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法治文化建设的样本分析_第1页
常州市法治文化建设的样本分析_第2页
常州市法治文化建设的样本分析_第3页
常州市法治文化建设的样本分析_第4页
常州市法治文化建设的样本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州市法治文化建设的样本分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推进法治建设,基础在于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引导社会公众确立法治理念、培育法治思维、塑造法治精神。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以常州市法治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为分析样本,探究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实践路径,对于推动区域法治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常州市法治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我市坚持以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氛围为目标、以区域法治实践为依托、以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为载体的法治文化建设总体思路,拓展载体、培育品牌、完善机制、注重实效,有力推动了区域法治化进程。“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全民学法守法的法治氛围日益浓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蔚然成风。”[2]2012年,我市法治文化建设的做法经验在全省深化法治江苏建设大会上作交流。2012年,我市被省政府确认为“率先完成法治政府建设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的市”,综合绩效排名全省第2位。2013年,我市被全国普法办评为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首批法治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法治建设满意度达94.4%,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三位。(一)立足传统优势,塑造特色品牌注重法治宣传教育方式从法律知识传播向法治文化引领的转变,依托深厚的诚信法治文化底蕴,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精品。1.挖掘人文特色出精品。充分发挥常州籍法学名家众多的优势,遴选新中国首任司法部长史良、新中国第一代大法官张志让、国际杰出法学家杨兆龙、著名法学教育家王健等15位近现代常州籍法学名家,编撰《常州法学名家》专著。该书对法治文化与史学文化的融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尝试将地方志学和传记文学渗入法学史研究,通过一组法学名家特写从一个侧面演绎了中国近现代法治史的进程,开辟了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法治文化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填补了我市地方文史资料的空白,对于中国法治史研究、法治文化弘扬和法治宣传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和有益的思想启示。拍摄8集电视人物传记片《史良》并在央视播出,再现了新中国首任司法部长法治人生。身边的法治人物更具感召力:女检察官纪萍以真实案例折射法律道德、情感家庭等社会问题,开设法治文学专栏《女检察官手记》,发表文章300余篇,并本色出演60集电视系列剧《纪萍检察官手记》:金坛市薛埠镇司法所长仇书洪运用鲜活生动的调解案例,对人民调解工作实践过程中不同案例、不同场景、不同对象的调解技巧和关键节点进行讲解和剖析,编印出版《人民调解36法》。纪萍和仇书洪先后被评为全省十大法治人物。2.依托优势产业塑精品。设立法治动漫研发基地,举办三届全市法治动漫作品大赛等活动,创作法治动漫作品800多部。《普法总动员》《开心学税法》等法治动漫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受到网民欢迎;法治动漫片《新市民张小刚》在全市工地巡回播放,增强了新市民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信用创造价值》《投点滴报满山》获第十届全国法治漫画动画微电影大赛(动画类)一等奖,并分获最佳法治动画制作奖和最佳创意奖。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深受公众喜爱的法治文化传播新形式,全新打造网络版法治文化公园,以“常州司法行政掌上12348”微信平台为支撑,把法治文化公园内各个景观配音配乐的解说词、图片、文字等内容制作成微网页,关注“常州司法行政掌上12348”微信平台的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平台信息了解法治文化公园的主要情况,并制作二维码,现场参观者用手机扫描即可生成互动窗口。3.丰富群众活动创精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通过参与法治建设感受法治氛围、接受法治熏陶、增强法治信仰。坚持普法主管部门主导,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举办法治文化艺术节,开展文艺汇演、书画摄影作品展、诗歌朗诵会等法治专题系列活动,参与群众达10万余人,中央和省市20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法治情景剧《颠轿》、《心灵的烛光》深受群众欢迎,多次在央视播出。“幸福广场文艺周周演”、“送法治电影下乡”等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法治文化大餐。为汇集民智,使法治城市建设更符合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先后举办“法治城市建设行动项目”、“我为法治城市创建献一计”人民建议有奖征集活动。2013年,组织开展“我看我评法治常州建设”活动,突出“看”和“评”两大主题,搭建平台,广开言路,强化互动,让人民群众直观感受多年来法治建设的成果,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评议法治建设的成果和不足,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切实增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在“法治人物”、“十佳政法干警”与政法系统“十件最感人的事”、“法治好新闻”等评选活动中,群众通过手机、报纸、网络等方式投出选票3000余张。尤其是在首届法治文化艺术节法治文艺演出中,许多节目取材群众身边事,剧本由群众自己编,人物由群众自己演,让群众在唱自己的戏、演自己的事、跳自己的舞中接受到法治的熏陶。(二)构建多元载体,实现立体传播构建贴近百姓生活、注重传播实效的法治文化多元载体,推动法治文化立体式传播,让法律规范通俗化、直观化、形象化。1.兴建固定阵地。秉持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建设理念,通过打造可以永久传承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这不仅使我市有了一张靓丽的法治文化名片,更使法治精神在群众头脑中反复激荡、心目中逐步认同、行动中自觉遵循。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将国内外著名法治案例、法学名家、法治格言以石刻、雕塑等形式永久展示,将与市民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展示在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广场、固定法治宣传栏中,建设了以“五星公园”为代表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构筑起集健身、休闲、学习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展示平台。