宗教控制政策,引发了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回潮运动。苏联解体前后,出现在中亚各国的宗教复兴运动与同期的民族主义浪潮彼此呼应,使中亚国家伊斯兰回潮运动进入了激进的阶段。新疆哈萨克族与境外同胞在不同的国家,生产与生活经过世代的变迁和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生产和生活特点,但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相似的。新疆的哈萨克族以游牧畜牧业生产为主,与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国家哈萨克族相似。也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民族服饰、节日、文化名人、民族乐器、民族歌舞和体育项目等。(三)国家文化认同的差异性虽然新疆哈萨克族与境外的哈萨克族有着多重联系,但由于分属不同的国家,在国家文化认同方面也就具有了差异,各自向着各自国家的主流文化靠拢。新疆哈萨克族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借鉴吸收了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文化的有益因素,从而形成了哈萨克—伊斯兰—汉文化共同体。而居住在中亚和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社会文化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巨大影响,以哈萨克—伊斯兰—俄罗斯文化为主流。新疆哈萨克族与中亚哈萨克族的社会文化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曾经或一直具有的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族源,基本上具有共同的传统文化特征和心理素质,仍然具有共同的族属认同和民族感情,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跨国民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跨国民族除了在地缘上跨国而居外,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他们有复杂的文化、政治内涵,跨国民族的关系问题往往关乎国家的安全、边疆的稳定。“一个跨国民族被不同国家分割的部分,出现内部异质性发展趋势,各所在国边境地区便会出现‘和平跨居’的有利于各自国家认同的良性发展。如果一个跨国民族被不同国家分割的部分出现内部同质性发展趋势,各自彼此靠近,与各自所在国的主流文化背道而驰,那么,各自所在国边境地区便会出现针对各自国家和其他民族的冲突,便会出现极端主义势力。”[4]新疆哈萨克族受到国家主流文化的巨大影响,中国国家对哈萨克族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是随着中亚哈萨克斯坦国家的独立以及哈萨克斯坦号召全世界哈萨克族“回乡”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生产、生存条件的优越性,都会影响到我国哈萨克族的民族心理和行为。如果我们不充分重视这种变化和发展,势必会增加人口流动的不稳定性,影响到我国哈萨克族社会的稳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二跨国文化对新疆哈萨克族的影响新疆哈萨克族与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族有同源关系,有血缘上的联系,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上有相同或相似性。目前,中哈两国建立了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虽然两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社会条件等方面有差异,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友好交流,减少分歧,扩大合作,为两国在维护安定的前提下,境内外哈萨克族互相有益的“和平跨居”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由于我国政府对各少数民族政治上信任、政策上给予各种优惠、照顾,对与在哈萨克斯坦有亲属关系的边境哈萨克居民,政府允许其自由申请出入境,这样有亲缘关系的人们在闲暇时会互相走访,参加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活动,或参加民间组织的文艺汇演、学术交流等,现在新疆哈萨克族与哈萨克斯坦境内哈萨克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对新疆哈萨克族民族心理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独立以后,为维护社会稳定付出了很大努力。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秘书长尼古拉·博尔久扎说:“哈萨克斯坦目前是中亚最为稳定的国家之一,它正在民主地发展,没有破坏局势稳定的明显征兆或潜在因素。”[5]哈萨克斯坦的经济、教育、就业及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较快。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率每年都保持在10%左右,2007年“哈萨克斯坦全年完成GDP约8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7%;人均GDP5500美元。中国新疆实现生产总值3494.42亿元(约合4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2%;人均GDP16860元(约合2217美元),比上年增长9.9%。”[6]在教育方面,哈萨克斯坦实行11年义务教育,并有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教育的良好发展,使人口素质提高,就业率提升。