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游戏活动生活化_第1页
浅谈小班游戏活动生活化_第2页
浅谈小班游戏活动生活化_第3页
浅谈小班游戏活动生活化_第4页
浅谈小班游戏活动生活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班游戏活动生活化五华县实验幼儿园张晓辉【摘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幼儿为主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主要以材料迎合游戏、儿歌指导游戏、活动贯穿游戏、环境优化游戏、生活深化游戏、讨论提升游戏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依据,从创设生活化的游戏环境、创设生活化的游戏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游戏规则来阐述的,从“游戏”入手,创设“生活化”的游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有美好回忆的童年,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关键词】: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3-6岁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期,而这一时期的幼儿并不知道如何去学习,他们与成人不同,不会想要去学幼儿的课程目标最大的就是让幼儿如何学会生活,一日生活是动态的过程,生活的内容是综合的、多样的,作为教育途径的生活更是具有挑战性、应变性的。而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化,能力不足,但又喜欢模仿他人,根据这些特性,教师调动生活中的各项资源来创设有意义的游戏和游戏环境,这样做即能体现对小班幼儿年龄特征的尊重,追求游戏与生活的自然结合,引导幼儿在游戏与生活的结合中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游戏,幼儿的发展也将在这一结合中实现。可以这么说,游戏是教育幼儿的最佳手段,调动、调配幼儿园的有限资源,尽可能让幼儿在游戏中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然而,如何调动、调配幼儿园的有限资源呢?1、材料迎合游戏自主性游戏是一日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游戏活动,免不了需要游戏材料。如果没有选择地投放材料,那么幼儿游戏就比较随意性。材料是有形的游戏资源。材料的投放通常都是根据近期目标进行有目的的投放。自主性游戏的目标不是靠一次的操作完成,而是通过一个周期的试练,幼儿反复操作和教师根据幼儿的个性进行调整。而小班幼儿喜欢自主独立操作,喜欢与生活有关,贴近生活的游戏,因此在投放游戏材料的时候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迎合游戏的需求。比如角色区的厨房,就是小班幼儿比较持久性的一个场所,里面的锅碗瓢盆,铲子、勺子都是幼儿最爱的材料。如果只是单纯摆弄材料,那就让游戏的教育性弱化了,因此根据幼儿喜欢学习大人的日常活动,比如干家务、厨房活动等,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给幼儿准备了排笔当扫帚,废旧纸盒当簸箕,这样的游戏材即满足了幼儿心里需要,也能在游戏中学习左右手的协调配合。根据幼儿的水平,先投放差异明显的,让幼儿便于观察比较,并且经常提高观察比较的难度。根据幼儿操作、探索的水平,教师及时、不断调整活动的材料,让目标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2、儿歌指导游戏。儿歌朗朗上口,易记,易懂,是一种可再生性的教育资源。小班幼儿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行动,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应充分利用儿歌让幼儿“边做边说”或“先做后说”的行为,给他们用口头和肢体语言一同来表达思想的机会。随着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服务的欲望也变得强烈起来,同时他们也表现出对接受一种新事物的胆怯心理,特别是对与那些平时缺乏自信的孩子,担心自己做不到,还没开始做就请求成人的帮助。在这两种心理状态的冲突下,游戏化的生活技能学习产生了。让幼儿学习穿开衫、套衫、鞋子、袜子等都在游戏的情景下进行,并伴有形象的儿歌来帮助幼儿熟悉步骤,例如:“捉领子,盖顶子,小老鼠,找洞子,东钻钻,西钻钻,吱吱上房子。”在生动想象的儿歌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幼儿们很快地掌握这些生活技能。在幼儿午睡起床穿衣环节中,孩子们总把衣服的图案穿反,针对这个现象,在穿衣环节中教孩子们玩“钻山洞”的游戏。即:把衣服上的小动物图案帖在桌子上,头从下面的大洞口里钻出来,再把胳膊从两边的小洞里钻出来。并加以小儿歌的形式:“小小鸡,变呀变,钻出蛋壳看一看。攥紧袖口伸翅膀,一捋绒毛头转转。”在幼儿边穿衣服时边说儿歌,增加了游戏性,同时也不会再穿反衣服。简短明了的游戏儿歌将学习“折叠衣服”的方法、要求、步骤融入其中,教师原创设计,在日常中一边念,一边示范,孩子们听着被潜移默化了,自然地跟念“小宝宝,左抱抱,右抱抱,弯弯腰,点点头”,一件衣服就折叠好了。3、活动贯穿游戏。教育活动是无形的游戏资源。活动用许许多多有趣的游戏贯穿,益于引发幼儿的积极情绪。“贯穿”并不等于整个教育过程只有“游戏”,但应该用有趣的建立一条游戏链,尽可能地应用游戏。教师用游戏口吻与幼儿交流或者教师和幼儿还会成为某个假想的角色。这种方法使幼儿在园的情绪更加愉快,良好习惯的形成也变得更加轻松。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动作,认知事物,保持愉快情绪和进行模仿学习。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扮演各种幼儿喜欢的角色,以角色的口吻与幼儿对话,这样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极大调动了他们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他们的创造才能,并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教师用拟人化的语言给3岁幼儿提建议,他们特别容易理解;也非常乐于接受。见到孩子们穿反鞋,我就对他们说:“看看两个好朋友都噘着嘴不高兴了,快让他们亲亲嘴吧!”这时小朋友们会马上把鞋倒过来。4、环境优化游戏。环境是有一定的固定性却又有变换性的教育资源。环境能吸引幼儿参加游戏,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游戏。