目前,全市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各类法治宣传中心、广场、公园等阵地300多个,建成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14个。2.用活新闻传媒。重视发挥新闻媒体覆盖面广、渗透性强的优势,全力打造广播、报刊、电视等媒体法治文化传播平台,全市各级各类媒体开辟普法节目、专栏、专版40多个。常州广播电视台开设《法治纪实》《每周有法说》《警方传真》《法治在线》栏目,常州日报开设《与法同行》专栏,常州晚报开设《一周法庭》《检察在线》《一周119》《常州依法治市大讲堂》等专栏专版。《常州老娘舅》电视调解栏目,每天一期,将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矛盾纠纷真人真事搬上屏幕,利用媒体调解社会影响大、观众涉及面广的优势,综合运用专业人士点评、律师观点、观众议论、主持人述评等多种方式,起到“调解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3.打造“一地一品”。把握文化丰富多彩的特性,坚持特色引领,注重因地制宜,“一地一品”初具规模。溧阳市自拍法治类电视剧,拍摄五集普法系列电视剧《法在身边》和《税收在我身边》等电视系列短剧,法治文化“影视化”。武进区利用新天地水上舞台在“文化周末”周周演中植入法治文化元素,6年演出200余场,形成了“广场化”的法治文化。新北区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和征地拆迁农民相对集中的特点,因地制宜在薛家镇开设法律夜市,累计播放法治类电影300余场次,举办法治报告会50余场,受众达100余万人次,法治文化“集市化”,并被央视《今日说法》栏目专题报道。其他辖市区也紧密结合区域特点和文化传统,相继推出“场馆化”“社区化”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三)推动文化融合,引领法治实践推动法治文化与各种文化的有机融合,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逐步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实际行动,全社会法治氛围日益浓厚。1.融入民间文化。“将法律知识、法治理念通过各类民间文化载体进行展示,开展说唱、刻纸、版画等‘民间艺人唱响法治’主题活动,改编‘唱道情’‘送春’等说唱台词100多段,民间文艺中蕴含的法治文化日益显现。”[3]积极引导民间业余文艺团体取材身边的人和事,广泛开展“社区天天乐”、法治文艺演出等活动,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法律知识。据统计,近年来,全市民间文艺团体共创作法治类剧本400多个,举办法治文艺演出3000多场次。在全省第五届法治文艺汇演中,我市获得了组织奖、创作奖、表演奖等6个奖项,获奖等次和总数全省领先。2.融入行业文化。法治文化只有融入到法治实践中,才更具生命力。法治实践有了法治文化的指引和支撑,才更富实效性、更具感染力。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六进”,针对受众的需求,把法治文化有机融合到机关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等各种文化建设中。以建设法治建设示范点、规范执法示范单位等为载体,组织开展学法专题讲座、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了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的有机结合,以依法办事为核心的机关法治文化不断深化。在“龙城讲坛”的统一品牌下,开设“法治讲堂”,邀请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辑卓泽渊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等国内知名法学专家,举办市委中心组学法报告会和法治专题讲座10余场。2010年龙城讲坛被省委宣传部表彰为“江苏优秀讲坛”,排名全省第一,并被中宣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研组专题调研指导。开设家长学校法治园地,完善家校互动机制,自编法治教材推动法律知识进课堂,开展主题班会、法治手抄报制作、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学法用法为核心的校园法治文化逐步形成。在企业文化中引入“诚信守法企业”评选活动,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合法经营,以依法经营为核心的企业法治文化氛围日趋浓厚。3.融入诚信文化。在“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的城市精神引领下,通过建设诚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创建文明城市,大力培育诚信文化,2010年我市在全国295个城市政府中脱颖而出,获评“十佳诚信政府”,有力推动了行政法治文化建设进程。在全国首创的道德讲堂中开辟“法治讲堂”子栏目,使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法治文化在“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之中广为传播。特别是溧阳市“信义夫妻”[4]的感人之举,使传诵至今的“季札挂剑,信诺至诚”故事有了全新的法治演绎,折射出全市人民重诺守信尚法的诚信法治文化。(四)完善运行机制,形成建设合力整合全社会资源,凝聚全社会力量,积极构筑“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法治文化建设机制,推动了法治文化建设的有序化、经常化。1.构建整体联动机制。坚持上下联动、立体推进的基本思路,市、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四级联动、通盘考虑、一同推进,形成了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集群化的法治文化发展模式,市委、市政府“两办”制定实施意见,整合市委宣传部、市法治办、市司法局、文联、传媒公司、律师事务所等27个单位的资源,先后成功举办两届法治文化艺术节,把法治文艺专场演出、法治书画摄影作品展、法治文化讲堂、法治文化广场宣传等十多种形式的法治文化载体在集中时间段立体推出,在全市掀起了空前的学法用法热潮。此外,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在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等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联合编撰的《常州法学名家》,市法宣办、司法局与地税局、卡米文化传播公司联合开发的集游戏与学法于一体的法治动漫游戏《普法总动员》,都得益于上下联动、条线互动的大联动机制带来的人才集聚、资源集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法治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2.构建多方协作机制。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配合。充分发挥部门协同的整体效应,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建设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中,市委、市政府把该工程列为2010年市政府重点项目,专门核拨建设经费,市委政法委会同市司法局、市园林局多次专题研究,在进行方案初审、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专门邀请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论证,形成了机关、院校合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成功范例。各辖市区以市法治公园为模板,立足当地实际,普遍建立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法治公园、广场、街区,实现了点和面的结合,形成了整体效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效应,成立法治副校长、普法志愿者、村(社区)法律顾问等10余支法治文化传播队伍,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性。