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制度十历程及前景展望_第1页
新闻发言人制度十历程及前景展望_第2页
新闻发言人制度十历程及前景展望_第3页
新闻发言人制度十历程及前景展望_第4页
新闻发言人制度十历程及前景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3~2013新闻发言人制度十年历程及前景展望

2003~2013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经风雨、奋力前行,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从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两届领导集体顺利完成了交接班,开启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新征程。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也走过了十年的探索发展之路。2003年春,肆虐的非典疫情重创了我国不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体制,也暴露了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权威信息发布“缺位”这一薄弱环节,促使我国加速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十年来,新闻发言人制度经历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辉煌,也遭遇了“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刘铁男事件”等引发的非议和责难,而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和矛盾冲突日益凸显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必须在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以更积极的态度总结经验,以更清醒的头脑正视问题,以更深刻的思考去面对下一个十年的机遇与挑战。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十年发展历程我国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一系列重大事件,体现了我国改革进程中“重要工作或者重大事件推动制度变革”的一贯特点。从总体上看,十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2003~2006年的初步推进期,2007~2011年的制度化建设及快速推进期,2011~2013年的制度反思和深入探索期。[1](一)初步推进期(2003~2006年)2003年抗击非典的中后期,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了战略部署,从4月初到6月24日,卫生部连续举办了67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频频出现,及时公布非典疫情进展,有力地扭转了非典初期的被动局面,也成为我国即将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标志。如果说在此之前,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被动起步的话,从抗击非典之后就开始了主动的发展。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各部门、省(区、市)人民政府纷纷建立新闻发布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北京、上海等地走在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改革的前列。早在2003年年初,北京市即下发《关于在各委办局、各区县设立新闻发言人规范新闻发布制度的意见》。该意见指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北京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建立权威、规范的新闻发布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以强化北京的对外宣传为重点,逐步建立组织健全、职责分明、管理集中、运转高效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确保新闻发布主动、及时、准确、权威。同年6月,上海市政府决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由市政府发言人每两周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介绍市政府最新决策及相关重要工作。2003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来自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等66个部委的100多名新闻发言人参加了为期5天的培训学习,中央部委层面的新闻发言人队伍雏形初步建立。2003年11月,第二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开班,全国各省(区、市)的近80名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官参加培训,培训成为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国新办从2004年底开始,每年都盘点新闻发布工作并公布各地各部门发言人名单和联络方式。2005年,国新办积极指导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医院、学校和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继续完善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呈现从中央向地方推广的态势,逐步建立起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三个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机制。从2006年开始,国新办还在10多个部委和地方推行了新闻发言人定时定点自主发布新闻制度,卫生部、公安部和教育部都成为每月定点定时例行召开新闻发布会的部委。(二)制度化建设及快速推进期(2007~2010年)2007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对外发布,并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的发布实施,意味着政务公开进入法制轨道,及时公布政务信息,已经成为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制度层面来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组成部分,新闻发言人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重要“窗口”。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对我国政府的救灾能力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次重要考验。中央政府将灾区的信息和中央的决策第一时间发布全国乃至世界,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而抗震救灾过程中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亮相也将我国的军队新闻发布制度建设推至前台。汶川地震中的新闻发布工作,更进一步证明了在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控制和新闻发布上,中央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进入了成熟发展的轨道,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筹备与胜利举办,是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又一座里程碑。在整个奥运筹备举办过程中,中国政府对待中外媒体采取了全方位的开放政策,允许外国记者对奥运、对中国实施透明的采访与报道,而且这种媒体开放不是短期举措,而是长期趋势。奥运新闻发布工作所取得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在探索提高新闻媒体的开放、透明和公开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也彰显了中国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公众的决心。2009年,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2010年6月,中央纪委、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等11个中央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公布了简历和工作电话。