“现在,该国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全国没有文盲,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较高。”[7]“2007年登记失业人数继续减少,只有5.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0.7%”[8]。哈萨克斯坦的稳定与发展吸引着各地的哈萨克族迁居哈萨克斯坦。新疆哈萨克族如何看待哈萨克斯坦,对哈萨克斯坦有怎样的了解,是否愿意移居哈萨克斯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专门的调查。从表1中可以看到被调查者中有60%的人在哈萨克斯坦有亲属,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大的。新疆哈萨克族在哈萨克斯坦有亲属的比例预计还会增加,因为近几年还不断有哈萨克族迁居哈萨克斯坦。另外,过去哈萨克族不太敢说自己在哈萨克斯坦有亲属,近些年哈萨克族以在哈萨克斯坦有亲属为荣,过去长久没有联系的亲属也开始有交往。表1您在哈萨克斯坦有亲属吗有亲属就要有来往,特别是我国与哈萨克斯坦是友好合作的邻国,双方居民可以自由往来和交往,这也是符合人性的。新疆哈萨克族与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联系是比较紧密的,常见的联系方式有去哈萨克斯坦探亲、写信、电话、网络联系等,从表2的信息看,被调查者中,有60%多的人是通过电话联系的。访谈中了解这一情况时,多数人说,打电话比较方便,去哈萨克斯坦花钱比较多,有钱才行。表2您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与哈萨克斯坦的亲属保持联系由于新疆哈萨克族在哈萨克斯坦有亲属,因此他们是比较关注哈萨克斯坦情况的,调查中被访谈的50人中有45人都说关心哈萨克斯坦的发展。去哈萨克斯坦要受经济条件等的限制,新疆哈萨克族了解哈萨克斯坦的途径主要就是通过亲属和朋友(见表3),通过媒体了解的只占19.1%。哈萨克族常说“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相信自己的耳朵”。表3您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哈萨克斯坦的情况表4您的亲戚中最近几年有移居哈萨克斯坦的吗表5移居哈萨克斯坦的原因是什么从调查表中也可以看到,新疆哈萨克族移居哈萨克斯坦的意愿是比较高的,如表6所示,愿意移居原因除了有亲属外,主要因素是哈萨克斯坦的生活水平高。尽管新疆哈萨克族认为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国家政策不同(见表8),我国国家的稳定、各民族的平等关系,有很强的国家向心力。但是改善基本生活条件和环境,对哈萨克族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毕竟生存需要是人们的第一需要。因此,把改善牧民生活条件作为第一要务,是牧区稳定、国家和谐发展的根本。表6如果有条件您会移居哈萨克斯坦吗表7您认为新疆哈萨克族与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有什么不同表8您认为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有哪些不同三对策和建议(一)关注新疆哈萨克族的民生,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首先,加强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建设,使牧区与其他地方、社区联络不受物质条件的限制,有利于哈萨克族对外界的了解。其次,加快牧区的定居点城镇化建设。哈萨克族牧民居住分散,尽管牧民定居能使哈萨克族居住相对集中,但是多以村和单一民族为主。而定居点城镇化,能够使定居牧民直接享受城镇发展建设的成果。多人口、多民族居住的城镇,利于哈萨克族牧民对其他民族的接触和了解,也利于他们接受更多的现代信息。再次,完善哈萨克族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哈萨克族及其牧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证。哈萨克族对现代社会充满希望,期待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多种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研咨询-2025年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市场规模、行业集中度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医学CT影像设备与应用介绍课件
- Unit+1+Meeting+new+people+Part+A+Let's+learn+Listen+and+chant【知识精研】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
- Unit 2 My class Lesson 1【知识精研】三年级英语下学期同步备课(人教精通版·2024)
- 《玩具行业分析》课件
- 《导波与波导》课件
- 《dn技术原理介绍》课件
- 2025年哪吒精神开学收心第一课课件
- 《护理与法律》课件
- 《比划动作猜成语》课件
- 中国建筑史PPT(东南大学)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颅脑外伤(新版)课件
-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专项复习(含答案)
- 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年产14000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 《哈佛经典谈判术》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精校WORD版)
- 分包商座谈会领导致辞
- 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说课ppt
- 扶梯人行道检验验收作业指导书
- 铁路道岔知识课件
- 自考公共关系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