3.构建理论研究机制。注重发挥理论研究的引领效应,依托市社科联、法学会和在常高校法学院(系),围绕法治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筛选课题,组织力量研究,实施集中攻关,不断用新的认识成果和理论成果指导法治文化建设实践,先后举办律师论坛、检察官律师辩论赛、“影响法治建设满意度的因素及提升措施”课题研究等活动。在省会以外的城市成功承办以“促进公正廉洁司法、深化法治江苏建设”为主题的法治江苏高层论坛,通过成果发布、论文交流、理论研讨等环节,形成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法治文化理论研究成果。二常州市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多年的法治文化建设实践中,我市探索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法治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传统思维对法治文化建设的束缚还比较突出。我国混合型的法治现代化带有反复性和被动性的特点,法律制度变革在前,法律观念更新在后,由于缺乏法治的传统,“官本位”思想在人们内心根深蒂固,因而不断受到人治思维的冲击和束缚,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信访不信法等社会现象短时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社会法治信仰的确立和法治文化的培育。二是重传播轻培育。当前,人们对法治文化理解简单化、机械化和泛化现象比较明显;有的将法治文化建设等同于城市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认为贴上法治的标签就是法治文化;有的热衷于建阵地,满足于搞法治文化活动,而忽视了法治实践的内生动力;有的法治文化阵地位置偏僻、受众面狭窄,失去了法治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三是理论研究不够。法治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十分深刻,需要加强理性思考和实践总结。目前,对法治文化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对法治文化的认知还存在差距,有的将法治文化等同于文化法治或者法律文化,游离于法治文化的法治意蕴。三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常州,要紧紧围绕市委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实施意见提出的“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相适应,集知识普及、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法治文化体系”总体部署,坚持以弘扬法治精神为核心,以培育法治文化为基础,以传播法治文化为抓手,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推进法治常州建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一)弘扬法治精神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我国,自“弘扬法治精神”这个命题提出后,理论界和实务界就一直在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探究其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进路。对于“法治精神”,至今并无统一的概念。“一般认为,法治精神融法治的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谐精神等为一体。”[5]深入推进我国法治建设,是以全体社会成员法律意识提高为基础的。这离不开一国法治文化的培育和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1.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指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6]要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落实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个环节,落实到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各个层面,从而将法治内化为公民的自发行动,培养公民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敬,推动全社会把法律作为基本行为准则。“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7]要加大宪法宣传教育力度,围绕“国家宪法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深化“法润常州·宪法进万家”专项主题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公民的宪法精神和宪法意识。2.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8]。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其法治意识、法律素质、法治能力对全社会有着重要的示范引导意义。近年来,我市通过出台加强党政领导干部述法的意见并制定述法模板、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组织“党政领导干部谈法治”活动等各种有效措施,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取得了一些成效。要着力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完善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必修课,举办市委中心组学法报告会,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述法活动,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领导干部法治建设绩效考核缺乏量化指标的实际,委托有关高校探索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法治建设绩效评估办法,通过量化考核,把法治建设成效和依法履职情况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条件。3.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要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农民、流动人口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把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2013年6月以来,我市充分发挥法院审判资源丰富和法律人才众多的优势,在全市搭建学法用法新平台,通过“法官讲法、以案释法”,传播法治理念、传递法治信息、传送法治精神,至今共举办400余场,讲解典型案例2000多个,受众达10万余人。(二)培育法治文化在法治实践中,我市在总结多年来普法教育的做法经验基础上,坚持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的一项先导性工程来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成效逐步显现。值得关注的是,实践中人们普遍对法治文化建设的载体、平台等传播手段给予较多关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法治文化的培育。法治文化的培育,有赖于社会成员从执法司法等法治实践中的感知和认同。[9]只有公众真切感受到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各方依法办事,才能从内心真正信仰法治、遵从法律。