同时,全国31个省、区、市及近半地市建立了党委组织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成为新闻发言人制度成熟发展期中的又一重要突破。(三)制度反思和深入探索期(2011~2013年)在2011年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因为不当言论成为众人指责的焦点,而背后的原因不仅是个人失责,更是制度不健全导致的结果。从2012年底到2013年5月,在媒体人罗昌平实名举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的事件当中,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的快速“辟谣”行为,在事后被指责为刘铁男个人的舆情公关和应急工具,不仅严重违背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衷,也严重伤害了政府的形象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正面作用。王永平事件和刘铁男事件对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各种质疑和反思的出现,也推动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改革的深化,并在超越新闻发言人自身领域的更高层面取得突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知情、参与和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对各级行政机关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正确引导舆情提出了更高要求。2011年以来,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平台在舆论传播中的作用开始凸显,其话题互动性更强、热点形成时间更短、传播更快更广、舆论导向更难以控制,影响力大大超越了传统媒体和以往的网络传播形态。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移动互联网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众议题上成为重要信息源。网络舆论场的快速形成和发展,对新闻发言人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的要求,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中多处涉及互联网管理、舆论引导等方面工作,对于运用互联网做好新闻发布工作,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是新闻发言人制度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建立政府与民众的常态对话机制、正面引导网络舆论的创新举措。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现状当前,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权威信息发布已经成为政府工作和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与媒体和公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国际社会准确及时全面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从北京到全国各地的大量政府新闻发布活动为树立国家良好形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国际国内舆论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新闻发言人制度普遍建立2003年初,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要求,全国外宣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在全国推动建立“三个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强调各级政府的新闻发布要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9号),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文件精神,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出台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到2007年底国务院主要部委局办、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都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明确了新闻发布工作机构、指定了新闻发言人。2003年以来,国务院新闻办、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三个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并不断向基层和企事业单位延伸。目前,国务院各部委局办普遍明确了负责新闻发布工作的具体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则由政府新闻办公室担负起了本级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组织协调。为推进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了舆情研判、口径拟定、记者管理、情况通报等相应的工作机制。与此同时,我国党委和中央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建立。2009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到了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0〕26号文件),2010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公布了13个中央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名单及新闻发布工作机构的电话,地方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在纷纷建立。2009年9月,国资委提出要指导“央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制度建设,设立新闻发言人以及相应的新闻发布机构,2011年2月,国资委公布了央企121位新闻发言人的名单。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0号)发布,要求切实加强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提升新闻发言人的履职能力,完善新闻发言人工作各项流程,建立重要政府信息及热点问题定期有序发布机制,让政府信息发布成为制度性安排。100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向刚性约束又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二)新闻发言人队伍不断成长壮大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新闻发言人名单,到2013年底,有中共中央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14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言人2人,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121人,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新闻发言人51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58人,共246人。2011~2013年,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数量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2]图12011~2013年国务院和各省新闻发言人人数变化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03~2013年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局办和省级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岗位上工作过的同志多达540人。