充分利用班级环境的显性标志,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隐形指导的作用。班级环境对幼儿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良好的环境不仅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发的。还在教育性上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每天的喝水环节要进行好几次。但效果并不太理想。有的幼儿还是饮水量少。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水缸上贴上了有笑脸的汽车,还画上了小脚印,并加以好听好记的儿歌:“小汽车,准备好,加满油最重要。咕嘟咕嘟要喝完,比比谁最有力量!”孩子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汽车,都希望自己的汽车跑的最快,所以都来“加油”。环境不单单指游戏场地布置,其实教师也是“环境”。小班幼儿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教师首先要理解和接纳幼儿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教师成为幼儿模仿学习主要榜样之一,成为“环境”。5、生活深化游戏生活是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离不开生活,但是幼儿认识生活的程度非常肤浅,因此如何在游戏中添加生活的元素,使幼儿在游戏中逐渐适应生活,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不仅在教育活动中需要游戏,而且在一日生活中都需要游戏。这不仅可以使幼儿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也是我们的教育变的非常自然。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我们设计的游戏活动都是来自于生活,让生活的元素来补充游戏的内容和玩法,游戏活动就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简练改造或者拎出一个要点。比如,小班幼儿虽然能独立进餐,但许多幼儿的进餐习惯不是很好,吃完饭后,桌上全都是撒下的饭粒和菜。针对这一点,我们在弹性活动中组织了一次《鸡妈妈请客》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们在情景游戏中了解吃饭的正确坐姿和进餐方式,并让部分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来现场学习。幼儿们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学习的兴致也相当的高涨。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区域活动中设立“喂娃娃吃饭”,幼儿很喜欢扮演大人,这样又提高用勺进餐这一技能。而在吃点心的时候。教师先指导幼儿从外形、颜色、手感认识香蕉,比如在吃香蕉前,教给幼儿剥的方法,是以给香蕉宝宝脱裙子,不喜欢一下子光溜溜,要一片一片剥,先剥一些,香蕉宝宝有个花裙子了,就可以尝一尝了。这样的生活活动不仅给游戏提供了平台也让游戏的目标在生活中进一步得到验证。幼儿交往是最基本生活,但许多幼儿就是不爱与人交往。为了鼓励幼儿适应交往生活,我们在游戏中特地设计幼儿与同伴、与教师互动对话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完整地表达。幼儿物品存放在篮子里,当老师提出指令要求幼儿时,完整明确地指出“请帮我把蓝色的篮子拿出来,放在小狗组桌子的中间”。这样的一问一答一做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加深了对颜色的认知,感受了一一对应和归类,还体验了交往。在认识生活物品的标志:杯子、毛巾各有什么颜色、什么图案的标记;在分发点心:“1和许多”——老师有许多饼干,一个一个分给小朋友;在分发餐具学习一一对应:一人一块碗、一把汤勺,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环节,处处渗透有效的生活常识教育。6、讨论提升游戏。如何学会总结,是提升游戏质量的关键。别以为小班幼儿不会总结,其实引导得好,他们也会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即使这些看法不那么成熟,但组织幼儿参与讨论,却是培养幼儿总结的有效途径。由于幼儿刚入园而引发的种种不适应,我们都入园不适应,哭闹、争抢玩具、咬人、尿床等等状况,教师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游戏“情境对话”,通过这样故事里角色的对话来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想办法、讨论。比如,“小熊尿床了不敢说,该怎么办?谁来给小熊出注意啊?”“没关系,大胆地说”,“小熊也会尿床,应该大胆表达自己的需要”。通过抛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将问题的主人公换成幼儿喜爱的小动物,让幼儿觉得很亲近,又不觉得难为情。小班幼儿的想象无意性和思维的“拟人化”特点使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中。我们将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物品当作朋友,并赋予“角色”的命名,以游戏角色的口吻提出一日活动常规方面的要求,学习的集体生活中的规则。小椅子摔倒了,我们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开展教育,教师故做“倾听”状,以“小椅子”的角色进行批评……“我摔倒了,都没有好朋友扶我起来”。教师就一人以角色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小椅子,你怎么了?”“摔倒了,痛,小朋友都不帮我扶起来”“这样啊,小朋友要爱护小椅子,这样小椅子才愿意和你交朋友。由于幼儿经常参加讨论,因此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总结。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宝宝”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爸爸妈妈都忙着做自己的事情,教师根据这一场景,提出问题:宝宝在沙发上跳来跳去,这样的动作合适吗?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很危险”、“爸爸应该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