法治文化的核心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10]培育法治文化,关键是要加强对全社会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培育,切实规范公共权力运行,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从而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1.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中培育法治文化。决策是否合法规范,直接影响多数人的权利,甚至有可能侵害社会公众权益。要落实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全面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于涉及民生的重大决策要及时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听取各方意见,设立决策论证咨询专家库,推行第三方评估。要巩固前期成果,深化“区域稳评”[11],通过对区域内可能出现的稳定风险先期预知、先期评估、先期化解,在重大事项决策前努力从源头上防范风险、降低风险;正确运用评估结果,在等级较高风险未排除或未降到可适程度前,应暂缓讨论决定或不予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估制度,完善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2.在推动依法行政中培育法治文化。相对立法权和司法权,行政权在社会治理中运用最为广泛,在我国,80%以上的法律、90%以上的地方性法规和全部的行政法规、规章都是由行政机关贯彻实施的。行政机关及行政执法人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老百姓向来有“厌讼”“耻讼”的文化传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对簿公堂,更何况行政诉讼是民告官。目前,行政诉讼案件呈高发态势,一定程度上与行政机关行政行为有瑕疵甚至不作为、乱作为有关,引发了大量行政争议。要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落实权力清单制度,建立动态调整和管理机制,强化行政权力运行监督。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参与依法行政的程序机制,切实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团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的积极作用。要落实《常州市行政执法程序暂行规定》[12],全面规范行政裁决、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检查等各类执法行为,推进规范自由裁量权、说理式执法,探索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水平。贯彻落实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和《常州市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规定》,强化对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促进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行政争议。针对执法中有案不立、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等问题,落实《常州市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细则》,建立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动“两法衔接”无缝对接。3.在加强公正廉洁司法中促进法治文化发展。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能否公正廉洁高效司法,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关乎社会秩序的维护、关乎公平正义的实现。“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13]要推动政法机关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带头信仰法治、厉行法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让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成为广大干警的自觉行动。要深入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构建确保严格、公正、高效办案的工作流程,加强刑事司法领域人权保障。要推进审判机关“三大平台”、检察机关“阳光检务”平台、公安机关“三合一”阳光政务平台建设,全面落实立案登记制,健全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戒和震慑机制,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的关切。全面清理执法司法考核指标,科学设定办案质量、效率、效果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办案人员工作业绩的考核办法、激励机制,取消一切不符合执法司法规律的考核事项。要加强执法监督,重点对政法干警办案作风和工作作风、执法规范化建设以及办理暂予监外执行、取保候审等案件开展专项检查和涉法涉诉信访重点案件评查,及时纠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三)传播法治文化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治文化的魅力在于传播。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新任务,拓展载体平台、完善运行机制、培育人才队伍,从而传播法治文化、引领区域法治实践。1.拓展载体平台。法治文化需要一定的载体来呈现。要传承长期以来我市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在市级层面深入实施精品化引领战略,将法治文化艺术节作品总结提炼再利用;在辖市、区深入实施大众化渗透战略,将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校园文化、民间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推进“覆盖城乡、便捷民众、设置合理、功能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促进法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要将法治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充分利用各地的产业优势、文化资源,创作一批融入法治元素、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增加法治类剧(节)目在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惠民巡演、文化民生基层行等文化惠民基层演出活动中的比例,让受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受到法治的启迪和感悟。要通过开展法律沙龙、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文艺演唱会、法治摄影和书画展等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熏陶。继续开展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法治人物和事件评选,增强法治文化的感染力。要广泛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和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开办法治文化专栏、专版和节目,组织常州平安法治“随手拍”活动,广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