在这些新闻发言人中,有的是省部级领导干部,有的是司局级负责同志,他们在处理大量行政事务工作的同时,活跃在新闻发布一线,开展新闻发布活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引导舆论,为发展改革稳定营造有利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除外交部的发言人外,在中央部委的发布平台上也涌现出了像公安部的武和平,原卫生部的毛群安、邓海华,商务部的姚坚、沈丹阳,交通运输部的何建中,国防部的胡昌明、耿雁生,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的黄毅,国家统计局的姚景源、李晓超、盛来运,国家林业局的曹清尧,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颜江瑛,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李维一、杨毅、范丽青等一批“名嘴”。在地方政府的新闻发布平台上也有不少像北京的王惠、上海的焦扬和陈启伟、重庆的文天平、新疆的侯汉敏、南京的徐宁这样的佼佼者。为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沟通能力强的新闻发言人队伍,国务院新闻办会同各部门各地方开展了大量的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有逾万人次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各类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工作相关的培训,各地各部门也结合自身需求组织了大量新闻发布工作的专题培训。(三)新闻发布成为媒体报道政府工作的主要信息源各地各部门围绕地区和部门的中心工作、重大政策决策出台,主动设置议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发布活动,质量不断提高,效果明显提升,政府的权威信息发布为各类媒体客观、准确、充分报道政府工作起到重要的引导和影响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形式的新闻发布活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断提高,相关数据如图2、图3、图4所示。[3]图22004~2012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数量图32006~2012年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数量图42006~2012年“三个层次”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总数量国务院新闻办每年举行的六七十场新闻发布会和外交部、国防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原卫生部、国台办、统计局等部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受到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也建立了定期或不定期的新闻发布会制度,通过各种发布活动介绍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解读出台的重大政策决策、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各地各部门还综合利用接受电话问询,网上访谈,开设政务微博,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上开设新闻发布专题专栏等方式进一步扩大新闻发布内容的传播范围。(四)新闻发布成为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引导舆论的重要平台各地各部门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二十字方针,把新闻发布作为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制定新闻发布应急预案,建立快速反应的应急工作机制。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多能做到快速反应、及时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权威信息发布、媒体采访服务和舆论引导工作。在应对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008年南方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四川省芦山“4·20”强烈地震等突发事件中,各有关地方和部门的权威信息发布及时充分,为灾难性事件的妥善处置营造了有利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在维护社会稳定、尽快恢复社会正常生活生产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目前,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有关部门和地方及时主动开展新闻发布活动基本已成为常态,而在十多年前这是难以想象的。(五)新闻发布形式和手段日益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并成为政府联系、沟通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畅通民意、表达诉求、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99年开始推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通过政府网站公开发布政务信息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的普遍手段。以2005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开通为重要标志,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政府网上政务公开的内容日益丰富、及时,政府新闻发布会的网上直播成为常态。与此同时,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为了应对新媒体给政府的新闻发布与舆论引导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着力建设基于新媒体的政务信息发布和与公众互动交流新渠道,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尤其是涉及公众重大关切的公共事件和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及时、便捷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据统计,截至2013年10月底,新浪平台上的政务微博有100151个,其中包括机构微博66830家,公职人员微博33321位[4];腾讯平台的政务微博有160068个,其中党政机构92130个,党政官员67938个,微信平台政务微信总数超过3000个,约占认证公众账号总数的6%。[5]三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不足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还很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普遍地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不平衡。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发言人制度要适应新形势、新挑战还有不少短板和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思想认识、制度建设和能力水平等三个方面。(一)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新闻发言人制度设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发言人的使命是什么,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认识并不正确。本来制度的初衷是如何有效地披露信息,引导舆论,但是现实中被片面地理解为如何应对媒体,如何化解危机。发言人的职责也变得模糊不清,是披露信息还是隐藏信息,是解决问题还是推卸责任,是全局观念还是部门利益,是拉近情感还是激化矛盾?这些认识问题表现在新闻发布工作中,往往是形式公开多,实质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被动公开发布多,主动公开发布少;公开“正面”信息多,公开“负面”信息少。同时,在新闻发布中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更多关注了向媒体发布信息,忽略媒体反馈的公众意见,不知道公众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对政府的政策法规支持与否,下情上达的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一些政府部门和主要领导干部对新闻发布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仍然存在,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迫于行政命令的压力而建立的,没有将信息公开看作系统化的、需要整个部门通力合作与相互配合的工作,而只着眼于如何应付记者、回答问题上。新闻发布工作只是新闻发布机构和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还远远没有上升到“一把手工程”、“人人工程”的高度。(二)新闻发布的制度机制亟须进一步完善多年的实践证明,凡是制度机制相对比较完善、机构人员相对健全充实的部门和地方,新闻发布工作开展得就比较有规模、有数量、有质量,也有影响,新闻发布活动真正起到了引导和影响媒体报道,主动掌握舆论主导的作用,为本部门本地方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舆论保障。从目前各地各部门新闻发布工作开展不平衡的实际看,在制度机制建设上仍大有文章可做。有些部门和地方对新闻发布工作的制度建设不重视,权威信息发布工作并未列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新闻发布工作机制不健全,机构虚设、人员匮乏,新闻发言人变动过快、随意性较大,新闻发布工作整体没有规划、具体发布活动缺少专业策划,平时发布活动若有若无、应急时匆促上阵临时抱佛脚。解决这些问题,根子还是要在制度机制建设上下功夫。一是探索制定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条例。制度建设是决定性、根本性的,有了健全的制度,才会有顺畅的机制和有序、高效的工作。我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有成功,也有教训,积累不少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些都为制定一部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条例奠定了基础。这部条例应从制度层面明确规定政府新闻发布的工作定位、目标、原则,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责任人、保障条件,监督、考核、评估和问责、奖励、惩罚等;明确新闻发言人职位定义、任职条件、任免程序、职责权限等。探索建立新闻发言人资格认证制度,逐步推进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专职化。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三个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机制。下力气解决目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做到制度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相应的工作条件到位,不断推进新闻发布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使新闻发布工作真正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日常工作的不可或缺内容,成为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途径,成为与媒体和公众沟通的重要渠道,成为凝聚民心、增进了解、展示形象的重要平台,通过组织规范、专业、高质量的权威信息发布,有效引导和影响媒体、公众,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治久安营造有利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三)新闻发言人的能力水平亟须进一步提高政府新闻发布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尤其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媒体格局和舆论形成发生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社会公众和媒体对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新闻发言人的能力水平要求自然也越来越“苛刻”。目前,我们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多为兼职,且轮换过于频繁,绝大多数新闻发言人并无新闻从业经历,对新闻信息传播和媒体运作规律知之不多,职务分工使然担负新闻发布工作前又无机会接受专门培训,因此只能边干边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新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发言人队伍的整体能力在不断提高,但发言人不发言,该发言时不发言,发言事先不准备乱讲话、讲错话等现象并不鲜见。要切实解决这类与新闻发言人使命、责任和素质要求不相吻合,与新形势新挑战不相适应的现象和问题,进一步提高新闻发言人队伍的整体能力水平,至少应从两方面着力:一是建立进入门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队伍首先要把住进门关,明确新闻发言人的任职条件,让每一个走上新闻发言人岗位的同志都具备政治坚定、熟悉政策、了解业务、具有一定媒介素养和较强沟通表达能力的基本素质,使上岗的新闻发言人都具备“深造”、提高的基础和濳质。二是加强和深化培训。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工作人员培训要常抓不懈,有必要依托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高校积极推动在全国建立几个具备专业师资和条件的培训基地,并相应建立符合我国新闻发布工作实际和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需要,科学、系统、专业的培训体系,对新闻发言人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不同层次的定期、分类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不断提高新闻发言人的综合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四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前景展望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从来都不是单兵突进的,它的健全完善与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紧密联系,蕴涵着十分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内涵。十八大对我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新闻发言人制度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6](一)去除形式主义,加强深层次沟通进入2013年,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和带领下展现执政新风,赢得了境内外媒体的好评。习近平总书记反对形式主义,力戒八股作风,“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讲话,带来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新气象。新闻发言人如何忌官话、少空话、戒套话,尽量用平实、生动的语言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的关切,已经不仅仅是驾驭语言的问题,而上升成为执政理念和工作作风的问题。新闻发言人制度改革的深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准确无误的简单发布层面,而是要将“深层次的沟通”作为新闻发布工作的重点。目前一些政府新闻发布会之所以让媒体和公众失望,出现“审美疲劳”,关键就在于“官话、套话、空话”太多,缺乏集中于“热点、疑点、难点、痛点”的深层次沟通。下一个阶段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虽然也要重视新闻发布的选题、新闻发布的时机、新闻发布的形式,但是更根本的还是去除形式主义,解决好缺乏深层次沟通的关键问题。(二)敢于涉入改革深水区,直面社会敏感问题我国已经进入转型社会的动荡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近年来,各级政府新闻发布平台按照政府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政策来安排新闻发布的议题依然居多,而真正根据社会舆情的分析研判得到的新闻发布议题相对较少,甚至“过多的正面报道是变成了最大的负面报道”,造成政府的公信力日益下滑。借十八大后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新风”,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应该努力转变过于保守和求稳的思维方式,新闻发布的议题应该积极涉入改革深水区,回应社会关切,彰显敢于触碰敏感问题的勇气,展现十八大以后政府新闻发布平台的新气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新闻发布对媒体和公众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真正提升新闻发布的舆论引导效果。(三)多种发布形式并重,充分运用新媒体渠道当前,新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影响力不断攀升,向微博和微信等社会化媒体领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